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等待思想者》導讀
作者: 蔡榮裕 / 6780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0月28日
标签: Bion BION bion 蔡榮裕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z2q$Q6Z.j;|$w/N0《思想等待思想者》導讀

_4db\Wsn.\0

!x-E[E"zgh$e!}0蔡榮裕 醫師

q3[ G7}8Y/W3t]0

cP!{*L r k:o0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g)~~ U0MgI0心理学空间0\'a'f M Y

兼精神分析運用及推廣委員會主委心理学空间/DI1[1flQ @_

心理学空间)X!G9d*ET*Lzi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督導心理学空间 X2]0ns MT [P.Gz

t.Z vU TN ^0

+G_B v$B3b0心理学空间tqx(SZxW[:X+i

比昂的未來至少二十年心理学空间2N5O8GFF,{u

心理学空间#m ym.w |XK5I

  《思想等待思想者》是一本精神分析史的故事。

L2o$jy0k&mc*Vr0

9}:Fj @G6b0  筆者本篇雖名為導讀,但無意也不可能對比昂的概念做出充份說明,因此比較是針對比昂的論點所引發的複雜反應為焦點。因為比昂的論點和他的故事,在國際精神分析界裡,就在某種氣氛裡緩慢地被探索說明。另,筆者也儘量減少使用學術性規格的註腳。心理学空间l'x-P|H r;}J~

PumiiZ,H}0  《思想等待思想者》是說英國精神分析師比昂(W. Bion)的個人故事和思想,很確定的是,在精神分析的文獻史裡,比昂的論點幾乎會是未來至少二十年裡,最重要的故事之一。他的論點逐漸醱酵後,將會有更多角度解讀他的作品。他的文章的量很豐碩,加上內容的複雜,有些甚至難以了解,因此在精神分析史裡,將會被解讀成什麼樣子,在2014年的今天仍難以預測。心理学空间4A-](M8LL|]6?B

x R1UNc0  但可以預測的是,比昂勢必會和佛洛伊德或克萊因(M. Klein)同列重要的位置。

#w [6IY-y'l0心理学空间?^3uV'sy%}5Wt$j d2m

  每個人有自己的故事,也在說故事(註1)裡,發現了自己不曾看見,或者曾看見很介意或毫不在意的事,卻可能突然有了不同意義和感受。我們很難預期,什麼故事會產生這種變化?或者什麼故事會有新的意義?或變得無意義?但是我們仍繼續說著故事,為了給朋友聽,為了讓下一代,了解這些故事。也許讓後人知道曾有某號人物活過,他們可能立下一些豐功偉業,或者只想要讓後代知道,曾有個默默工作一輩子,不曾說過太多話的人。心理学空间(jV ~Fc2^r\

p1IxNOGLx0  或者說,這是歷史,可以讓我學到一些美德,或者就只是說著,人們有了某種心理或心智的生活。反正不管如何,我們就是要讓自己,以各種可能方式,將自己的某些印記留給下一代。我們相信,這些印記自然會有它的意義,就像是一朵花的命運,生而為花,自然就是開花,就算被石頭壓著,也要開花,雖然外形可能會改變。但,總是在最大的可能裡,開展出自己的樣貌。

9cW!G$P0ywpo*Bu0心理学空间fa.KT,L5d

  精神分析也是人類故事裡的一環。

?2\,h8}\+Zk,X0心理学空间V[x1XQ9z2j6X

  精神分析當然也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說給別人聽,筆者還是從祖師爺佛洛伊德開始說起。畢竟,這是精神分析家族的故事,不論後續者的思想多麼獨特,還是在這個脈絡下的思想,精神分析家族的光榮或破敗,都得看後續者是否能有不同,甚至更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所談的內容,就是人類心智探索的故事。

L O4a%W u.F!zA0心理学空间g7D B(T)^*?#zu

心理学空间 rE|?O[

心理学空间a v:f_l h!q

潛意識的故事

d Ex[t Ir0

.u9Wd-J(Mx4w1S0  佛洛伊德引介了生的本能和死亡本能,也許是很生理學的起點,雖然他要談的是心智和心理。有人認為,佛洛伊德太過於強調生的本能,也就是性的慾望,佛洛伊德替自己辯解的說法是,他這一輩子書寫文章時,都將死亡本能放在背景裡,從來不曾消失過。心理学空间+B.y4C+w8p+w

心理学空间1X#H,r!m+H ?D

  後來,另一位重要人物出現。她是克萊因。她的主要發展地點,不再是維也納,而是倫敦。後來,曾在倫敦發生了重要的歷史爭論,《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註2)那是精神分析家族史裡,曾發生的一個激烈故事,克萊因生存下來了。克萊因以她的方式,替嬰兒說了另外的故事,雖然嬰兒是什麼,也是佛洛伊德想要建構的內容。這裡所說的嬰兒是什麼?並不是嬰兒身體發展器官的故事,而是在身體器官之外,如果有一個叫做人的心智領域,也會隨著時間而發展。

kM/vy|g_7F!G0

'l3Exn{.Te3\_0  所謂嬰兒是什麼呢?雖然肉體版的嬰兒還只會哭,但是大人們已經為他們是什麼吵翻天了。當克萊因開始訴說她的版本,嬰兒的心智故事,有人說她太著重死亡本能。克萊因替自己所說的歷史故事,解說是她把生的本能,放在她說的故事背景裡。這種說法不論是否只是事後的辯解,或者事先的預想,這些說法就會開啟後人的論點,以不同角度重新閱讀原有故事,那些我們原以為了解的篇章,嘗試是否能有新的發現。

