精神分析的新范式:神经精神分析学
作者: 吕英军 / 8172次阅读 时间: 2017年1月14日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 标签: 精神分析 吕英军 神经精神分析学 神经科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精神分析的新范式:神经精神分析学
l Aw|s |8R/` __a6n0南京晓庄学院 2012年1月第1期
n-}Y#G je2B:i[0吕英军心理学空间~&F-b7k_
心理学空间&aV$e QO'WW3yj

?/|#J"t4p0心理学空间f)h{aq2I t

3V)G1bGf:l0【摘要】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个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学科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精神分析研究的新范式,问世于20世纪末,以《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的创办和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的成立为标志神经精神分析学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对当代心理学研究具在积极的意义。它为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种独特的解决思路,为心理学研究的未来提供了种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

T,{|t3iZ~0心理学空间m nO,z$Cx ?

【关键词】神经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 神经科学

j B(jEp0Lf0心理学空间J ZQ(Z0\}w

【中图分类号】B84-09

eH?m|oQ)Yq0心理学空间\T @ke\%j4iT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969/j.issn.1009-7902.2012.01.015

l*WUOd#M0

'\ a4X8M5WHVj0神经精神分析学(neuro psychoanalysis)是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交叉整合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被称为21世纪精神分析研究的新范式,一种整合心身研究的新取向。长期以来,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之间虽然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研究目标,但却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彼此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和关联。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情况开始悄然改变。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开始彼此交叉与融通,并在协同互补中实现了认识创新,智能增益,最终催生出神经精神分析学这新的研究取向,实现了弗洛伊德一百多年前建构心理学的神经生理学模式的梦想。

b'G9@!Hp\q3_0

RLICg0一、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心理学空间$W1{$C1U!f u4w$W

0U Hd:yR$bUd020世纪90年代初,精神分析的发展越来越后继乏力,美国《时代杂志》甚至在封面报道中宣称“弗洛伊德已经死去”。神经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将神分析学家索尔姆斯(Mark Solms)在与他人合著的《大脑与内心世界》一书中对这一时期精神分析面临的境况做了生动的描述,他写道:“抛弃精神分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我们对精神分析的兴趣难以得到同事的尊重,学生的重视,我们的作品也得不到杂志编辑的青睐。我们认为,精神分析为解决部分复杂的心理之谜提供了方法,因此我们决定利用精神分析。但在相互敌视的氛围中,这并不总是很容易,并且敌意真的是相互的。试图修正或替代精神分析理论所珍视的,但经受不住适当科学验证的假设,同样也不能使你受到精神分析同行们的认同。因此,这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处境——保护被边缘化的学科的价值,同时要让它深入虎穴。”【1】为应对困境和解决危机,精神分析圈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以便将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倡导者,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的阿诺德·普费弗(Arnold Pfeffer)与他的朋友兼邻居神经科学家詹姆斯·施瓦茨(James Schwartz)于1998年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取名为“精神分析—神经科学研究小组”。这个小组得到了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目前称为阿诺德·普费弗神经精神分析学中心)的支持,包括索尔姆斯在内的一批有着相同志向的学者加入其中。该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每次会议设有不同的主题。每次会议时,由位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分别陈述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该问题上的发现,然后参加会议的人一起讨论纽约“精神分析—神经心理学空间 z!o$Ura

*L;K#Lo ]0科学研究小组”经过发展,逐渐扩大为本地区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共同进行研究,培训和教育的中心随着小组的不断壮大,小组的领导者很快意识到,如果想要在打破两个学科之间的壁垒方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得到两个领域领军人物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因此,他们决定邀请两个领域各20位著名学者组成两个顾问委员会,同时也可以作为即将创办的跨学科专业杂志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最终,有17位神经科学家和19位精神分析学家欣然接受了邀请。

i ee/~;_.nK0心理学空间Qw8t6K:g1\.~5g

纽约“精神分析神经科学研究小组”的成功促进了美欧等地大量类似团体相继建立,因此便产生了进行国际相互交流,分享资源的需要为此,1999年索尔姆斯和涅尔谢相(Edward Nersessian)等人发起创办了《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该杂志采取了纽约“精神分析—神经科学研究小组”所采取的对话形式,即每期发表一篇主题文章,并邀请两个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进行评论。索尔姆斯在《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的刊首语中为该杂志提出了三个特殊宗旨;“(1)促进神经科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之间的科学对话和争论;(2)对精神分析师和神经科学家进行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的培训;(3)为交流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中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平台。”【2】2000年,第一届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会上成立了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索尔姆斯和雅可·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担任协会的联席主席,它标志着神经精神分析学这一新的学科取向正式诞生。神经精神分析学正式创建后发展迅速,目前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分会已经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会员的人数也快速增长。心理学空间8x5s!X1D1V(E

