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幻想、與生活——一樁初期解離案例
作者: 溫尼考特 / 11113次阅读 时间: 2014年3月20日
标签: 幻想 解离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Xl5_"pz\

做夢、幻想、與生活——一樁初期解離案例1

ud ffn [0心理学空间7e`(Gh5e3E.\4Nl

本章我想做個新鮮的嘗試,讓大家了解各式各樣的「幻想」 之間,存在著微妙的性質差異。我特別針對所謂的幻想來探討,並以某次心理治療的談話記錄為素材,凸顯幻想與做夢的對比不僅息息相關,更是這樁個案的重點所在。心理学空间{p?C]j2F4\

心理学空间}Q;u5n_P U{ ~ q

我引述的個案是名中年婦女,在精神分析過程中她逐步發現,不論幻想或白日夢,對她的生活都產生全面性的干擾。現在她已經看清楚:一方面,幻想跟做夢大不相同,另一方面,幻想跟真實生活以及認同真實的客體,也有天壤之別。做夢跟真實生活同類,白日夢則另成一類,這一點顯得格外分明。做夢符合真實世界的客體認同關係,真實生活也很像夢的世界,在精神分析師眼中,這正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最佳寫照。相較之下,幻想卻是個孤立現象,只會白白消耗精力,對做夢或生活毫無貢獻。這位個案從小到大一直處在一定程度的幻想狀態下,換句話說,這個行為模式早在兩、三歲左右就養成了。其實,這現象更早就有跡可循,大概是「戒掉」吸吮大拇指時開始的。心理学空间$RY7Xb:l-g[

Bpgo Z"x0這兩組現象還有另外一個差別:生活中的夢和情感雖然容易受到潛抑,但是這跟幻想的「不易觸及」 (inaccessibility ) 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兩回事。幻想的不易觸及,與其說是潛抑,其實更像「解離」 ( dissociation ) 。在心理治療中,這名病人逐漸變成一個完整的人,也慢慢擺脫僵化結惰的解離狀態,結果才發覺2對她而言, 幻想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此時,幻想才逐漸脫胎換骨,變成跟夢與現實有關的想像。

+G9O!VdZ ?At0心理学空间#q,\xgC d+Si

這種性質差異非常微妙,難以形容;不過,這個重大差異全看解離狀態存在與否而定。比方,病人在我的診所接受治療,看得見一小片天空。此時正好是黃昏。她說「我在那些粉紅色的雲端上漫步。」這當然有可能是想像力的奔放。它可以是想像力豐富人生的方式,也可以成為做夢的題材。但這時它對我的病人而言,可能是一種解離現象,可她卻毫不自覺,因為她從來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所以無法察覺到,自己隨時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解離狀態存在。這名病人可能坐在自己房裡,除了呼吸以外無所事事,但在幻想中,她卻畫了一幅畫,或在工作上完成一件有意思的作品,還是去鄉間散步,然而,在旁觀者眼中,甚麼事也沒發生。其實,就是因為在解離狀態中發生了太多事情,所以實際上甚麼事都不可能發生。相反的,她也可能坐在房裡盤算明天的工作,事先做好計畫,或是規劃她的假期,但這可能只是個想像的探索,探索這個世界,也探索夢與清醒生活的天地。在這種情形下,她從健康狀態搖擺到生病狀態,再捲擺回健康狀態。

$e5Ioe;w0

,[R;Tf`p0我們應該注意,這裡面的時間因素,完全看她是在幻想或想像,而有所不同。在幻想中,要發生的事情立刻就發生了,但它根本沒有真的發生。在分析過程,精神分析師分辨得出相似狀態之間的差異,因為只要分析師用心尋找,總是找得到病人的解離跡象。只用口述記錄病人心裡的想法,通常無法分辨幻想與想像的差別,這些微妙的差異會在這節分析的錄音中流失。

