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
作者: 转载 / 11360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1月16日
标签: 罗森塔尔效应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rg;NhH8}0hc

在1911年,一匹聪明的马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那时冯奥斯登的马,它的名字叫汉斯。汉斯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能够以前掌击地的次数代表答案,解答算术题。对此,自然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但是通过专家组对它的能力测试后发现,没有冯奥斯登先生的提示,汉斯仍能解答算术题。但是马怎么可能会有相当于人的智力?心理学家冯斯特仔细研究后发现,汉斯并不会做算术题,它是从提问者的无意识表现中找到答案的。人们问完一个算术题之后,总是附身去观察汉斯的前掌。当它的击地次数接近正确答案时,提问者会微微抬起头或者眼睛,期待汉斯能给出正确答案。汉斯正是捕捉到了提问者这种期待,求得正确答案的。

a)]Eu&c0

\A)j'O8c4o6M oB0这段听起来好似趣闻轶事的历史后来孕育了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I;{+_ROe}im0心理学空间q0jm0M8B@(DF

在当时,罗森塔尔和你我一样,也读到了这篇轶闻。闻罢,他萌生出一个恐怖的想法:在实验时,主试总是带有某种倾向。那么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会无意识地传递出自己的期望,这样一种期望会使被试朝着主试期望的方向做出反应,从而证实主试的预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实验便没有价值可言。这种对实验效度的影响也因此被称为“实验者期望效应”。

:WPF2P$VvV0心理学空间 |\8AM*\R"Z+UE

为了验证这一效应,罗森塔尔利用他的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期间学生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试。罗森塔尔告诉一部分学生,他们将要使用的是经过特殊方式喂养的聪明鼠——能够快速学会走迷津;而告诉另一些学生,他们得到的实验鼠有点迟钝。然后,学生们开始训练老鼠学习各项技能,包括走迷津。实际上,罗森塔尔分配给两组学生的都是标准的实验用鼠。然而结果显示,得到聪明鼠的学生所报告他们的老鼠的所需的学习实践明显更短。心理学空间HL.sZ0XS"V

心理学空间H-p:B]`tm0F

显然这些学生没有故意歪曲实验结果,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罗森塔尔实验前的话造成了两组学生对他们的老鼠有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在实验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影响了老鼠在实验中的表现,改变了它们的学习时间。事实上,实验者期望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威胁确实存在,罗森塔尔的这一研究结果也促使了实验者设计出更加严谨的实验程序来降低这一影响。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双盲实验。在此之前,比较先进的实验程序是单盲实验。所谓单盲实验就是被试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但显然根据实验者期望效应,与被试接触的实验者的期望也能够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在双盲实验中,与被试接触的实验者与被试一样都不知道被试的分组,这样一种程序已经被学术界认可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实验者期望效应。此后甚至还出现了三盲实验,即连收集和统计数据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被试的分组,但这种程序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极少被采用。

_"{8R^[2J0

e _!h)|lKt?o7v'x0别以为这就算完事了,罗森塔尔进一步猜想:在实验室外,类似的期望还会出现。比如说,在(美国的)学校,教师在开学前都能够拿到各位学生的IQ分数,那么不同的IQ分数是否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这些期望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与橡树学校合作,进行了另一项研究。心理学空间Z R5n\0u:{c

心理学空间2Q `%Q){3VZ l X

开学前,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橡树学校各年级的同学进行了IQ测验,而橡树学校的老师并不了解这一测验。罗森塔尔告诉教师,学生接受的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该测验的成绩可以预测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成就,而实际上IQ测试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测试后,罗森塔尔在每个班中随机抽取了十名学生,告诉教师这些是在哈佛测验中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学年结束时,罗森塔尔再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IQ测验,并且统计每位学生IQ的变化程度。计算结果显示,那些随机抽取作为哈佛测验前十名的学生IQ的提高程度明显比其他学生高得多。这些学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唯一的解释就是教师以为这些随机抽取的学生智商比较高,因此对这些学生有了更多的期望,这些期望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并且被学生知觉到,而使这部分学生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结果他们的IQ提高得更多。心理学空间EQE3P6uJ K

:GO UED0那时候美国刚刚试行IQ测验,对这种测验还有很多的怀疑。罗森塔尔这一研究结果仿佛一颗重磅炸弹,使得当时大多数州都延缓使用IQ测验成绩。心理学空间uqvHJF9E[

心理学空间NE$KA QL&S$b%TV9I;q

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解释很多,笔者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得到启示。

n/RTU.o&k$M6F0心理学空间6qr4wD$y

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来看,学生的某一次优秀的行为恰好满足了教师的期待,于是教师就通过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委以重任等方式予以强化,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做出这些优秀行为的概率提高,教师寄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于是学生的这种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种强化关系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产生满足教师期望的行为的数量得到增加,更是让学生个人得到质的发展。

5E``CDaJ0心理学空间 }}O|Uq

社会心理学的相互作用论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褒贬相当于环境因素,学生感知到教师的态度,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即学生感知到老师的褒奖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反之亦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也会感知到学生的好坏,从而选择做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心理学空间R;W/cw_ Rei

心理学空间0g^g{:UVK/M

现在在教育工作中还出现了一种反罗森塔尔效应,即负面激励法。就是教师从反面触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其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使学生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但笔者认为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最好还是用正面激励。其实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秀的一面。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认为,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智力不是一个维度的,智能有很多种,比如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再单单通过一直成绩单判断学生的好坏。如果教师能够更多地观察到学生优秀、积极的一面,多一点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哪怕这个学生现在还不是那么优秀,但多给他一点评价性期待,根据罗森塔尔效应,那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必定是极有利的。

W#}E$x9h~'\0jE|0心理学空间;u&H~VzL;G4Kq

反过来想一想,不仅教师对学生有期待,学生对教师也一定有自己的期待。在很多学生心中教师都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他们的期待也许不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教师的表扬,也许更多的是教师的平等的交流、关心和指导。笔者以为教师应该以诚相待,更多地主动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之间进行合理的沟通,这样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会有很多好处。

"W|]z;e.Z&k:D0

1a-z/\1H5^"l1s Qe%C0参考文献

n3~7oX$`jW [h0

xf GZS @2xE%x%b/W0[1]彭雯翀.“罗森塔尔效应”——美丽的“谎言”[Z].中国会议,2002.

V7D*PSH&e3q)E0

mS$R$k-X0[2]张励.多维分析罗森塔尔效应[J].校园心理,2010.心理学空间'i:\mq5|.r

Z?#E!K8A\0W0[3]沈贵鹏.罗森塔尔效应的衍生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4.

\/A6q IdXSF)C|0心理学空间%X#E hb2wuh

[4]鲍亚.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心理学空间~;d"Hgh6g4MeS

ec4a/K;EiKL0[5]周宏.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会科学版),2002.

@ ^6r| z0心理学空间C ohuRJa$A

[6]蔡秀芳.浅谈罗森塔尔效应对高职护生健全人格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7.

@ n7Q$O|4{EJ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84 罗森塔尔 | Robert Rosenthal
《84 罗森塔尔 | Robert Rosenthal》
《罗森塔尔人际关系思想解析》»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