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目标
作者: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 7019次阅读 时间: 2016年8月29日
标签: Stolorow 心理治疗 主体间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xP(D;D"et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目标心理学空间?/x _~TWj!q|9A!ca A

心理学空间qw0@%z!O u%Dl

Stolorow 和其同事认为( 1987)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逐渐展开、表露、获得解释并且最终发生变化的过程( p.9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主体间学派的心理治疗师要在治疗过程中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患者的主观经验可以逐渐展开。这个环境包括一些基本要素:咨询场所的硬件环境、咨询师的共情亦即内省式倾昕以及来访者和咨询师的互动关系。除了这些要素,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也会影响心理治疗目标的达成,这些不可预知的要素大多与咨访双方的经历以及经验组织方式有关。“在咨询过程中,分析师和来访者共同营造了一个互相融合、难以分割的心理系统,二者是一体的,不能脱离彼此而存在( Orange 等, 1997,p.76)” 。实际上,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治疗师共同创造了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咨访双方逐渐展开具有“治疗作用”的访谈;也正是借由这种访谈,患者的主观感受经历慢慢展现在咨询师面前。

sO0Ww5Zp+p0Q0

/aW|Dg"C oS0主体间治疗的第二个任务是对来访者主观经验的解释,即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以及来访者对主观经验的赋意给予解释。主体间理论十分重视对主观感受的解释( Atwood & Stolorow , 1984 )。解释学是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理论,后来也用来解释和理解人的主体性。当我们企图了解人类主体性的时候我们重点是要了解个人意义。人是意义的创造者,人们会根据他们的主观经验创造意义;而人们根据当下主观经验创造的意义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日后经验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扩展咨询领域,因为我们不仅要了解主观经验,还要了解个体对其主观经验的赋意,以及这些意义对其日后经验的影响。心理学空间#`g#PIX_s"h

aRB$G(s!u@0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治疗背景产生的多元现象。治疗背景包括有关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各种因素,在这个案例中,患者和治疗师,可以分别对经验给予解释。因此,正如解释学基于哲学宗教背景一样,心理治疗领域涉及的"解释"也要基于心理治疗的背景;而且,我们的主体性也会按照之前形成的模式选择性地对背景的某些特征加以组织。在心理咨询这个逐渐渗透的过程中,意义会影响主体性,主体性又会选择性地对背景进行组织。解释是对心理咨询过程所涉及的元素进行理解的过程(比如情感、认知、关系等)。

0IP5ghy2s)J0

4jS5du8K s0上文中我们曾提到过的来访者觉得自己的父亲严肃、苛刻、不近人情。这对于主体间心理治疗来说,仅仅了解她对父亲的感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她对这种感受的赋意,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来访者的自我认知方式(她的自我认知方式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她是否会因为父亲更偏爱哥哥和家中宠物而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或了无生趣? 她会不会因为父亲对哥哥寄予更高的期望而自卑,认为自己有缺陷或者无能?她是否会因为父亲对自己的否定就丧失自我价值感?

-O0w2r2Fu2R0

)PJF3xe0a5w g!v0我们继续关注这个案例。在上文中,我们提道我们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能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但是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以及她对经验的解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之于我们,只是我们当下对它的感受。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随着来访者自我了解的加深、自我统合感的增强以及对他人共情能力的提高,她对过去经验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当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系统会因此暂时陷入失衡状态并且启动自我调整机制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进而再度恢复平衡。对心理治疗来说也不例外,当患者对过去经验的感受发生变化的时候,她和别人的互动关系,不管是过去(主要是指来访者对过去某段关系的回忆)还是当下,也都随之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主观经验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人对过往经历的解释也可以发生改变。比如说,治疗刚开始时,患者认为父亲是冷漠、苛刻的;可是到了治疗快结束的时候,她可能会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之所以这么"冷漠、苛刻"或许和他不愉快的、贫穷的童年有关;他之所以这么"冷酷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自立,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

4dKU#f'N0心理学空间\7FE/J*dG2]q

我们曾经从个体心理治疗的视角来研究咨访双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的"主体间场我们发现背景会使得系统更复杂。下面,我们将"督导"引人心理治疗,这就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对有督导参与的个体心理治疗来说主体问场"自然也包括督导的影响( Buirski & Monroe , 2000)。而且,如果心理治疗过程可以录像或者录音,这个主体间的系统又会扩大。因为如果有录音或者录像,就会存在真实或假想的昕众或观众,而"他们"的存在也会参与到这个系统中。因此,我们甚至可以预期,那些"耳聪目明"的督导对治疗师和来访者来说存在着怎样的影响。然而,由于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经验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他们对经验的理解和赋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 如果患者的自组织系统有缺陷,那么当他从咨询师口中得知这个真相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觉得十分羞愧;同样,如果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再无长技,那么这个咨询师也同样会感到羞愧。

/s~4@8l e9^iFX0

.['Z,a.X&{aVx0和那些企图探寻人类本性的精神分析理论相比主体间理论不会对人们的经验提前进行假设,我们也不会将患者的主观经验置入我们提前准备好的理论框架。比如它可能存在本我、自我、超我冲突的问题;或者它可能是抑郁或分裂的;它有一个分裂的自我等等,即使这些理论假设有时候是有助于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了解特定的人的。主体间理论最关心的是人们组织、构建其个人经验的方式或者模式。根据Atwood 和Stolorow 的理论( 1984 ) ,我们对人格进行理解的基本单元就是经验的结构一一形成人的主观世界的自我或客体结构。心理学空间\*[S)I:V#z

