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尼·克莱茵:创新与过渡的理论家
作者: 麦克·克莱尔 陈登义 译 / 9827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月07日
来源: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_4T{ a9C

一、导论:心理学空间!rrK5{&sq:}

心理学空间.R5ZT$tf

 梅兰尼·克莱茵于1882年生于维也纳。从她结婚并生了第三个小孩之后她才重新开始其专业生涯并专攻孩童精神分析。她在1926年移居伦敦,继续其创新的专业工作直到死于1960年为止。从1921年到1960年的写作生涯中,克莱茵大幅度地扩展了弗洛依德所开启的有关客体及客体关系概念。她在许多重要领域中都追随弗洛依德,诸如强调本能驱力来解说动机及人格的形成,但她的某些概念则非常创造性且激进地(radically)背离了弗氏的概念。心理学空间OU.b%{8cUS{4o$L

4E[iH I0不同于弗氏对于孩童的了解,弗氏 基本上来自其病人(主要是被认为神经官能症的女性)的回忆,克莱茵走出大胆的一步直接和有问题的孩童进行治疗工作。在那时候的治疗界里面,这是未曾被探索过的领域。她那些年纪轻轻的病人迫使她发展出新的技巧以及对孩童内在世界的新思考方式。她的观察以及创造性的使用游戏,使得克莱茵发现到年轻孩童,甚至是婴儿的心理世界其实是充满着原始且野性未开化的(primitive and savage)冲突、谋杀与食人肉倾向以及排泄与爱欲性的冲动(excretory and erotic urges)(Klein,1927/1957b,1959/1975i)。

,S0sh \*i_L0

ID2|z(P;DF p"DbM0在寻求解释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她生动地把注意力转到较年轻的幻想世界,并发现到婴儿所用来因应强烈焦虑与驱力、原始冲动与恐惧的某些机制。她学习到幻想是强烈驱力与感受的一种响应,并且会主宰婴儿的早期心理生命。心理学空间M+d+F/pd;a

心理学空间7vl3Z SY

她的创新工作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角色,把弗洛依德和其它具备不同想法的精神分析思想家连结在一起。从她对婴儿与孩童的观察中,她伸展并重整弗氏有关客体与本能的观念,虽然并不像她当时代的费尔邦那么进一步,后者完全是依据客体与客体关系而创出其独一模式。

'N IMMI9N0

/E StoV_8Z pu3A0本章回顾了梅兰尼的某些关键概念,特别是她对客体关系与早期心理机制的理解,这些都是后期客体关系理论家所着手关注的观念。本章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关键概念、 自我与超我、心理结构的形成、克莱茵的两种发展论点、她对病理与治疗的理解、一0 个案例研究、以及对克氏贡献的有关评价与批判。心理学空间"|8n6A(fXByR

心理学空间J2L x0td:s(oR

心理学空间@0F D5CFB

心理学空间9R`,_G.vR

二、 关键概念:心理学空间5}f[ RsfU3b]

;Z!aQ*q6N zO] a0

W$dw5De0心理学空间4Tzk}6@"Cx{N,D6G

1. 本能

.h]H Ed0

AGL"a*M;\0克莱茵对婴儿心理世界的探索强调其生物驱力与本能。驱力与冲突主宰着这个内在世界。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事实上是所有互动或客体关系-都是驱力方面的再现。克氏对互动中生物驱力的强调使她的心理学是以本我为中心的,这样的心理学焦点更集中于视驱力角色为心理幻想的表达而不是父母所造成的影响。

IEpd[n|7k0

L#i$A N l dO;CZ&Kx0婴儿焦虑的主要来源是源自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的运作,这是克氏从弗氏那边来的共有概念,且是一个非常富争议且并非广泛被主张的。死亡本能想当然是被视为一种对死亡或灭绝的恐惧体验。它以一种害怕被迫害或破坏的形式呈现。对这个自体内的破坏性冲动的害怕便依附到某一客体上,然后在无助婴儿的幻想中成为难以控制及力量过份压制。

