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威:我们为什么毁灭了自己的爱情?
作者: 王浩威 / 10250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月03日
来源: 大学糖 标签: 爱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a3T-n&Ml3f_0心理学空间D@'^3\'Q!q"B0E3s

对于今天的课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大家写下来,也欢迎大家各种讨论、批评,都没有问题。试试看,看我的自体是不是很脆弱还是还可以。当然你看不到了,因为如果我对你的敌意是在潜意识层面,我要怎么样让你知道呢?所以我那么有可能会恼羞成怒,没关系,你们不用担心,我还是对你们的问题都可以继续的互动的,谢谢今天晚上。心理学空间*q^2I"iZ%X

FW#F"[0Q|b0心理学空间%dU/W~Y!{

我们再回到这样的来访者,他的治疗还是很遥远的。我曾经在治疗过程中一度动摇说要不要找他太太一起来谈,但我想就如同今天讲的怎么样强化他的脆弱自体,才是我目前最需要的做的目标。今天只是讲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爱情。确实我们在爱情或在人的关系当中,不断的看到这种断面再结合的情形。弗罗姆就说过了爱是这个人类存在的异体的中唯一可以获得的满意答案,希望今天晚上大家能够享受。心理学空间QL+};v~B

心理学空间lmek,l%f h!w6h0k

所以对科胡特来说他最终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心理独立是一个神话,人是永远要跟他的自体客体是连起来,是不可能分离的。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他人,需要他人的确认跟同理的回应。临床上是强化脆弱的客体,如果强化这种脆弱自体,免得让自己投射出的脆弱认为是说对方不提供我们的理想的经营的或者是自体客体的需要。日本队我们造成的伤害,往往都是自己的投射,要避免这种投射,唯一的办法就是怎么样强化自己脆弱的自体。心理学空间+@.nFB$nw+W

心理学空间9be%T LgqMdoz)c

今天讲长了一点,不过回到肯柏格,一开始那个目录里面,他会进一步提出一种讲法,但是就好象母亲会离开小孩,小孩要忍受母亲的离开或者是不连续性,母亲不会一直存在身旁。这种离开他会憎恨母亲、怨恨母亲。这种怨恨让感情可以再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再去延伸。所以肯柏格就说虽然对方没办法提供我们理想的移情或者是需要,但是也因为没办法提供才能够维持。对方如果一直都提供着我移情的需要,我们自体客体需要,我们永远在梦幻般的泡影,两个人联生体,共享一种皮肤,在皮肤之下生活,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回过来讲肯柏格说,反而这种不连续性让我们离开了互相吞噬彼此的一种危险,再回到自己再去思考,当然这种不连续性会变成终究距离分手的方向。但你可能连续下去。这种连续性会让你分手,但是如果不分手,两个人来来去去找到维持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婚姻可以维持走向不同的境界。比如说我们讲的老来伴,跟年轻时候的热情是不同的情感品质,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相关的关系。心理学空间J8w3z I t Z$M

s\]"eJ!s+Zfd `h0这里我讲的是不自觉的报复,因为在生活里面更多的是这种我们忍住,没有付诸行动的这种厌弃,这也就是我们在我们的婚姻里面看到的,特别是当科胡特来讲一个自体是跟外在关系是息息相关,外在关系用弗罗姆的理论来讲可以延伸到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一个社会结构对个体的空间越不允许,越干涩,他自然而然这个自体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包括说我们对对方的伤害,在社会层面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们在潜意识层面他常常出现,不记得对对方一种比如说否定、贬抑、羞辱、冷淡这种方式来处理对方,让对方感觉被贬抑。其实你不自觉也会去否定对方,对方否定了我们,不如说我们自体太脆弱,对所有的反映都感觉到不够的时候就会以为是对方否定我们。这是不自觉两个人其实是相爱,当离开了热情以后,不知不觉终究还是会毁灭。

%?Z$j*[3]0心理学空间`+xDv:^RD

所以怎么样发展成熟的自己,这才是爱持久的最终的答案。我们在爱情里面常常互相的伤害或者是感觉到对方在伤害,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我们自己本身的自体太脆弱,对自己的需求不管是镜映的需求、自体客体的需求或者是理想的需求,没办法获得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以为对方是对我们的态度是否定我们的。因此对自己当然是一种很深的伤害,产生一种很深的愤怒情绪,对对方也就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报复。心理学空间keiQ(G$T,w

`F%v*|f C0比起来说自体客体这个名词,现在已经是很普遍的需要了。我们在爱情里面,在生活里面它用来描述其他人在镜映、理想化与孪生人等需要上,为我们自体所担当的角色。从自体成长与发展的观点来看,他人不被当做是独立的个人。从我的核心来看的时候,别人不是一种完全相同的一种状态,而是用来满足我需要的客体。所以某个程度上,自体客体是一种功能,而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在爱情当中会陷入这种矛盾,我们不自觉会把对方当成一种功能,甚至我们把它当做一种物件,一种东西这样的情形。这种自体客体跟物件死亡状态如为不同的话,有没有互动性。依照科胡特的讲法,我们对自体客体需要从来不会因为成长而消逝。比如说我们小时候需要一个毛茸茸的玩具,长大就不需要毛绒的玩具陪我们睡觉,我们长大就转换另外一种需要,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的成长就不需要它了。我们终其一生都存在的,他很为我们的情绪,我们需要环境中的自体客体,好象科胡特就好象我们需要空气一样。我们爱情里面另外一方常常会很矛盾,希望他继续扮演我们某一种角色。希望爱情当中对方继续扮演我们这种自体客体的功能,提供这种功能给我们。但是问题是对方有他的生活,对方有他的成长,对方有他的继续持续。他的回应回来,如果我们的自尊或我们的自体是脆弱、不成熟的,当他不愿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回不回来,就会让我们这个是伤害的。但是我们如果是够成熟,他回不回来,让我反而产生一种对话的效果。心理学空间8GL(X9fX

心理学空间k._4ZU6~*Q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属于科胡特说的,因为我们的爱情太强烈了,却好象小孩子想跟父母融合为一体,或者是来访者想跟分析师融为一体,我们也会想跟对方融为一体,所以对方怎么讲话我们也怎么讲话,我们怎么讲话,对方也跟着不自觉的两个人之间越来越接近,而且这种接近就越来越延伸。两个人想法,两个人讲话、语气、口吻,甚至有时候连长相都觉得像。所以后天来的夫妻脸,就是指这种情况。心理学空间` D!F"nZ-sX&s

