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的功能和意义
作者: 孟馥 / 7312次阅读 时间: 2016年6月29日
标签: 孟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症状的功能和意义

6TK Q4r.EZj0心理学空间y"O{%Jc6N

时间 :2016-5-31  18:30—20:00
地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项目:中德心身医学培训项目
演讲人:孟馥
主持人:林芳
校对:孟馥
心理学空间p&D7@9G,RH-k

&i_5EQ\"d0

{x;~!I)P`0
k3] BTi U)q-n7u0

,i%}g nj9I0

R aVS/ua0【主持人】:尊敬的孟馥教授、尊敬的陈珏主任、各位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今天晚间演讲的主持人,我叫林芳,我来自福建省福煤集团总医院。很高兴主持孟馥教授的晚间演讲。孟馥教授是同济大学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主任医师,她也是德中心理研究院的常务理事、中德班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中方教员,同时,她还是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家庭治疗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当然,她还有很多很重要的职务,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grWl!ih.F0

;`Z |9vg Y$RF(n&h0今天晚上孟馥教授给我们讲的是“症状的功能和意义”。

2ui,k M D0

%]&OR NH*u'T0应该说,这部分是我们这次中德心身医学培训班当中一个不可缺少主题,我个人这样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这个晚间演讲让我们增加很多的视野的同时,也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各种不同的流派中看到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包括系统家庭治疗的学习。孟老师的“关于症状的功能和意义”这部分也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心理学空间 FtE;ay;k0G8jR'U

OV3L@&tNH'kq0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我们的孟馥教授。心理学空间R$]2|eL[@$u7W!v7p

心理学空间\QK.cH^L

【孟教授】: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有一个晚间的交流。心理学空间8a]4\:uv/{ v\

f \ ni+K4d.c }0我知道昨天和前天分别有两场很精彩的报告。我本人非常喜欢赵旭东老师的报告,赵老师的很多报告中,有很多哲学的思想,非常喜欢;也很喜欢肖泽萍教授的演讲,站在女性的角度,我对她能够在宏观的层面上有那么多理性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也是我很崇拜的地方。心理学空间5Kwd!_D!S^;m @_8E

BP0@g hq n;NHx0今天晚上我给大家带来一个主题:症状的功能和意义。我今天讲得比较微观一点,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可能多一些,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临床工作中的个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跟个案有关系的内容,希望大家不要拍照、录音,可以吗?我们都是专业人员,所以,要严格的遵守我们的专业伦理。心理学空间:u4G%_+mS!_3a)rH

心理学空间3?M Wy$F8]+lz0@m

今天我想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rq3^w~[0心理学空间V T BI/?P]

一、认识理解心身医学心理学空间N:N8pwx|

fTi U.h0也就是说如何在心身医学的视角下看待和理解来访者的症状。心理学空间5nF+`"yH

心理学空间q R8dJa/{-w"Y

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他强调的是“人”,而不是“病”。同样一个病,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即便是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可能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是不一样的,症状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h"G6ANp)U*|${0心理学空间 Ef/T q^:rWH

赵旭东老师说:“在日常的诊疗工作当中,医务人员不但要处理患者的躯体疾病,也要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所以要建立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达到一种全人关怀的目的。所以,我们现代医学的角度是一种全人关怀”。我知道在座各位除了临床医生以外,也有我们的心理治疗师、护士、还有一些社工,以及咨询师,大家都是助人者。我觉得作为从事这项助人行业的工作,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些心身医学的知识。心理学空间k#I:pb0T2E0B

心理学空间hZ7pB-f

作为心身医学来讲,我相信赵老师和肖教授在昨天和前天的报告里都专门谈到了,所以,今天不会用太多时间讲这个部分。

b"G S3z-AV0心理学空间0k0W1}"}1U

心身医学主要是探讨由心(精神、心理、社会、人文引起的情绪因素)与身(躯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健康的保持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中的作用 ;主要用心理治疗等非物质性方法以及精神药物,向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服务;它既是一种临床思维方式,又是一个研究领域。心身医学的疾病谱包括纯粹心因性障碍、心身性障碍,以及危重症和慢性疾病等躯体疾病导致的身心性障碍。我们更注重的是心和身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协调的,更注重对人的整体思维方式。心身医学也被认为是一个日益扩张的医疗服务领域 。心理学空间u ]gB*YI#oFo

5@"F,JqN|7DVL0有一种心身医学的疾病分类方法。大家看这张图:从右边往左边看,前面这一块是躯体疾病,然后接下来是心身疾病,再接下来是心身障碍,再接下来是精神疾病,大概是这样一个疾病谱系的过程。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领域。所以我说它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心理学空间-^4E3xSiab)W8rC

}(e O u1?qyJ0我刚才讲到的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心身疾病方面:我们会看到心身疾病确实有一些器质性的改变、有一些客观的体征,同时它的症状可以重复,而且可能对局部的影响比较大一些、可定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会有一些量变的改变;心身障碍方面,它主要是以功能性的变化为主,比较独特,不能直接检验,全身影响广泛,当然,对生活的影响会有一个质变的过程,对治疗的需要,很多方面会有特别的要求,也是一些痛苦的原因。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很多这样的病人,他(她)的主观感觉特别痛苦,而在临床检查上查不到与主观症状匹配的证据。在综合性医院里面,心身问题大概38%是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30%是心理障碍引起的、还有32%左右是心身疾病。所以,医护人员要善于从功能性的躯体症状中发现心理行为问题、心身症的线索。