,OHDd Q h o0心理学空间u+O)p0c.V(n y(hg"c'E

這位婦女天賦異稟,懂得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表達自己,而且她對其實人生和生活以及自己的潛能,也有足夠的認識,足以領悟她正在錯失人生的大好良機,而且總是一再錯過(至少,從一開始就如此)。所以,她自己和看好她的親朋好友,必然會大失所望。當人們看好她的前途時,她覺得他們對她寄望頗高,這迫使她不得不面對自己的一事無成。這件事讓病人心中充滿強烈的失落感和悲憤情懷。有許多證據顯示,假如沒人幫忙,她就有自殺的危險,因為最接近想殺人的這種情緒浮現了。假如她想殺人,又不能殺害他人,到最後關頭,她就有一股衝動想殺害自己,想用自殺來終止困境,結束難題。但是,自殺只能停止掙扎,沒有帶來任何的解答。心理学空间wtT9@5M!Mif8R

心理学空间6v4f]p4[oc,[1w

像這樣的案例,都有著極端錯綜複雜的病因,不過,我們可以暫且用可信的說法來簡短交代一下病人的童年。她跟母親的最初關係,太快就從非常滿意,突然轉變成幻滅與絕望,完全放棄客體認同關係的希望,結果形成一個固定的行為模式。小女孩跟父親的關係也有相同的模式。父親雖然多少補足了母親的不足之處,可是後來也被困在相同的模式裡,因為這個行為模式已經變成小女孩的一部分。所以,他也徹底失敗了,特別是他把她看作一個有潛力的女人,卻忽略她的潛在男性成分。3心理学空间)gsX@!@4^

心理学空间j!b#H;c#[?GbF.O"AB

若想描述病人這種行為模式的起源,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她想成有好幾個哥哥姊姊的小妹妹,把她看成老么。父母常常讓這群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因為他們似乎很能自得其樂,會自己玩耍,也會消化不斷增加的充實感( enrichment )。不過,這個最小的女孩卻發現,早在她加入育兒室之前,這個世界已經井然有序了。雖然她很聰明,會設法融入,可是,無論在她自己或別的小孩眼中,身為團體一份子的她,並不是真的很有收穫,因為她只是乖巧的勉強融入而已。對她來說,這些遊戲並不盡如人意,因為她只是勉強扮演哥哥姊姊分配給她的角色,並沒有全心投入,而其他孩子也覺得她似乎欠缺了點什麼。不過,大孩子可能並沒有察覺到這個妹妹心不在焉。到現在我們才發現,在我的病人眼中,當她玩著哥哥姊姊的遊戲時,她其實一直都陷在自己的幻想裡。事實上,她一直活在幻想之中,這幻想建立在解離的心理活動上,而這個徹底解離的部分,只是她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長久以來,她的防禦辦法就是一邊活在幻想活動裡,同時一邊看著自己玩哥哥姊姊的遊戲,彷彿是看著別人似的。心理学空间#s/BL v:Z?

心理学空间Aech!{%d9F8]0Z

由於不能如顧做個健康完整的人,使她產生一連串的重大挫折,這更進一步強化了她的解離功力,使她變得很在行;表面上她好像在跟其他小朋友做遊戲,心中其實又同時擁有一個解離生活。這個解離狀態從來不曾真的徹底完成,而我對這小名女孩與她兄弟姊妹關係的說法,雖不是百分之百恰當,但還算準確有用。心理学空间ONEW3cY6H T

心理学空间UsoD e

我的病人成長後,設法建立了自己的人生,但在她的生活裡。真正發生的事,對她來說反而微不足道。她漸漸變得跟許多人一樣麻木,並沒有活得像個完整的人。從學生時代到後來就業,她全然不曉得她始終有另外一份生活,在解雕的天地裡進行。反過來說,這表示她的人生從主要的生活分裂出來,活在另一個有組織、有情節的幻想裡。