n"Q/a|(K0v0我们在爱情里面其实也是在这种双轴理论的,在爱情里面我们原始自恋一方面希望对方能够当我们在限量(音)的时候对方可以回应,当我有所需要的时候对方能够理想的支持。我们透过对方,我们一起有一个比如说在关系中的企图心。那也因为我们通过对方的一个理想支持,我们通过这个关系我们有一定品质期待等等。这个图不讲了,所以这两轴本身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面都重复出现的,但是同样琐碎的一些挫折。科胡特有几本书都是死后才出版的,有一本他死后才出版的书进一步提出来了所谓自体、客体的关系,这个观念他虽然是客体,比如说我们在热恋的时候都觉得对方几乎就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是我不可或缺,没有他我就不完整了。对方本来就是客体,但是问题我们纠结他是我的一部分,我又是主体。所以属于我主体一部分的客体,科胡特把它称为主体和客体。主体客体观念跟韦尼科特(音)的过渡性客体很想象,我们没有对方就好象自己是不完整的。科胡特是把主体和客体的需要视为第三极,好象自己才可以完成或者是软生或者是替代自我。自体的部分在移情中希望跟治疗师一样,在发展上他是后来渐渐变成模仿行为、模仿治疗师或者是模仿父母,希望跟父母或者是跟治疗师融为一体的期待。所以小孩子看到父亲在割草,他也会学割草。一个病人看着他的分析师的穿着,不自觉跟他一样的穿着,一样的讲话,一样的打扮。同样在爱情里面我们也会出现这样,我们爱情里面有一种可能性是肯柏格讲的,我们可能不自觉的找到了跟自己相近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是在找自己,所以找到一个很相近自己,但是问题是永远不相近,就有差异,差异就形成失落感。心理学空间|AI&Ze^T6E2Q

心理学空间 }K+g c.`4l4G;?

科胡特双轴理论里面,弗洛伊德这本书说人长大了,人就会摆脱自恋的状态,能够关心别人的需要。但是科胡特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伪善的,科胡特说人一辈子都有自恋的需要,只看谈成熟还是不成熟这个跟弗罗姆的讲法类似,弗罗姆讲的是良性的自恋还是恶性的自恋。自恋的需要跟客体,爱别人这能力是平行发展的。所以他提出一种双轴的理论,在这种双轴里面,自恋和客体可以同时不断的发展。在这种双轴自恋和客体爱,爱自己和爱他人可以同时发展的环境中,我们看到婴儿随着他成长,他会凭借这两种策略(理想移情、镜映移情)抓住早期关系当中的需要。这两极变成双极的自体了,我们可以看图,小孩子在夸大的时候,如果投射出去在这个板子这边获得回应,他就再投注再回来变成夸大自体,他被证明证实的看到了。同样在这张图里面,万一他如果遭到镜子或者这个板块,很不幸跟他所回应让小孩子的夸大自体受到伤害,他就变成发展出了一种被剥夺的自尊的自我。这就是夸大自体发展过程的创伤就会产生这样子。至于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发展过程当中创伤,我们可以这样看,理想化的经验他没办法透过跟对方是母亲或者是婚姻当中跟你爱人、对象,如果他可以内化,他就可以折回来留存在理想化的双亲影像中。如果对方接不住,也就是说对方对理想化的客体没办法提供这种理想的需要,他所期待的照顾、无畏等等没办法获得回应,这种失望从而降低了理想化的理想。这个我们再看到第三张图,上面古典的发展途径,导向客体,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我们从原始自恋到客体爱到次级的自恋,这是弗洛伊德或者自我心理学的讲法。第三张图的下半段则是科胡特所谓自恋的发展,从左边开始你感觉所有是一种破碎的自恋核心,当我们随着原始的自恋也就是我们核心慢慢凝聚了,开始有我的感觉了,有一个延迟的自恋。这时候两个移情就出现了,一方面是自己将完美归于夸大自体造成无限的可能性,通过镜映来肯定自己。另外一种却是这样的完美是归于理想化的家长形象,也就是理想化的移情。在这样的完美镜映移情和理想化移情当中,镜映移情产生了一种对我们内在我们会有一种很符合健康程度的一种企图心。就很合理的比如说我要出人头地,我要达到什么成就,如果是比较健康层面的这种企图心。另外一种如果说理想化移情产生的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人应该要怎么样,我们追求一个怎么样的价值,这是科胡特的一种双轴理论。心理学空间3f W"GKn

`o]E#V C6o:J2fi|0说这两种困扰他如果说在早期亲职里面出现这种情形,或者是说出现这两种移情的成年病人,基本上都会有一种缺陷或不足的自体。所谓有缺陷或者是有所不足的自体,指的就是说这个自体很容易在某个点上去崩解,是一个在发展上就卡在一个地方的自体。科胡特中老年才开始发表他的理论,之前为什么他不敢发表,因为他跟那时候正统的是以安娜·弗洛伊德所代表的自我心理学是相冲突的,他不算自我心理学里面,我们的症状是来自于内在的冲突。因为内在冲突这样是没办法解释,他所谓镜映跟理想化需要的。所以他也进一步认为说我们做只是追随弗洛伊德的模式,事实上用这样做临床分析、精神分析或临床治疗,反而会造成来访者受伤。反过来讲,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成熟模式原始的自恋状态应该转换到客体爱的阶段,由此发生两轴。

J3u z#W1i/{2BI0

-P z(Bj6y0爱情里面另外一方面并不是真的比如说不在乎这样的一个情形,问题是另外一方有太多的事情可能分割出去了,比如说你的配偶可能着急自己原生家庭的事情,所以对你想要表现,想要希望他获得肯定的部分,在忙碌当中你的需要被忽略了,你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羞辱的挫折感。这是科胡特在讲的自恋的伤害,会让你产生一种自恋的愤怒。你自恋的愤怒的时候,你也许是会付诸行动,也许没有,但是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的攻击对方。这种伤害于是就让两个人的关系可能就会越来越远,这个不管是镜映移情或者是说理想化的移情,如果没办法获得的话,自然就会处在一种自恋的伤害,然后破坏了我生命当中美好的东西。心理学空间;R wO(Q1QH

@de+xx2|:z"p6F0另外一种理想化的移情,也就是病人会把治疗室感知成一种全能的家长,就是小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和妈妈是万能,什么都可以,只要有他们在,自己就很安全。同样对病人来说,治疗师的出现就好象提供了所有的抚慰和疗愈。来访者或病人当然期望说永远沉溺在这样一个眼光当中,理想的光芒当中,其实这是移情的需要。刚才讲这种状况其实就是爱情,一方面我们希望对方像妈妈一样说自己好棒,一方面又希望对方像爸爸妈妈一样,我们只要看到他就好象天塌下来,有他靠就可以了。这两种状况让我们在爱情里面,生命中有了对方,所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有了对方,自己的人生多么完美。这是我们的爱情也是一样的,这两个关系交互出现的。但是问题来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作为母亲对小孩子这种状况,其实她也常常没办法适当的像镜子一样适当的回应小孩子这种夸大爱情的需要。如果他没办法回应,就可能造成小孩子一个创伤。一个想要表下的想要炫耀自己的小孩,结果却看到母亲一直注意别人,关心别人或者是在跟爸爸做爱,没空理他,这个情形就变成他的一种创伤。同样如果说理想化移情也是这样,比如说小孩子对母亲,期待他是符合他理想化的一个情形,可以找保护等等让他各种安全感,结果却没有做出来的时候,其实这也就是说没办法提供出一种理想化的模范的时候,也产生另外一种伤害。而我们的爱情里面也是这样的,我们其实对方有没有伤害我,不知道。我们在爱情里面,对方不一定要伤害我们,可是我们脆弱的自尊却很容易因为比如说当我们在炫耀的时候,或者是示好的时候,对方却没有适当的回应。就是我刚刚讲的我那个来访者他自己对这样的关心太满意了,结婚的第一年、第二年。他越来越想要获得他太太的爱,包括他的一些表现,比如说他很积极的去下厨房要好好做一顿好菜给太太一起共享,没想到太太说她要加班就没回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伤。