;t6Io,~C3\W5f P0

E0o'Q3L%p&c*|e0最近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书,是希望出版社的王素琴老师寄给我的,书名叫《浮生一日》。她出了一系列的亚龙的书,丛书的名字为:“大师的门”。亚龙的书你们应该也很喜欢,很通俗易懂。在这本书里,亚龙讲了十个案例,其中一个案例说有一个来访者,在早年的生活中,经历过很多的创伤性事件,很小的时候父亲暴虐、母亲去世,是哥哥把她带大,后来哥哥参加了越战,回来以后得了PTSD,大量地吸毒,被送进了监狱。她自己的儿子又因突发车祸去世,所以,一系列的打击对她有很大的影响;之前她在亚龙那里做过很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可是后来她自己也生病了,摔了一跤以后,被诊断出肝脏方面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出现黄疸和肝功能的衰竭,生命危在旦夕,紧要关头,出现了一个供体,一个突发意外死亡的年轻人的肝脏可以移植给她,她做了肝移植手术,挽回了生命,所以她经历了一生中最可怕、最恐怖、最痛苦的日子;住院的那些日子,她几乎每天都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当中;她曾给亚龙打电话说她快要不行了。在出院后的治疗中,她告诉亚龙:当时,我确信我要死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终于转过了这个弯。她说:你知道这个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吗?我整日在极度的恐惧、焦虑中度过,满脑子都是对死亡的恐惧,整天不停地哭、不停地发抖;孩子们准备来探望我,就在家人走进病房之前,身边的一个护士跟我讲了一句话:给你的孩子做一个榜样。就这一句话,让我一切都改变了。她说:我突然觉得感到不害怕了。这句话把我从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自己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去了,让我突然间发现,实际上我是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的我,我可以为他们做一个好榜样。

sy(QCW*dB0心理学空间7o1Zc h-jLLh4h

这个案例的题目就叫:给你的孩子们做一个榜样。

c U(nE+VjRy`|b0心理学空间 o yL,F Kg

这里面我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跟病人一起工作的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临床心理师,如果我们有更专业的部分,我们就可能很容易对我们的来访者施加一些特别的影响,在疾病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或别人的资源。心理学空间G6C Q?#|

\;V#PsH_+qO@0在临床工作中怎么样去识别这样的问题?怎么样去帮助我们的来访者?心理学空间.qR#\E q'`

VZeSg ]"td0在综合性医院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心身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以症状的方式来表达的,比如说烦燥、疑虑、恐惧、焦虑、多想等情绪问题,还有慢性疼痛、躯体化的逛医问题(反复就医,就是像逛商店一样的逛医院),还有人格问题、医患关系问题、心身问题、共病问题、精神障碍等等。在我们的眼光里,大部分伤医者都是有心理或精神问题的。所以,尽管你不是去做这个专业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能够尽早的将其识别出来,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很多疾病属于心身疾病,比如说溃疡、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神经病皮炎,慢性疼痛等。专科里也有很多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心身医学属于精神医学范畴,陈珏这里的临床心理科属于专科医院的心身病房,是先驱者或开拓者;早期我在同济医院工作,由吴文源教授领衔建立的心身医学科在全国的综合性医院里也是领先的,9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请德国专家来给我们这里做很多心身医学方面的培训工作。

3bHAA-x~*?0心理学空间;u!BE,h,o"Rb:[[QT$k

现在,我们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样的一个学科了。在德语国家,心身医学的地位与精神病学是相当的。

b \4q$?'|0心理学空间`Iu}y

接下来,我用几张片子来简单分享一下在去年我们在德国考察心身医学的发展情况。大家看一下这个独幢的小洋楼,它就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心身医院的门诊,非常、非常漂亮的一个门诊,所有的病人在里面都安静的、有条不紊地就医。去年跟赵旭东教授、吴文源教授,还有陆峥教授等一起去了这里。在这个心身门诊的最顶楼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书,供医护人员、研究生等学习、查阅资料,走廊的拐角有一个人工做的大贝壳。我问他们这是干嘛的?他们说:这是心身门诊的主任很喜欢的一件东西,他说:人一生当中总会有脆弱的时候,当其脆弱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空间,如同有一个厚厚的壳供他躲进去、把他保护起来。 所以在心身门诊里面,专门摆放了很多这样的装饰物。心理学空间D7rN%DaO

心理学空间+g-x*U f"? W-j&I p


.~9K{0AZmw0

){(x:Jy/X0心理学空间 {9b ^Ad)g-Wi

参观海德堡大学心身病房的时候,感触也很多。这里住着很多进食障碍的病人,表达性治疗比如说艺术、音乐、身体、运动、绘画等等一些治疗,随处可见。这与我之前印象当中对德国的心理治疗、心身医学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以前认为德国出了很多哲学家,思想家,是个很有思考的、很理性的民族。现在,他们越来越注重这些表达性的东西,如同这几天你们学员跟随德国老师学习的经验一样。心理学空间Z&n0eAK

? m+|9o*a)a.a F0海德堡大学心身医学科还有日间病房和夜间病房,我看到所有工作人员的照片全都挂在走廊的墙上,这些照片不仅是医生、是护士,还有社工、心理咨询师。在日间病房,病人可以一整天待在医院里,早上来,晚上回家,在医院里接受各种治疗;这里还有专门用于绘画治疗的画笔、颜料和画板,以及病人的作品展示;这些是艺术治疗的地方,他们有很多用于音乐治疗的乐器。心理学空间L$v6K+RT G i-|

心理学空间 o&G|9hgjV

心理学空间 v+I9O B:}$Y} d
心理学空间"g\^WR;FW

ejvO R4M0后来我们还去了柏林的夏洛特医院,全欧洲最大的医院之一,有几万名员工。这里的心身医学科也是一群独立的楼宇。心理学空间k#K,|#`uw*O(}$j

心理学空间x8j zs2IK

后面一张是弗莱堡大学的心身医院。

6~ V/[%K jE$@2i;F0

V*^H9uP q6ntLt0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和身体相关的一门学科,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对这部分的研究和了解,我想如果能接受中德心身班-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专业训练,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心理学空间G+v_R!R+h

心理学空间!O3J!p/K%wl4o X}

二、   症状的功能和意义心理学空间wKy] S:f ^,b~M/^ h/A

a4t7{+R&N`oH ?SN0接下来进入我今天演讲的主题:症状的功能和意义。心理学空间)@1H3w(e7lqJ

心理学空间 fx-X:b&@c.A!n u5e3h

在DSM-5中提到综合医院的心身问题:包括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影响躯体疾病进程和病情复杂化的心理问题 、心理因素诱发的器质性疾病、重性精神病的躯体表现、躯体疾病及其治疗的精神并发症和共病等等。这里不一一叙说。

|u5l3]6L|F$YnL0

+C2O+l YO0人们在了解这些心身症状的时候,发现有12组跟心身特别有关的症状,包括健康的焦虑、死亡的恐惧、疾病的否认、持续的躯体化和转换性障碍,也包括周年哀伤反应、继发精神障碍功能躯体症状 、精神消沉、易激惹心境、A型行为和述情障碍。我想在这里不是特别地谈,只是说有很多的症状。

