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译者序
作者: 陈会昌 / 790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4日
标签: 毕生发展心理学 陈会昌 心理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r {Jb6n%Ld0eG0毕生发展心理学译者序心理学空间5Q2}&V5`pZAT

心理学空间/w _b%l$G

#nm-q da v0心理学空间C:pm;av&~KP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

:S2xo7Q$DG#dw0心理学空间n7f [;oK.P l

[美] 劳拉·伯克 (Laura E. Berk) 编著心理学空间.v zn'iR![

0d(q%]*R(ft1^7c#h8j0陈会昌 等译

3s&`%aL-t%cd`7a0

x-T&u DTU.]7|[!M0http://psychspace.com/space/action-tags-tagid-936心理学空间#X0I,dCNB#X#D

w dl MrI{1`0

;v%L"} Vl/M6p:J)}0
 

9u#ug6U[5X0心理学空间R+_M6g _~%h

A0_%v5Y,D1rM3s0译者序

#?7k7R{d+E0

0uU-j A&DT2r0Z K0 

&p-q%C EO.^F+C"^A0心理学空间.~l&C f)R? yc

毕生发展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指一个人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和老化、衰退的全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毕生发展”这一主题并没有受到科学界的充分关注。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科学心理学把主要关注点放在0~18岁的心理发展上,因此,当时并没有“毕生发展心理学”这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只有“儿童心理学”,即包括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E4[1A,BiMw0

8veN)cHa(]TbOy9K0上世纪70年代,由于长期和平环境,西方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人口的期望寿命大大延长,中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的生命过程和心理过程有何特点?他们是不是只有老化、退化而没有向前的发展?怎样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快乐?人们在暮年和临终时心理状态如何?社会大众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中老年人?这些问题,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确实是较少受到关注的。

4m!rS2R |C^a5]o4a:X0心理学空间+rR&tA_g_{

70年代,在一位德国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 (Paul B. Baltes, 1939-2006) 的倡导和引领下,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并探索“毕生发展”这一主题。此后,由于西方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该领域发展越来越快,参与研究的人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多。很快,“毕生发展”就成为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心理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心理学空间$AOwI p](h

!J%us:RDdP0我体会,毕生发展理论有几个核心思想是本书读者需要重点理解的:

LWT6j,BH]0

I-hYy.|U:N0第一,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不存在一个对生命全程起最重要影响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对未来发展变化的路径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空间G&U L~8Am:F"i

心理学空间;AAF8w?(E,f\

第二,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多维度,是说发展受到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复杂的共同作用的影响。多方向,指一个人从生到死,得与失、进与退同时并存。我们过去认为,从0岁到18岁,主要是“得”与“进”;进入成年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与“失”、“进”与“退”保持相对平衡;进入老年期以后,就谈不上什么“得”与“进”,而主要是“失”与“退”了。但是,毕生发展观认为,上述看法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直贯穿着有得有失过程。举例来说,一个高中毕业生选择了报考理科专业,他就“失”去了学习文科的机会;而一位身体衰老的长者,在他失去很多东西的同时,可能因为他的经验和智慧,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如政治和宗教领袖、科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等,他的经验还在继续“得”到丰富,他的晶体智力还在继续前进。心理学空间&Z/l6q'dv6Al.a)i

a'K| Udk4k0第三,发展是可塑的。一个在2岁时非常害羞、退缩的人,可能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到青少年期变为一个比较善于社交的人。多数在青年期、成年期“男人气”十足的男人,到老年期变得有些“女人气”,他们的攻击性、进取性、果断性减弱,慢慢变得更关心人,做更多的家务,与老伴和睦相处,安度晚年。心理学空间+?bL!zw(L.l*v_)~k

/Y{glBab1n0第四,发展受到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影响。毕生发展观认为,发生变化的路径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发展受到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影响。这些范围广泛的影响以独特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进程。例如,每个人可以上小学、领取居民身份证、可以考驾照的年龄大体相同,但是每个人结婚、参加工作、买房子、做父母的年龄却差别巨大。又如,有的人因偶然机会,被名人发现,而在艺术、体育、政界取得巨大成就,另一些人因为没有遇到这种偶然的机会,只得一生平凡。

B U)Fj0`*T ]-lu0

Alc1y_@ @Ab0由于西方学者大多赞同,“发展 (development)”包括三部分:生理发育、认知情绪社交性,这三方面的发展都包括在本书内容中。因此严格说来,本书并不是一部纯粹心理学的著作,而是跨学科的,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老年学等多个学科。

#GY'f0|*q0

B;BKMW)l0本书是在美国影响较大、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教科书。目前,像这样的教科书,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当前我国各大学心理系的“发展心理学”教科书,无论容量和内容,都无法与本书相比。本书的篇幅巨大冗长,内容面面俱到,如果作为一门课程,显然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80课时之内学完。但是我认为,由于本书在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色,它可以作为我国大学心理系的可选教科书或教学与学习参考书,也可作为各种培训教材。即使对根本不懂心理学的普通读者,也有重要的阅读和参考价值。心理学空间-hIRh7?d3Q