^:E7p)vh5J.W9q4o[9o0心理学空间O A`-i{0{+I2m

要谈到这种外在的怎么维系自体的时候,科胡特特别提到两种移情,一种是镜映移情,一种是理想化移情。镜映移情是对方的眼中像镜子一样可以看到自己。镜映这个观念是拉康所提出来的,温尼科特沿用,科胡特也沿用的。镜映移情当中,比如说他可能期望分析师或者是治疗室给他的所作所为所讲的一切都是肯定认可的回应。好象一个小孩子,在讲在表现,在炫耀自己的时候,母亲的眼中发出闪烁的光芒一样,这是母亲当小孩子在表现出他这个阶段所需要的这种爱现或者是夸大爱现的自体的时候,母亲应该对小孩子一个适当的回应,这是镜映移情。母亲就是觉得自己的小孩很棒很棒这种。

2VljO&f!u0心理学空间T Qt,tx1{q

科胡特他的病人是诊所为主,而不是住院,这是跟肯柏格不一样,肯柏格都是住院的,所以相对来说是严重很多。科胡特相对来说就是功能高很多,他们可能在社会上是律师,可能是大教授,可能是大老板。但的确比如说他的自恋的困扰,比如说他的爱情很糟糕他的家庭关系很糟糕,虽然他事业很成功,这些情形。他注意说这些人是否跟那些歇斯底里,癔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病的病人又不一样。他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或是一种莫名的无法形容的忧郁状态。这样的病人当中,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是很脆弱,他们成就这么高了,可是朋友或家人或爱人或同侪或者其他人的忽视,就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敏感。这就是刚才讲的他们自体是要靠外界的关系维系的,自体心理学上强调的面向。心理学空间ntb#D |X

(q2{f r2cy_)I.T0他是这么说的,自体心理学现在试图说明所有的精神病理形式都立基于自体结构的缺损,或是自体的扭曲,或是自体的脆弱。它更进一步想显示的,是所有自我的缺损都是由于儿童时期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困扰,我们如果再进一步看就会发觉说我们比较熟悉的像肯柏格或者是克莱恩,我们都可以讲这是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的是自体与客体的表征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是讲真正的客体,真正的自体,而是他们的重现。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认识到的自体,我们认识到的客体,我们所认识到不是真正的本身,而是它的重现或者是表征。我们把我们认识到的他们的关系,内化成我们内在,这就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他所强调的。自体心理学则是强调说外在的关系如何维持我们内在的自尊与自体的凝聚。外在的我们包括父母,如何支持我们这样的一个自体继续者。自体信息学是科胡特从他的临床工作开始的,他自己的诊所,他的病人是来自诊所。

~l4kE)N;C2w0ZY0心理学空间 |.A _ Qu7xt

我们是有美好的爱情的,只不过是我们必须要生活下去,我的来访者讲说他们前面一两年是他出乎意料的很好的关系,两个人本来是从一种功能性的,觉得彼此对方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结合。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在一起的。可是慢慢的他们却越来越无法忍受彼此,无法忍受彼此这东西怎么来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讨论。但是我们回过来讲,我们可以思考说这个美好爱情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我们曾经有个伟大的爱情,我们在这边想要进入一个自体心理学的一个大概,不能讲很多,但是大概的讲。自体心理学我们都知道是科胡特的理论,他从维也纳出生,曾经是找惠伦棋(音译)分析过,后来因为二次大战他也跟着跑到了美国,他念的是自我心理学,甚至他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理事长,后来才开始发展自己的自体心理学。科胡特的著作是很晚的,我想他自己有想法,自我心理学当时当道,你跟他想法不同,可能就会被赶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科胡特其实心里也很清楚,他做了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长,他也不敢发出太不同的理论。等到他年纪比较大了,他才提出来自体心理学这样一状况,他从第一本书就提出这种理论的综合性。最初是以病态的自恋性格为对象,但到了他最后一本书,他在生前做过一本书,他把自体心理学已经扩展到所有的精神分析的对象。心理学空间*`Fg7t'wM.M;Y*] [

/z*v,Dl`y6_M+h0弗罗姆曾经批评西方文化里面的爱情故事,我们的文化里面的爱情好象也是类似的。我们文化里面或者是西方文化里面的爱情其实有不自觉的一种恋屍癖,这怎么说呢?我们歌颂的是一种永恒的爱情,我们说海枯石烂,此情永不渝,想想这句话还蛮可怕的。居然人可以一切都不变,感情上也好,各种也好,即便海枯石烂,也可以完全不改变,我们脑筋难道不会转动吗,难道我们没有生命吗。但的确我们的文化里面确实是歌颂这样的爱情,我们歌颂永恒不变的爱情,所以你会发掘我们最崇拜的这些爱情往往都是比如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比如说泰坦尼克号,或者说我们文化里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好多爱情故事里面,我们会发觉所有的爱情之所以那么伟大,就是因为他是死亡的。如果今天罗丝与杰克下了轮船,他们热恋了,开始生活了,他们安全抵达了,他们一起生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所以在船上的几天他们可能热恋相当的理想,把彼此都理想化了,但是真正到生活里面也许比如说罗丝就开始嫌杰克怎么这么乡巴佬,宴会礼节都不懂,穿的体面一点也不会。杰克开始嫌罗丝说你怎么这么做作,在船上说你不是说什么都不在乎吗,可以到我们下等舱来跟我们下等阶层的人打成一片,怎么到了纽约,到了东岸你就回到上流社会变得好象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如果爱情,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者杰克和罗丝,或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没有发生死亡,其实是很难说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情形。我们其实很多人曾经经历的爱情,如果在最美好的那一刹那停止的时候,其实不会输给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罗丝和杰克,我们没有死亡,我们就要继续生活下去,就开始呈现我们不自觉对爱情的潜意识里面开始去毁灭它的一种状况。我们确实毁灭他,却又遗憾之余没有美好的爱情。心理学空间:yiqST/[8g(]