心理学空间&H"` t:T,y9u,X0T#i$N

何谓经验的构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现有互动模式的组织和解释;而现有的互动模式又来自于个体在生命早期和抚养者及重要成员的关系。目前来说,所谓互动模式或经验的结构主要是指经验组织方式,组织原则又成为自我概念和自尊得以构建的情感基础。还是以这个患者为例,她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她对其主观感受的组织原则。我们需要铭记的是:组织原则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对这个来访者来说,她的组织原则包括两层含义:①她是不值得爱的(认知层面);② 她的主观经验可以简单概括为羞耻感和自我庆恶(情感层面)。

'_:tM7Tr#B_7\,z0

db~$~/E"hG"f4d-\0有一个年轻女性,她坚持认为自己的生活"阴云密布,总是很倒霉这就是她对自己经验的组织原则。她始终相信:她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人,都会让她失望和受伤,她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长达数年的心理治疗帮助她重新认识和反省了自己的经验组织原则。治疗后的几年,有一次她在当地的一个咖啡馆遇到了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他们彼此有好感,起初经常赁电话粥,后来开始约会。在二者发生了性关系后,他就不再给她电话,也不再回她的短信,对此她感到十分焦虑。几天以后,她终于忍不住,在他工作的时候给他打电话,他却说自己再也不想要保持这种关系了。这个结果对她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这段经历刚好符合她之前的经验组织原则,即"我的生活总是阴云密布,我总是很倒霉,我的人生注定充满失望,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像我这么讨厌的人这种契合就好像拼图游戏中一块缺失拼图刚好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样。让我们想象一个有着不同经历的女性,一个备感自信和充满自我价值感的女性。毫无悬念,如果这个女性也遭遇了类似的事情,她当然也会对这个男子的冷漠感到痛心和失望,但是她不会认为这是她" 注定的"命运, 她会将这段经历归因于偶然的倒霉,而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就是说,这段经历并不是那块缺失的拼图而刚好契合她的经验组织方式。

&h$Rt;N!u:U0

1P0e~3U"Dr;a4X A0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经验组织方式和核心情感,这种经验组织同当事人在婴儿时期与抚养者的关系密切相关。这种起始于生命早期的互动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就好像是一张滤纸,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要经过它的过滤。主体|可性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确认并分析个体的经验组织方式,并试图探索影响人们经验形成的核心情感。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和精神分析有关的争论:心理问题都是由心理冲突或者发展受阻所引起的吗?自我心理学理论认为神经症是心理冲突和心理机能相互抗衡而产生的,这种抗衡主要在人的无意识领域发生。心理冲突主要是指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人格结构之间的冲突。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心理的冲突以及自己对这种冲突的处理方式。

s'Z#DKOAtt0

3b1?+v+g XJ8^mE&@0自体心理学一样,发展阻滞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不健全的抚养方式与成长背景有关。在这种养育关系中,个人被剥夺了健康成长需要的"自体一客体"经验,比如镜像、理想化,而这些功能对于健全"自体"的形成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个角度讲,发展不健全而导致"自体"结构的不完整,进而导致了心理问题。发展阻滞论关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丧失( Atwood and Stolorow , 1997 ) ,而这些自体结构不良被认为是来访者和他人关系缺陷的后果。心理学空间 UN\#H;] {F:G3Vm/sV$Q

px$v5J+QX0主体间理论强调对健康心理发展来说所必需的"自体一客体"经验的重要性。主体间理论所说的"结构是指广义上的互动模式。正是基于这些互动模式,个体的经验不断重复,之前已经形成的组织方式在这些不断重复发展的经验中得以展现( Atwood and Stolorow , 1997 , p.520 )。因此,从主体间的角度讲,心理问题既不产生于内在心理冲突,也不产生于自我发展阻滞。心理疾病产生于当下当下"是指个人主观感受得以形成的复杂背景。

AG jM hO'vK^0心理学空间F-M$X T A@ s

除了来访者主观经验的展开和得到解释,主体间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主观经验的转化。之前形成的经验组织方式的转化并不意味着治疗有效果。成功的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形成新的经验组织方式、新的自我认知视角,以及基于新的经验组织方式和自我认知方式形成的期望。如果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来访者形成新的组织原则以及新的互动模式,那么之前形成的那些互动模式和组织原则又何去何从呢? 它们会消失而不见吗?会被彻底遗忘吗? 还是完全被新的互动模式所取代? 都不会。过去的经验组织方式和自我认知方式会在当事人人格组织中留下痕迹。当然,如果健全的自体客体关系没有形成,在个体面对压力环境的时候,旧有的组织原则就会重新出现,进而让个体重新感到空虚和自卑。这些情感状态的"死灰复燃不但指那些受伤的经历再次袭来,以前经过心理治疗形成的自我统合感也会土崩瓦解。除此之外,当然还包括精力的损耗。因此,如果旧的经验组织方式和新的经验组织方式相互交织共同存在,我们就不能说该个体治愈成功。真正成功的心理治疗会形成新的经验组织方式和互动模式。所请成功的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来访者形成新的组织方式和原则。有人说,成功的心理治疗是形成新的互动方式,但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来访者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和咨询师的移情而形成了新的互动方式;那么这种心理治疗和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学习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了。

5yR:qRs&U-q0

IE[ i6_ZY`0从主体间角度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或新的经验组织原则,就意味着人们对"关系"形成新的预期,可以以新的形式和他人互动。因为不同的人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际互动模式。他们不仅学到了新的互动方式,对危险的经历也更为开放,对创伤的处理能力更强。因此,从主体间心理治疗角度来说,成功的心理治疗还包含自我结构的改变。心理学空间 ijY'A2z'B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Stolorow 心理治疗 主体间性
«An Enactment: Guilt and Narcissism 主体间心理学
《主体间心理学》
主体间性心理咨询的立场»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