mS s0yHUU@0

pu0mip ~R0我們如果追溯這名病人的一生,就可以發現,她一直努力把人格中這兩部分跟其他部分結合起來,但她的努力總是帶著些許抗議成分,結果又跟社會起衝突。她的健康狀況始終還過得去,所以可似向親朋好友保證。她早晚會混出一點名堂,至少也會過得快樂些。不過,這個承諾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她跟我都痛苦的逐漸發現),她的存在主要是出現在無所事事的時候。但無所事事可能會偽裝成某些活動,關於這一點她跟我都提到了吸吮大拇指。後來這個活動又變成強迫性的抽煙,和各種令人沉迷的無聊遊戲。這些徒勞無益的活動並沒有帶來任何樂趣。它們只是填補了一個空缺,這個空缺就是她在做任何事時,都處於「無所事事」狀態的結果。在分析期間,她嚇到了,因為她看得出來,這件事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讓她一輩子躺在精神病院,大小便失禁,了無生趣,動彈不得,就此處耗一生。可是在心裡她卻又忍不住繼續幻想,因為幻想時她是「全能」的;在解難的狀態裡,美妙的事情會不斷發生。4

d*E*kI7^.L0

G.jO:\F(b g~'[*_0這名病人一旦真的動手做起事來(好比作畫畫或閱讀) ,就會發現自己眼高手低,因為幻想中的全能在這裡根本派不上場。我們大可以用現實原則來解釋這個病例。可是,像這種案例,討論人格結構中的解離現象,反倒更實在。只要她還算健康,在表現得還像個完整的人時,她很擅於處理跟現實原則有關的挫折。不過,在生病狀態裡,她就不需要這種能力了,因為在這裡她根本不會跟現實打照面。

(jd |l2UV0心理学空间q~K _,[`4{8g }}6t!s

或許我們可以用病人的兩場夢,來說明她的處境。

`m A*F2P:w#~/Q0心理学空间;?Up-B4UB

兩場夢

)NHCj%n"^'^ a#Z0
  1. 她跟許多人聚在一間房間裡,她曉得自己已經訂婚,即將嫁給一個不修邊幅、舉止粗魯的笨蛋。她說起這個男人,說她其實並不喜歡這一型的男人。她轉身告訴鄰居「那個男人是我孩子的父親。」在我的協助下,她在分析後期用這種方式告訴自己,她有一個小孩,而且還能夠說出這名小孩大約十歲左右。其實,她並沒有小孩,但她又能夠從這場夢看出來,她有個小孩已經好多年,而且這個小孩正在長大。順便提一句,這一點解釋了她稍早在這節分析中問我的句話:「告訴我,我已經是個中年人,這麼穿是不是太孩子氣了?」換句話說,她已經快要承認,她必須替這個小孩以及中年的自己,做適當的穿著打扮。她還能告訴我,這個小孩是個女兒。
    :B V-d9f.l(SG0
    ,s!S-u!Y$]8S1aF2]~*`0
  2. 稍早,在前一週的唔談中,她聊起了一場夢,夢裡她對母親感到強烈的怨恨(其實她很愛母親)。因為在夢裡,她的母親搶走自己女兒——也就是她——的小孩。她覺得做這種夢好奇怪。她說「好笑的是,在夢裡我好像很想要一個小孩。然而清醒時,我曉得我的看法是,為了孩子好,我們根本不該把他們生出來。」她補充:「我心底似乎隱約覺得, 有些人認為活著還真不賴。」心理学空间/X:\ zj4?3L@
    心理学空间}'g"a;E K4b
心理学空间4P j@7u ](u

就像其他案例一樣,我引述這個案例時, 自然也省略許多跟夢有闋的細節,因為它對我所研究的特定問題未必有幫助。

BL m4J9j*w1y0g"K0

W)`\%[S;?H0病人夢見那個男人是她孩子的父親這場夢,說得毫無說服力,跟感情也沒有半點關聯。在這節分析進行一個半鐘頭後,病人才開始有感覺。到兩個鐘頭結束時,就在她離開前,她體驗到她母親的一股恨意,那是帶有一種新性質的恨意。這種性質更接近恨死(murder),而不只是厭惡(hate)。她也覺得,這股恨意比過去更具體。她現在終於想通,這個笨蛋——她孩子的父親——之所以被侮裝成一個笨蛋,完全是為了隱瞞母親,她孩子的爹其實是她自己的父親,也就是母親的丈夫。這表示,她很接近被母親恨死/殺死的感覺。我們在這裡處理的真的是夢與人生,我們並沒有陷入幻想的泥淖之中。