C6g#DX%Z7C0这三个里面跟爱情最有关就是他的爱生哲学,弗罗姆是这么说的,他是希望能够解决等于希特勒以来的集权主义,把人不是当做人来看,所以他这么重视人,这也就是前面刚刚介绍特别强调他是人本主义的哲学家,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弗罗姆基本上他相信是这样的,他说我相信人类的进步是可以透过所有人性的力量来找到新的结合。这个结合会出现在三个面向,一个是爱生哲学,对生命昂然的状态。也就是对人跟自然的喜爱,第二个是独立,第三是自由。这里是个人的独立,个人的自由。爱生这个字是有意思的,基本上来说这是相对爱死就是恋屍癖或恋死癖,英文是Necrophila,爱生哲学,英文都是Biophilia。那在希腊字necro比如说坏死的,肌肉坏死,皮肤坏死。Necro。同样我们在临床上恋屍癖也是Necrophila,Philia是喜好,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喜好都用Philia这个字,比如说有爱乐交响乐团或者是恋童癖,至于Bio就是生命或生物学。所谓的恋死癖或者对死亡喜好,他本身当然就是一种性倒错,当然恋屍癖想要在尸体或者给他带来病态的欲望,尸体给他带来兴奋。恋屍癖再进一步广泛的时候,希望人像尸体一样,尸体的特色就是不动,就是静止,是安静,可以摆弄,我可以控制,有秩序许的等等。所以恋屍癖延伸出来的里面自然而然它不止是说,比如说他对生病、丧礼、死亡、毁灭或者是对过去的喜好,除了这个还有更多的义含。在恋屍癖或者是恋死文化这方面,我们可以说他喜欢的是一种冷淡、疏远,是受限与法律和秩序,还有他喜欢用力量来掌控一切。恋死癖喜欢一切都不要动,不要成长,这种情况下恋死癖的人不是临床上的恋死癖,是性格上偏向这样,他总是不自觉有这种欲望。想把有生命,有机的这种状况变成无生命、无机。他们是十分机械和的对待任何生命,千篇一律,每个到他面前都是一模一样,他看病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问话态度。他对人是千篇一律,他看不出其中的差异。每个活生生的人对他来说只是像一个物体一样。所以这些生命他的过程或者是感觉,或者是思想,都被他扭曲变成一种物体,有一个物,一个东西这种情形。但是爱生却是不同的,可以感觉到爱生或爱生命,欣赏着我们生活四周是生意盎然,所以都活着,是成长着的,觉得一切都是有吸引力的。讲的好像很抽象,可能这是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爱情里面的爱生跟恋屍癖。

[ A3O8d4r"V|![:xn0

pL6SA-KU6?0对弗罗姆来说,人类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不管是退行,像这样的善恶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一直在挣扎的。这种退行还是进步的检视,弗罗姆认为主要是透过三个面向,一个是我们的自恋,我们的自恋是良性还是恶性,恶性的自恋这名词最后也继续影响肯伯格,认为比自恋影响还严重就是恶性自恋,就从弗罗姆这边来的。一个是自恋,一个就是我们对人的态度,我们是一种对这个世界是渴望一种死亡状态呢还是喜爱一种生意盎然的状态呢,第三个字就是乱伦健,我们不尊重大自然,不尊重应有的一种秩序。如果这三方面产生负面的现象,这就是他所谓的崩坏症候群,整个社会开始瓦解或者是这个世界开始瓦解,这就是他的崩坏症候群。心理学空间uoj V-]X0UJ

f2k\6ukdJ_0第二个矛盾出现在我们要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终究一死,我们因为了解了生命而超越了自然。我们了解自己是有限性,各种方面,我们就不同于自然。然而我们自己存在这种矛盾,我们又不像自然,我们又被自然所驱离。这种内在的矛盾我们要彻底的了解,动物性或者是跟我们的非动物性,我们要充分的了解。惟有了解这种内在的矛盾,我们才能够知道说我们今天做这样的事情,到底是我果真是因为人的自有意识而做成的还是因为自然或者被养育的本性。所谓自然的也就是指比如说你的基因,你的动物性的东西,养育也就是很小的时候就被界定的。弗罗姆在这里讲的也就是说像德国人那时候在二次大战成为纳粹或者我们在讲日本人在南京的大屠杀,这样的行为到底是出于自有意识还是自然所决定的。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我们自己内在的矛盾,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自有意识,一直觉得自己这些行为是理性的选择。所以弗罗姆是这么说的,人类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冲突,他是大自然的囚浮,他被大自然囚禁,但他的思想是自由,这是矛盾的。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他又跟大自然不同,像一个怪胎一样,这也是矛盾的。他既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所以人类的自我察觉的能力使得他成为这个世界的陌生人,是跟整个大自然分离,他是寂寞的,是处在一种受惊吓的状态。我们因此一直想要克服这种疏离感,想爱找到这种归属,这也就是爱情的来源。你只要克服这种梳离感,寻找归属,一方面我们可能要寻求爱情,我们会退行,我们谈恋爱像小孩子一样,我们也可能是通过进步或者是进化,我们会发展出更好的社会制度,发展出每个人都觉得有归属感的社群,每个人在这里面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等等,这只是一个例子。

t5Vx+w`6g0

+Dy(blU"j Rw0对弗罗姆来说,人类存在的内在矛盾是在两个面向,人是一种动物,但是就动物来说,人的生存本能其实不完整的,也没办法赖以为生的。因此人要生存的话,就要依赖语言、言说,讲话这种情形和工具。通过讲话和工具,讲话很重要,讲话我们才会一起去打猎。那打猎要工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生存下来。心理学空间7]*N-q2gJ7rzw5X

心理学空间o#YM,B6w!crh"i

这种情形弗罗姆进一步在发展的时候,有一本《人的心》这本书,这译本在华人世界是比较不受重视的。经历二次大战弗罗姆还有他们同一辈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们最在意是人的本质,他们想要定义出到底人类是什么,人类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叫人,而不叫动物,不叫禽兽。人类可以了解自己,这是跟动物不同。人类可以因为了解自己,以及所带来进一步的反思能力,让人类不同于自然的其他生物。但是这样的能力固然让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却也跟大自然分离,就是一种人类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先天矛盾。心理学空间+mF vq3_c m

心理学空间B^'e Q+y,G7I$`

弗罗姆对这样的爱情是不以为然,他认为真正的爱和亲密涉及两个独立的个体,这两个独立的个体其实还是各自有他所追求的使命,而不是结合一体。所以说两个人真的这样结合了,通常都是有一方吞噬另外一方的情形,这是弗罗姆不断强调的。一个人如果说这两个关系里面,一个人吞噬另外一个人,就是一个施虐和被虐待的关系的。包括一定有一个人对自己是可以这么彻底的放弃,这是为什么弗罗姆会强调说一定要能够爱自己,才能懂得爱。如果一个人能够爱自己,也包括说他能够爱所有的人类,有一定的利他的倾向,这样的情况之下他才能够真正的爱别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关心社会,对社会好很冷淡,通常他还是不能有一个真正对另外一个人的爱,它的爱可能是占有的,而不是尊重的。

z `ju-u(t$F0

C9v*| Ge0反过来讲,弗罗姆认为西方目前的社会的爱情观是两个人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本来应该是说一个人的自我中心,可是爱情就是两个人合一,所以有一个共同的自我中心。这是目前的一个爱情观,西方的爱情观。这个关系里面,因为是两个人的自我中心,所以两个人都彼此关注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所以如果开始关心到周边的人,都有可能对这种关系产生害处。一对情侣,在性或者是功能上他们两个人就变成小小的天地,小小自己子给的天地,朝向共同的目标。

