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心理咨询的立场
作者: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 7274次阅读 时间: 2016年8月31日
标签: 心理咨询 主体间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aUV+Q#T0R

主体间性心理咨询的立场心理学空间7K0[+vS5J_ Z#bf

心理学空间{%_S0L8_^0][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精神分析师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中立、节制。所谓中立,是指对来访者来说,咨询师将自己放空、价值中立,不对来访者做出过多回应。分析师如同一个屏幕,来访者可以放心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期望和冲突投射在上面,这很容易形成移情。移情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过程;而且,这段重要情感往往和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密切相关。面对来访者的移情,咨询只有保持价值中立,才能保证来访者的“移情”不会受到咨询师本人的影响,由此可见,移情仅仅是来自于患者内心的一种歪曲投射。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感受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投射,和咨询师本人无直接关系。比如,面对来访者的移情,咨询师对来访者表现出更多关心和牵挂,就会对移情造成影响。此外,咨询师的行为也会对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感受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患者的感受不仅仅和生命早期重要'情感的重现——移情相关;也和咨询师的言行相关。心理学空间 sQE%F"B*@9W9mav

4B-\x+\_)G0j/o(\0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来访者的退行现象(来访者的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主要的精神分析技术有以下特点:咨访双方并非面对面咨询,一般来讲,患者躺在长沙发上,背对咨询师,咨询师站在阴暗处;咨询师要克制自己对来访者移情的反应;咨询频率一周4次等,以上这些却导致了移情性神经症的形成。移情性神经官能症是来访者儿童期神经症在当下关系中的重现,在心理治疗中则表现在咨访关系上。来访者通过移情重现自己生命早年的神经症,而分析师也可以通过移情了解来访者的经历。咨询师就是通过解决来访者的移情性神经官能症来缓解来访者生命早期的神经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的解释,来访者通过解释获得顿悟。

}nBOr]E0

'b?I#F(~d0d0弗洛伊德式咨询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通过言语解释让来访者的无意识经验意识化,让潜抑在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期望在意识领域得以呈现。因此,分析师对移情的解释对精神分析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解释的准确性和时间点。咨询师对来访者行为或幻想中的隐意给予解释,可以促进来访者的顿悟;而正是这种顿悟可以促进来访者自我的成长。

&{mgl8Qq+h0心理学空间f@[ K6b`U4N:y

以上关于精神分析咨询立场的简单概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精神分析技术是如何按照弗洛伊德理论假设进行操作的。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来访者当下的神经症是童年时期受压抑的冲突的体现。通过遵守中立、克制、改善退行等咨询原则,咨询师可以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移情发现来访者童年时期潜抑下来的心理冲突,并对此给予解释;让来访者意识到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当下症状的心理冲突。主体间心理学派的咨询立场和传统精神分析差不多,都以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作为理论假设。

S#m6O?Kb4L/V0

S/^g4UZl~0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主体间心理治疗的理论假设以及其对咨询立场的影响。主体间理论的假设之一: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维持自己的经验组织方式;而这个主导动机理论假设也影响了主体间治疗学派的咨询立场,也是主体间心理治疗和其他心理治疗系统不同的主要方面。主体间理论的治疗师不是倾听来访者被压抑的冲动、防御所导致的症状,而是关注经验组织方式以及对来访者经验有组织作用的破坏性情绪状态。此外,治疗师还努力想要理解这一点,大部分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来访者企图保持或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所作出的努力。主体间理论认为来访者通过异常行为(可能和解离、具体化等心理过程有关)保持自己的经验组织方式,这些异常心理或行为是来访者企图维持自我心理统合感的表现,而不是想要不断获得变相(伪装或歪曲的)心理满足的妥协(上文所谓症状是心理冲突和心理机能的折中或妥协)。因此,主体间理论的重要关注点就是来访者为维持其心理健康付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关注来访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重复早期适应不良的互动模式的倾向,这对于主体间理论式的心理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说,那些能够忍耐虐待关系的患者被认为是典型的受虐性特质,传统理论或许会认为该来访者潜意识里有重复早年受虐经验的欲望,因为这种对充满罪恶感想法的惩罚(虐待),对来访者来说是一种变相的性满足感;而主体间理论对此给予的解释是:来访者为了维持内心统合感才选择忍受这些受虐式的关系模式,因为用其他方式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他必须忍受这种关系,而不是单单像传统精神分析认为的想要重复这些体验。来访者通过维持受虐关系而保持自我统合感,背后有可能隐藏着以下几种经验组织方式:①自己不值得别人认真对待;②自己不可能有其他关系模式;③自己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伴侣,哪怕是坏的。正是这几种组织经验的组织方式作祟,他才不得不勉强维持这种受虐似的关系。