B;}0V;o*?0心理学空间1g&jp,b}9PH.aO:N3N

我们怎么看这些症状呢?心理学空间%z CM"S5E7IO,Fq-p

心理学空间&jP}ND#I

这张PPT是我从赵旭东那里拿来的,特别喜欢这张PPT。赵旭东老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部分,强调现代对于心理治疗有一个新的思考,那就是重申心理治疗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理解的方式,一种是解释的方式。所谓解释的方式,就是更关注的是精神和精神病理的现象发生机制、物质的基础,以及因果的关系、逻辑等。而在理解的心理学更侧重精神世界内部的一些有意义连接。这就是我今天想讲的症状的功能和意义的本质所在。不是简单地看这个症状,而是看这个症状对个体来讲到底有什么功能和意义。我们把这部分慢慢地连起来。这个思想是谁提出来的呢?就是这位叫雅思贝尔思的人。赵老师昨天有讲过吗?没讲?他特别喜欢这个。雅思贝尔思是一个精神病理学家,他在1913年的时候就出版了《普通精神病理学》这本书。我在海德堡的时候,赵老师指一个房子说,这就是雅思贝尔思的故居,所以我拍了这座房子。我在心理研究所的阅览室里看到了他的照片,眉清目秀。

Dc8O#|'[%s g0心理学空间4y ApP}1K5]

他提到的解释的心理学是这样的: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关注它的问题,集中在它的缺陷和无能的部分,朝后看的注意增强,寻找直线因果关系、解释,去情景化,诊断“精神病”,传达医学的病理模式并固化为个体特征。比如我们会说这是早年的创伤,由于受了什么、什么事件导致他现在的问题,所以思维方式是向后看的,去深挖,我们很多人学心理咨询,就喜欢挖、挖、挖,要挖得很深,不挖到血淋滴嗒誓不罢休,看问题的眼关都是绿的,不断地往下挖,挖了以后呢,还需要找一些因果的关系,要么就是我们讲完全责任,要么毫无责任,去情景化,我们给一个标准的诊断。这是我们比较传统的一种解释方式。这种方式我们到现在还在用。我们在临床上会看到不同的科室里面会有一些不同的症状的病人,我们会根据疾病的诊断标准给他们下诊断。比如说这个人在消化科看,这个人是腹痛,腹泻、消化不好啊,可能消化科医生会给他做一个诊断,比如说是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啊等等。心内科也是这样,我们叫心脏神经官能症,因为这些人常常没有什么明确的检查证据,但确实会出现心绞痛、心悸、心慌这样的症状。不同的科室里面因为一些不同的症状,依据诊断标准给出一些诊断的依据。心理学空间SF}*}(N4b ]

il']wr2s0理解的心理学呢,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谈的,就是我们从系统的角度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我们会从更多,看似无关的信息当中去挖掘一些资源,然后跟这些症状连接起来,思维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不是自上而下,我们弱化疾病的概念,叫去诊断。把个体的行为特征变成一个行为序列,然后把它情景化,放到其所在的情景当中,再度地情景化,然后再看他受什么方面的影响,有哪些因果、有哪些相互作用、有哪些相互的维持,继续向前看,把注意力由症状本身扩展到更大的空间上去,然后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好像有一点无中生有。有一点顺藤摸瓜的感觉。我们的系统观是讲把这样一个人的症状放在所在的环境里面去,放在所在的情景和脉络当中去看。心理学空间v,x ]K'\'s'yK;^

U PnA#a)S0有一个比较好的比喻我觉得挺好的,我们说这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树。一个人的症状就好像是树冠上面的枝叶,症状是最外面,最表层的东西。而树干呢,通常是讲说这个人会对这些事情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叫认知,而树根就是属于他的人格部分,早年的生活经历,把他塑造成具有独特人格特征的人。然后还有一大片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他所生存的空间,他所生存的家庭、社区、社会、地域等等。所以,你去看这个人,不能只看他的症状。他实际上是整个的一棵大树,他应该有他的渊源,有他根、茎、干、叶。心理学空间`a6a u4t

心理学空间3I cu/lQF W+{u

看到文青整理的开幕式的简报。她把开幕式很多专家的讲话整理了出来,我觉得很好。Merkle老师在开幕式致辞的时候说:“我们通过谈话的方式,艺术的治疗,身体的治疗,集中运动治疗,以及更多的方式,把病人内在的,无法表达的部分通过团体的合作把它象征化,外化出来。从而解决病人未知的冲突或者早年经历的困难”。把无意识的部分提到意识层面来,当这个症状具有的浅意识部分被清晰表达出来的时候,这个症状的功能就丧失了,就不再需要这个症状来表达了,所以这个症状就消失了,理解这个意思吗?我们是这样看待症状的。为什么大家越来越用外化的技术,再度情景化,就是要把它的功能和意义表达出来,从而解决病人未知的冲突。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内在冲突所导致的,跟外在没有太大的关系。外在只是诱因,或者是一个触发点和刺激物而已。这就是我们在心身治疗方法要说的。心理学空间 Rq6K{ T1M7amk+}jv

\%sq#y;o ICRs0m0我这里有一个自己的个案。有一段时间我们有一本杂叫《心理月刊》的杂志,是很不错的一本杂志。现在这个杂志纸质的没有了,挺可惜的事情。当时我在心理月刊的中文网站上有一个专家博客,很多年前的事了,这篇是08年7月写的,跟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症状代表我的心。讲的是一个什么事情呢?

akzJ4J6P0心理学空间DJLZgi

案例1心理学空间mi#a| ZK7x

心理学空间 Wm d0~uGF

症状代表我的心

&d;X%tu#^p3_(Z6G!U0心理学空间9jE{k'd9b

一个过去的同事打了几个电话,希望我无论如何安排个时间见一下他的朋友,理由是他的朋友长期失眠,近来还经常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帮他做过两次全身检查,什么头颅CT、核磁共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等,折腾十几天,没发现任何器质性改变,朋友的症状依然持续,40岁的年纪,不得不每天怀里揣着麝香保心丸,这让他这个医师朋友束手无策,于是他想起了我。心理学空间/G([#wA4BjX9{E