L-B GkR+j2\A0心理学空间q"R-w9Ts

《爱的艺术》里面也说真实的爱有四种基本元素,照顾、责任、尊重和认识,这里不多讲了。书中把爱进一步分成兄弟之爱、父母之爱、情欲的爱、爱自体、和对上帝的爱。爱自体就是对自己的爱,Self是自己也是自体。所谓爱自体的意思并不是自大、自负或者是自我中心,而是说把自己照顾好,对自己负责任,尊重自己,同时也对自己充分的了解。弗洛姆在讲成熟的自己,一个成熟的人格。你看一个人要有能力真实的爱另一个人,就先要有能力爱自己。照顾好自己,对自己负责,尊重自己,也了解自己的需要。心理学空间REhjp

k8hG%HbE0当然弗罗姆认为真正的爱情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沉浸其中的一种感觉。他认为还是要有一定的人格,要有真诚的谦逊、勇气、信仰和纪律,能够爱你的邻居。比如说爱你周边的人,这个时候才有真实爱情的能力,这是他的看法。

K|S:U|3|0心理学空间2Eq*q t2L8quM8O

另外一个就是新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20世纪中期,就是二次大战后一群精神分析师、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家等等,最大的区别弗洛伊德讲的是内在心理,很少不能说没有,很少去讲文化的或者是社会的面向。但是新弗洛伊德主义这一批人,反而更强调社会和文化的面向。就好心我们刚刚在讲华人的差异,就是一个文化的面向,而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接受这个面向。对这种社会和文化的面向,最早也许是阿德勒,也是这样被弗洛伊德赶出师门。阿德勒的影响是从不同面向开始继续延续的,这个姑且不表。但是二次大战的崛起以后,几乎这是一个时代大家共同的一个议题。就是怎么回事的,为什么人会变成这个样子。总是会结构层面来思考的,比如说人为什么这样的集体性可能会出现法西斯的性格,这个就是变成弗罗姆这些法兰克福学派,这些社会学家、哲学家合作的一个有名的例子。除了弗罗姆,比如著名的还有艾瑞克森、霍妮、苏利文,卡迪纳是人类学者兼精神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弗罗姆在那个时代他其实在这群人当中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可是因为他的几本著作,包括从早期的《逃避自由》、《人人为己》这些对刚刚讲的那个议题,“人怎么对待人的”,在思考的时候,他其中一本也许是名字起的好,一方面也遇到了西皮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在70年代的欧美几乎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是人手一册。这本书里面他主要就是日本说基本上我爱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因为在过去当中认为爱好象是一个很浪漫,很不可言说的。我们怎么坠入爱河了,好象掉下去就可以爱了,好象对爱没有办法抗拒,都讲的很神秘,一种很抽象的或者是一种违心的讲法。但是弗罗姆认为说其实爱是一种艺术,他是这样看人的。他认为是说在现代的人类事实上是遭到了异化,跟原来的大自然脱离的。当人类脱离了大自然或者是不成为大自然中的一环当中,我们就开始像被逐出伊甸园的孤儿,我们也就会在浪漫的爱情跟婚姻当中想要寻求庇护,希望远离这种寂寞。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渴望爱情,实际上我们要回归这种大自然中的一环,是被大自然所拥抱的状况。心理学空间 B/P5QK}e^6I

2y{ e hT0埃里希·弗罗姆是一个把社会面向带进来,来讨论精神分析的一个。我们开始讲弗罗姆的理论,他是1900年出生的,我们讲人文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他在法兰克福出生,在海德堡读书。一开始的时候是学哲学,为什么他是人本主义哲学家。但是随着他哲学的学习,他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他就开始找(英文人名)这个女性当初在海德堡做精神分析,这个当然后来变成了他太太,这是题外话。弗罗姆本身在那个时候虽然不是弗洛伊德直接的学生,算是第四代左右。可是他离弗洛伊德那个时代几乎是有相当的重叠,1900年他出生,这也是《梦的解析》这本书出生的时间。作为一个犹太人,其实他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他很难想象为什么原来相当理性的日尔曼的德国人,突然变成都相信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呢,到底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样的情形,他开始思索人的本质。讲到弗罗姆,我们就到讲新弗洛伊德主义,国内这几年来精神分析的引进,比如说客体关系或者是古典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或者是说自体心理学或者是拉康学派都普遍被注意的。比较可喜的就是说毕竟在我们华人世界学习精神分析是这些年的时间。所以有一些曾经很富有影响力的流派,现在可能没有像当年那么大的影响力,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忽略的流派里面,当然最重要的一个是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继承他的父亲所发展出来所谓有关的自我的结构、自我的防御机制等等,哈特曼等等,很不幸他们曾经是掌权派,结果到了70年代、80年代逐渐被批评斗争,慢慢没落。批评的很严重,但是事实上这些理论也不见得一文不值。偏偏80年代以后华人才慢慢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所以就没有人注意到自我心理学。心理学空间4??1a$w[`:t*v7^w

;P!VUhtx{ cG7a(H)X0这个观念是人类学家许烺光提出来的,我们想想看自古以来,古时候那些寡妇可以守寡一辈子,获得别人说她们是贞节的这种状况,这是我们文化里面。现在当然没有人再讲贞节牌坊这种东西,但是的确我们在婚姻里面的忍,就是获得比如说孩子有一天告诉我们说“谢谢你,因为你的忍,我还有一个家”。但是不是孩子会这样讲,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假设。这样的情形就会回到我刚刚讲的个案,基本上我的个案本身事实上当他考虑要不要离婚的时候,其实他考虑的是说两个人之间还是有功能性的关系,两个人还是可以一起成为一个结合体,在这个社会继续走下去,让他们彼此都获得利益。所以张太太不管是在性或者在体贴上没有像他期待的那么好的时候,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忍耐。这是一个我们有趣的现象,到底我们的社会里面,我们是怎么样去面对这个关系的?刚刚讲是希望跟华人不同,我们拉回到精神分析层面。

Ps%b3vU*O/U]2b q0心理学空间~Q8si:f0_6~DO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一直都鼓励这样的忍耐,也的确我们看到很多婚姻里面并不是像西方那样,大家还记得刚刚前面讲到JohnGottman,四骑士,筑高墙、批评、不屑跟防卫心四骑士,实际上这是在我们文化里面一律都是用忍来处理,这个忍的结果研究的话最后是一种满意度。其实我们的婚姻里面常常是最难处理的是很深层,很深层的怨。这个怨字很难翻译的,所以我自己会想要用一个拼音的方式来翻译出来,这是我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家庭里面和我们在婚姻里面的怨,实际上是没有英文可以对等的。这样的怨到底是属于意识、潜意识层面呢?我的想法是恐怕潜意识的怨是最普遍的,只不过在意识层面出现的可能就是吵吵闹闹的。如果没有在意识层面出现,就表面看起来就是相敬如宾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西方人没办法忍,我们却能够忍。同样我们因为忍,而承受这样的怨,这些是不是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有人会用一比较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文化当中,我们会渴望有一天获得报答。比如说做太太的辛苦付出一辈子,终于年纪大的时候听到先生说我对你实在是太不好了,我这辈子幸亏有您,我这辈子还能这么好,听到这样她就满足了。男性女性都如此,文化不同,允许的状况不同。男性可能在社会结构里面被要求,还要更强烈的比如说男性气魄,这个时候男性气魄表现对太太的容忍度是下降的。但是反过来,如果太太在社会层面上不会让她的男人失去面子的时候,男人常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忍受很多他可能在婚姻中遭遇到的不平等的待遇。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的层面,我们这辈子最后终于会获得合理的平等。心理学空间/t`.{3l3S#mO"qd5@