T]'ZP'uq-S D*d0二,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内涵

cJC6C'@8j0

RTH{)C*p0神经精神分析学有时也称作“深度神经心理学”(depth neuropsychology),它旨在将来源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客观数据与来自精神分析的主观资源结合在起,以激发出些新的观念和设想,以此为精神分析研究带来更深层的意义,同时为神经科学的发现提供可能的解释,从而建立门紧密联系心理与生理的心理科学神经精神分析学作为门交叉学科,其价值或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模板来理解神经科学的发现,并启发神经科学的新研究,避免了与神经科学有关系的心理生活的机械还原论;二是它通过实验数据充实和更新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将其与解剖功能结合起来,使精神分析具有了客观实证的基础,避免了精神分析特有的对超越于科学事实之上的神秘理论的偏爱。

ndrZ^_g A0

S3hRT9@ \i0神经精神分析学源自这样一种信念,即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精神分析学家通过对主观心理生活的观察来建构心理工作机制的理论模型,而神经科学家则在他们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出心理的运作方式及控制其功能的规律,两者所描述的东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或者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两个历史上被分开的学科最终所要完成的是同一项任务,即“试图理解精神功能作用的错综复杂现象,把功能加以分解,并将其不同成分归属于仪器的不同构成部分”。【3】换句话说,神经精神分析学存在的原因在于,我们相信,只存在一种所谓的人类精神,我们正在从两种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一种是精神分析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拥有远比其他任何心理学派别都精巧的研究主观性的方法和理论,它采取向内探视的方法,从人的内心体验出发,关注意识的内部层面;另一种是神经科学的视角,神经科学从人的外部知觉出发,将心理视为一种生理器官,一种客观的事物,它采取向外巡视的方法,具在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可以为精神分析提供解剖功能的基础,并为咨询室中两个主体间的遭遇所衍生出的一些假设提供实质性的解释。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正是将对心理的内部的,主观的视角与外部的,客观的视角结合到一起。亨宁森(Henningsen, P.)认为,有三种将精神分析学概念与神经科学相联系的方式,它们是定位(localizing),隐喻(metaphorical)和建立模型(modeling)。【4】定位是指寻找精神分析概念所对应的脑区,隐喻是指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神经科学的发现,建立模型是指重新建立一种理论模型,将精神分析的概念与神经科学的发现嵌入其中。

{L~ t3u c1l0心理学空间;p Z6l jX.J

神经精神分析学为关注心身或心脑关系的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理论与临床思维,这种思维可以逐渐远离元心理学,而不断地靠近一门真正其实的心理学,这门心理学向实验和科学观察敞开大门。换句话说,这种心理学能够将神经生理学与心理功能联系在起,作为一种整合的心理理论的基础。神经精神分析学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还想创造种共通的语言,使得所使用的术语及概念的意义能够得到广泛理解,假设与观点可以相互交流。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看,神经科学仅仅触及了心理,如知觉,记忆,语言,思维,情绪和意识等的表层性质,这是由其客观性和可验证的性质决定的。而对心理的深层决定因素,特别是患有神经心理学问题的患者的深层心理因素的辨别则需要在医患之间建立真诚的关系,需要移情,需要审视阻抗,需要对所有说出来的或没有说出来的,表现出来的或隐藏起来的信息予以耐心的关注,需要利用自由联想使得心理的自然展现可以最大化,而对这些心理机能的研究正是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

"\*_Pk KP0心理学空间h [ Is N

三,神经精神分析学对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意义心理学空间,C8D ` J4O?b

I;kYw(TW{*Y\0神经精神分析学自正式创建至今仅有十年的时间,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它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神经精神分析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它将神经科学“第三人称”的客观实验研究范式与精神分析学“第一人称”的主观经验研究范式结合在一起,对当代心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心理学空间 ~&ryj'z@