mJn#j)c;T0这位朋友是在太太的陪同下走进咨询室的,手里还拿着以前拍过的CT、MR片子以及服用过的各种药物。他告诉我,他已经失眠一年了,漫漫长夜,度夜如年的日子让他苦不堪言,睡觉—这个正常、简单的事情,竟变成可怕的字眼,每天最大的担心就是:今天是否能够入眠?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近来又添了头晕、胸闷、心悸等更多的症状…我问了一些关于生活、工作和家庭的情况,都没有得到具体的相关信息。他是一个企业家,办了几个工厂,产品成熟,客户稳定,不需要他非太多的心思;家有一对儿女,太太几年前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生活上衣食无忧、朋友围绕。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生活中没什么不顺心的。问起第一次失眠的情景,他告诉我,一年前一次偶然的事引起了他的失眠。那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喝酒,喝的很多,倒在自己的车里睡着了,直到半夜才醒来,从此以后就失眠了。我说:对我们心理医生来说,症状往往代表了人没有满足的内心需要,因此,症状本身并不重要,其背后代表的意义更重要。我不知道您的症状究竟代表着您的什么需要?先生的手摸了摸自己的头,一脸无奈的神情。我转去问了太太:您怎样看待您先生的症状?太太回应说:我也说不太清楚。晚上他睡不着的时候确实很烦躁。我继续问:他的失眠对您是否有影响?你们是否睡在一起?睡在一张床上?太太回答说:是,我们一直睡在一起。不过,还有我们的孩子。我问:孩子和你们睡在一张床上?太太说:是,我们的儿子。他现在和我们睡在一起;之前是女儿和我们睡。我问:儿子几岁?太太说:11岁。我问:几个人睡在一起,那你们的夫妻生活怎么过?太太说: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现在他们大了,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的房事越来越少了。我转问丈夫:是这样的吗?先生回答说:是。我说:可是,你们只有四十岁,那你们的需要怎样满足?丈夫面有难色地说:没办法,孩子们比我更需要妈妈,我只好把太太让给他们了。我问:所以你把属于你的床让给了你的孩子?先生说:是。

F#m&R!p9m&P.~0心理学空间Bc5vp-l5RFX

我对先生说: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就应该了解母亲的生活中有一个私人空间不属于他们,那是属于父亲的领地.让孩子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即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些规则,又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与母亲分离.在这一点上父亲具有绝对的权威,父亲拥有这样的权利。您是否知道您放弃了自己的这个权利。先生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爱我的孩子,我不能跟孩子争他们的妈妈。我继续挑战他:看起来,您的理智同意你这样做,但好像你的身体不太同意。丈夫低着头沉思一会儿,恍然大悟,对妻子说:我想是这个理,到头来,我们的需要没有满足,孩子也很难离开你。妻子回应到:这事也与我有关。我对太太说:您愿意协助您的先生把他的领地“抢”回来吗?太太笑着点了点头说:从今天开始。

_C8d#_'t9l0

}@7]Cu3lP0几天后,同事打电话给我说:你给他用了什么灵丹妙药?他回去以后睡眠好很多,症状也改善了。我回答说:心药。心理学空间A:z/K+f_uu

E/OB!REku:SS0除了心理因素以外,人格因素、认知功能、社会因素都会对症状的表达有影响。心理学空间-V4byq1IIR

心理学空间:V}y4^,SSkC

心理因素中,产生损失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容易致病,生活事件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并产生明显的生理刺激,由于人们的观念、知识、信念、经历和文化教育不同、对同样的生活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心理反应,早年亲子关系不佳,儿童期有高应急状态也是发病因素。大家看一下这张表,人们把所有的生活当中发生的重要生活事件用数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应激源反应强度,发现不同的事件对人的影响不同。学习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这是我们要学的重要部分。离婚、夫妻的分居,个人的受伤和患病,结婚、退休,怀孕,性生活,家庭出现新成员,工作的变动,甚至是改行,夫妻吵架,孩子离家等都对人们有影响,且生活当中一些很多好的事情也对我们有刺激,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对低频率的刺激没有那么地敏感。所以这些刺激积累久了以后无法承受就会出现这些症状。心理学空间i K'F(w M'F!B

5d!`N F;O.y-_,cV0人格特征也是这样,不同的人格特征的人,对每一个刺激的反应也不一样。一个人应对的问题,最主要是由一个是人格特征、早年的生活经历,应对的模式和社会的支持系统来决定的。人格的特征是最基本的部分。

m3`#s?2b R+F)zK0

};k!qf*~&f Ww%^0心身疾病里面,凡是得这种疾病的人,他们的人格特征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改变。具备一定特征性的人格特征。

4W,}sZ)Nav0心理学空间3C/[ IX] b3SK5}/B

比如说哮喘的病人,现在哮喘的孩子特别多,这些孩子很聪明,但是很敏感。可能早期对生活的生存环境里边的部分刺激特别敏感。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就是这样,她跟丈夫的关系非常非常不好,他们很小的孩子就出现强烈的反应,几个月孩子浑身过敏,皮疹可以出到头皮缝里都是,实际上是婴儿对家庭环境的一种强烈刺激反应。所以他的症状非常有意义。他的母亲自己也学过心理咨询,专门找到我说:你看,我来处理我的夫妻关系问题,因为我的孩子最近皮疹发得非常非常厉害,他自己都知道。所以这种哮喘的病人人格特征比较依赖,特别希望被别人照顾,同时对别人和对自己感情上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需要,不清不楚的地方。心理学空间Ut qb'e*z/{L

心理学空间y&SC1M8~[\L:L

结肠炎的人很容易服从、听话,但是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内心比较矛盾,比较吝啬。心理学空间5G \eXn7d#F1qF

0t V8_5Q9X5@]0心脏病的人也是这样,比较忙碌、好胜,比较急躁、比较A型性格,善于把控周围的环境。荨麻疹的病人渴望得到感情,甚至有时候有罪恶感和自我惩罚。心理学空间`-Z'oP4y+p2y

K!? HO~L0有人分析说神经性皮炎是对早年抚摸不够的一种代偿,所以成年以后会发展成一些症状出来。神经皮炎让人难以忍受的痒,要不断地抓。精神分析认为是因为早年不够,而形成的一种补偿,过渡的补偿。

3w-?J$Q.u2v ] ^e.z a0心理学空间fx ]{V\"t9U

还有偏头痛,溃疡也是这样,被压抑以后,没办法暴发出来,所以看到溃疡的外观形状像火山爆发,从自我肠道里爆出来。这些人有这样的特点。

F)Y;~b:P7O0心理学空间1IV;z#n3B b4M&EL0j

不同的疾病的认知模式也有改变。教科书上也会看到这部分,有一些抑郁症、焦虑症、惊恐症人格方面的问题,会有认知上的偏差,甚至会出现一些认知方面的障碍。认知疗法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在美国很盛行,再加上一些正念的部分,要改变人对事情的看法,当一个人看待事务的看法改变以后,就海阔天空了。心理学空间%] V @J!v[7}l

