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发展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即使是弗洛伊德本人在其形成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也多次修改其教义、修订概念及拓扩治疗技巧的内容。在弗洛伊德以后的精神分析发展史也如此,故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时,必须同时提及该概念的使用年代,为理解方便,有人从弗洛伊德早期发表著作开始,将精神分析分为不同的阶段(Rapaport,1959)。
弗洛伊德于1881年在维也纳完成其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梅尼耶尔特(Meynert)生理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转至法国,师从著名神经病学家夏柯特(Charcot)。弗洛伊德对在夏氏那儿所见到的能通过催眠而诱发的走神现象(mental dissociation)及在严重癔症发作时常见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走神现象印象深刻。在夏柯特与其他法国精神病学家,如简列特(Janet)看来,这类障碍多半与神经系统获得性或遗传性缺陷有关,该缺陷导致了精神层面的分离。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后开始了与内科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合作。布氏在早几年前在对一例女性癔症患者(著名病例安娜.欧,Anna.O)治疗时发现,当患者在催眠状态下能自由交谈时,其症状便得以缓解。通过与布洛伊尔对此例共同的复习及连续的观察,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层面的分离并非为心理性神经症患者所特有,它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出现。潜意识中愤怒的张力若无恰当的发泄机会,便会导致神经症症状的产生,弗洛伊德意识到,神经症症状实质为因防止和克服情感及记忆中不快乐或极具威胁的成分呈现于意识层面而主动产生的一种防御过程。尽管弗洛伊德本人及其他分析师在不同的时期对走神的实质及意识结构中潜意识部分有过各式的解释,这种主动性走神的解释--不管其以何种形式出现--一直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占重要地位。起初,特别是在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早期的合作阶段,一直受到防御的潜意识成分被认为是早年曾发生过真实的创伤事件(real traumatic event)所至的极具情感色彩的记忆的持续。在他们共同写就并发表、并广为人知的论文《癔症的研究》(1895)中提到:在神经症病人症状的背后,均隐藏着曾经发生过的创伤性经历。这种创伤性经历被认为具备“情感累积”的作用。这种累积效应与创伤性记忆一起被主动地从意识中“分离”出去,但可以以症状的转换形式而出现。基于这种解释,治疗的内容便应该建立在各种将遗忘的记忆呈现于意识层面的尝试基础之上,使情感自动得以“投注”(catharsis)或“发泄”(ab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