$B]ya0D(^:d*C0心理学空间#@7QFDz |Y

  人生故事就是這樣子吧。有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是背景也常會決定了故事的走向。雖然有些背景可能很隱微,甚至沒有經過指指點點或說三道四,我們可能就忽略它們了。還是得從更原始的場域說起,佛洛伊德想要替身體症狀的背景故事,找出它的內在脈絡,再重新以追求真實的方式,述說不同版本的故事。這在當年是很革命的事件,要替那些不被注意的背景,找出一些故事來述說,甚至讓原本是背景的故事,說得說得卻變成了主要的舞台故事。

q\&tH'f!_$XF(L0

9SycIy0  佛洛伊德說那是潛意識(或譯為無意識)。佛洛伊德在當代盛行的催眠術裡,嘗試要走出新的路徑,因此他努力陳述,以不同方式看見個案的新故事。佛洛伊德說潛意識是名詞,也是形容詞。如果是名詞,意味著有一個領域叫做潛意識,存在某個地方。但是它在那裡呢?有什麼身體器官,是容納這些潛意識的地方嗎?這當然仍是一個值得議論的課題。心理学空间/B2k)c#i O#}j

j^(`(z*cf!^0

Bc GV XD'KL ^V0

-Ke%Qk;m!O5u7[x2R0對自戀的衝擊心理学空间$xtm]$xfY

0w:{RRYC0  如果精神分析還存在人類的文明史裡,不論如何,當故事被說出來後,例如,人類文明史的鬼或吸血鬼的故事,佛洛伊德認為他所說出來的故事,將對人的自戀造成重大打擊。心理学空间*`6EU!Qb1QP8`

%G {5n3N cxlJ P0  因為人如果以為人的世界,是意識可以掌握的世界,當有人硬要將一個大家還不熟悉的世界,不但命名它為潛意識,還說這個世界所發生的故事,將會更深刻影響,甚至左右這個光明可見的世界。這些想法本身對人是多麼重大的冒犯啊,一如更早的歷史故事,伽利略說太陽才是主體,地球是圍繞著太陽打轉,這故事太驚聳了,甚至將危及伽利略的身家性命,和他做為人的名譽。

f5ta!g%m!|0U0

3z6v2gIh,S5t+Cs0  以及,達爾文宣稱,人是從動物演變而來,這個故事在當時也是恐佈故事之一。雖然我們現在把它當做是常識,放進教科書裡一再閱讀,但是它的爭議其實仍存在著。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這也是小孩好奇常問父母的問題,因此如果有人說有個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左右著人的心智世界,被叫做潛意識,這也是另一個再傷害人的自尊的恐怖故事。怎麼可能竟有我們不知道,卻有重大影響力的領域呢?不過,佛洛伊德和至今的精神分析師,仍持續說著這個恐怖的故事。心理学空间0GW9P0n&X

$Q3\D,T o;C`!U0  如果潛意識是形容詞,也許就不會那麼恐怖了,因為它只是用來形容某些我們不知道或忘記的事情。至於如果是個具體存在,像名詞那般存在的領域,不只是用來形容某些人或事的故事,具有「潛意識的」意含,那麼,對人類的衝擊就很重大了。

4_ a]fZyc0心理学空间Hgb;i*P YX

  佛洛伊德為了進一步描述,這個不曾被探索的領域,他的心智實驗室是精神分析的診療室,有一張躺椅和他坐在個案背後的椅子,這是有形的工具。這是最基本素樸的元素,其它的都是多餘,卻是展現個人風格的材料了。佛洛伊德要個案自由地說出,任何浮現腦海的事或影像,而佛洛伊德則是採取自由飄浮的注意力,不被特定的主題吸引而走進歧路。心理学空间Bn6x-Z~imP2{

心理学空间D4Z;V m*g Oc;K

  這些技巧是他逐步發展出來的無形工具,但是更重要的材料是,來自個案的夢和症狀。當他假設,夢和症狀都只是舞台前的角色故事,而重點卻在背景裡,從這個假設出發,就讓他走進了黑暗的世界。

}#@xq*UKH#X0心理学空间 _:{.i}N s2qh

3C3M%C'{$`0

;Wi3N;qZ-P0回到佛洛伊德心理学空间No Ij&I9a5Z

心理学空间"i-Z1{"l&i[9i(]

  既然有勇氣走進黑暗世界,就需要再找出其它工具,讓自己可以走出來,就有了路標的必要了。佛洛伊德從文學、藝術、醫學、人類學等等領域,借用了一些名詞做為潛意識世界的路標。例如「伊底帕斯情結」,是佛洛伊德引進精神分析裡最著名的故事。

~^3M,JLZ;V?0心理学空间8KW5`+v6lj B.p*U:X

  這些被引用的詞語,當然還留有它們原本的故事,在其它領域被傳說著。當被引介進入潛意識世界後,負有引導人們想像和了解,這個不被看見的世界的故事。就這樣,精神分析在佛洛伊德的發明,和獨特的說故事方式下,精神分析和其它學門有了複雜的連繫方式。

