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也是病?
作者: 李維榕 / 5039次阅读 时间: 2012年5月2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 J*|WR1Z2c

孩子不聽話也是病?
@o!pl VM~02012年5月26日 - 信報
:i {M3\ |jTm0
'wyD0C6wrPl0診斷精神病症的金科玉律,是一本名為DSM-4 的精神科「聖經」。精神科醫師都是依照其指引來診症。這本書的第五版本,明年就面世了,現仍在諮詢期間,業界已引起很大反應。
r3x^t1n1Y*S0心理学空间nyQ x"e[Gu(z
照理,精神病的診斷,是一項十分專業的學術。每一版的 DSM,都是參考了嚴緊的研究和討論。而醫學界對病症的意見,也不斷改進。例如同性戀,早期被認為是精神病,後來就成為個人的性取向。有趣的是,新一版的DSM-5,卻有點適得其反,尤其是孩子問題,很多正常的行為,都有可能成為精神病患。心理学空间h v2d9NiB2b

e@dvS%qp0DSM的全名就是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診斷數字統計手冊,某程度上是一種數字遊戲,一種統計。只是一旦被插上標籤,往往就要依靠藥物維持,因此很多人都說,DSM-5 是為藥廠而設的。英美好些學者,對這本新版DSM的許多更改項目,都提出質疑,認為新版將更為擴大了精神病患的領域,例如孩子的診斷:對立性反抗症,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將會把很多不聽話的孩子都變成精神病人。心理学空间 v9]*U;pU_D#^Tv

PAdn*aX0最近幾周,一連串見過幾個孩子,都說是患了 ODD。其中一個只有八歲,看去只是個瘦弱的小男孩,一點兒也沒有殺傷力,但是據說失控時任誰也平定不了,只有把他送醫院。難教的孩子,已經讓父母頭痛不堪,如今變成病童,父母更是一籌莫展。問題是,很多孩子都會在不同的時段失控,究竟孩子是大發脾氣,還是精神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考。前者是把孩子當孩子看待,後者是把孩子當作病人處理。
N3|e!k Of1l0
gY5WI h;iw0如何辨別,我覺得家庭評估十分重要。因為每一個精神病童背後,都可能有一對不和的父母。下面是一個十四歲孩子的故事。
'BX6I Ak9x | W%Uq0
(]6U1^/u w!AQw&o2@0雙胞胎的故事
'nWW,H&}3M.Ad1H!oh0
R$|3MN#x#FbR0這孩子是雙胞胎。哥哥沒有什麼問題,弟弟卻背負着一連串的精神病症,ODD、ADHD(過動症)。起碼有四、五個機構在跟進這個家庭。不久前兩個孩子與父親大打出手。結果是把弟弟送入院舍居住。
2TMO5fDI+PL1W0
7u@?ag"[w u0當時我想,三個人打架,怎麼送入院的只是弟弟?我後來問起這個問題,父母也說,這正正是小弟的投訴:「為什麼只把我拉走?」母親補充說:「他認為該入院的是父親!」心理学空间K}3L9xKg
心理学空间:bnF1S)i^(e*e,Hgu
幾句簡單的話,同時勾勒出這個家庭的脈絡。小弟源源不絕、細數自己心中的委屈。他與哥哥雖是相隔幾分鐘,但是一生下來就是體弱多病,兄弟相比,他的體形就細了一截。本來一同上課,後來又比了下來,不但要入住兒童院,還要轉校。心理学空间 ^'}V],|qZk5Y S
心理学空间5UlbT(NQ{~*~e
我鼓勵他說:「我聽社工說你在新學校與院舍都表現不錯呀!」他忿忿不平地回答:「我現在讀的是brand three學校,怎比得哥哥在brand one ? 」初時我們都以為這是同胞相爭。但是很快就發覺這只是表徵,他最對抗的原來是父親。
!fh[ hd%UF0
9P5J$be0\@Q0他質問父親說:「你是名校的畢業生,又是專業人士,知識和履歷都比人高一等,怎麼在家中就可以橫行無忌,可以惡言駡人、打人?」母親趕快出來調停,她說那次只是自己出來勸架,意外地被丈夫打腫了眼睛,小兒子便從此記恨在心。
/^(xi|9f}0
s+q~4GO"E|/l0實情對抗父親
qLM A_WsXk0心理学空间3?;uh+CwM~
如此說來,弟弟對父親的忿恨,有很大因素是為母親打不平。他承認,實在覺得父親對母親不好,有時不得不挺身而出。因此,父子之爭,絕非只是父子不和,箇中關係實在千絲萬縷,永遠是牽涉着母親,甚至更多的家人。心理学空间t8Y%Ytt

grJv3~R0小弟從小就容易生病,母親須要多加照顧,很自然地就形成母子同心。母親心中的苦惱,尤其對丈夫的不滿,兒子都一覽無遺,漸漸就養成不斷觀察父母,及為弱方打不平的習慣。心理学空间.P U{6gNl*We!w9HN