心理学空间he_/ghzri3e

(一)契合了当代心理学研究跨学科整合的时代精神

1e0`1a*Y,m?0

ZF;f b7oQ020世纪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独立后飞速发展,兴旺发达的时代,同时也是西方心理学日益分化,不断整合的时代。可以说,现代西方心理学就是在分化中前进,在整合中发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心理学发展的总趋势开始由对立走向融合。这一时期心理学的相互吸收,融合不再局限于学派内部或学派之间的整合,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在更大范围内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神经精神分析学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将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科学与研究人类心智的精神分析相结合的设想,源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直隐含和贯穿着种神经学或神经生理学的模式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学术研究的起点是神经病学,在他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他一直接受医学和神经学方而的训练弗洛伊德相信,以神经学术语陈述心理学的事实应该是可能的,他的这种努力在其1895年出版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书中达到了顶峰。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开宗明义地提出,其唯一的宗旨就是建立一门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即“把精神过程描写为可规定的物质粒子的定量决定状态”【5】这个“可规定的物质粒子”就是神经元。当代着名的心理生理学家普里布拉姆(K.Pribram)对《科学心理学设计》进行严肃地研究后指出:“我发现《设计》包含着详尽的,按今天的标准是静止的神经学模式。....它是非常具有生机的,不仅仅是具有历史的重要性”【6】然而,弗洛伊德构建心灵的神经学模式的尝试并没有成功。索尔姆斯指出,弗洛伊德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9世纪90年代的神经科学知识十分匮乏,不足以支持对心理现象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及其同时代的学者并没有找到能将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此之后,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便渐行渐远,走上了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才又重新出现了交叉1974年,加林(Galin,D.)发表了《左右半脑特化的病理学含义》一文,将压抑的心理地形学概念与皮质偏侧性结合起来,这标志着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持续了数十年的对立有所松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将其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神经科学家开始以潜意识为重要主题进行研究,获得了丰硕而富有启发意义的成果,这些成果鼓舞着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使得他们进步涉猎更多的精神分析学概念来深化其研究以此为基础,神经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融合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并最终迎来了神经精神分析学的诞生。心理学空间Aq~x+po b

心理学空间7N+{\3\^Ye Z

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产生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整合的大趋势,为解决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分裂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分离与对立,其中科学主义推崇自然科学,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知识是知识的唯一形式和典范,主张以自然科学的模式塑造心理学,而持人文主义思想的心理学家则反对那种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塑造心理学的尝试,主张根据心理现象自身的特点从事心理学的研究,而不是盲目效仿自然科学如何实现两者的对话与交流,并进而达到相互融合,一直是困扰心理学家的难题。如今,这两种对立的思想有可能在神经精神分析学领域中得到整合。代表科学主义的神经科学与代表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神经科学的严格实验特色和精神分析学的临床经验风格,从而可能改变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分裂张力,增进心理学研究与生理学研究之间的粘合力。

C(E1E,~2F8X/Hs0心理学空间bnM`7K D H

(二)对于解决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研究而临的困镜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空间{&g`^%Q @K:h

p?4i o'?0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经过多年的发展遇到了各自的发展瓶颈,产生了将对方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走出困境的需要。首先,对于精神分析来说,弗洛伊德的观点曾是解释人类心智运作的最

oG+`%j? oK0

7NY!gw}g0主要的理论,并开创了一场人类思想文化运动。然而,随着心理学潮流的转变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推进,精神分析往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精神科药物的出现,患者对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求助减少,心理治疗的“生物取向”开始逐渐超越精神分析的“心理取向”。有鉴于此,1990年,《纽约时代》发表了题为“学者发现,作为治疗者,弗洛伊德未达标准”的文章;1993年11月美国《时代杂志》在封而报道中宣称“弗洛伊德已经死去”。精神分析式微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理论观点多来自对临床实践的理论概括,缺乏客观实证的基础。此外,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也遭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人指责它昂贵,费时,成效并不显着,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不过,精神分析面对的困境并不能完全归之于弗洛伊德,其原因在于弗洛伊德之后的继承者没有将其发展成一门具有严格生物学基础的科学。因此,精神分析欲摆脱当前的研究困境,科学化是其必然的选择其次,对于神经科学来说,尽管在20世纪60,70年代后,它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前进途中同样遇到了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实验室研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人性,如何才能避免神经科学研究结果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等等。更严重的是,神经科学没有办法做到以某种关于人类心理的宏观理论来解释需要,动机,情感人格等“人之所以为人”的概念为了回应这些批评,神经科学家也开始探索些精神分析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潜意识,梦,生活经验以及自我的发展等今天,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倾向于赞同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坎德尔(Kandel,E.)的观点,即精神分析“仍然是最一致,最令人满意的心智理论”。【7】这样,在来自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两方面动力的推动下,来自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两个领域的世界各地的学者抛弃前嫌,开始合力打造神经精神分析学这一“新知识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弗洛伊德的宏观心智结构观,似乎注定要扮演类似达尔文进化论对分子遗传学的角色,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作为一个模板,使新发现的各项细节安置得有条不紊。与此同时,神经科学家也在为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寻找证据,并找出隐藏在他描述的心智过程背后的机制”。【8】神经精神分析学的产生为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科学解决各自的发展困境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比心理学家给予我们的更为全面的心智图画。二者的结合,一方面会使神经科学家对心智的描述更为完整严密,也更为生动和丰富,另一方面则会使精神分析自身更加牢牢地根植于临床经验,越来越深地根植于实验和观察,并进而获得更扎实的基础和更广泛的空间。从神经精神分析学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它不仅使神经科学如虎添翼,也令精神分析重振旗鼓。因此,2006年弗洛伊德诞辰150周年前夕,美国《新闻周利》以“弗洛伊德没有死去”为题做了一次封而报道,作为对《时代杂志》所发表的“弗洛伊德已经死去”文的纠正。心理学空间P#x_3vW M$N