1| Q\}6~0F7s,j&]0心理学空间4g~'G4T J0p

  至少讓佛洛伊德要探索的潛意識世界,不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因為有了早就存在的其它人的故事,做為引路的燈具,但這些只是燈具,潛意識的故事另有它的邏輯。反過來讓原本用其它方式了解的故事,因此有了新的想像方式。佛洛伊德說故事的策略,帶來了人的潛意識,跟原有的世界架構出新的互動方式。也就是,相互說故事,用了自己或對方的方式,相互穿透,相互影響。心理学空间#q*_vTR#_b(jh-K

心理学空间Y;^A`6CB%Hgx}(s

  筆者認為,精神分析仍需要不斷地回到佛洛伊德,不是只以精神分析至今的語語,來分析文學、藝術、人類學等,而是回到佛洛伊德當年,從其它領域尋找語言,來標示每日的實務工作裡,他所不了解的內容,並嘗試找出語言來形容那些內容。這樣子,才能讓精神分析持續保有活力,也和其它文明史的成有了持續的互動。

3A"F^![/A/x0心理学空间6JId'W;|*xN'T4j

-t"yA`a_|;^U/f2u0心理学空间-`;]J` s#A e)Y

在精神分析裡的建構心理学空间D'K| v+bfOQ4l,q

A6Y]1s1d+`0  曾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的Dr. David Bell在《今日的比昂(Bion Today)》(2011)一書裡(註3),以「比昂:失落的現象學者」為題的專章,David Bell以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讓哲學家再思考他們研究的主體的性質,而比昂則是讓精神分析師思考精神分析的本質,尤其是精神分析式的探索的性質。由於我們可能對精神分析的某些概念,認為理所當然,但是就像維根斯坦在哲學領域裡,比昂則是對精神分析式的觀察和探索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再加以省思。

:p;w3]*I8cEL)[0

3HN7C;x0Rr0  這對被當做理所當然的現有概念和做法,當然造成後續困擾。閱讀比昂的文章本身常反映著這類反思性,讓閱讀者常有一些很獨特的衝擊。David Bell表示,當比昂再重新思想「思想(thinking)」這件事時,就替我們帶來了困境,因為我們的表達馬上被逼到語言能表達的侷限裡。心理学空间1t ME9rHl](B

心理学空间 t(NJ1u(afQy'V5L.ct-}

  當年,在佛洛伊德後,克萊因出現了,對原有概念帶來一些新的衝擊。克萊因是精神分析史裡不屈服的靈魂之一,她將她的經驗說成讓大家覺得值得深思的人類故事。她在當時學圈的爭議裡,嘗試讓小孩躺在躺椅上,但是小孩不願配合,偶然之下她發現小孩玩玩具的過程,可以用成人個案自由聯想的方式做為類比,因此她讓後來成為典範的遊戲治療,成為另一個新的心智實驗室。心理学空间R y5Uu@H

心理学空间"yTk4{| {+S3|e

  再加上克萊因受佛洛伊德,以及她個人前後兩位分析師S. Ferenczi和K. Abraham理念的影響,讓她在兒童的遊戲裡,看見了以前不曾被說過的故事。她說著自己的經驗故事,就等於是再重新述說了精神分析的故事。她所推論的嬰兒心智史,也是佛洛伊德在工作生涯裡的期望,在1937年的「在精神分析裡的建構(Construction in Analysis)」裡,他仍唸唸不忘的精神分析任務,建構兒童早年的心智史或心理真實的歷史。

g!Axrw}IIE$~0

Vy#@&[u @ _ \p4W0  克萊因借用了更多來自消化道的相關名詞,從嘴巴的運動到直腸的排泄過程,所發生的描述用語,來說明小孩在遊戲過程的舞台上,到底可能有什麼背景故事,正不自覺地發生著。這些不自覺的背景故事,不但指導著遊戲怎麼玩,要玩或不玩什麼玩具?

e*w:x^v&mOy5rIm0F;h0

?~r_?6a0  克萊因說她工作的領域是「潛意的幻想(phantasy)」,不是一般意識領域的幻想(fantasy)。當她創造了新字phantasy,也意味著有別於佛洛伊德的潛意識說法,但也是站在佛洛伊德的基礎上,試著描寫一塊更大領域,或者只是潛意識的一部分裡,有什麼心智活動在那裡發生著。心理学空间9n*Al5gb!K5[

-^RH1y/~+KK0  但是使用幻想這字眼,而不是全新的字眼,又意味著也有原來用語的部分意含。也就是說,是幻想,那麼它的內容,是固定在某個地方嗎?或者,它只是想過就過了呢?這是仍值得再細想及觀察的說法。心理学空间j6rZ+n\ {PM7R R ^

心理学空间~R7\2z.o*A

心理学空间X)e:c0p3awE

w-`(^$|\Ga0不屈服的靈魂

Y4?8z,bM2@6i0心理学空间(Yu1\E$R w3F0h+i+S

  反正,思想是自由的。

BUlSXs+]sU0心理学空间lGCX${/on

  還是可以疑問,佛洛伊德的潛意識,和克萊因的潛意識幻想,是相同的世界嗎?也許這不是用某種基本定義,再依事先定下的定義來做區分,這個命題得再回到他們各自所說的故事。以及後續者再重說這些故事時,會產生什麼內容?這些後來的內容是新的視野?或者只是重複著老故事?