[U8GYu?hyw0

Vn^:h2~8t Ce0我把這兩場夢拿出來討論,是為了證明,先前固定只在幻想中出現的材料,如今也可以釋出給夢與生活來用——這兩個現象在許多方面都是相同的。如此一來,病人就逐漸明白,白日夢與做夢(也就是生活)之間的差別,因此也就漸漸有辦法向分析師分清楚了。我們看得出來,有創造力的做遊戲跟做夢與生活性質相同,但是跟幻想不同。因此,上述這兩組現象的重大差異,理論上可以分得出來,但是談到個案時,還是很難判定或診斷。心理学空间#Rl1I{$eYg

心理学空间O5b'bR^iZ

病人向我提出下面這個難題。「當我在那片粉紅色的雲端漫步時,究竟是我的想像力豐富了人生?還是,這就是你所謂的幻想,在我無所事事的時候發生,讓我覺得我並不存在? 」心理学空间7t?7xT t

;@ m5`/|/X5D0對我來說,這次分析得出一個重要的成果。它讓我明白,幻想固然會干擾真實或外在世界的行動與生活,但它更干擾夢和私人的或內在的心理現實,也就是個人人格的生存核心。心理学空间 })Ce-j7a&u1L;a

UV5[ hG0看看這名病人接下來的兩節分析,可能會有些幫助。心理学空间:I@m3\a9@yQ

9P&uW3G,W/@*dP:O/c0病人是這麼開始的「上回你說到,幻想如何干擾做夢。那天晚上,我半夜醒來,興沖沖的裁剪、設計、縫製一件洋裝。我興奮極了,只差沒動手。那到底是做夢,還是幻想?我發覺了這件事,可是我是清醒的。」心理学空间:? z2]q)MhR3E:R

心理学空间T"I%f)}:^ K

我發現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因為它似乎介於我們嘗試區分的幻想與做夢的邊界。這裡有身心的相關性。我告訴病人:「我們並不曉得,對吧!」這是實情,所以我才會這麼說。心理学空间DWTIBQz5D

Z M o#[4[9F0我們圍繞著這個話題,談論幻想對病人的人生毫無助益,如何傷害了她,讓她生病。用這種方式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當然限制了她,使她無法行動。她談到她獨自玩單人紙牌遊戲時,常常打開收音機,收聽談話節目,不聽音樂。這個收聽經驗似乎很方便進入解離狀態,彷彿只要善加利用。她便可以確認,這個解離狀態有可能統合或崩潰。我向她指出這一點,她立刻給我一個實例,她說這是在我說話的當下發生的。她說,我說話時,她正在邊把玩手提袋的拉鍊。邊想為甚麼是這一頭。把這一頭東起來多奇怪呀?心理学空间'H0XB*^L;oI(q

'f#y X|z F^;i"p0她感覺得到,這個解離活動對她來說,比坐在那兒聽我說話更重要。我們兩個都努力解決當下的話題,想弄明白幻想跟做夢的關係。她突然豁然開朗,說這個幻想的意義是:「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她接受我對夢的詮釋,並且試著把它變得荒謬可笑。她顯然有一場夢在醒來時變成這種幻想,她想讓我明白,幻想時她是清醒的。她說:「我們需要另外一個字眼,既不是做夢,也不是幻想。」這時,她又報告說,她已經「去上班,去忙了」,所以她再一次,在她跟我說話的時候離開了我,而且還察覺到她自己的解離狀態,彷彿靈魂出竅,無法留在自己的身體裡。她想起自己曾經閱讀一首詩,可是詩中的文字卻毫無意義。她說,幻想時她的身體感到極度緊張,可是因為甚麼事都沒有發生,所以她覺得,她可能會罹怠冠狀動脈阻塞,或高血壓,或胃潰瘍(她的確有這個毛病)。她十分渴望找件事情,讓她真的做點甚麼,善用清醒的每一分鐘,可以說:「這是現在,不是明天,不是明天。」我們可以說,她注意到了,身心的高潮(psychosomatic climax)在她的生命裡付之闕如。5病人又繼續說,她一直計畫要好好善用週末,可是她常常無法區分讓行動癱瘓的幻想,和期待付諸賞現的真實計畫。由於旁人看不出她引以為苦的、行動癱瘓後的當下處境,所以令她感到萬分苦惱。心理学空间S&Zx4g}Xw