'i"}Z9^CmWj0(三)有助于回答关于精神分析的科学性问题的争论心理学空间0v'TaMH%nI3d&c k7[

)v uq;g {2N-Yk+]0o6v0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运动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它以其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不仅对人们认识和了解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而且波及到诸多学科领域但同时,弗洛伊德也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最受争议的思想家之一。自其创立精神分析之日起,就不断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和各个不同领域的种种怀疑,冷遇,语难和批评即使在其最辉煌的时期,这些批评,指责也从未停止过其中一个最旷日持久的争论,便是有关精神分析的科学地位问题,即精神分析是否是客观的,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学空间)M#_$U q5^ ^;i

心理学空间S|&}:vH O/U

由于弗洛伊德主要是按照自己独特的解释所提供的依据来构建其理论的,因此,在其理论建构中,他自己的评价能力是最重要的向导。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这倾向井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精神分析的强烈主观色彩导致人们对其整个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即使在精神分析创立100多年之后,这种批判之声依然不绝于耳。2004年,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家霍布森(Hobson,J.)在“弗洛伊德归来?并非好梦场”一文中指出,精神分析己经陷入困境,无论我们试图用多少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来修补都无济于事,而任何对弗洛伊德的新兴趣,不过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罢了。2005年,法国著名编辑卡特琳·梅耶尔(Catherine Meyer)在《弗洛伊德批判》书中指出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随机性与统计学原则,并宣告精神分析已经是“穷途末路”。然而,现实是这些批判并未使精神分析土崩瓦解乃至全军覆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争议同时也说明精神分析在当代仍然有影响力,今天,科学的发展需要人们从崭新的发展视角和观点重新审视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21世纪心理学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不仅要彻底搞清弗洛伊德观点中的正确成分究竟占多大比重,而且还应义无返顾地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因此,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反思弗洛伊德当年将研究人脑的神经科学与研究人心的心理学结合起来的尝试。在弗洛伊德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他一直企盼为自己的学说找到一个生理科学的基础。现在,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结合所诞生的神经精神分析学己使我们开始拥有这个基础了。2004年,索尔姆斯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弗洛伊德归来”一文,介绍了现代神经科学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找到的生理学方面的依据。心理学空间8D k9QS0Xo-_A w

5^FW y9S|t0(四)实践意义:心理治疗不必在精神分析疗法与精神药物之间做选择

;F;|2jBp8I~N0

3rP} ou#u8K0精神分析学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理论最初就是从神经症治疗实践中产生的。精神分析治疗在心理治疗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并首创了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挖掘被病人压抑到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来治疗病人,摆脱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治疗的束缚,开辟了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在20世纪30,40年代之前,精神分析疗法一直是临床心理治疗的主要模式。然而,50年代后,随着精神病药物的发展,心理治疗师越来越倾向于用药物来解决来访者的精神或心理问题,精神分析治疗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人指责传统精神分析治疗昂贵,费时过长,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且成效并不如想象的显著,因而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此外,西方国家的一些保险公司