#A7Q^,Z/g$eT4}^0心理学空间e&? E`CN Aj/{U

  不論如何,在出發的時候,都覺得是在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但是更值得問的問題是,佛洛伊德和克萊因已經使用了不少術語,當做潛意識裡的路標,每個路標周圍也都圍繞著一些故事。就像我們的廟宇前,人們述說著一些親眼所見或耳聞的故事,傳承著一些歷史以及人和人之間的意義。心理学空间z gEm Q5qjlSSBw

2\3\Yw GH(_0  但是總有不屈服的靈魂,再度看見了不曾被看到的東西,或者看見同樣的東西時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們想用不同的名詞,再說一次他們所看見的東西。當然啊,就算這樣子,他們也是說著想像的故事。

?8e$X5|m%VW#Q4V0心理学空间4e+T};i Ls5Zv

  例如,在Chris Mawson編輯的《今日的比昂》專書裡,針對比昂和詩及藝術的美學課題,英國精神分析師Anna Dartington以「比昂和艾略待(T.S. Eliot)」為題,相互比對比昂和艾略特相似的地方,做為陳述比昂的故事的方式。她強調比昂和艾略特如何將很個人化的經驗,變成抽象能普及的概念,也傳達了比昂的表達方式裡的詩意。心理学空间J9dQc$Ns%W\1@1@3ng

m{,ALH}0  意味著,這可能是比昂說的經驗故事,所以多歧義的原因,包括了那是很個人化的經驗,以及那些無法以一般語言來表達,唯有詩般的表達能接近那些經驗。這也曾出現在佛洛伊德的想法裡,認為女性的性心理世界是黑暗大陸,可能唯有詩人能接近。心理学空间S:HB3Dz D.j

心理学空间| QLp;L)H,q OK

  另有Janet Sayers在《今日的比昂》專書裡,書寫了一章題為「比昂的轉化:藝術和精神分析」,架構了一個說比昂故事的方式,認為比昂對精神分析實務的眾多主要貢獻之一,是提出一個重要說法,認為精神分析師轉化(transformation)了個案混沌不可解的經驗,然後讓這些經驗成為可以理解和思想的型式。這是類似於藝術家將一些經驗,轉化成視覺型式的藝術作品。Janet Sayers認為法國重要的精神分析家Julia Kristeva也受比昂這概念的影響,進一步深化發展出她自己的精神分析概念。

D [$EER nPK&u.{0

%Ubyg9ld0

C CqI(A}0

L+YG6Dd,u uc0新類型個案的新故事

Z0G7s W5C0

V0n ~,V L0  克萊因的幾位高徒裡,例如,比昂、Hanna Segal、 H. Rosenfeld等大將,尤其是比昂,展現了這種不屈的傾向,站在克萊因的基礎上,述說自身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轉化成精神分析的知識。其實,也是站在佛洛伊德的基礎上,雖然這要看當事者有多少的自覺,或者意願從佛洛伊德開始說他們想說的故事,或者只從克萊因說起自己的家族史。

*y"Yh R ^X;A:P0

!|%HB]%Iy0  比昂說人類心智故事的方式也很特別。他引介了不少新詞語,例如K, O, α,β等符號,意圖很科學化地建構出,如同數學方程式般的精準過程。這也顯示在他畫出了特有的「網格圖(the Grid)」,來描繪精神分析的過程裡,心智的細緻變化,如同有個路程座標,讓精神分析師可以想像,個案的心智世界是在什麼地方。

jC D&dc!E$W&?0心理学空间6]NINK'a

  這些新引進的詞語,當然反映著他不滿足,也不滿意於當時佛洛伊德和克萊因等建構出來的精神分析術語。但是引介任何新的術語,到底是帶來新的了解?或者帶來了災難?讓了解變得更困難?一如,一言可興邦,也一言可喪邦。這是精神分析師的謹慎之處,一如任何藥物的給與,總需要注意副作用的出現。

~/_rqeI!t#u0

p ~D QF{-v'm0  精神分析做為一種治療或分析的方式,引用某些說詞介入個案的故事,當然得注意這些副作用,不能無視這些副作用。比昂由於著作量豐富,加上引介了不少新的詞語,每個詞語都創造了新視野,或者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重新看曾看過的內容,這讓他和他的論點成為新的焦點。

$J5z-K8i0S!s#h!Q+f1l0

Ni+K#UI!DJ0  相較於佛洛伊德從「精神官能症(neuroses)」個案,雖然依現代的解讀,他所留下來的文獻裡,佛洛伊德忽略了這些精神官能症個案的其它面向。例如,那些個案的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特質,在個案朵拉(Dora)和佛洛伊德所書寫的其它有名的案例故事。克萊因以嬰孩為對象的觀察和想像,有了一些新概念,讓後續者能夠嘗試對新類型個案進行分析。

u-?G S#D&\4Z;l0心理学空间1v:Ukrd$ov L

  例如,佛洛伊德認為因為自戀,而無法對精神分析師有移情的「精神病(psychoses)」個案,卻成為比昂等人進行精神分析的對象。雖然佛洛伊德(1911)曾運用一本別人的自傳,分析了精神病的內在世界,那是被診斷有精神病的德國法官D. P. Schreber替自己辯護的自傳。但是,比昂和同儕能夠在診療室分析精神病個案,讓他們有了再度說出不同故事的重要起點。

+gx ]'ENk0心理学空间0k9DK B:J

  在佛洛伊德的故事版本裡,認為精神病個案是自戀的極緻,將原本外放的能量抽回自身,因此無法對客體對象有移情的能力。但是佛洛伊德對於精神病個案的描述,看來是片面地受限於當時退化嚴重,長期住院的精神病病患經驗。