心理学空间2Y"B*I tg%|

在他们一张图里面,他们就指出来说如果先生可以忍耐,就会获得妻子对先生的支持,最后先生就会达到婚姻的满意。或者反过来,太太可以忍耐,忍久了,太太就会获得先生的支持,太太最后会达到婚姻的满意度。或者她们也发现说如果一方忍耐,最后他的婚姻满意度是高的,他们的配偶关系当中忍可以带来这样后续的效应,也就是满意。

-C3\ fK lBUk0

*`5Z0Z],O7@[F"lg7~0反过来讲,台湾的两位学者,利山珊(音)和萧英玲(音)她们是台湾辅仁大学家庭与婴儿发展研究所的教授,他们在解释我们华人社会当中夫妻的满意度当中,他特别用忍来作为一种词标。这样的忍,在他们的研究里面就发现他是包含着接纳包容、压抑自律,承受顺应这几个方向。其实这些内容简单来讲就是你都接受,你自己要把自己个性忍耐下来。一切你都去适应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这是一种很传统很传统的观念。理论上来讲,特别是精神分析的历程,这是极度压抑的状况,用超我粗暴的压抑。在我们文化里面却是这样的一个行为,确实产生了最后对婚姻的满意度。所以他们认为满意是跟这个忍有关的。心理学空间:S.e`+S|

心理学空间-YuB zT/ivt

在台湾本土心理学的研究里面,从黄光国教授讲就一直持续这个期待找到我们自己的心理学。黄光国老师他是今年刚好退休,说错了,现在也2016了,应该是2015年底的时候退休的。他就一直对几个议题很有兴趣,包括面子等等,其中一个就是说我们的关系里面他发觉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他认为在儒家重视和谐的传统,也许我们现在不讲儒家,但是好象重视和谐,好像你这个人不和谐,我们就会觉得你不应该。变成我们骨子里面的反应,大家都重视和谐,你和你关系网当中比较居上位的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第一反应就是要忍。对每一个人来说,他进入社会,他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忍。反过来讲,我们现在看很多未学的青少年或者是青年、大学生宅在家里自校自学,往往他们有一种特色,他们不晓得怎么去面对,包括他们不晓得怎么忍。对黄光国教授他就提出来我们的文化里面忍的哲学,实际上包括了追广义的忍耐,也就是说克制自己内在的心理冲动。再过来就是除了克制以外,也能够放弃自己目标,就是放弃自己,完成大局或者是完成长官指示的这种忍让。第三个就是应用自己的忍耐力,排除困难积极奋斗的坚忍,遇到困难我们就学雷锋精神。我们要坚忍一切,达到目的为止,这就是我们的坚忍。黄光国教授认为我们的文化里面有这种鼓励,在这几个层面来忍耐。

9a"T_1H7R0

x1j%Is.I'P T.a0但是如果我们回到自己的生活周遭或者是我们自己临床上遇到的情形,我们就会发现说可是这在我们社会里面是很平常的。比如说夫妻两个相敬如宾,就是筑墙。或者是夫妻本身“都是你害的,都是你怎么样”,这种防卫。更不用讲说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你这个笨家伙,你这么没有用的男人”,其实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指责。用JohnGottman的讲法,出现这种情形是容易离婚的。我们的婚姻里面却没有因此离婚。这种现象都是在我们婚姻里面经常出现的,但是夫妻一直都维持这个婚姻关系。这个是一个我们所特别的状况,这个时候我也会延伸出来,我们婚姻里面是常常用忍来处理,但是不知不觉也累积下来很多的怨。

x9D` ?3M6n"o0心理学空间5L @ Qz0zN

我们先拉回来,因为这是一个华人的婚姻,所以你看他们只有两年的性生活,可是他婚姻可以维持12年。这种情形事实上我们就要强调一点,就是说在华人世界的婚姻,实际上跟西方是不同的。我在这里一开始介绍一个在西方常常讨论婚姻关系的亲密程度,最常用的量表,这个跟精神分析有关,纯粹是婚姻品质的调查,叫FACES3,这是一种量表。这量表目前应该发展到FACES4,第四版了,FACES是家庭式应急凝聚的量表,也就是说它根据思维的凝聚力。Olson也因为这个量表而建立的一个公司,大家也许可以从图片里面可以看出来,如果按照两个轴,一个轴属于它的凝聚力,左右的横轴由左边的低到右边的高。跟另外一个是他的弹性或者是适应,由下面低到上面的高。Olson把它分成如果说是相当弹性的跟相当的疏远或者是相当紧密的,我们可以分成四种,紫色的部分是属于Olson,它是达到平衡,蓝色的部分是还可以得。至于黄色的部分则是失衡的。也就是说在西方的婚姻价值里面,好象适当的谈性跟适当的凝聚是最理想的。但其实不然,包括我自己跟很多华人学者做过的研究,都会注意到说我们的结论确实跟他们所不一样。在华人圈子里面如果这个紫色,也就是最满意的时候,其实往右上方一的,我们的理想的婚姻是越凝聚越好,或者是家庭关系也是这样,越凝聚越好,也因为是这样,所以也期待越弹性越好,你弹性才能够在很凝聚的时候又能够保有自己,这个量表在华人圈里面行不通的一个状况。我举这个例子来讲,就是说西方的婚姻或者是家庭关系实际上跟我们的婚姻或家庭关系是很不一样的。心理学空间?x p*dl'q S'_o

心理学空间Raf]"H#v

我再举一个例子也是很有名,这两个人,Olson而是一个经典之作。另外这个也是华盛顿大学JohnGottman,后来他太太也加入这个研究。这个夫妻档是很有名,他们认为他们可以透过一对夫妻的访谈,来预测说这对夫妻在这15年内会不会离婚,那应该说他这样预测会不会离婚,但是会离婚的话以15年做标准的话,我就是95%的准确率是预测成功的。心理学空间8E$B$J:W2v

*xqkZ\0他怎么去预测?基本上在夫妻的对话当中是否有出现他所谓的四骑士(音同)的现象,有四种现象对婚姻相当有害的。心理学空间p+p6dS G

'd6qU r%V*I!E0这四个现象一个就是防卫心,夫妻讲话的时候对彼此是很防卫的。比如说“这不是我的错,这根本都是你的,这都是你害的”,这种情形常常出现,对对方保持防卫心。心理学空间yBT5x;b,K(]eI

