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家庭
作者: 李維榕 / 4392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2月0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pm8Sc#N0重整家庭

'bPE6Q c0

3II;ep-X0李維榕博士/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心理学空间b7q~L+{0B ^OR

心理学空间B(|r'I:P.yI

+H vH,c+qZ7\"Na0心理学空间-]V#f0n\4P%FK.[b

重組家庭的成敗,

Rrz+F9?y"h/W4n2K0心理学空间 _+g_UGt sQ N'B

其實都把握在新夫婦手中。

[[Ri&FpY0

M~"JYj8p"t j7?0

T3^u"S X#k0心理学空间vE!o0V ^ G~ K#V

心理学空间 WwE(i*p)Y Qg*[h

心理学空间J5m ?(|1A

重組家庭是一個愈來愈普及的現象,隨著離婚數字的增進,再婚家庭的數字也會增加。心理学空间D?7l_G~f

*Q(|{?:Y ]w0記得有一個美國的孩子這樣說過:「我的同學當中,大都來自離婚或再婚家庭,要不是只有爸、只有媽,就是兩個爸、兩個媽。像我這些來自完整家庭的小孩,反而變得稀有。」

lt wfn0

aiuhZFZ!Y:o0L0美國離婚率達百分之五十,孩子這種反應並不奇怪,中國的離婚率也慢慢追上,可能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感歎。心理学空间H7i"]QdM DKj w

x9Xl#n2p0美國有一本特別為孩子撰寫的書,叫做《Divorce happens to normal family too.》,可譯做《離婚並非不正常的家庭才會發生》,主要便是協助孩子去接受家庭的改變。

M-U#k3ewlU9m*S0

g@1` Y ~5j!r^)M"MP0隨著離婚的普及,再婚也是正常的家庭現象。心理学空间}2@7N @&WC4A%o

9m3x'E5I v{7v2IP0如果婚姻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那麼第二次的婚姻,應該是熟能生巧吧?心理学空间+y5S:J9[RW

v$Fi2aQ @9U4t-X"G0事實卻剛剛相反,重組家庭,往往比第一次更困難,尤其涉及孩子的再婚,夫妻一開始就同時要做父母,當中完全沒有適應期,加上孩子仍沒法接受父母的離異,當然很難接受一個新爸爸或新媽媽。心理学空间5Cn#sdwD)^e

Vm6oE}0而且社會對後父或後母的標幟一向不好,尤其是後母,在所有童話中,都是以巫婆的形象出現,即使像白雪公主那般豔麗的後母,在魔鏡前面都會原形畢露,都是勾鼻子鼠眼睛,心懷詭計的掃把精。

Bm| zUHr0心理学空间MQNEt:s^#g

各種內外因素,都是增加種種家庭重組的困難。心理学空间QvlI8S

心理学空间(Z"EL(U([j t

也許為了擺脫這個惡形象,很多後母都會刻意地做個好母親,為前妻的孩子填補那失去的母愛。問題是,那畢竟不是你的孩子,尤其年紀大的孩子,在痛失慈母之餘,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另一個女人代替了母親的地位。

l,pm A8RB0心理学空间 NZ)DMa gf0a`9k cL6E ^

最近在台灣見了一位後母,全心全意地照顧丈夫與前妻所生的一個孩子,對自己兩個親生的,反而沒有那般在意。那男孩已經十一歲,對後母小心翼翼、尊敬有加,卻欲言又止。奇怪的是,如果說這孩子不親後娘,他對自己的親爸,卻是更加保持距離。他似乎十分抗拒與父親對話,後母的話還會回應,但是,爸爸的話卻總不作答。心理学空间eEeeD

心理学空间/fi(hpJT

後來才知道,他父母的離異充滿火藥味,至今仍是愛恨難分,父親雖然再婚,但是與前妻仍是糾纏不清。孩子與生母也有保持聯繫。處於大人這種情感交疊的情況下,孩子的心態當然混亂。在兩個母親之間,更是無所適從,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渴望父親的保護,偏偏父親是自顧不暇,哪顧得著孩子。

't{N(M2Yx;G0心理学空间8s#mPA8})\w

連唯一能保護自己的父親都插不了手,兒子對父親的恨,難怪是那般深。心理学空间F[;l)xVt:A

#@$ahl;G.]ckQXAf0重組家庭,往往需要面對很多前因後果、陰錯陽差。後父的困難也同樣複雜。因為失婚的母親,往往會與子女建立特別緊密的關係,習慣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孩子,更難容忍母親找到新的伴侶。我見過有些孩子,甚至不肯讓母親與新爸爸同床,帶著枕頭非與母親一起睡不可。

^R1c%kK }*Xq0

u[0r9R"_S qU;G|0如果雙方都帶著孩子來成家,情況更是熱鬧。兩組本來屬於另一個家庭的人,突然重新組合,大人們起碼是甘心情願地結成夫妻,孩子們卻不由分說地成為弟兄姐妹,怎能不彆扭?