,NS6~ t+E q+R9@ i0心理学空间MX B9b4gfw.cE

心理学空间Xu$K$A2F"}

心理学空间4loT'[#uJC

新術語新路標的基礎心理学空间 Fl k(K'H6o \m

心理学空间O ]7M'|#AosU`-[

  克萊因(1946)述說了一個驚人的新路標。心理学空间)@7}p#F'R j2Yg

i1e6jJ*~c-HZ3cR0  例如,「妄想--類分裂形勢(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的心智故事,再加上她強調的投射型認同的概念,像是顯微鏡般被新引進來的工具語言,啟發了後續者的勇氣,再冒險探索精神病個案的心智世界。心理学空间EqJ7l:G2z|

c&|)D(| \3I.kzaL0  比昂等精神分析師讓精神病個案躺上躺椅,相對於精神官能症個案,這的確是很大的冒險,就算在現在也仍然是很大的冒險,這不是歧視與否的問題,畢竟,個案是否能夠承受,是需要謹慎審視的,如同藥物的如何給與。當個案看見了極力保護,不外顯的心智世界時,是否帶來更大的危機?

*U0F*H8G&J0

E!fD5q$b5x0  因為比昂和同儕們很謹慎的冒險,比昂能夠再度說出了人類內心深處,不曾被說出的其它故事。為了說出新發現和新經驗,如前所述,比昂引介了其它新術語,想要將他發現和想像的故事,說得更仔細,更精緻,更有科學性,但又有詩意的想像空間。因為一定要嘗試說清楚這些名詞路標,後續者才有可能跟進冒險,看看能否有相同的視野?或者能夠看見不一樣的東西?這也是一個科學演進的過程。心理学空间3iN5|O-Fe$T

心理学空间y c6pw;c{

  這些情況在英國精神分析師Chris Mawson(2011)介紹比昂的書中,提到比昂是以未經過調整的古典精神分析技術,對精神病個案進行精神分析,因此擴展了當代關於投射的理論,並發展出新的概念做為工具。這些說法也是替比昂的歷史定位,開始尋找共識吧。

(h"K}2@G Y/w0

_0j#n!F V#L0  雖然Chris Mawson也在同文裡提及,在1950年代晚期,有一群精神分析師,例如Hanna Segal, Herbert Rosenfelt和比昂,常一起和克萊因討論他們分析的精神病個案。因此,其實已經幾乎不可能區分,他們之中是誰對以下概念的發展,具有最大的真正貢獻。例如,當時正發展中的概念,「分裂(Splitting)」、「投射型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潛意識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和「反移情的運用(the use of countertransference)」等。

?yv1ez.L ed"N$l0心理学空间5[ H{ KL(|

心理学空间@ j4t g4T

心理学空间n-K/aEG

新術語的心智活動

9j wweT pj0

gq|5u0k T:a,_6M qF|0  還是得問,那是什麼世界呢?是誰在那裡?是自己嗎?或是有個叫做客體的別人在那裡?以及已經走到那裡呢?心理学空间:CH,[hn!Z"Ko

心理学空间b8|Jg*a"X8R

  每個問題都需要名詞當路標,每個路標都需要一些故事,讓後來者了解那些路標有它的某些意義,不然何必到一個只是路標,卻沒有故事和意義的地方呢?雖然故事被重讀後,可能又有新的意義。這就是人的故事有魅力的地方,被重複閱讀,有不同意義被自由地產生出來。心理学空间3@'Yp7| D jVj

Uk$s8J_X0  有了自由,有了一些基本故事和說法,也有了勇氣,就構成了精神分析的故事,能夠持續被說下去的重要基礎,也讓精神分析所說的故事,有了歷史基礎可以回顧和回味,也有自由產生新故事或新意義。心理学空间_%cs `m@)q(K9b;q

2t5NA V9k{.tB&v0  就科學態度來說,精神分析還是得試著想像和回答,有了自己的一些術語後,如何讓別人再走到那裡呢?這是可能的嗎?或者根本不可能重複,一如水流過了,再來是不一樣的水了,雖然都叫做水?

4jQ*IJ7^!] ?C&]0心理学空间%qL vf+ci

  這是人的好奇心,讓人對於這些名詞的位置和功能,充滿了好奇。佛洛伊德曾以小孩對自己身體和性器官的探索,做為人類好奇心的重要源頭,或是好奇心後續的動力。但是,人會持續保持好奇,或者會保守地看著相同現象,說著相同故事,附與相同意義,好像那是不變的真理?心理学空间9` e|QO u/_&jMG7M