心理学空间goF grE*au"{

第二就是筑起高墙,男人常常这样子,太太在抱怨,男人一直在沉默,用沉默筑起高墙,跟对方建立起高墙,是对方没有办法跨越的。心理学空间3j{(LzLL8~F.A

s'`9V rwgQx0第三种就是批评,也就是说在对方身上贴上批评的标签,负面的标签,比如说你这个自私的家伙。

7t/s3x'G:TE*t0心理学空间 y#~rpYu}s

第四种则显现出不屑,透过声音、眼神、表情或身体语言来对对方表示十分负面。

5D:A@QN @NKk0心理学空间nIK9l2R+ti-_

婚姻如果出现这四种现象,是很容易导致夫妻的离婚的。

cq!Qa0lM;@7k0心理学空间g7bx4z+kag

所以就变成是如果我们再回到刚刚讲的那个个案,也许对我的来访者来说,没错,他也许渴望一个理想的母亲。其实内心深处,其实他又对于比如说很性自由的太太,无所谓跟其他男性打电话以外,也包括跟我的来访者之间的性其实是很享受、很自由的。这个在潜意识层面可能造成他的不悦,他不自觉的可能常常会采取一种毁灭性的。我刚才这样讲是说,因为我今天只是跟来访者谈,如果有机会跟来访者的太太谈,可能太太回忆起来,他们渐行渐远的那个阶段,她所看到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她开始会讲很多我的来访者对她如何恶意的贬抑,是如何恶意攻击她的自尊等等。我记得以前另外一位来访者,一位女性她就会讲说,她最难以忍受就是他们原来性生活不错,发生小摩擦之后,她每次主动跟先生要求想要有性,先生好象一副没看到样子。女性感觉到被羞辱,我的来访者也许就采取他潜意识出现的一个报复,是她自己没有察觉的。她启动这样一个作用,她却不知道的这种报复或者潜意识层面的报复,以至于他的太太这边感觉到是被羞辱了。这种情况之下,当太太渐渐的远行的时候,他反而有一种又被理想妈妈抛弃的情形。这是我们在婚姻的关系里面常看到的,我们常常看到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方是一个加害人。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我们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可能也是加害者,而我们的配偶其实是受害者。这是肯柏格从客体关系理论讲男女的一个差别。心理学空间D|&wB't-SH&w-Fq

心理学空间h-V7I5R)Er

所以圣女跟娼妓两种呈现的方式,这样的两种方式事实上如果这个女性比较自恋会出现的。女性自己在经历俄狄浦斯的父亲,如果这个父亲对她是永远让她得不到的虐待方式或者对她的性很排斥,又或者这个父亲本身就是诱惑她、逗弄她,我们刚刚讲的这些情形就会更加的强化,那她的内在冲突就更加强化。这个女性在她日常生活的爱情里面,也会开始出现这样的矛盾。刚刚讲的有点复杂,如果对这套分析理论熟悉的朋友其实就很清楚,其实讲的是很基本的俄狄浦斯阶段男性跟女性本身的关系。只不过更多的强调在于是说不管男性或女性,他在面对另外一半的时候,事实上是常常爱跟恨一种矛盾的一个出现。心理学空间6M1y E$}I

心理学空间k"zV b2X}A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本来从俄狄浦斯的阶段,女性来说她所爱的对象,她所依恋的对象从母亲慢慢转移到父亲,本来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本来是正常的转移,可是现在一会她的罪恶感,所以潜意识层面被扭曲了。她和其他男人的关系也就这样的扭曲,以后就发展成一种虐待跟被虐待的关系。如果这样的一女人她本身又有一个自恋的人格结构的话,她潜意识层面是相当亲信男人包括男人的阳具,这个怎么办呢?她唯一的办法就是透过对爱她的男人,如果这个男人来追求她,她反而是有一种很自我保护,防卫性地贬抑对方,她怎么做?就是情感上表示疏离。她表示疏离的方式可能说她在情感上她高高在上,那她好象自命不凡,她是圣女一般,这是一种方法。但另外一种也许也和自恋的男性一样,她也会出现同样的自恋情形。也就是说她吸引很多很多男性,每个男性都渴望跟她在一起,所以某种程度的性杂交,这也是另外一种自恋的呈现。心理学空间u-G q I T4~,i Y s]

心理学空间2S"~&I7v;b5rJ"E x9d

至于女性的亲密关系,肯柏格几次提出来又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对女性来说,她对母亲,潜意识阶段是母亲照顾他,这个母亲有没有办法承受这个女儿性的喜悦呢,虽然是婴儿,她也是有性的喜悦。妈妈看到婴儿性的喜悦,那女儿可以允许吗?常常我们会发现母亲对男婴比较懂,容易去逗弄。可是对女儿实际上反而更多呈现的是矛盾,当女儿因为性而兴奋得时候,当女儿感受到性的兴奋的时候,妈妈却是感到不悦的,所以又抽离掉了。因为她没有办法承受女儿性的母亲,事实上并没有建立一个满意的关系。她在潜意识层面就接受到的母亲的对性的敌意和排斥,这个会干扰她身体早期感官的发展。她在成长的过程,并不是到青春期人才有性的感官发展,而是我们从很早的时候,其实我们身体就充满很多各种不同的兴奋,这种兴奋这个时候因为妈妈的态度,所以让她一直都有一种罪恶感。同样在她之后,随着她慢慢的俄狄浦斯的阶段的时候,爸爸进来了。她对父亲的爱当然是一样,当我们有进一步爱的时候,我们就做深一层的结合,就会产生了一种对父亲的这种结合感到十分罪恶感的放大感觉。

MUNf)D[6m9Vh0心理学空间:Cr%a)liw s!@

他童年没办法很适当地渡过跟母亲关系的一个男人。面对一个如果他举止都很自在、自由,包括性也很自由的女人的时候,其实他会不自觉的想要去加以给他性压抑或者是对他的一种忍受。就是说他没办法忍受,因此他就要去攻击这个女性,因为他再也没办法感受到这个女性,也就是他爱的女人是过去给他一种像母亲一般的保护,但是现在其实让他觉得是一种怀疑。这永远是矛盾的,男人对女人因此永远出现这样的二分法。这样的发展带来永远的二分法,一方面他对女人希望把她变得情欲化,这样的情欲化变成说让她有性的兴奋。但另外一方面又是对女人感觉到她像母亲一样是那么的理想,不可以对她有性的,所以又是去性化。所以这样的二分法,对男孩们,在他青少年初期的时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这有就是一般在讲的所谓的妓女圣母,圣母妓女这样的二分法的情结。男性随着他的成长是可以慢慢的结合的,但是反过来讲,对于一些病态比较深的个案者不然。他对母亲一方面是喜悦的,所以他是希望跟母亲是完全结合甚至拥有母亲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又对母亲把欲望抽离掉,又是很充满的一种想报复的需要。对女性潜意识层面有一个很悲惨的景象,他会把女性加一点力,变成说只是自己渴望的一个性对象,我对她只有性,我根本不需要她的一种情形。这样只要有了性关系,随之而来就是在疏离和抛弃,这是男性的一个状况。心理学空间$p*r&QE ru9\:a2Ss

GEFfp|~;\|E0这属于俄狄浦斯罪恶感,我们都知道俄狄浦斯就是恋母弑父,最后认同父亲。这个罪恶感以及他还有面对在这个时候,这个母亲一方面是被他极端理想化的。这么棒的女人,就是理想化的妈妈,任何男人都是会感到自卑的,所以这种自卑感,这两种,俄狄浦斯本来的恋母弑父就是罪恶感,再加上理想母亲带给自己的自卑感。如果一个女人也像妈妈那样的自由,特别是性方面是很自在、自由的,他反而会出现一种性压抑或者无法忍受。心理学空间*f|`*T nm2x