*M G&jz+j2e Lsg0小弟既然如此投入家庭關係,免不了就怪責哥哥置身道外,因此,總是向兄長惹是生非,拳打腳踢是家常事,每次父親出來阻攔,二人戰就成為三人大戰,母親出來勸阻,就更成為家庭暴力。
Ub}(nD*G"D,te$G0心理学空间4f5A Z%fl(M
其實哥哥也並不真的是毫無反應,只是反應與弟弟不同。他說,明知父母多年不和,做兒子的理也理不了,只好把自己關在房間內,只怪弟弟不斷無理取鬧,迫着他捲入漩渦。心理学空间 AGp0m\bFa
心理学空间hshttY*POO
參與家庭評估
?(d"L&Iz0
qr&gP"U9e%b^I,W0其實父母不和,那有置若罔聞的孩子。只是空講無憑,因此,我邀請這家人參與我們一項特設的家庭評估,用電腦儀器探索父母之間的關係,究竟對孩子有多大影響。我們讓父母商量一些他們尚未達到一致的地方,而同時測量孩子在目睹父母互動時的生理反應。
%]6Asf eK$sk,^0
cS'E }lpz0在這歷時半個小時的過程中,父母談來談去,都是各說各的,母親不斷叫丈夫學溝通,說話不要大聲,父親不斷否認妻子的指責,聲線自然提高起來。半個小時下來、夫妻二人雖然並沒有大幅度的爭拗,但是誰也沒有說服誰。電腦錄得兩個孩子的量表,有相同、也有不相同之處。相同的大致是父母出現僵局的時候,兩個孩子都有反應。不相同的是兄弟各自對一些小節的回應,卻是各有分別;例如每次父親聲音提高時,哥哥的反應尤其厲害。心理学空间j(} h3L@$d_
心理学空间7S gD:w3e!w6|;s)K
哥哥解釋說,每次父親的聲音擴大,就怕父母會吵起來,不可收拾。其實父母親這次對話,彼此都很克制,看來並沒有吵架的危機。弟弟說,他平時很難得見到父母親會坐下對談,沒有想到父親也有難言之處。哥哥卻怕他們會談出事來,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原來很多長久經歷父母矛盾的孩子,心中都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即使父母沒有吵鬧時,也會為記憶去審判當前的情境。如此看來,哥哥對父母的關注,一點都不比弟弟少。心理学空间 F.~ XchB@Q.\

jM)@0_ c,s0哥哥甚至認為,我們不應該要他們交談,因為他不相信父母改變得了,每次嘗試都只會讓人不忍目睹。心理学空间F2y8iv WOu H
心理学空间o#z(lc+z3e7D?
逃避與挑釁
N!BvG%}:EKS/G4pg0心理学空间 B SwEu I(p
哥哥的逃避,與弟弟的不斷挑釁,恰成對比。一個是避無可避,一個是以他那奇怪的行為引人注目,不讓家人繼續疏離。心理学空间*\zP J*K"U ~8]:M
心理学空间$yWT['\
父母聽了孩子的心聲,不得不面對被此的分歧。初時以為夫妻間的事,與孩子無關,沒想上一代的矛盾沒有解決,總會以不同途徑傳到下一代。我問他們:「其實你們一早也知道婚姻出了問題,不是曾經尋求過婚姻輔導嗎?怎麼不去了?」他們說去了兩次,丈夫就諸多批評,結果只有讓妻子更生他的氣。心理学空间'F0B-c @5bBv6cj

^h#ycF*gm F I ?0怪不得大兒子對他們全無信心。不單如此,父母的例子讓兄弟二人的發展都重重阻滯。處事對人,總是充滿敵意,哥哥說:「我知道自己一直裹足不前,直到最近遇到一個好導師,才讓我努力突圍!」弟弟卻是不能放下父母,仍然不肯走自己的路。好在父母終於對孩子承諾,他們決心接受婚姻治療,為他們提供一個和諧家庭。
DC7Q~1Q-[0心理学空间Aw tcv_5_S
父母擔心孩子行為,孩子行為卻往往只是反映着父母但非反映他們的錯,而是反映着他們的悲傷、忿恨和落寞。而最具殺傷力的,是他們被此之間的仇視。心理学空间xW({ v9pK

+~X3D*[nH%Vp0如果對立性反抗真的是一種症狀,那麼,小弟所極力反抗的,該是父母關係長久不和所散發出來的怨氣衝天。

L(AP/iQ Pe c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一對夫妻的故事 李维榕
《李维榕》
飛入精神病院»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