N``$h {%J7l2P0  其實,在實務上,人有好奇的傾向,也傾向保持著原來的模樣。

:J#`,N ^ Lo0

9R? hzi iW!?0  例如,當英國人移民到美國新大陸後,對於眼前這片一望無際的土地,如何溝通自己或別人在那裡呢?如果把在英國的約克(York)搬到美國的紐約(新約克New York),那麼這到底是新地方,或是舊地方呢?在外在現實的土地上,是新的地方,因此有個「新」字,但是為了某種心智深處的需要,在新地方加上舊故鄉名「約克」,這讓紐約(新約克)變成了複雜的感覺,也有了複雜的心智活動。心理学空间"P?QXN|'Wc

c.c.Ard/mLt0  在這片看來全新的土地上,何以需要這麼命名呢?當然可以用思鄉來解釋,但是何以思鄉時,是用這種方式處理呢?它解決所有問題嗎?或者只是部分解決?那麼,沒有解決的部分會發生什麼事?將以什麼方式出現在舞台,當主要場景?或者只是溶化在背景呢?心理学空间!Pq6x zbM,w-b

g%s\:?4t6QL-rT0

tTR+V*d"q'XO0心理学空间AfV/pJ p

思想等待思想者

/x6wbPQ0心理学空间5G3f+c ^ A

  前面這些描述裡,筆者是集中闡述一個輪廓,想要談論《思想等待思想者》這本書裡,原作者的談論方式和態度,以及筆者假設作者的意圖,和這本書的某些問題。但不是直接以好或不好的簡化方式來評論,而是先建立前述的思想脈絡,讓讀者一起想像本書作者的意圖和某些背景。心理学空间:f*d:_5}@

心理学空间%W q8i8?t@%Q

  筆者的立場是,到目前為主,還沒有任何一本書或一系列書,已經將人類的心智生活都談完了,而且得到所有人同意或認同。因此對於任何書籍,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書籍,需要保持著某種自由批判的態度,讓書可能變得更活絡,有更多不同的觀點重新解讀。

-p:b R/V:zr$R7b*j8g0心理学空间)L2{G)p`

  針對《思想等待思想者》這本書的內容,表達個人意見前,筆者再整理一下前述的說法。因為心智的路不是那麼直,例如,再想像一下,當英國移民到了美國,在更廣寛的土地上,將英國的地名約克,加個「新」變成紐約(新約克)後,到底人的心智生活裡,發生了什麼事呢?有多少故事需要圍繞著它說呢?要說多少,那個紐約才是紐約,而不再只是新的約克?更複雜的是,就算大家都想成是紐約了,我們知道還有多少約克,在紐約的背景裡,扮演著何種重要角色呢?心理学空间oj0v7{ hG

心理学空间P#F2`1`&i h

  除了精神分析說著別人心智的故事外,精神分析史裡如何說著自己的故事呢?有科學哲學家孔恩(T.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裡,所說的典範的轉換嗎?或者有的只是看似典範的轉換,但是人的心智生活,會讓舊有故事只是以不同面貌換裝出現呢?心理学空间P9NRiT!YSQsV

%I?K` N@0  雖然在臨床技術本身,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說,依據文獻和老師們的經驗和想像,後續的精神分析師或心理治療師,大概都知道不可能完全依照佛洛伊德或克萊因,在他們說故事時所流露的分析技術,我們就直接搬到自己的診療室裡施行,好像是外科手術那般的模仿。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不切實際的事。心理学空间LR arM)uP

心理学空间6^RZ,dw(q0d(kP

  不可否認地,對人類的心智生活,佛洛伊德和克萊因述說的故事本身,早就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心智生活了。這已是人類文明史裡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成就了。

/uy M0D/C:t-g yJ0

ujf J(gvy&[-o sI;Vn0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比昂的臨床思索》,中譯名為《思想等待思想者》。新的譯名也是新的意圖,也許不只是約克變成紐約,的確點出了比昂的眾多論點裡,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比昂在這裡所說的「思想」,是指佛洛伊德的潛意識,和克萊因的潛意識幻想下所做的推演,而且傾向將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當做名詞,意味著有一個領域存在著,這才能讓比昂所描述的「思想」,就存在某個領域裡,然後等待有個思想者能夠想到這些「(潛意識的)思想」,這是他重要的「思想理論(Thinking Theory)」。心理学空间,`fF,}W.[@%Ir1X

心理学空间9m9YQ)Nuu

心理学空间M Uq KR2{_

心理学空间S@t b[

比昂批判式接近精神分析

*iAc1fOS0

w#p8Bz i| Qt w/];j0  雖然傳說比昂當年離開英國,去了其它國家,如美國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是由於對英國學會內部的競爭,或無法接受他的理念。近年來,也漸有文章討論比昂的貢獻和爭議,如筆者引用多次由英國精神分析師Chris Mawson編輯的《今日的比昂》,在2011出版。這本書可說是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直接督策下系列叢書的一本,算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心理学空间:g$S;kE?

心理学空间]7|1Z s,^r_W,W6YX

  Chris Mawson在引言裡,第一句話就提到,對精神分析來說,比昂是很強力且具有原創性的貢獻者。這算是一個定音槌吧,雖然比昂的論述有些內容很模糊,有些容易被解讀為過於神秘化,不過這將會持續被探索。心理学空间o.cwZ Ft]

Mt`} C bTs$Z0  目前是比利時精神分析學會會長的Rudi Vermote,在《今日的比昂》一書裡,以專章「比昂批判式接近精神分析」,針對比昂晚年的概念,提出他的看法,尤其是比昂的”O”和心智的家鄉(mental homeland)的概念。他認為我們很容易迷失,在比昂模糊神秘般的語詞裡,但他認為那不是比昂的意圖,他提醒大家不要落於神秘化解讀比昂。心理学空间"FY:C J6NjB]?

b(o6} ly^ K-N p0  Rudi Vermote表示,其實,比昂的目標是追求真實,尤其是發生在診療室裡的事,比昂一心一意要說清楚,那些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讓比昂在理論上帶來很大的偏移,也包括對於精神分析實務本身的本質,追尋它的一些先驗真理或真實。心理学空间%d9bs#KKc }8}r