T#L+{ F|(V+^e0心理学空间6TTH S;g-EL

心理学空间`H }NbV)W

,Z7g"gb Y,Y1c02. 幻想

w B,Q:\b3Je9g'o0心理学空间%hg4Pc_)I4h'S.C

婴儿的内在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这一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是从出生即有的。在此一心理世界中,幻想是拿来做为肉体本能与冲动的想象性再现,也是婴儿对强烈驱力及感受的主动响应。因之,饥饿的婴儿可藉由幻觉到乳房的感觉与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它的饥饿(Klein,1959/1975 i,p.251)。心理学空间 V"S^K m

Z[||t0当这些心理历程在幻想中发生且是在心理层次上,则婴儿在肉体上对幻想的体验就如同在心理上一般。这些幻想与内在客体似乎是非常生动与真实,因为婴儿在这个阶段是无法区分现实与它自己的幻想生命。因此,它所感受到的每一个不舒服与挫败就好象是被一个敌视的力量所施予的个人攻击。无助的婴儿对这些幻想的客体与感受是把它当作实际发生的事情般体验它;心理上所发生的事情似乎就是肉体上所发生的(Segal,1964,p.13)。例如:婴儿用它们的嘴巴发出吸吮的声音,用吸吮它们的手指来幻想它们真的是在吸吮着乳房或甚至在它们的里面有着个好乳房。这个强烈的恐惧与感受,就如同婴儿用来处理这个强烈性的机制般,像极了成年精神病的疯狂世界般,除了克莱茵曾清楚地说道年轻的婴儿并非精神病,这样的混乱内在幻想世界对婴儿而言是正常的(Klein,1946/1975f)。心理学空间j.`(X(X"Z

心理学空间H VYPq.zer+S j

心理学空间/BLL6B-|D9g5e

心理学空间c]QsP`g

3. 客体心理学空间i rk#C0w!K

心理学空间,f qd3DM7w0v

克莱茵改变了弗洛依德客体的观念(Greenberg & Mitchell,1983,p.136)。在弗氏的驱力模式中,驱力在最原初时是没有客体的(objectless),因为最早出现的是满足,至于该特定客体是什没有什么差别。但对克莱茵而言,驱力天生地就是对着客体而出现的。例如:婴儿从乳房中寻求乳汁,在这个吃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愉悦而已。克莱茵批评弗氏视本能概念为没有客体的(Klein,1952/1975h,p.53),因为对克莱茵而言,每一个冲动与本能都是和某一客体结合在一起(bound up with)的。

[9Ik#C*N yza/T5M.@0

E"jIp,jdg0因为婴儿的自我和感知技巧是不成熟的且婴儿一次只能注意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部分,婴儿一开始是和部分客体产生关联的,婴儿的第一个部分客体是母亲的乳房(Klein,1952/1975e,p.59)。在这个早期发展阶段中,婴儿只能体验到满足或剥夺。在婴儿的心灵中,乳房给了满足或拒绝满足,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在和乳房的关系中,婴儿感受到满足或被拒绝,好的或坏的。被抱着且喂食可产生愉悦的感受,而这些跟着使婴儿能够去感受到那让令人满足的客体是一个好的客体(Klein,1936/1975m;1959/1975i,.p.248)。

T B B)hN0

;oH6`*{&T\|0和部分客体关联的这一倾向,说明了婴儿和任何事物--即对他或她自己身体部分、对人们部分及对非人的客体部分等建立其关联性的似幻想且非现实的本质。在生命的头两三个期间客体世界包括了让人满足的、深具敌意的且迫害性的部分,以及真实世界的部分。心理学空间Yq6[ {$`/ESF