心理学空间6GNa-t[+\Y

肯柏格在1995年有一本书叫《爱的关系》:正常跟病理,正常的爱的关系和病理的爱的关系。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就讲到了夫妻之间的爱情和互相的攻击性。他一开始就提到男性的亲密关系跟女性的亲密关系是不一样的。男性的亲密关系基本上他从一开始,尤其是随着性的亲密渐渐的就带来了情感的亲密。这点是男性比较特别的,因为对男性来说当性的亲密还没建立起来,那性的焦虑是会影响到自己对情感的投入的。当一个男性开始从性的亲密变成情感的亲密的时候,这个时候也随着情感的亲密不知不觉就出现了他对前俄狄浦斯期的矛盾性,根据肯柏格的讲法,因为在早期童年的时候,他对母亲本身是让他感到矛盾的,母亲给他兴奋,但是母亲意识到婴儿是对她有性的欲望的时候,又抽离,这种抽离又带给他挫折。带给他既是兴奋又是挫折的矛盾,但是母亲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说她会跟他逗弄,弄的还嗨的时候,其实又把……母亲忽然逗弄,然后突然又抽离、压制这种本质。让他很对内心深处就有一个怀疑,这种怀疑会出现在他未来他所爱的人当中,他一旦对他一个所爱的女人出现了很深的情欲的依恋,出现了对他的理想化,出现了对他的依赖,也就像他当年跟他母亲那样的关系,他是依恋,理想化对母亲,如果对一个女人也产生这种效果的时候,他不仅就有深层的怀疑就出现了,这是真的吗?这个是干扰的很多议题也就陆续浮现。心理学空间Ii-I&K D D%r

(K4_6^t/d%u0这样一个例子是很典型的,我想在我们的婚姻里面,很多人或者是说我们的来访者其实我们好好询问,都有如此的情形,我们的激情好象没有办法维持很久。甚至是我们的激情抹杀了爱情,像我这个男性来访者,如果今天他不是对这个关系这么的渴望,当他进入婚姻之后,婚姻本来是功能性的,没有想到比他期待还好,他也不知不觉受到鼓舞,结果就越来越勤奋,包括下厨房,想要让太太感到惊喜。他这样的热情毁掉了他自己这样一个爱情的状况,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戏码。心理学空间$|!d;U"R oV3Py

心理学空间1a)`)HE;B

我要他回想怎么开始的,他想起来说在他结婚没多久的时候,刚好他收到一个位置,那个位置允许他有空闲准时回家。因为他是喜欢做菜,他很乐意为她下厨,而且跟她约好了几点回来。可是他发觉太太反而不急了。他很辛苦准备的料理、美酒等等,但是总之太太在这方面意兴阑珊,甚至常常取消,办公室加班或者是谁找了等等,就取消了。这个让他十分的气馁,反过来讲,他同时也联想到说那个时候其实他们两个都是在西方读书回来,自认为自己都还蛮开放的,所以彼此都知道对方过去的交往状况。所以忽然之间在这个过程,其实太太在结婚以来跟以前的男朋友都还是有联络,像一般朋友一样。但是忽然不一样了,他自己的感觉,因为他以前觉得他可以接受太太跟其他的男性朋友很亲密的讲话,可是当他一方面觉得太太对他所做的努力,比如说刚刚讲的他很努力去下厨房烧菜一点都不在乎的时候。他开始困惑说到底太太怎么会跟其他的男人讲电话讲的这么亲密,这个阶段慢慢的积累。忽然有一天开始没有性生活,他们在性方面开始有一些冲突,有一些冷战,在慢慢的减少,减少到有一天就不知不觉就忘记,就没有性生活了。心理学空间h"R"?5mP%E_?

心理学空间 M9h2i9jt7Ll

我首先讲一个个案,这个来访者他本身是一个高管阶层,他们结婚12年了,他跟他太太结婚12年了,是他一个人来,不是说伴侣的。他们并没有小孩,他说他承认他们刚刚开始结婚的时候,其实就很功能性的。也就是说彼此都注意到对方拥有一些自己所没有的资源,说这种情况之下,这种婚姻互相是满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他们前两年的性生活是相当不错的,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这两个人在婚前各自都有一些很亲密,也就是有性生活的伴侣,但是至少男性这个来访者他认为在这个婚姻里面,他的性生活是不错,但是不知不觉这个挫折感就慢慢累积了。虽然说他只有两年有性生活,后面十年都没有性生活,但是这个挫折感可能更早以前就出现了。

({1nUby&Y'O W!z z0心理学空间T1R$M @ Ijm

大家好我是王浩威,很高兴今天晚上在大学糖的微课讲堂跟大家来讲讲“为什么我们毁灭了自己的爱情?”。这个讲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讲,我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对大家有帮助。心理学空间W5q ]$Q%by)UY

心理学空间h*\k2ZA9Vo'S

在今天的课程里面,我先想要讲一个例子,然后我想要透过我们在华人的婚姻当中常看到的状态,跟西方的不同来讨论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常常有了婚姻,但是我们的婚姻当中是没有爱情。或者是说我们其实爱一个人,常常这种爱久了以后,这个爱就会衰退。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常常看到我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有婚姻,但是没有爱情。这个我要讲一个例子,华人的世界。透过这样的情形,我才要进一步来延伸。心理学空间EA5s,[1g{:b!|Z

心理学空间 QZf*`v4tT l

我想要延伸的方法几个途径,但是我先从肯柏格,他基本上是客体关系,稍微提一下。其次我就要开始讲弗洛姆,因为二次大战当中(他)逃离德国,来到了纽约、莫斯科等等地方,开始思考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就讨论到了爱情。再其次我想用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先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讨论,有空的话,我们再回过来用客体关系来描述爱情里面的伤害跟弥补。

IRW0^0]+j G9ZOD0心理学空间 ~5[;wQ H"w5_

utr L]bR:A0

?vT;YJ wj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爱情
«反移情中的恨 王浩威
《王浩威》
走出抑郁四部曲:一位精神科名医的最赤裸告白»
延伸阅读· · · · · ·

 王浩威

台灣南投人,一位經常出沒在極緻藝術殿堂和前衛怪誕廢墟的觀眾。偶而寫寫評論和文學創作,剛好是專攻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目前專職從事心理治療。著有《一場論述的狂歡》、《在自戀和憂鬱之間飛行》、《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海岸浮現》、《台灣少年紀事》、《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打開情緒 Window》、《與自己和好》等。

專長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心理學
社會學
個別心理治療
家族治療
社會或文化精神醫學

學歷

高雄醫學院(現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醫師代主任(80.10-84.6)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84.10-87.9)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88.3-90.3)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90.8-93.12)

現任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90.11~)
台灣精神醫學會心理治療學術研究組召集人(92.11~)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96.12~)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
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

相關著作

一場論述的狂歡
在自戀和憂鬱之間飛行
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
海岸浮現台灣少年紀事
台灣查甫人
憂鬱的醫生,想飛
與自己和好
阿米巴詩選
非洲黑人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