3d'{&a3r/u-w.~ s0心理学空间R{(WJh[&i3Z~4pU2b

人们的经验会形成互动模式,为了证明这一点,主体间理论的另一个假设是:人们会主动寻找可以促进自我心理发展的关系体验。如果一个成人可以通过调节、整合不同的情感状态,进而维持连续的自我感以及积极的自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具备自我统合感的特有模式。我们可以将这些促进自我统合感的关系体验以及情绪状态称为自体一客体经验。心理学空间p7kL(fs-? Q

L;Q"P8f ^ A#}:Z2C D0主体间理论的重点强调的咨询立场是:共情一内省的咨询模式。Kohut早在1959年就首次阐述了共情内省式咨询方式的内涵。根据Kohut的理论(1984),对共情最好的定义就是:体验和感受另一个体内心世界的能力(p.82)。此后,自我心理学对于“共情”就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共情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关心,类似同情心,比如约翰很同情玛丽"。第二,共情是指咨询师的倾昕状态。Stolorow及其同事(1987)认为应该仅仅将共情定义为倾听状态以避免混淆。对主体间理论而言,共情被认为是了解来访者主观感受的一种方式,共情式倾听是指治疗师为了理解来访者的主观感受所做的努力,他们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尽可能地了解来访者。Stolorow及其同事提出:我们经常用情感协调一词来表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映。比如说,如果咨询师说当你父亲忘记你的生日的时候,你好像比较伤心就是咨询师就她对来访者情感状态的了解和来访者进行沟通,通过这种解释,咨询师会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能够被人理解及接纳。此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协调也可以促进来访者进行情感整合(来访者会说,是的,我确实很受伤),而且也是一种自体一客体机能。所谓共情状态就是咨询师企图走进来访者内心的方式,也是能让来访者体验到情感协调的咨询师的反应方式。心理学空间 M2@.N4D@(a5r

,U'W8Z7IdAsE0既然主体间理论强调咨访双方的主体性互动形成的“场”共情一内省式咨询状态所涉及的内省元素主要是指咨询师自我协调的方式(咨询师与自己内心的体验相协调)。咨询师内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咨询师要对自己给来访者造成的影响保持觉醒。对其他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来说,咨询师应该重视自身经验以及对来访者的反移情,因为这些都包含了与来访者动机有关的信息。对于主体间理论来说,它之所以重视内省状态是因为:①它可以揭示咨询师对来访者主观感受的影响和贡献;②它可以为咨询师提供情感或经验类比,而这有助于帮助来访者理解来访者的内心,并且促进二者的情感协调。比如,来访者爽约并且没有及时通知咨询师,面对这种情境,为了能和自己被激惹与被忽视的感受相协调,治疗师必须试图理解来访者无意识"被动攻击"咨询师的动机;而对克莱因派的咨询师来说,来犯者无意识想要通过这种行为让咨询师体验自己儿时的"不幸"遭遇,比如,放学后家长不接自己时进退两难的感受。以上两种状况,患者的行为被认为是出自愤怒动机,主体间理论则不这么认为,面对来访者的爽约,主体间学派的咨询师会反思上一次面询过程(内省过程),并试图探索面询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感受。患者的缺席是否和咨询师的某些言行有关?来访者会不会因为咨询师的言行而感受到伤害?主体间理论没有明确指出来访者的爽约不是出于气愤,而是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主体间场确切地说是在上次面询过程中咨访双方形成的主体间场。心理学空间1z*O;c|(qc1k:@V~

心理学空间#bz/A'xZ!]y:P

以上的例子强调背景对于主体间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弗洛伊德理论来说,所有咨询立场的设立都旨在揭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主体间理论心理治疗则企图说明咨询师或来访者的感受或体验产生的背景。心理学空间v4N){:l{7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心理咨询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目标 主体间心理学
《主体间心理学》
主体间视角中的移情»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