心理学空间RFcT8z"EOL7k

克莱茵使用了"内在客体"(inner object)一词而不用客体再现。这意味客体再现指的是一个客体其分离已经达成,因为孩童是在发展的后期阶段。之后的理论家,诸如柯胡,则用了"自体客体"(selfobject)一词来指自体经验与所需客体经验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Grotstein,1982a,p.495)。克莱茵的内在客体即等同于自体客体。

wu#DR? ?g0

[0I1P?p~8iY f0F0

|sc.s.d"t0心理学空间5s@3R(rsyy6I0NJ

心理机制

h/Os"t$Idm-I0

(tw/A(v5M*y7h/SRO0婴儿会使用各类心理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与婴儿幼稚的感受。婴儿如何和乳房建立关系即可显示下列各种机制如投射、内射、分裂与投射认同。心理学空间'J;wfnxL2R6w#H-p

en1U4]K9o(v!X*K0"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藉此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因此,喂食良好的婴儿,充满着愉悦而把这份好的感受转回到客体上并且相信乳房是好的东西。好的乳房成了它终其一生所感受到好且有益的原型,而坏的乳房则代表所有邪恶及迫害人的东西。当孩童把它的挫败及恨意转向坏乳房时,它就会把所有它本身所呈现的相当恨意都归因到该乳房上去。

"g `4X0p6N,Q0

d/dV,s?C0"内射"(introjection),是另一个在非常幼小婴儿身上呈现且存在的一重要原始机制,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藉以放到他或她自身里面去的心理幻想。因之,任何从外在世界来的危险或剥夺便进来而成为一种内在危险。挫败客体及焦虑来源,即使对婴儿言是外在的,经由内射作用而成为吓坏了的婴儿的内在迫害者。

4h#s0LS/d,c L0心理学空间)q/`aR6ua&i GV

婴儿利用分裂机制保护他或她自己。"分裂"(splitting )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与自体各。婴儿藉由分裂其自我与其客体使成为较可被处理的各方面而来保护它自身;也就是说,分离这些使成为好方面和坏方面使它们各自分开(Ogden,1983,p.229)。和母亲及其乳房间的关系是一种牵涉到爱恨感受与挫败满足共存的复杂关系。分裂机制可藉由改变和母亲间复杂关系成为表面上看来许多简单关系而使事物简化(即成为爱的客体与满足的自体、恨的客体与挫败的自体等等)。藉由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受分开来而解消掉那危险的感受。

o&v,B.Mgq0心理学空间N&lIq-Ju

另一个婴儿试着要防卫自身的方式是借着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该世界。婴儿试图借着外化它们来纾解掉某些内在焦虑与内在危险,然后在外在世界中予以修正。这个过程称之为"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在幻想的层次上,它包括把自体不能接受的部分分裂掉,然后把它送到另一个客体上。例如:当婴儿经验到饥饿疼痛感时,它就借着分裂掉那感受的部分,即痛感的部分,把它投射到一客体比如令人挫败的乳房上去。但这样把婴儿的疼痛归因到外在客体上并不会有多大帮助,所以就会有进一步的过程,即把自体和客体投射的部分之混合物透过内射使回复(an introjective return of the amalgam of the splitting off part of the self and the object)。也就是说,那个伤人的、令人挫败的、吞噬贪婪的乳房现在是在婴儿自身里面。婴儿正试图处理他或她的需求与恐惧,而那就好象他或她正在向乳房说道:"因为我正受伤着,需要你而你不喂食我,你是坏的,你在攻击我、吞噬我而这使我觉得我是坏的"。当有满足的状况时,类似过程也会发生。因之,当婴儿满足于胃肠中填满了温热的奶汁时,可能会这幺想:"你喂食了我所以你是好的,这使我觉得我是好的;因此,你现在必须是在我里面让我能感觉到这个好"(cf. Grotstein,1981a,1981b)。

| _ D2q Skj0心理学空间{+RZ5d0u3kW-\

想当然这些过程是应发生在一幻想的层次上,但克莱茵经常让她的读者觉得混淆,即她在描述这些再现时,就好象它们是个实际心理机构(actual psychic agencies)能够思考也能够感受。换句话说,她有时候无法在客体与这些客体的心理再现之间加以区分,在幻想的内容与那个既能幻想也能感受的实际心理机构之间加以区分。