心理学空间-Q6i%tH `2|.\

所以这个部分也是对症状的一种理解。

l]Q q4W%gY5fB'f0心理学空间o9r CD5c6c|

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个案,是我2012年见的家庭。心理学空间 M.T.c o~4o

心理学空间_Gp1G4Y)|J0Rm

WRV0U,b7_ n+M0心理学空间 V ol;wt$d+e$OF9D

案例2心理学空间"a [ k~V0tM"^:D

心理学空间%m)s$Z7T0N?l7?XG,j6r P

Z女士这两年饱受身体不适的痛苦,实在无法忍受家庭医生为她预约的漫长等待,跑回中国就医。30年前,Z女士从浙江老家移居国外,与丈夫合开一个小店,生意做的还不错,膝下三个子女,都读了大学。去年,Z女士开始胃酸胃胀,时有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经常喉咙口有异物和堵塞感,家庭医生给她开了些胃药,服了半年未见改善,Z女士回国做了全面体检,未查出任何阳性结果;今年又跑回来做了胃镜,也未发现有什么明显病理改变;体重倒是下降几斤,失眠、无力,经常发脾气。

"tY;xj&^l0

`TU`g0看了三个消化科专家,没什么问题,有人建议她来看心理医生。心理学空间R#]q~z J0Y

心理学空间"x-M"Sf s'y8T

丈夫陪着她来,看起来很恩爱,两人都显得有些操劳;问遍很多因素,都没什么相关,索性问起:几个孩子都好吧?Z女士迟疑了一会说:大儿子去年做了个手术,医生诊断他得了腮腺肿瘤。我说:您一定很心痛。她说:没有什么比这更痛的了。停了一会儿,Z说:一直不认同西方的文化和教养理念,总是非常严格地要求孩子们,近乎苛刻;儿子病了才知道,孩子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了。我跟着说:东方人总有我们的教养方式,未必全都不好,更不一定与孩子的健康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不必责备、折磨自己。Z问:真的没关系?我说:没什么必然的关系。Z的脸上掠过一丝轻松,轻声说道:明白了,谢谢!心理学空间7`,gb,` lRY _E&`

qSW+~F B&G0所以,我在想是不是一定是这样子呢?也不一定。我只见她一次,她的老家在浙江,路过这里,朋友安排她做了检查,看一下心理医生。她一年多来发生消化道的症状,跟她儿子生病开刀很有关系。她内在逻辑是说孩子的病跟自己一直对他的苛刻教育有关系,有没有关系呢?也许有关、也许没有关,但她是这样认为有关。所以这个部分是冲突的,没有办法接纳,就出现了上述的病症。

(Z*_S t3\i0心理学空间]ZFm7[0]5G)`

我今天讲了很多症状和症状所代表的意义,甚至举了例子。那你们也一定会问:你的理论是什么呢?很多基本的理论也是可以解释的,不同的理论可能也有不同的解释。精神分析有精神分析的解释,认知有认知的,行为有行为的,家庭有家庭的。

0TP/G6z.f9z7g;n S0心理学空间)~#IOnpq#b'wj;W0V1r

我是从事家庭治疗很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怎么样从系统的角度对症状有一个理解。系统的角度是怎么样理解的呢?这里我讲得更具体一点,从家庭的角度怎么样理解呢?我们是这样看问题的:症状意味着个体、或者是这个人跟周围的所在系统的互动出现问题。跟周围重要的人,重要的系统,重要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从来不是会单独地去看某一个人的症状。我们是透过这个人的症状去看他所代表的关系是什么。所以我们治疗的目标也是调整这个关系,而不是冲着这个症状去的。所以对我们来讲出现问题的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在我们的家庭治疗里面把症状的携带者,我们叫索引病人,或者是把他叫IP,我们从来不单独看这个人的症状是什么,他强迫也好,抑郁也好,焦虑也好,不上学也好,对我们来讲这个症状本身远没有其代表的关系更重要。

mXRd&U[0

e!p(QUG8fqI0通常我们在家庭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症状。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的特点,症状被认为是一种关系,是在互动过程当中信息转变发生了问题。如果一个症状被看作是一种交换的信息,代表某种信息出来,它具有某种暗示。所以,如果我们把其的暗示信息公开化的话,这个症状就消除了。心理学空间L)L8\,_+B5V4_T6u`

1oFaWDW0林芳老师也很有经验,实际上她也是中德项目的负责人,什么项目呢?中德完形项目的负责人。她刚才也跟我分享了她的经验。她上中学的有一段时间,常常肚子很疼、腹泻,找不到原因。有一天她发现肚子疼跟考试、学习压力有关,当她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她的肚子再也不疼了。我觉得她很有心理学的天赋。这是她开始之前跟我分享的。所以我们讲症状既然代表着一定的意义,那么它一定是有功能的。心理学空间I\uz QU,z5d

心理学空间 k*L J4SE1^5q SP

我们来讲,症状的功能是什么呢?症状有可能是维持一个家庭平衡的稳定期,是其维持整个系统的一个策略,症状是有好处的。症状可能是这个家庭失功能的表现,有可能这个症状既使这个系统得以维持,但也使得这个系统陷入僵局的一种稳态。通常我们讲它得存在一定有它的功能和意义。心理学空间Bz6h-AC&WWa

1trm9y+`/K0所以我们对于症状背后所隐藏的潜在冲突更感兴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个长期抑郁的病人来找说,已经抑郁5年了,4次住过精神卫生中心,服用了5年抗抑郁的药物。我问他说:那你一定是经验丰富的病人了。“相当丰富,你已经是我见过的第八个心理治疗师了”。我想他一定是打败天下无敌手的那种来访者;我说:“你抑郁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好处啊?”他说:“只想到痛苦,没有想到好处”。我说:“那你在这里好好想一下。”他果真的想出了5条,而且一条比一条好。他说:啊,真的有这么多作用。我说:是啊,你应该感谢它!你不需要消除这个症状,而是怎么跟它交朋友,和平共处,他既然带来信息给你。你要识别这个密码,他带给你的信息到底是什么。

u |1p$N3HGLgG6^E0心理学空间W/c"F1KH-?+g

症状的意义在于说:它是各种关系交织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某个系统目前处在的这样一个模式状态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症状去看到一些关系。你对不同的理论会对症状有不同理论假设,同时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f7d$T#_ bNY0

g [W:a9D Y G'rm0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几年前在精神卫生中心见的个案,就在这隔壁的房间。我们现场见的一个家庭,是多动症的儿童。多动症是最常见的疾病了,也是导致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多动症的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伴随成绩下降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用解释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多动症,就发现:多动症的儿童通常他的前额叶的皮质方面出现一些状况,用我们的功能核磁共振会发现一些端倪。人前额叶皮质的功能事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同时有时间管理的作用、判断的作用。多动症的儿童因为这个部位在发育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他对时间的管理、行为的控制、以及冲动控制,危险的判断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出现一些核心症状。还有人说他的神经递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等等,所以我们给一些药物。多动症的药物治疗对70-80%的多动症儿童是有效的。而药物对这个儿童效果不明显,他的注意力还是不能集中,所以决定接受心理治疗。心理访谈中,我们发现在这个多动的儿童家庭里确实另有隐情。

