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望着我──《莎拉波莉家庭诗篇》
作者: 杨皓钧 / 7175次阅读 时间: 2014年3月04日
标签: 纪录片 立体派 莎拉波莉家庭诗篇 下意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z"e:BL8]3P e

记忆望着我──《莎拉波莉家庭诗篇心理学空间K a'Zg Uq-ZY'Fe

W i9`;\gOF-O0文 / 杨皓钧

,M ~"u3[!VJB0

Q+pB*F%H1Q,Yg"V0「当你身处于故事之中,它根本还不是个故事,而只是一团混沌、一声黑暗中的吼叫、茫然而毫无头绪……直到事过境迁,当你开始向自己或他人述说时,故事才于焉成形。」心理学空间Ssjls1o

──《双面葛蕾斯》(Alias Grace)

iU!u BuF0心理学空间8jvs1d'U.z#\{

MU,}.l(XiG d0
心理学空间pq/bNJk;U5s

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众人聚会、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忽然聊起某件陈年旧事,有人津津乐道、加油添醋,予以润饰、延伸;也有人跳出来纠正、反驳──甚至全然推翻,尽管中无人刻意说谎,但经过下意识的选择性遗忘、聚焦、放大,故事的形貌逐渐暧昧、衍异;甚者,当它们流传出去,出现了二手、三手的版本……听者彷佛在观看一幅视角多重的立体派画作,伫立于前,却难以辨识其全貌。心理学空间g["a;bP8@%KP({.m

'vLEv+f5h*|/E0困陷于渺小主观位置、欺人记忆的我们,难道无论何反复推敲、描述、左证,都无法还原已逝的「真实」?心理学空间i4q(eC1Cqvx

心理学空间,F^ X` I{cI ~

心理学空间Z5Rj(CiOi2]/P7i:h

编导演全才的加拿大新锐女导演莎拉波莉,在去年于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新作《莎拉波莉家庭诗篇》(Stories WeTell)之中首度尝试纪录片体裁,温柔又深刻地响应了这个令人玩味的命题。心理学空间0t9V [p0R[1Z

心理学空间ah;l&cv8xFl?

心理学空间(fF+aF y4y

心理学空间)h&N;B7B9h

随着众人的口述,母亲黛安予人的第一印象逐渐显影:她开朗直率,喜爱纵情大笑,随性的她在众人眼前总是一片忙乱、不时闯祸,但却也不吝于拥抱生命,为周遭友人所爱戴……。然而,本片绝非仅是女儿追忆亡母的感伤自溺,出身于剧情片背景的莎拉波莉无疑是个说故事能手,她将零散的多线口述,揉杂成曲折跌宕的戏剧结构,并宛若侦探般抽丝剥茧,让我们看见发光发热的黛安背后所隐蔽的阴暗面:过去失败的婚姻、被迫与子女分离的创伤、在家庭责任与爱情之间的挣扎……。当母亲不可告人的秘密看似呼之欲出,波莉又忽地抛出媲美乡土剧、出人意表的震撼转折,使纪录片充满剧情片般的戏剧性和观赏乐趣。

9Zs}*f4Z6]0

kf5w0J*^$i&[y0在叙事形式上,莎拉波莉选择作为单纯的中介和聆听者,让每位受访对象在镜头前都有平等发声、说出完整故事的权力,之后再进一步将这些相异、甚至矛盾的个人「小叙事」,交织成辩证式的跨时空对话,呈现叙事的多重潜能,也指出记忆的缥缈不可信,直触内心深处的柔软情感之余,又保有了抽离的内省视角。心理学空间O&HW?{w R5v

\ ])|%z`0本片更令人惊艳的,是它在形式上的丰富层次。根据纪录片学者比尔尼可斯(BillNichols)的六大分类,传统纪录片多采取「阐述模式」(expository),让全知的「神之声」叙述(voice-of-Godnarration)成为影像意义的唯一归属,而影像同时也是旁白的权威证据。《莎》片更趋近于「参与式」(participatory)纪录片,导演与被摄者处于地位平等的互动关系。片中受访者时常反过来诘问、质疑、甚至嘲弄导演莎拉波莉,让她不时得重新说明、思索她拍摄的动机与手法。心理学空间$PQ'PxU'X

