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断想
作者: 吴江 / 5330次阅读 时间: 2007年8月01日
标签: 哈姆雷特 吴江 夜宴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I s-Ll.\

夜宴》断想心理学空间&e#r ?zF9\ f$T4PQ5{ J

5MQ&JCk w K2j0吴江心理学空间w!d,A3h\kZ)a

心理学空间n#qXtA7ZC

很显然,不能仅仅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莎翁的戏剧挪用到中国式的故事中。毕竟,中国人的杀子情结比弑父情结要浓厚的多,《薛仁贵东征》就是很好的样板。当然这部影片试图用华丽的外表来透支自己本已不多的深度,却也让人失望。或许把“夜宴”改作“夜饭”,更为贴切表达我们的感受。既然如此,还不如索性做一个分析的操盘手,自娱自乐填补一些空白。心理学空间]8v,_1s(ScWg

!N7mk g2VBg+@"cQB0无鸾绝非哈姆雷特,他只是没有銮驾的父亲权力的维护者,他一再认同自己的父亲,遵循由父亲的名字建立起来的法则去杀死仇人或篡权者。但是他的叔父事实上是他自身弑父情结的外化形象。要向父亲认同就必须压抑自己杀父取母的欲望。所以无鸾必须杀掉他的叔父,已平复内心的冲突。影片中的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只有一个空名在人们的言语中传递。整个故事不过是无鸾和母后之间的二人转,而无鸾的叔父在伪装后成了无鸾内心冲突的再现,认同和弑父的两种力量在殊死搏斗。其诱因就在于现实父亲的空缺,这同样也给了母与子内心世界表达的契机。无鸾的认同父亲和压抑弑父的冲动在复仇的艰难中逐步达成圆满,最有意思的是叔父自饮毒酒而亡,看起来来得太快,但其中暗含了潜在的规则,否则的话整个故事又会转向个人,在内心世界的纠葛中继续发展。那样就更像是哈姆雷特,而不是中国式的电影了。心理学空间2@z$P![:I&Tgu

.m!t4m&i,H;vL0影片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母亲角色的凸显。不管母后是否是无鸾的亲生母亲,她作为父亲的附属,儿子同样要遵守父亲制定的规则。母后在影片中是个有血有肉,富有情感,并要在权力上争得一席之地的女人。她既和小叔子有染,又和无鸾情意绵绵。事实上这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的象征性表达。母亲同样和儿子难以割舍,但又要和他分离。父亲作为一个象征,一方面他否定儿子占有母亲的欲望企图,另一方面否定了母亲把儿子当作菲勒斯对像的要求。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因为他带来了双重戒律。对儿子他说:你不能和母亲睡觉,对母亲说:你不能再次满足他。这样儿子和母亲在压抑中度过了儿子的俄底浦斯期而归复平静。父亲的死亡使母亲的欲望得以表达,她既和象征弑父情结的叔父在一起(母后云:叔叔就是会服侍人。),又对认同于父亲的无鸾倍加怜爱。影片最复杂的人物就是这个母后,她的存在给这个故事以全新的立意。但是在父亲象征力量的压力下,母后必须压抑儿子的弑父情结以及自己和儿子在一起的愿望,所以他要杀掉她的小叔子。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认同她的男人(儿子的父亲)获得权力,以待认同父亲的儿子即位,完成父亲名字带来的隐喻。心理学空间eu~$Jiu]

s{ q~8_G0T0但是影片的结局是凄惨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一个异姓人(殷氏)闯入了这个父亲建立起来的规则世界,这是符合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历史事实,如有逆反必被诛杀,除非昏君在朝,替天行道以改之。心理学空间.Nsjz0E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哈姆雷特 吴江 夜宴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概述 吴江
《吴江》
煎熬的生活»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