4R8P Sd8T3Y0心理学空间}*T/n@6L\d@6rV

(具体内容略)

ACH-L0x4p5b$k9D z0

Y'T9^k4E0不同的家庭治疗理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再跟大家仔细地多说几点。心理学空间[n EAuSBP9e

G%CK+V8| LP0目前被公认的家庭治疗有八大流派。各个流派的理论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释建构也不同。家庭治疗的流派里有一个结构式的家庭治疗,鼻祖米纽秦90多岁了,依然健在。他强调家庭的系统和子系统,强调每个家庭里都有自己独有的互动模式,也就是家庭的结构;它认为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又分不同的等级,彼此之间会有一个的界限,家庭里面常常会因为父母未解决的矛盾而使得孩子的介入、形成一些不同的三角关系。

GL Z/S*CW'P n/u0心理学空间~8hg-D&@

有一年,在上海开精神分析大会(也许是心理治疗大会,记不清楚了),有一个案例督导讨论会,一位医生带来一个案例供大家讨论。说的是一位男病人喜欢穿女性的丝袜,所以临床诊断是恋物癖。对我来说,给我特别深的印象,是在这个家庭里面,孩子已经上高中了,但在他们家庭里面每个房间的门是从来不允许关的。他的妈妈要对家里面每一个的角角落落都要掌控。这个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依然没有办法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对我来讲,我用系统和边界的理论给他一个象征性的建构:他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年轻人,应该有独立的意识,应该形成自己的子系统,家里母亲不允许任何房间关门,他没有任何自己的隐私,他想透过这样的方式与母亲、与家庭建立一种边界,拉开跟父母的距离,这是一种建构。丝袜穿在身上就像一层皮肤一样,把人就重新包裹起来,我是用了这个边界的理论。心理学空间"O#?3Y c8{

lsC.{)og_0不同的流派一定有不同的解释,没关系。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认为没有对错之分,就看怎么理解这件事。当我们以这个角度说,当一个年轻人在长大的过程当中需要用这样“特立独行”的方式去跟他的家庭、父母建立起一种边界,比他是一个恋物癖要好很多,这样的建构就使得他的疾病变成为一个发展性的问题,而不是变态的问题。人和人之间有边界,自己跟自己也有边界。所以说内在的边界和外在的边界都非常、非常重要。当一个人边界不清楚的时候,就是最容易出问题;完全没有边界那是精神病人,边界不清不楚的时候,是边缘性人障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什么在加沙地带打来打去,边界不清啊,只能打啊,耶路撒冷的地方是说三教合一,以色列是被整个阿拉伯民族包围在中间的,必须天天在打,因为边界不清随时可能被吞噬掉,你知道吗?边界清楚,功能就比较完善。如同我们在家庭里面,主卧房就是主卧房,次卧是次卧,儿童房是儿童房,老人房是老人房,边界不清楚的时候,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学空间 `2PY/jXpL2L

心理学空间%u*Bk)N1L Z1pt t

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与父母的纠缠不清。昨天还见到一对母女的纠结。女儿大学三年级了,又因病回到家里来了。从上大学开始,每天给妈妈打电话要一个小时以上,在治疗室里就破口大骂她的妈妈,妈妈说女儿现在完全变了,恨我恨得要死。粘在一起、分不开的感觉,只能用特别大的敌意来拉开距离。年轻人没有独立成长,没有清晰的边界,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8mV q#?ixz G0

D!o0A`8A,m!g0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治疗,对家庭的描述:未分化、低分化,关系补偿。尤其是Bowen的家庭八大系统连锁理论。这个连锁理论提到自我分化的问题。说如果在一个家庭里没有很好地分化出自我的人,他的个体分化程度是比较低的,特别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通常在一个夫妻关系特别紧张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没有自己,要么随爸爸,要么随妈妈。爱着爸爸妈妈的爱,恨着爸爸、妈妈的恨。很难有理智和情感的平衡。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会找另外一个跟他程度相当的人做配偶。换句话说,这个女方的分化程度比较低,找了一个跟她同样分化低的男性结婚,两个分化低的再养出孩子来,透过家庭投射的过程投射到下一代。八大连锁理论还特别谈到三角理论,即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一定拉第三方进来缓解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紧张、焦虑,这是三角理论。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有冲突的话,他们都会拉他们的孩子进来。在家庭里面最脆弱,最弱小的,最容易吸收系统教育的人就是最小的孩子,如果孩子卷入父母的冲突里来,就形成了三角的关系,在这个三角里面他就会受到影响,个体发育程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三角化的孩子里面,我们讲他就会特别提到说,在三角的关系里面,因为他可能会成为一种替罪羔羊,也可能是父母争夺的对象,对他来讲特别难。三角关系里还有一种结盟。如果孩子跟其中一方父母来结盟攻击另外一方的话,另一方非常受伤。还有迂回转移,透过夸大孩子的偏差行为来掩盖父母的矛盾,通常孩子的症状绝大部分是跟父母的关系是有关的。还有一种叫亲职化,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了,被父母赋予了某种角色和功能。周杰伦的歌大家很喜欢,他有一首歌叫:听妈妈的话,别让妈受伤。歌词的意思是无论你长多大,都得听妈妈的话。这首歌很多人很喜欢。但是如果从三角关系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求年轻人你长再大,也要听妈妈的话。孝顺、听话不是错,最重要的是说,如果他对妈妈的这个部分已经完全超出了自我成长的需要,就是一种纠缠。我只是举个例子,不一定对。心理学空间(a l ['pTo7c

