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艾伦霍恩 August Aichhorn 简介和主要思想
作者: K.R Eissler / 8310次阅读 时间: 2010年3月25日
来源: 黑马日记 标签: Aichhorn 艾伦霍恩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少年犯罪研究者奥古斯特·艾伦霍恩(August Aichhorn,1878~1949)认为:初生的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dissocial)动物。在幼年时,儿童受本能欲望的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追求本我(Id)的满足。这种现象在幼儿身上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加改变,让他持续到童年期以后,就会被看成是不合群的现象;教养的任务就是让青少年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儿童对父母,特别是对父母中与其同性别的一方产生信任的感情依恋时,才能对他们产生认同,把父母的人格特点溶入自己的人格之中去;如果儿童在一个人际关系正常、感情气氛和谐的家庭中长大,他们就能学会如何建立、发展、加深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学会如何平静地摆脱这种关系而走向独立。但是,如果儿童没有父母或者没有与父母产生感情依恋,使儿童在早期没有得到适当的爱,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他他们没有学会象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或素质(predisposition),随时都有可能犯罪。在艾伦霍恩看来,虽然外在的压力对个人可能造成损害,但是,除非个人已有犯罪的倾向或素质,否则就不会有犯罪行为产生。这种已经具有犯罪倾向或素质,但是还没有进行犯罪行为的状况,称为“潜伏性少年犯罪”,换言之,“潜伏性少年犯罪”是一种容易进行犯罪的心理状态。具有“潜伏性少年犯罪”状态的青少年,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心理学空间:s2X-s Ty,l{

6Ty}G `J:kn0①以冲动性方式寻求需要的即刻满足;心理学空间gMi;J0Z7c*?
②认为满足自我的需要比满足他人的需要更为重要;
4wRWYYW+gv0③只管满足其本能需要,而不管满足需要的手段的社会性质,即不分对错、缺乏罪恶感。心理学空间\,|Q2\$Q,M?6b^

:I,Q!gT^3^"k2` L B!pt!G0“潜伏性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心理学空间SC0X#HDz!a(I1J

^.^FhO#S2m8n0①破裂家庭、不和谐家庭的作用。在这种家庭中,儿童往往受到冷酷无情的对待,他们不得不忍受严厉的惩罚和粗暴的对待。他们对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使儿童逃学、离家出走、偷窃等。心理学空间[&j2M+Z'Z a4S0F
②对犯罪父母的认同。如果儿童有犯罪的父母,并且对这样的父母产生了认同的话,就会以父母为榜样,进行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心理学空间,G)v1Ad&P7S&]
③在童年早期失去母亲。如果儿童在童年早期就失去母亲,使儿童经常变换寄养家庭,由不同的替代母亲或父亲抚养的话,儿童也很难结替代父母产生认同,难以发展起建立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学空间%{)dX"a`"Go3X.T7N
④儿童对父母一方的依恋产生固着现象。儿童对父母中一方的依恋、爱慕,不能发展成为具有性爱性质的、不能解脱的固定关系,否则,就会使儿童在青春期以后很难与别人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合群。心理学空间5E-Z7{YP6~lWmT
⑤家庭对儿童的过分宠爱、娇惯。
$sz-yzD5v~V0⑥家庭教育不一致。有些家庭同时或者交替使用过分严厉或者过分宠爱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对儿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空间\M_ FgFq
⑦情感回归现象。即在青少年中,由于创作性经历的作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倒退现象,变得不负责任、不考虑行为后果,象儿童那样处理问题和行动。
"RkRO)X0
5BV)q N N&M;r!b}l0艾伦霍恩主张“用爱的奖赏来促使少年犯罪人变成被社会所接受的人”,这一教育方法深受弗洛伊德的赞同。心理学空间Pn en:}w'~

*^7SM2@T r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Aichhorn 艾伦霍恩
«Biographical Outline of August Aichhorn 艾伦霍恩 Aichhorn
《艾伦霍恩 Aichhorn》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