;P1O5J8P?1|0在一場學校的音樂會裡,孩子們高唱「天空光輝燦爛」。這首歌在四十五年前她當學生時也唱過,因此她忍不住想知道,是否也有些孩子跟她一樣,常常活在某種形式的幻想中,而不曉得天空光輝燦爛。

3L6Am/e-ut0

bL/@c}"m }F0最後,我們順便討論了一下,她一開始時所報告的那場夢(裁剪洋裝),是在她清醒時所體驗的, 也是她自己對抗做夢的一個防禦組合:「可是她要怎樣才能知道呢?」幻想像惡魔附身,心理学空间8\,|3?)Li~JE@/x

]3K[l$R0W0占據了她。因此她又繼續談到。她十分需要冷靜自制,鎮定沉著和從容不迫。 她突然充分意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幻想並不是一場夢,而且我從這一點就可以暸解,她先前並沒有充分察覺到這個事實。事情就像這樣:她醒來, 然後發狂的裁製一件洋樂。這彷彿是在告訴我「你以為我會做夢,哈,你錯了! 」 因此,我才能夠進展到「似夢非夢」的狀態( the dream equivalent),好比「夢見做洋裝」 。 這是我首次感覺到,我終於可以在她的心理治療的前後脈絡中,闡明做夢與幻想之間的差別了。心理学空间G\7OF^'|V0^G

心理学空间,{$l0SS@$@/S;_$B

這個幻想只是做一件洋裝,這件洋裝並沒有象徵價值。一條狗就是一條狗,始終是條狗。相反的,夢就不同了,在她的協助下我可以說明,同樣的事物在夢裡。的確可能具有象徵意義。我們看清了這一點。心理学空间.W%d tf'FZA~ i

6LMu RQ0不成形的區域

4_5rAqh7em.W0心理学空间,b/a6MA%yr6m*c

關於夢,要帶回來討論的關鍵字眼是不成形( formlessness),像是布料在蓋好樣式、裁剪做成衣服之前的狀況——不成形。換句話說,在夢裡,不成形是她對自己的人格和自我的建立所下的評語。在夢裡,不成形跟洋裝只有一點點闕係。此外,只有當她對分析師有信心,她才能覺得自己有希望從不成形之中,做出像樣的東西,因為這個分析師將會化解她從童年帶來的一切問題。她覺得,童年環境不允許她不成形,老是想把她塑造成或培養成別人心目中希望的樣子。6

-k7uTAnc2Q0心理学空间"E4`:c?}

在這節分析的結尾,某一剎那,她強烈感受到,(在她眼裡)童年時代無人能理解她必須從不成形開始。想過這一點後,她真的很生氣。假如這節分析有任何治療結果。主要就是她能夠感到勃然大怒。她理直氣壯的對某件事感到憤怒,這憤怒是有合理動機的,而不是發瘋。心理学空间 O9q4\"s)T4c Am