心理学空间\ ^2tQ u;]t(n

体验性家庭治疗,我们叫其萨提亚模式,刚才陈珏老师说最近有参加玛利亚的课。他们也请我去,只可惜我没有时间。我也很想一睹玛利亚的风采,她已经90多岁了,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想长寿就学家庭治疗吧(笑)。讲到家庭里面沟通的障碍会使家庭处在困扰的核心。萨提亚描述家庭在沟通的模式上有一致性表达和非一致性表达,即讨好型、理智型、回避型和指责型,家庭沟通的障碍使得家庭出现很多问题。尤其在亲子沟通方面,我们说有碍身心健康的沟通障碍,比如说批评、扣帽子、过多不恰当的询问、忠告、安慰的转向、逻辑论证及保证等等;家庭规则与习惯性讯息透过家庭成员的内化过程,进行代际传递,影响子女发展及适应。心理学空间O@Z5IK?0d

心理学空间6W.}jSz

刚才我提到的那对非常地纠结母亲和女儿,她们经常处在又依赖、又矛盾,又冲突、又纠结的状态,父亲总是充当家庭的和事老,一会儿平复一下妈妈、一会儿讨好一下女儿,女儿在治疗师面前,直接指着爸爸的鼻子说:你少废话。后来我也跟那个爸爸说:你的女儿跟你的太太两个人像一对双胞胎,她们几乎没有办法分开。爸爸说:我尽了很大的努力、完全拿她们没办法。我跟他说:你也有责任,每次不敢跟老婆讲,就转到女儿那里去。夹在中间,做了很多维持性的工作。您只要能够有效的安慰到太太,让她面对长大、分离的女儿不再那么的焦虑,对女儿就是最大的帮助。女儿自身的发展力量很强、读书也很好,并且已经自己到外地上大学三年了… …心理学空间!E h b@/l {7d9L

心理学空间b^+mV5Gb

我们中德班的系统家庭治疗训练,属于策略取向的家庭治疗。强调两个系统间信息不能传递只能扰动,通过假设-循环-中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扰动,真实是不重要的,推崇情景化与共时性原则;对家庭的描述:家庭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进行着有效或无效的互动,任何家庭构想都是平衡的结果;症状是一种系统平衡的要素,当症状被标识、被解释出来的时候,症状本身也就可能就被解决了。心理学空间+dH-}Vgc"o!P

心理学空间e%ecJ*I4a2IW

当然,叙事取向的家庭治疗就更有趣了。在后现代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叙事趋向更深入人心,社会建构理论认为:问题的意义是建构出来的,而非它本身,描述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所有的事情,事情本身不重要,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很重要。叙事治疗对症状的理解:描述的故事表达一种观念或文化禁忌,是信念传递的方式。禁止标签病人,只理解为故事中的角色。所以,通常我们跟人一起讨论他症状的时候,是帮助他重新从一种积极的、资源的角度去建构新的意义,人们对事情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心理学空间/]#ALhp[

心理学空间G5EA@F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这里有一点点长,我简单说一下。来访者是个11岁的小姑娘燕燕(化名),主诉的症状是学习成绩下降、不愿意与人讲话、不想上学。我给她的故事起个名字:我爱我家。

xS9RD%] AN:NB0

b7f(g? wI/^0案例3心理学空间3~.d Xj^kE

}.t ws PTl2e/Dd/P5dm0我爱我家心理学空间&P%O:D5z| r K

/Fy;o+]y$T)N0进入治疗室以后,11岁的燕燕一直独自做在一个单人沙发里,一声没吭。尽管她已经11周岁了,看上去像一年级的小朋友,个子长的不高、很瘦小。陪她来的是她的母亲和寄养家庭的女主人--一位退了休的小学老师(我把她叫做家庭教师)。提出见心理医生的是这位家庭教师。燕燕被送到她的家已经半年多了,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家庭教师说她感觉这个孩子心理有问题:很孤僻,不跟人讲话、不让人碰;做事动作太慢、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需要人陪,且时间拖延的很长… …。燕燕的妈妈坐在老师的旁边,附和着,她认为女儿确实有问题,周末回家也是不爱讲话,不喜欢弟弟,问她需要什么,她说不知道,给她买东西,她也没有什么高兴的表示。一旁的燕燕依然不言语,仿佛听别人在讲另外一个人的故事。我对妈妈说:您的女儿看上去好可爱,您觉得呐?妈妈回应道:是很可爱,但是她从不跟我亲热;有时她怀疑她不是我生的,这使我很伤心。心理学空间,O;AU:p ?2t%m

心理学空间C b!Lbce9B1@

燕燕的父母出生在农村,婚后一年,生下了燕燕,看到是个女孩子,婆家大失所望,奶奶丢下一句“是个丫头片子”就离开了,之后,无论生活怎样的艰难,婆家人都不问、不管,直到弟弟出生燕燕的妈妈才算挺直了些腰杆;燕燕妈妈说:不被婆家人接纳的感觉很难受,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她知道婆婆的意愿就是希望她能多养几个男孩,家里要多养几个儿子才能抵御不测。燕燕的爸爸曾有一个长他2岁的哥哥,在他3、4岁的时候,在河边玩耍时,意外溺水身亡。燕燕四岁的时候,母亲决定外出打工,于是把燕燕托付给外婆、外公照看;六岁多又托付给奶奶,不到一年,燕燕在奶奶家实在呆不下去,被父母接回身边,可当燕燕回到家的时候,在上海出生的弟弟快到一岁了,燕燕的父母无暇顾及女儿的生活,于是又把她送到不同的人家寄养,只是节假日才能回家。

8g!|#Ll#zy-V+[Q0心理学空间#@xF5?YM$v1P

燕燕的心理就像她瘦小的身躯一样,似乎没有的得到充足的父母爱的滋养,发育上也停滞了。童年的经历,她认同了妈妈的感受,也一次又一次体验了被“抛弃”了;试想一个刚出生就不被家人认可和接纳的孩子能够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她内心的愤怒与无助呢?燕燕无意识地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回避与亲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弱小的心灵,就如同她情愿选择“自己不是妈妈生的”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燕燕也想像弟弟一样躺在父母的怀里撒骄,只是她的母亲不知道怎样将在婆家因生了女儿而“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与作为一个母亲抚养孩子的成长分开;燕燕的妈妈认为:燕燕的学习很重要,学习好了,长大以后生活在大城市,就不会为自己是个女孩子或者生了女孩而受气了。而对燕燕来说亲情的获得比功课的补习更重要,她需要的是家人的爱,并通过特殊的途径来表达自己需要的请求。当她能够把得到的爱装在心里的时候,她就不会再用不与人讲话、拖延时间需要人陪伴做作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心理学空间z qV%UsoX8D