%f D*SUf3j$C1{#~&J2f0

:GkpqGM?g0這也是重組家庭的難處。沒有充分的準備空間,就要擠在一堂,不像第一次成婚,由兩人開始,然後慢慢地迎接孩子一個個地來臨。心理学空间sP+OM*VTK.nF

心理学空间Lf+h.x!y7~4?&J

這種速成家庭雖然有百種不方便之處,卻未必沒有應付良策。況且隨著再婚現象的普及,總不能為了避免麻煩就放棄再度成家的機會。

%~4gs&] K"Qt0心理学空间+J\7Mj7t$V,h

重組家庭像是兩間公司的合併,需要有詳盡的架構和組織,並根據兩間公司的特性而做策畫。心理学空间K&j V8@a4|

/tAN)y ??r1Z0以大人而言,他們往往從前一段婚姻帶來一種傷痛和恐懼,不像第一次成家時那般純情。以孩子而言,只因兩個大人要結合,你就要接受一個陌生人做爹娘,甚至突然間多了一組兄弟或姐妹,其不甘心之情可想而知。各懷心事的成員,要生活在同一空間,同檯吃飯,用同一個房間、同一個衛生間,所有壞習慣都會一覽無遺。梅開二度的家庭,實在更加具備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心理学空间H6k3TYA%m1n/~3R?

hE4L@4w^0很多研究都指出,重組家庭必須有一段適應期,這並不等於無為而治,成功的重組,必須從夫妻開始,畢竟這是新公司的兩個總裁,他們配合得不好,這公司也不可能前程無限。

S[bVP0

sw#cN]Fd0問題是,再婚的父母往往一開始就被孩子的抗拒弄得失掉陣腳,忙著做父母,反而失掉建立夫妻關係的機會。像前面提到的台灣例子,後母把全部專注都花在孩子身上,結果孩子不但與父親疏遠,她自己也感到與丈夫之間存著一道河溝。個案的表徵問題是孩子不上進,但是一番探討之下,反而是新媽媽對丈夫缺乏安全感。

k2JY7fbj7_0心理学空间 {r2t2I*Z C0k Ce

當然,究竟問題是真的因為母親忙著照顧孩子而忽略了丈夫,還是因為逃避夫妻的矛盾才專注在孩子?這問題在所有原婚及再婚家庭都值得思考,只是在再婚家庭會更為複雜,因為那畢竟不是你生的孩子,你的刻意專注,可能會讓他更加感到窒息。

*M\}1SX$P0

7y)XqT1u!t `tY$K0像那十一歲的孩子說話吞吞吐吐,只求大人們不要再拿他作話題,但是成人又怎捨得下這個轉移矛盾的好目標。心理学空间+^;W@!YSi*DC)Y*B~3q

&})?hT!DDAm1|Y0中國家庭的家族背景,尤其對重婚的夫婦不利,我在四川見到一對再婚夫婦,雖然沒有孩子的問題,但是大除夕夜家族守歲,婆婆請來的不是現時的媳婦,卻是那離異的妻子,結果一頓年夜飯是因為打架而鬧到警察局收場。人人都說四川女人厲害,卻沒有人想到,那不表態的男人才是重要關鍵。

p"l%p^c8J:C0

4e\,r X#v$~s/y(^0因為,重組家庭的失敗,其實全把握在新夫婦手中,下例是一些婚姻治療師為他們製作的一個方程式:心理学空间;u}4eFPq Xb(b

:R ? R)O t zQ01.必須首先鞏固兩人的關係:要記著你再婚的最大理由,是因為選擇與對方一起生活,其他都是次要。問題是,很多人再婚只求有個家,求一份安全感,甚至是因為喜歡對方的孩子,那麼這方程式的第一項已經不能成立了。心理学空间m {2a2|,P#P _m

心理学空间N/^ ~NQ8w

2.記住孩子是對方的:你與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結合,並不等於立即就可以與孩子親密。你不一定能愛這孩子,但是應該為孩子提供適當的照顧,管教方面,除非孩子年紀很小,最好還是讓他的親生父母執行,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對方的方式,千萬不要把這項工作搶過來另作主張,只能在彼此冷靜時,再做討論,否則只會養成夫妻各行各素,各自修行。

i1Z7kn'a-dtOy0心理学空间(LRR|Ag%U

3.容許適當的自我空間:重組家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過早地要求一個親密的家庭。兩個大人可以親密,但是孩子卻必須要有足夠的時空,才有機會慢慢接受。不能像即沖咖啡,一加熱水便可以入口。關鍵是,新的爸媽如果在孩子眼中提供好的榜樣,孩子慢慢地也會放下歧見,與後爸或後媽建立好關係。心理学空间.Ke&y9{~*{6X}u.p

H]:e(^u4|]0因此,很多治療師都對孩子說:「你也許暫時還不習慣家裡的改變,但你慢慢就會發現,這改變其實對每個人都是好的。」

Ua&Q2Ub`']0

aR:S/?HI0這方程式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因為人的關係永遠是陰錯陽差,好像初學打太極拳,手腳總是不聽話,前後交叉,很多事都由不得你。因此,此時此地,幽默感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的點點滴滴,有太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場面,既然哭笑不得,就不如選擇去笑,一笑解千愁、一笑置之、一笑樂之,像老和尚說的,喝茶去吧!心理学空间$H"GR nJ@4O ^%F#m,Y

心理学空间8d&xe F%Q7R m ]

只是這個喝茶去吧,絕不是讓你一個人去,而是與你的另一半一起去。這樣才有機會在杯中找到柳暗花明!

(?2w@o3IpQ!A0心理学空间ae8Z"R+JP ] B

心理学空间~7J)C9HR%?z

uwz(C\.Vd/}bA0(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第384期,2009年12月號)

p4GOR gP1J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離婚不是過去的事 李维榕
《李维榕》
伴侶與家族»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