心理学空间9z p)j {B*R_

下一次到訪,又是兩小時的分析。病人向我報告,自從上次來訪後,她又做了許多事情。她當然會擔心,要向我報告的這些事情,能否讓我覺得她有進步。她覺得關鍵字眼是身分認同。這次長談的第一部分,多半是在報告她的活動,包括清掃幾個月來或幾年來所留下的雜亂,此外也有些建設性的工作固她顯然很喜歡她所做的事情。不過,她老是顯得極為害怕失去身分認同,彷彿原來她就是這樣被教養出來的,而這整件事只是在假扮成年人;或者為了分析師的緣故,假裝順著分析師希望的方向進步。

r]'J2iz XI+Z0心理学空间:}7z ~4K x-DHLm

那天天氣很熟,病人十分疲倦,躺在椅子上睡著了。她穿著一件可以穿去上班也可以穿來見我的洋裝。她睡了十分鐘左右,醒來時,她一面說一面帶著懷疑,懷疑那些曾經在家做過又蠻喜歡的事情,是否屬實。從這次小睡中得到的重要心得是,她覺得這次小睡很掃興,因為她並不記得她所做過的夢。彷彿她睡著只是為了做場夢,來說給分析師聽。當我指出, 她睡著只是因為她累了,她才鬆了一口氣。我說,夢只是在睡覺時恰好發生的事。現在,她覺得睡眠對她很好,所以她很樂意入時,醒來時也覺得比較踏實,不記得任何夢也無所謂。她說,眼睛失焦時我們雖然看不見,但是曉得東西還在哪裡。她說她的心就像這樣,失焦了。我說:「可是在睡夢裡,心靈並沒有對焦在任何東西上, 所以才會失焦,除非它遇上可以帶到清醒生活來報告的那種夢。」我牢記著上次分析的關鍵字眼「不成形」,並且把它用來描述廣義的夢的活動,拿來跟做夢對照。7

p2tt4F j"@{-G"E#ZC0心理学空间/_fJ|"I6v

這節分析接下來的時間發生許多事情,因為病人感受到真實,而且正在跟她的分析師(我) . 一起解決她的問題。她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來描述在幻想中突然發生一大堆事情,會癱瘓行動的那種情形。我現在用她給我的這個線索來了解夢。這個幻想跟一些人來接收她的公寓有關。如此而己。如果這是一場夢,夢見有人來接收她的公寓,這就跟她發現自己人格中的新可能性有闕,也跟她享受認同其他人(包括父母)有關。這跟覺得被人塑造恰好相反,這讓她有辦法在不失去身分認同的情況下認同別人。為了支持我的詮釋,又曉得病人對詩深感興趣,我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我的看法。 我說,幻想雖然跟某個特定主題有闕,但是僅止於此;它並沒有詩的價值。不過,相對應的夢卻具有詩意,換句話說,夢含有跟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跟內在和外在相闋的層層意義,根本上總是跟她自己有關。她的幻想就是缺乏了夢的那首詩,所以我才不可能對幻想做有意義的詮釋。我甚至連潛伏期兒童提供的幻想材料都捨棄不用。心理学空间N9]$r9l8Y0d

.xb'[[m[ V_2Ih0病人複習了我們用比較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做過的事,尤其是感覺夢裡的象徵意義——這是狹隘的幻想所欠缺的。

;ca#z3?U[Fi*N i0

4q/e1p)UK0然後她離題進入對未來的想像計畫,這似乎給未來一個幸福的展望,這個幸福跟幻想中所特有的、固著於此時此地的任何滿足都不同。 我必須隨時都非常謹慎,我告訴她這一點,免得她以為我好像很喜歡她所做的一切,以及她所發生的重大改變;她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融入了,被我塑造了,而這將會引發她日後的嚴正抗議,從而又陷入固定不變的幻想、玩單人紙牌遊戲、和重複其他相關的例行公事。

d_VT0p Bh0心理学空间 p&XC,xFbA

必然後,她想起了一件事,便問我:「上回是甚麼事? 」 (這個病人有個特色,向來都不記得上一節分析的內容,但她顯然常常受到它的影響,就像這回一樣。)我準備了「不成形」這個關鍵字眼,她從這兒回想起上次的整節分析,和衣料裁闊前的想法,以及無人理解她需要從不成形開始的感覺。她重複說,她今天累了,我向她指出,這可是件大事,不是小事。「我累了,我要睡一下。」能這麼說,表示她目前至少己能自我控制了。她開車時也有同樣的感覺。當時她也累了,但是並沒有睡著,因為她正在開車,不過,在這裡,她可以小睡一下。她突然看到恢復健康的一線契機,發現這一點令她大感震驚。她說出了下面這幾句話:「我可能可以照顧自己,掌控一切,可以慎重的使用想像力。」