.C1fu2[(nr ~0片中某位关键性角色提出了一个「同心圆理论」,批评波莉让人人皆有发言权、众声喧哗式的访谈录,只会让真相涣散失焦,因为外围的每位旁观者,都会因为自己的相对生命位置、情感状态,而对事件有不同的记忆和诠释,但只有他和黛安才是事件核心的直接关系人,最知悉「真相」的样貌,而艺术的目的便是为了追求真实。心理学空间:oJNL:K1Y4`Z.Dn

X4Do~2UpV0心理学空间p)oy2Y7C1uCcX

这些「反射式」(reflexive)的伪纪录片手法,并非仅是单纯的戏耍,而是更深入地阐述了波莉想要探讨的命题:记忆的多变、叙事的歧异。心理学空间$SBdZ+p0D

.Hf1k3Yx/Wt {5d0莎拉波莉显然不全然信服这种说法。在影像上,她大胆混用了家庭录像与虚构素材,找来一群和当事人极为相似的演员重建童年记忆,穿插在父亲过去拍摄的真实超八影片;在某场戏中,她甚至照本宣科模仿父亲过去的业余摄影技法,来拍摄由职业演员所饰的父母身影,让影像游走于虚构和真实的交界。此外,她也将自己追寻母亲秘密的真实历程,加以重新演绎,让自己和父亲在镜头前对戏,「重现」身世被揭露的戏剧化时刻。(有趣的是,她和父亲都是职业演员,也使得这层纪录/虚构的交迭关系,更添复杂层次。)这些「反射式」(reflexive)的伪纪录片手法,并非仅是单纯的戏耍,而是更深入地阐述了波莉想要探讨的命题:记忆的多变、叙事的歧异。

Xjz"v&Jv%A [&U0

;N Jc XOM^eP W[0当波莉的身世被揭晓后,她的父亲开始回溯、反省自己与亡妻生前的淡漠关系,并重新拾起笔写作,描绘整起事件的始末。影片开头,波莉引领父亲进入一间录音室,要他念出自己书写的故事,有趣的是,过程中她不时打断父亲的旁白,要他重新加以演绎,在此,波莉揭露了「作者身分」(authorship)的复杂性,以及任何「叙事」被操弄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她甚至一度让摄影师用超八底片拍摄她指导父亲念词的过程,说明记忆的生成是不间断的进行式。这些复杂的音画层次,呈现了更透明、开放的叙事结构,也说明母亲形象/真实并非单一的扁平图像,而是繁复而丰盈的多面体。

@Q0O%~v6xu0心理学空间Qs/I8S~

当记忆倾尽、故事说完后,究竟留下了什么?在嘈杂的集体口述尘埃落定后,波莉并置了每位受访者无语的感伤神情,形成一个静默的迷人蒙太奇,其背后的情感远比任何言语来得复杂而深邃。心理学空间},}(kK-f'gf8T X3O

8B:o/s*j+e*}/Wi0尽管受访者们努力在记忆中追寻黛安的身影、诉说她生前的模样,然而已逝的她早已无法发声,人们仅能从曲折口述、残存影像、虚构表演和调度……所擦撞出的瞬间灵光中,嗅到一丝她曾经存在的气味,让她一点一滴被召唤、复生。藉由整理凌乱的回忆、复杂的情绪,受访者们揣想了黛安生前内心的千回百转、痛苦挣扎,几乎不带一丝怨怼地,用极为开明的态度去理解、体谅她不见容于世的决定。或许,这正是「故事」力量之所在,它形塑了个人对生命经验的认知,让记忆有了自主的能动性与意义,也因此使我们有了和过去和解而再生的可能。

L7A[M8|7D%g'lH }: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纪录片 立体派 莎拉波莉家庭诗篇 下意识
«执着所成就的永恒经典:《莎士比亚的秘密》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佛地魔Voldemort外在的恶与内在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