心理学空间7Y,DxW&oe:~9x-e

  回到精神分析的過程來說,比昂的「思想」既是潛意識的內容,就不是一般人期待的意識層次的思想。比昂要描述的是,當事者很個人化的經驗材料,在分析過程裡浮現出來的內容,也就是說,比昂在這個名詞裡所談論的「思想」型式,並不必然是日常言語的成人式語言。

Wu+G!n(h*j:H0心理学空间+Qp2bWH$d-r

  例如,一般日常語言的「乳房」,指涉的是女人胸前乳房組織的概念,但是對比昂來說,潛意識的「乳房」是先於具體乳房組織的概念,或者叫做「前概念」,也就是說,它是早就存在著,當嬰兒出生下來,就有「乳房」的先驗概念存在了,嬰兒很快就會找到肉體的乳房,吸吮奶水而活下去。心理学空间k;]Px}}

心理学空间!tOR(LA} _6O3Q

  這也可以從克萊因或比昂常運用「消化」,將這個胃腸道的動詞用在人的思考上,好像也意味著,人會思想就像消化食物那般,讓人類可以存活下去。心理学空间:dRJ)KcPl q

心理学空间*?p Z4ql

S.Y'u%lU O {W0心理学空间q:^x/`rU D$N

是否需要閱讀比昂?

*Q r0aX'H/[Do0

DO-UV,m;v(q!R0  閱讀《思想等待思想者》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兩位作者明顯出力地要切割比昂和佛洛伊德及克萊因的關連。但我覺得精神分析的論點,是在精神分析歷史的脈絡裡逐步發展,在1990年後,精神分析專業期刊上,以比昂為名的論文逐漸增加,從這些論文內容來觀察,在大量比昂相關論文出現前,世界各地就有各種小團體在閱讀和討論比昂的文章,他們謹慎地消化著比昂的觀點。心理学空间W2zi$e3uh

zgXn ^B*b dq0  畢竟,在佛洛伊德和克萊因之後,比昂算是很有想像力的精神分析師之一,如前所說過的,比昂的論點將會是未來二十年,讓大家更公開消化和解讀的時代,或者說是比昂的故事成為顯學的年代了吧。因為比昂的論點裡,有不少是複雜難解的故事,因此長年來,一些讀書團體需要借著閱讀和相互討論,再比對各自的診療室經驗,來消化比昂的論點。

sX C Qyuh3X0心理学空间S?0O0Eh c$D

  英國資深精神分析師Edna O’Shaughnessy,在《今日的比昂》第二章裡,以「誰的比昂?」為題,光看題目就可以反映出,在解讀比昂這個人和他的作品時的歧異性了。她認為比昂的早期論點是令人混淆的,她在文章裡以比昂的”O”為例,後來,比昂定義”O”是最終的真實、絕對的真理、無限的、神的頭、物自身(thing-in-itself)。這些被比昂愈說愈清晰的概念,將被如解讀呢?例如,「神的頭」這個比喻的意義,是比昂對精神病人的象徵?

*O5WSrk0心理学空间"iWS+U8v.`!L

  Edna O’Shaughnessy提出問題,當我們跟神或「神的頭」建立關係時,是與O或是跟精神病本身建立關係呢?這些都是待解的課題,也因為不少歧義的術語或概念的存在,引發了她的標題「誰的比昂?」。也許就比昂追求真理來說,誰說的是比昂真正的意思呢?她的想法是,需要排除比昂思想裡一些錯誤的連接,而且保持和發展真理,一如比昂自己可能說的。最後需要的不是一位思想者或一位作家,因為比昂的理念是眾多觀察的集合體,這些構成了精神分析。她雖然在文中曾問了,是否需要閱讀比昂?她的前述說法雖間接,卻也傳達了明確訊息。

m/W,xew}+{n0心理学空间#LZMU.D c#~.n+y4j

  佛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的分析經驗裡,隨著臨床經驗的累積,他意圖讓精神分析有科學的基礎,因此依個案的狀態和新發現而有所修正,這也是做為一門科學的重要基礎。比昂以精神病人的分析經驗做為重要基礎,也累積了一些不同經驗,比昂努力地說著不同於以前的故事,如前所述,這裡頭有很多難以了解的現象,他想要找出不同語言,來描述他正在經驗的材料。心理学空间'i-@Z3d m{

心理学空间Y$d4{6P!g S

  不可忘記的是,比昂的理論是很臨床的經驗,他為了解釋臨床經驗,說出一些以前沒有被觀察到的內容,那不是純粹的抽象思考。或者說,他的論述是源於要了解和解釋,他不了解的臨床現象,就在這種不解的態度下,產生了他的概念故事,但是在精神分析史裡,大都是有跡可尋,可能是主舞台上的主角故事,或者是背景裡的跡象。心理学空间 C!p4Hj5Q

!s:~&i7RU5c/g0心理学空间JP'c0Q(_$F1q s

_r M b/{nIf~"}0走向未來的過去

U-u_*k#r;D g7G(Wy.C-\ O0

Wq\.i;||~;[/c0  David Bell在「比昂:失落的現象學者」裡,提出了比昂像佛洛伊德那般,對於那些引起干擾,帶來不安的理論,都有能耐忍受這些不安,並持續追求那些概念的意義。他認為像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本質上對於被當做理所當然的想法,常是難以忍受,而會將注意力放在具有歧義、多義的想法上。