A}SX6G2v0心理学空间#`Qt3~ Cy

在這次長談中,還有一件事要解決。她提起玩單人紙牌的話題,她稱之幸福無法脫身的困境,要求我幫她了解它。就我們共同得出的心得而言,我可以說,玩單人紙牌是幻想的一種形式,是個死胡同,對我來說毫無用處。相反的,假如她告訴我的是一場夢——「我夢見我在玩學人紙牌」那麼我就可以運用它,我就可以對它做個詮釋。我可以說。「你是在跟上帝或命運搏鬥,有時贏有時輸,目標是要控制四個皇室家族的命運。」接下來不需要協助她就聽懂了。她事後的評語是:「我在我的空房間裡玩學人紙牌,玩了好幾個小時,這間房間真的是空空的,因為玩單人紙牌時我並不存在。」她在此又說了一次「所以我有可能會對自己產生興趣。」心理学空间2]!Laz_%}*d,K

(OT X!jI,I({c0B0這節分析結束時,她遲遲不願離去,不再像以前那樣。這次是因為要離開她唯一可以商量的人而覺得感傷,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回家以後她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病情變輕了——也就是,比較不僵化的固著在某個防禦組合上。如今,她不但凡事都無法預測,也說不準她是否會回家,做她想做的事,還是會讓單人紙牌遊戲佔據她。她顯然有點想念生病模式的確定性,反而對於自由選擇的不確定性感到莫大的焦慮。心理学空间6p] D`]8MK9FD

~x0T.lD0看來在這場精神分析的最後,我似乎可以說,這節治療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但是我又太清楚,自信滿滿甚或得意洋洋,都是極為危險的。整個治療過程,分析師從頭到尾都必須保持中立。因為,我們都曉得,從事心理治療,我們隨時都在重新開始,期望愈少愈好。

!l0d[2}8xQ A V0

;u%o2f$A}:ca,Bq0註釋心理学空间.M^)x1^P1~Q s

心理学空间[ C7OF-F(S)T;v

1.  對此主題的另一個角度討論,請參考論文《躁性防禦組合》 (The Manic Defence. 1953),收在溫尼考特的文集(1958a ) 心理学空间#US5wxU0N

心理学空间Fd$E5B:I#IK ?

2.  她有個位置可以發覺。

+Mz4^:Rl S0心理学空间G|:c d]Ps)Q*T#[:N

3.  關於男性和女性成分的討論,請參考《創造力及其起源》。

}'a3H5BV9sctr0心理学空间^j!M4Wh+]H

4.  這跟我在第一次“我”與“非我”體驗中所描述的一個絕對必要的過程“全能的體驗”打不相同(參考Winnicott,1962;)“全能的體驗”根本上屬於依賴,而此處的全能則屬於對依賴感到絕望。心理学空间&N,ym{y"QR])H

Ur4r]7|r mYF05.  我曾經從自我高潮(ego orgasm)能力的角度,討論這類體驗的另一個層面(Winnicott,1958b)

9H#F$l o1s0

"g5~zw9[avx0N06.  另外,從“順從”和“假我組合”的角度,也可看見這個情況(參考Winnicott,1960a)心理学空间,Ne4f/R|

心理学空间?Zuy#h,M6h`

7.  這兩個極端應該會有不同的腦電圖記錄(EEG)結果,全看在那個階段那個表現比較強勢而定。

,F5yn,a^~4y&e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幻想 解离
«我們生活的處所 温尼科特/溫尼考特
《温尼科特/溫尼考特》
《塗鴉與夢境》第三部導論»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