!va"yt!tj-e S(M0

2]H"AN Gf"~B)[0

4W-bU\&n0心理学空间+y+u_!VM

客体关系的内在世界心理学空间 nF-NUq c4X!^cK

心理学空间 IB9Q R{4E3G^#n3{]'|7d&h4N

克莱茵强调婴儿对它们自身以及它们客体关系的内在世界之形成有其主动积极的贡献。婴儿藉由恒常的利用投射与内射机制来面对满足与挫败的循环(Klein,1948/1975g,p.31)以便同时用来控制它们的内在需求与建立其客体关系。也就是说,婴儿把它们的感受与能量导向外面将这些性质归到客体上,创造出它们的第一个客体关系。根据克氏说法,这些最初的客体即为其自体或感受被分裂的各面向,而这些是先被投射到某一外在客体上然后又被取回成为内在客体(Grotsein,1982a,p.498)。心理学空间#M:n I0Y D[

心理学空间 _-A-Z|vS xU.B

内射及投射可造成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以及内在本能与环境之间的密切结合。内射作用可建立起一内在世界以便部分地反映外在世界;内在感受的投射则可丰富婴儿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在努力防卫自身的当中,婴儿试图藉幻想过程把它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强制性地放到外在世界上去然后再重新内化该世界。精要言之,婴儿是在创造它自己的世界(Klein,1948/1975g)。心理学空间? Q\6Za3h6m}-@C;b

心理学空间v(F cb,H"F k1l

内在客体是自体与外在客体的一个混合物。外在客体其重要性只是因它在如何修正该投射而不是它本身是一个客体。因此,自我(或自体)的阴影是掉在客体上的。克氏理论所讲内在客体比较是反映本我而不是外在客体,而克氏所讲内在世界则强调对婴儿感受的外在世界的"修正"(modification)而不是强调外在世界。传统精神分析所讲客体指的是某一客体再现,那个外在客体的影像是被本能所修正过的。这个客体再现所反映的比较是外在世界而非本我(Grotstein,1982a,p.494)。

m9tj` CRDR0心理学空间&h:SSgL,N

因此克莱茵的心理学认为天性及本能的重要性大于外在客体修正的角色,诸如以后天滋养培育的父母来调和婴儿的本能需求。根据传统精神分析的批判,克莱茵并没有足够关注到父母客体(parental objects)在环境中的影响力。她过于强调婴儿内在世界的重要性;也就是指婴儿它本身所做出的贡献或影响力。所产生的障碍是来自内里,来自婴儿的本能,而不是外在的影响力。坏或恐怖均源自内里。心理学空间(XU'G9Uh

心理学空间 a/Q8b)dWT @

最初,婴儿只能和部分客体相关联;亦即只是某人的一个面向。和部分客体相关联乃导致婴儿在生命的头两三个月大时内在世界充满着被迫害及敌意,但同时也有令其满足的片断和部分。这是源自婴儿本身的破坏性及所谓的死亡本能所产生的充满危险与焦虑的一幻想的、类似精神病的世界。然而,发展使得婴儿慢慢地能够和整个客体建立关系。健康的发展意味着婴儿比较不会因暴怒、爱以及贪婪而扭曲了关系。婴儿乃开始把它的母亲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充满爱的存在体,开始对整体的人产生了乐趣,看到她其实不只具备某一特质而已。当婴儿开始对这整体的人--即母亲--产生乐趣时,婴儿的自信以及感知并和外在世界中其它的整体的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也增加了。所有其它关系都是从和母亲的乳房间的基本客体关系中建立起来。心理学空间&}t1?beO w

心理学空间]4VLH d\

这些婴儿期的感受与幻想都深印在其脑海中不会消逝而储存着随时发挥其影响力。它们对该个体的情绪及互动生命都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例如:有警觉性的治疗师会在转移关系中察觉到它们的存在。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
«Klein 1945 由早期焦虑看伊底帕斯情结 梅兰妮·克萊茵
《梅兰妮·克萊茵》
梅蘭妮·克萊恩談論她的分析技巧»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