$QM@2d r{9n0

~F q q|!Eo0  閱讀《思想等待思想者》時,兩位作者傾向以過於肯定的說法和態度,我猜測可能是某些無法從文中直接了解的歷史故事。尤其是為了讓比昂切離佛洛伊德和克萊因,兩位作者所做出的某些過於肯定比昂的論點,我建議讀者需要消化一下。這也是我以這種方式書寫導讀的目的,雖然我個人認為,其實,比昂站在佛洛伊德和克萊因的基礎上,再開創出獨特的論點,這一點也不會損害比昂的歷史地位。

@.B:fw9p[0心理学空间a:E)@N{Jk4{

  雖然可能會有一個命題,例如,比昂是否屬於「克萊因學派(Kleinian)」?或是獨立自創的「比昂學派(Bionian)」呢?依據筆者觀察,精神分析文獻愈來出現「比昂學派」的句詞,但是從比昂的文章,和他的討論會的後記來看,仍有很多痕跡是來自於佛洛伊德和克萊因。雖然比昂開創了不少愈來愈成為顯學的術語,但如果這樣就如兩位作者所描述的,不再需要前人的某些術語,而且一定是對的方向,這好像就意味著,沒有前人的影子在背景或主舞台上。心理学空间:U4KHj2d|

l YA&V#O0  只要仔細再閱讀比昂的文章,就可以發現這些他人的影子,雖然這也是可以了解的過程,一如佛洛伊德為了讓精神分析的發展愈來愈獨立,他用力地切割了當時催眠術。但是比昂和佛洛伊德及克萊因的關係,以及他所說的故事,都是精神分析的故事。克萊因在發展自己立論的過程,也強調論點和佛洛伊德的不同之處,但是1940年代的論戰時,她和同儕所說的故事裡,也是回到佛洛伊德的故事,尤其是死亡本能的故事。

I9_;i1_r2A v n0心理学空间/{x:c)W4sm\;@]

  至於David Bell在「比昂:失落的現象學者」裡,認為比昂是一位「古典的」精神分析師,雖然比昂的論點像是新的出發,但是臨床技藝上,卻同時維持著幾乎完全是佛洛伊德所建構的古典型式。他認為比昂對於「從經驗裡學習」,意味著比昂式的思想,是知識增長的先決條件,而且科學的知識本身,如何不被密教般祟拜是很重要的事。心理学空间9|8l\*L*P"caoeD

#]3A2V4n;o$G/N(ap0  David Bell認為精神分析的目標,是認識自己(self),佛洛伊德深知這點,雖然也常會迷失。他認為對比昂來說,認識自己的過程,是比昂模式的核心,精神分析師的任務是,讓個案看見他們自己,而不是改變他們自己。因為了解自己,常是及時性且是令人動容的事,卻很難維持這種狀態,因此精神分析的目標,是讓事情變得清晰。

e#o s8SY D?ZV0心理学空间&m%_8p5z&T3?

  但是,比昂的故事離清晰,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找到新的東西?或是尋找已經失落過去的現象學,所進行深度的精神分析?至於精神分析的過程,比昂曾提出精神分析師需要「沒有欲望,沒有記憶」。這是理想上,為了讓個案依自己的樣子,看見自己。做為人,可能達到這種狀態嗎?如果精神分析師勢必會有反移情,可能做到比昂的期待嗎?

nzL4b[Q_0心理学空间 } M W+z3~8Wj"f

  我假設他不可能不知道,人是做不到的,但是何以比昂仍提出這個觀點呢?可能為了讓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和「自由飄浮的注意力」,仍是有效的技術論點。那麼,這跟佛洛伊德的說法,精神分析師要如鏡子般,兩者有不同嗎?比喻不同,後續的聯想自然會有所不同,是否將具象的鏡子變成可以思想的記憶和欲望,會更具有科學性?但是,鏡子的比喻可能更有想像性。心理学空间nG m+ox { {8I CcB

pR$T)S I)|0--------

X.LP+nZ'hF0
心理学空间%c(\Dw2R[1WN

註1:以說故事的比喻,做為這篇導讀的方式,部分是來自於英國精神分析師Mr. David Millar和Mrs. Claire Cripwell,他們在2014.10.21-27期間,接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和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邀請來台講學。

3ncB'Mf^O0

$T1GM3{#f j+?0註2:這本書所記錄的當年論戰,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的精神分析師,仍是需要一再被思索的課題。雖然至今公開的論述仍是很有限,但它所隱含的豐富性,是超乎它目前被公開的討論和解讀。中譯本由林玉華教授和蔡榮裕醫師合譯,是科技部經典中譯計劃的一本著作,由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心理学空间 _-_8GL)F~W-L

kY1HEA_ M&s0註3:Chris Mawson所編輯的專書<Bion Today>(2011),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學會(British Psychoanalytic Society)負責訓練的精神分析學院(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和Routledge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精神分析的新圖書館」系列專書之一。

r.~:dm6V,^N&O!Z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Bion BION bion 蔡榮裕
«何處是兒家?」邊緣型人格 蔡榮裕
《蔡榮裕》
思想起:嬰兒觀察與個案觀察研討會»

 蔡榮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英國倫敦Tavistock Clinic精神分析研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
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監事
專長: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與精神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