P"B*T,}K[|e0心理学空间E`9a^)R|T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日益主张用廉价的药物治疗来代替精神分析的宣泄治疗。心理学空间-Ng3L:C9CxU_U

p*v&?2t {1H0在现代社会,神经科学对个体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化使人们不再相信精神疾病是由童年时的不愉快经历或创伤经验造成的,而是根据精神药物学的理论,更加关注大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是否遭到破坏。但是,精神药物学却不能赋予我们有关神经细胞机制和大脑过程的信息以任何心理意义。因此,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心理治疗而将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所构建的“新的知识框架”,即神经精神分析学则可能弥补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缺

Ov"A0N_eigL]0心理学空间6s#n'J`"sm8Zc

陷。坎德尔指出“我们需要像证明药物的治疗作用那样,对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生物学效应的评价我想,这是心理治疗未来15年的主旋律。”【9】弗洛伊德也一直坚持“在我们完成了精神分析工作后,我们必须寻找与生物学的接触点”。【10】在他逝世半个多世纪后,这一理想终于借助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而变成了现实。索尔姆斯认为,如果神经精神分析学的成熟理论可以应用到临床领域,那么精神或心理疾病的治疗将迎来一个新时代。以往“人们必须在精神分析谈话疗法和精神病药理学的药方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前者缺乏以实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而后者则缺乏脑化学与复杂情绪的真实轨迹之间的关联,在对人类思维深刻的综合理解的基础上,未来的精神病学将为患者提供坚实的帮助”。心理学空间)D['V x:L7E

veb1p)A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hj+uR4G}8EX

1[[2m6s1`^ qr0[1]Solms,M.&Tumbull,O.Thebrainandtheinnerwor1dAnintroductiontotheneuroscienceofsubjectiveexperience [M].NewYork:Oth町Press,2002,299

3b}*O1Jy0心理学空间$t"XC8a9o}&?7g

[2]Nersessian,E.&Solms,M.Editors'Introduction[J].Neuro Psychoanalys邸,1999,1:3

T&op l5[,ia/_,F0心理学空间[KvAw1N

[3]弗洛伊德着,孙名之译释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537

+S4uN F&[Q0

-mW6s t ]L0[4]Turnbu11,0.&Pally,R.ResearchDigest[J].Neuro~Psy-choanalysis,2000,2:279心理学空间5I:xqg1K-h s

ch2j7{ ??]0[5]Freud,S.ProjectforaScientificPsychology[A].InStrachey,J.(Eds.).TheStandardEditionoftheCompletePsy~chologicalWorksofSigmundFreud,Vo1.I[C].LondonHogarth,1966,295心理学空间T }-T.b"Jn]s Y udh z

心理学空间CP3Q#R hH

[6]Pribram,K.Theneur叩sychologyofSigmundFreud.InEx~

"u2aO/l3y0心理学空间)D%L+H Z7d;tdP+a

perimental岛undationso自ClinicaIpsychology,ed.byArthurJ.Bachrach[M].NewYork:BasicBooks,4430门1

3r y2^g't0

UA7Q-{c0[7]Kandel,E.R.Biologyandthefutureoftsychoanalysis:Anewintellectualframeworkforpsychiatryrevisited[J].AmerieanJourna10fPsychiat可~1999,156(4):505心理学空间e9h.^_tJj/}E

#oQrry0[8](11]Solms,M.Freudreturns[J].ScientificAmerican,心理学空间Zp!JXY3_ _? |

O.q(Cqw+a,qQ'}020日4,84,88

Zjar9}(PB$z-q0

6|rb4F VkJ0心理学空间/z D6@U/[)s9^

,b*pwv {7ES_0[9]安然,个天才的胡说八道。[J]中国新闻周刊,

~ c8Bg,P:DR0心理学空间2Y5V&d.vQu+b

心理学空间 Y:e9n YR"v,Z1Sv

心理学空间 Hi8p'iYClR

2006,275心理学空间^0An`+eg

心理学空间s$PS6H#k\^,b

[10]Freud,S.Theunconscious[A].InStrachey,J.(Eds.)TheStandardEditionoftheCompletePsychologicalWorks

gQZ {?#iS0心理学空间+NiKr R*`_mo7p

ofSigmundFreud,Vo114[C].LondonHogarth,1966.175心理学空间E'I+gjl2^{ _

心理学空间gCGOx/Q B%\p

/A_9ApRya7j'Sq*@0心理学空间jC.evY%ES&f

,YH]-pl @ n9Wy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分析 吕英军 神经精神分析学 神经科学
«没有了 神经精神分析学 neuropsychoanalysis
《神经精神分析学 neuropsychoanalysis》
当神经科学遭遇精神分析»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