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所有去现场的人,都应进行心理创伤干预培训
作者: 张茵萍 / 604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21日
来源: 《心理月刊Psychologies》编辑部 标签: 施琪嘉 心理创伤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报道/张茵萍 《心理月刊Psychologies》编辑部 心理学空间[RqZ!v+V,q
心理学空间%Pc2D(ZOG&G)g
5.12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在整个社会掀起了救援热潮,各种形式的救援队伍开往四川各地,包括心理援助队伍。《心理月刊》专家组成员、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施琪嘉冷静地提出:所有去现场的人,都应预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w6XiyNilJ0心理学空间0Ry&J7S}ms
他举了广州日报刊登的一篇名为《地震孤儿目睹亲人惨死:求你别让我去想了》的文章为例。文中提到,福利院的孩子说:“我姐姐说的,她说爸妈在山上,他们要翻山过来,山好高,所以我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施琪嘉说,心理危机干预时有些原则,第一就是不要欺骗孩子,不要过分的许诺和承诺,不要给他/她虚空的希望,要给就给实在的希望。 心理学空间#Tz[@k/}}9W\ f"X
心理学空间 w z-Ob_+m*?)M/S
广州日报记者见证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与这个孩子的心理治疗。咨询师的问话单刀直入 “你看到了什么?”孩子像崩溃了一样,浑身开始抽搐。咨询师继续追问,孩子突然大声地喊着:“我说不出来,我不想去想,求你别让我去想了。”一边说,一边哭个不停。施琪嘉说,要进行正确有效心理创伤干预,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创伤干预时有些讲话的技巧和原则,比如不要一开始就让孩子回忆创伤事件,而是要谈他/她拥有资源。这种资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桥”,是指具体的、可以联系得上的、对他/她有帮助的人,可以与他在情感上建立联系的人,亲朋好友、老师、朋友……总能找出这样的资源。可以问孩子“现在和谁在一起”这样的问题。 心理学空间\M7cY-I,X
心理学空间o2MC |-o,t
施琪嘉指出,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不仅对被干预的人有帮助,这对于去援助的每个人也有保护作用。他来四川前接到一些记者的短信,说情况很糟糕……但是来到现场以后,他感觉“他们的内心比现实更糟糕”。在四川,施琪嘉还遇到一个记者,为灾区做了很多事情,也见了很多悲惨的事情,不过这个记者在描述其见闻时,就像在描述一个故事、战争大片。施琪嘉说,他之所以表现冷漠,可能因为记者身份,也可能是避免自己也进一步受到创伤而采取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也是在创伤的边缘。他建议,媒体人员不要在灾区现场待得时间太长,应定期撤离、替换,有心理反应的回去后还要做评估、治疗。 
&l[zCg-^'[!V0
(Kl W-iAS9TY0附: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 心理学空间1d:eU(x7y8F'Djn

9kHrX(d TK!n0要说: 
$x0qF#Bmr8y p0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心理学空间WHTr(A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心理学空间 _!`D|F9CB _]
这不是你的错。 心理学空间$L2}+z|rwW(c(o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y?:co'|0ntnp*T0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 心理学空间+N A j&sZl)w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心理学空间!F[/G%o Z~jH.z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心理学空间9q1^A4M5R ^9r6i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g-g)X%r3|3a#UP0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心理学空间C3i(uRi,U

6H"Xs5e2K0不要说: 
[2c2n2P8R5Jg0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心理学空间+z!]*~] UP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心理学空间;s%B,l1M%dU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G~E g8EK0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ps7W2WCK b0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能够再找到另一个人。 心理学空间 B:`H}$A[+}F0x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eUx._rYI/v0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_;U'WD0r!myzXL0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rY+L:j~p0你会走出来的。 
-WS(b0}!V"u!QQ0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y9c G(q(M1A ~0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心理学空间y)V^KUU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k.w\ R ^6d)Z0你应该要回到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心理学空间%]`9r9\5k^9I-m j5~){)^

心理学空间w2L7@KLa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施琪嘉 心理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 by 李鸣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创伤修复之路——韧性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