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爱的人离开
作者: 杨嘉玲 / 6406次阅读 时间: 2014年2月15日
来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标签: 创伤 丧失 受害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0j ]0H2p9j

当所爱的人离开

;}@WtY%G { `0心理学空间'US]HB

杨嘉玲心理学空间p/l!J{g'fZB

(ikHyz7O/vI2oO0近期听闻许多知名影星相继逝世,无论是因车祸意外或身体疾病,总让人感到不胜唏嘘,即使我们从未相识;而新闻媒体每天不断地播报一则则社会事件,内容脱离不开生离死别,即使主播用最专业、中性的口吻,报导着自杀、重大交通意外、工程意外、战争、疾病…等,却无法掩盖家属的悲伤与哀働。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只不过是每天例行的消息,但谁敢保证哪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受害者姓名,不会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亲友们?当冲击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因应?在众多失落事件中,「死亡」仅是最终的形式,亦是每个人皆无法逃避的。除此之外,最令人熟悉的失落事件,是属于「关系的失落」,相信许多人都有分手的经验,那些曾有过的刻骨铭心与承诺,在关系结束后却成为抹不掉的伤痕,一再的提醒自己当初的天真与单纯;过程中的互动更是不断在心头上映着一幕幕回忆,在夜深人静时被折磨着无法入睡。

G Pt#OLOr7N0心理学空间K3j3[ul6Rwi

如果你也相信「分离」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习的便是「接纳」,而非「逃避」。然而你可曾想过,为何一个人的离开会带给我们如此巨大的冲击,究竟关系的失落使人失去什么?以下从七个角度来说明:心理学空间!Q DO9gks$S Z)T2nR

心理学空间 @%LNK9j+z

1. 失去一个角色伙伴(role partner):心理学空间 J2I5N9[`*^jy

/q'iz iV @0某些角色是具有相对性的,必须有一方存在,另一方才能保有其角色,当一方不存在后,意谓着自己也失去的某一种角色,例如:男女朋友关系。心理学空间@-Gt1f8pNV])u!D

_,h9^:O'zW:yD Z02. 失去协助处理日常事务的人:心理学空间'\3w ]P/p8X$n*^

9lfk*c:t Ev]1Q0每个人生活中多少会需要他人的协助,若失去原本负担此任务者,当事人必须重新适应某些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习惯。心理学空间%I-K8es+n1xWug*A

-S#p&_Y%WK0dK03. 失去与其它人的联系:心理学空间 k"gu7VA;K

心理学空间lIK4p6J"gI

某些人际关系是因某人而建立的。心理学空间}2E\4\1?0K{0O

"yd8s sBB0Ul04. 失去自我的一部分:心理学空间m#HR"tU G+_*H

1D"K7\x b0自我是与他人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随着某人的离开,亦会失去与某人互动所形成的自我面向,例如最疼爱你的人离开了,可能让人忽然觉得自己不再值得被爱。

,M&hby+XCd5y5q:B/D0心理学空间}O;M#nW Vc y

5. 与某人共享的生活也随之逝去:

Yo/^}@f0

v#}.n]*[K4{0当亲密的家人或情人离开,意味着原有与此人共享的生活无法继续存在。心理学空间s^$x6i3^"I,K

心理学空间*fo-d4HR%_2Xd

6. 失去维持现实的讯息:心理学空间z4{r'T w{R

心理学空间bnM+p#Q ip6v;\"o

个体每天都会藉由某些外在的人事物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当失去后个体才会觉察到这些人事物的重要性。心理学空间t/H"hNUen6]|'e

心理学空间-@ sEA \0H

7. 失去未来的某些可能性

,K~'b$p `vb0

v*F/lq/l0当失去某人亦表示此人无法再参与当事人未来的生活,例如:过世父母看不到子女的成就、情人有误会却无法澄清。

-G/Bt}D|0心理学空间 f-@C2} } HfH9h

心理学空间*`1gsG/{w

3x)to-C4M2aM/R0且失落后会引发情绪认知、行为与生理四方面不同的反应型态。情绪反应包括忧郁、焦虑、罪恶感、生气、无法快乐、以及寂寞;认知反应包括反复思念离开者、低自尊、无望、以及思考与记忆变得迟滞;行为反应包括躁动不安、疲惫、不断搜寻离去者、哭泣、以及社会退缩;生理反应则有失去食欲、睡眠障碍、身体抱怨、以及容易生病…等。但这些反应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发生,亦不会持续出现于整个悲伤历程。通常人们失去所爱的人后,会经验到五个悲伤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否认与孤立」:指悲伤者无法相信事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反应;第二个阶段为「愤怒与生气」;理智上虽然悲伤者已接受失落事实,但是情感上仍会有挫折感,并对亲友的离开感到愤怒,或是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生气;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此阶段的悲伤者会企图拉回关系,对亲友的离开未能完全接受,出现许多非理智的行为;第四阶段「沮丧」:即悲伤只开始承认失落的事实并感到沮丧;第五阶段「接受」:悲伤者已能接受失落事件,并开始适应失落后的新生活。心理学空间2k{`]"cL

心理学空间,oY}i9V$K?,nf

虽然失落是每个人一生中难以避免的事情,令人庆幸的是,若我们能体认到「悲伤是一种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在深刻体验心痛后,学习赋予伤痛意义,了解失去可以让人更懂得珍惜,我们就会有机会从危机中领悟生命的智慧。换言之,失落是人们转变过程的一部份,藉由家人朋友的陪伴或心理辅导,协助自己走出失落的阴影,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心理学空间_KC/MY'Q ko

心理学空间sz e,I*@4g

-LOd8]:a!dapn0
心理学空间FEa7[ W9[4m

周梅琴(1996)。支持性团体谘商对于丧亲悲伤的大学生影响效果之研究。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心理学空间)b&z0w(t,[eJ,d

心理学空间x z#K`6b'j~-F1JT

黄君瑜(2003)。意义追寻与因应对情侣分手后情绪适应之影响—以大学生为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博士论文。心理学空间2[/B3MH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M/gk[t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创伤 丧失 受害者
«春节过后,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自我
《自我》
研究显示丑脸更易被人记住»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