0y PM GpZ7@ L wp0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厌食症的个案就不跟大家分享了。因为,今天早上你们训练的主题就是厌食症。心理学空间8GgZ*s#K W+Ws`

,^ O*BGX,bxP3]0三、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治疗系统

h0K/J6[-o-{0心理学空间`od'n#v-lQ8{1xQ

即便是我们对症状有这样的一种特别的视角和看法。我们依然要放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更大的治疗系统里面去考虑。所以,当我们临床上面对的一些病人或者来访者以及面对他们的一些症状或者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形成一个治疗性的三角。治疗性的三角的一方是病人,另外一方是由医生、护士、精神科大夫、临床心理学家等助人系统,还有一方是他的家庭、所在的区域等这样的一些社会资源的部分。心理学空间%OD/h l*v,t!H{

心理学空间"|1lk:K6TN}R,bx

在治疗的模式上,我们要想办法去改变线型的思维方式,而是用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考虑一些问题。将个体放置于其所处在的人际脉络中去考量。聚焦个体、个体所处的人际脉络,以及连结个体与人际情境沟通的廻路,治疗方法:处理整个系统。换句话说:我们是跟系统工作的。

xj i \#L~:`0心理学空间x"@`-`U.^w0ZB

如果您今天晚上一个半小时没有听到更多,能够记住这一句就可以了。当你面对一个人的症状时,要把它放在这个人所处的系统里面去考虑。心理学空间gz+h E:K&u x

V0A5x$q4U$H0人在情景当中。人的个体所处在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我们说一个系统是另外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永远是这样的。你永远是系统的一部分,你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你家庭是这个社区的一部分,这个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你跟自己的小家庭又是大家的一部分,是在脉络里面来讨论问题的。

hbDR/N-a0心理学空间vj2Ju0Y-s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的是心身医学的问诊模式,这是对医务人员来讲的。心理学空间ls)dNT

Z{-Ji uj(|0强调两点:第一点,强调关系。医和患之间的关系,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关系。第二点,强调疾病和病人情绪之间的关系。躯体里有知、情、意和人格,通常情绪比较容易识别的,也是最常用的一个心理表达。所以我们常常是对着那个情绪去做工作的。整个工作的重点就是:总是判断所采取的问诊方式,总是问及个人的情绪,总是询问个人一般情况及重要生活史,总是建立情绪、躯体感受和过去经历之间的关系,总是反馈自己的情感和躯体反应。

R^:]`1y.f4W7DT3I0

Mb8i#B!e%q:T/m K0我看亚龙的书,觉得亚龙说得非常好的一句话:实际上我们的心理治疗帮不到别人更多,最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只要是你真实的存在,无论你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需要你用一个心灵与另外一个心灵的相遇,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真实的而且充满爱的治疗环境,他们就可以从中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心理学空间D \8PbQKNh*v j?)|u

心理学空间NMt8w_ s

今天跟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心理学空间0s+kC~2B

心理学空间'E%B*UJn`"hR!r.c

可以问1-2个问题,好吗?心理学空间o`6j#y/BW

心理学空间A C,o hO

【主持人】:有没有要提问的?孟教授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讲述了心身医学在医学的地位,包括国外的,尤其是德国的一些心身医学的情况,通过心灵之树来呈现症状和我们个人内在的关系,重点通过几个不同的家庭,不同家庭治疗的流派来谈到各种症状的功能和意义,特别、特别强调家庭中的三角关系,还有系统的观念,系统的模式。如果说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问。这是特别好、特别棒的讲座!还有没有问题?好,后面那位同学。心理学空间}hT} ] B;I;i

心理学空间8m9z8v[b8O

【提问】:我现在在做一个厌食症的案例,想听一下孟老师后面关于厌食症部分的内容。心理学空间%x nRo ]#B

心理学空间 Nu ae_B]RB

【孟教授】:好的,我简单回应你一下,关于厌食症的治疗,陈珏老师很拿手,可以课后问她一下。有一本书叫:心身症的家庭治疗。建议您去看看。关于厌食症的症状,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解释。从个体发展理论的角度、精神分析的角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社会文化认同的角度等等很多、很多。家庭治疗的角度特别强调:凡是有心身症病人的家庭有四个很明显的家庭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控制,就是说这个家庭里面控制性是比较强的,权利的斗争。第二个特点是回避矛盾、回避冲突;第三个,过渡保护;第四个特点是僵化,家庭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没有弹性,特别僵化。所有心身症的家庭都有这么四大特点,所以,我觉得您回去可以在临床工作当中慢慢探索一下,看是否符合这样的特征,然后从这四个不同的角度打开入口。当然,厌食症是比较难治疗的一种心身疾病。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临床上努力探索的一个方面。心理学空间8E0B i`VTeRs

La3m#@m/Z5m6a;|0【主持人】:我们学员很热烈,再给最后一个机会。好吗?心理学空间m1Hn`l8z

*`-Iu^$MJ.Qw0【提问】:孟教授,能不能就真实的存在多说一点。心理学空间 f*M}4g:@ `ab

s)h W&U6TQIc-r0【孟教授】:真实的存在,这个题目太大了,这个也很难讲。亚龙有一本书:《送给治疗师的礼物》。他把一生当中,也不是一生,是他总结其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作为礼物送给治疗师,总结了大概一百多条吧,供治疗师们借鉴。比如说其中有谈到的真诚、共情、此时此地、自我暴露、温和有效的反馈等等,对吧?有时候,当他跟来访者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他将自己一些深刻的感受,跟来访者去讨论、澄清。不同的情况下,其真实存在的面貌不一样,他会有他的一些做法。我建议您回去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

ll%H0`V*{sy9fY u0

0R@ MA^hBQ0【主持人】:好的,谢谢,谢谢我们的孟教授。谢谢带来这么一场精彩的演讲!谢谢!大家晚安!(结束)

Q k.j"q&fpLD i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孟馥
«杜亚松 《生态图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家庭治疗案例/术语/讲座/微课
《家庭治疗案例/术语/讲座/微课》
孟馥:当你的孩子拒绝上学»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