2R I*~xNh!Tak"u0首先,本书把生理学、身体发育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发展融合起来,使我们对人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心理学空间8G/tX{~

Y+E/L#hV r"h!i.G0第二,本书对怀孕、孕期发育、分娩、新生儿的讲述非常详细周到,对老年期、衰老、临终、死亡、丧亲的介绍更使中国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我本人作为一个“老年人”,深感在对老年人的关注、研究和社会福利方面,西方国家确实走在了前面,无论从研究还是社会福利政策角度,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s0c{6D^?P6?1ZQ0

U ToL5|/G0第三,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所有章节,作者都指名道姓地以一些真人真事为例,让这些人的语言、行动、想法来体现科学理论。作者还费尽心血地在全书各处插入59个“专栏”,包括“毕生发展观”、“社会问题”、“文化影响”和“生物因素与环境”,引用大量实例,对理论加以诠释。非但如此,作者还在全书使用39个“学以致用”表格,向普通读者和相关专业人员提出建议,这些表格中列出的都是一些实际做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帮助。

R{G6Fd~!b@0

H)?l kr%r0第四,本书的结构是以年龄阶段为界限划分章节,全书共10篇,19章。除第一篇讲理论和研究方法之外,从第二篇起,分别对孕期、0-2岁、2-6岁、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和死亡临终加以介绍。如果把本书分割为若干本按年龄划分的书,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心理学空间ZW.X8J!t7x']b

心理学空间$z)J} bbb]3}y

第五,本书对任何读者都有实用价值。举个例子,一个30岁左右、已经结婚生子的读者,可以从本书对婴幼儿、小学生的部分得到有利于教育孩子的知识,可以从成年早期的章节获得有关自己的心理、婚姻、职业方面的知识,可以从中年期部分得到关于他的父母心理特点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从老年期部分得到关于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心理特点方面的知识。同样,一个60-70岁的老人,可以从本书获得有关他的孙辈、子女辈、他本人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了解老年人如何面对死亡、临终。

$b5p+u;ZN)r:C T0心理学空间h!QA@ B$n]f

第六,由于文化差异,本书中有些内容是我国读者较少见到的,例如,关于遗传咨询、生育技术、致瘾物滥用、儿童在法庭上的证词、换性者、男女同性恋及同性恋者做父母、离婚与再婚、农牧部落的文化与心理特点、宗教观念的发展、安乐死、临终关怀等问题,在我国要么刚刚开始关注,要么尚且不能公开讨论,对其中的有些话题,我本人也是初次接触,颇为好奇,深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类价值观之差异,好比花草树木,山川河海,五彩斑斓。与一般书籍不同之处,在于以上所有令人好奇的内容,作者都不是从一个作家或文化学者角度来阐述,而是从科学研究角度来谈,所引用的无不是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或理论观点,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心理学空间vzE Ko&gG%Y

心理学空间S[;T&~%N+r9R(r

对中国心理学者来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对“毕生发展”,对lifespan这个词,仍处在一无所知状态。我于1987年去东京参加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第九届双年会的时候,就处于这种状态。在东京会议之后,中国首次举办了心理学国际学术会议,即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第九届双年会的卫星会,毕生发展研究的倡导者巴尔特斯教授恰好到北京出席了这次会议,此后,他还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来北京参加国际会议。我因为在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担任中国地区负责人,与巴尔特斯教授多次共同参加学术活动,并有个人交往。由于这个原因,毕生发展问题逐渐引起了我的兴趣,巴尔特斯等人提出的理论思想,也慢慢渗透到我的研究与心理学教学中。2006年巴尔特斯教授在柏林因癌症逝世时,我曾发去悼词以示怀念。

&P S UeO,W0心理学空间p8i}4U X9z

1998年,本书的第一版在美国出版,我很快就得到了这本书。2001年本书第二版出版之后,我和我的研究生开始翻译该书的部分章节,目的主要是为研究和教学之用,并无出版意图。2007年本书第四版出版后,培生图书出版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能翻译此书。我当时虽然工作繁忙,但仍想把这本书及其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给我国广大读者,接下这一工作。

~R(v7XCU0

+\ FF2|$| IW-e0不料,从2008年之后,此工作因种种原因竟然拖了5年之久。从2001年我们翻译第二版算起来,此书的翻译工作已持续10年多。其中实质性的进展在2010年我退休之后,才得以拿出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完成这一规模浩大的工程。心理学空间3dQ0s6\ouE-L4~/l3?

心理学空间$@*c2g+b9a2@$d%~6uP,]

本书编著者劳拉·伯克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者、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著名的心理学教科书编写者、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我们虽同为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但我多次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均无机会与她谋面。一个重要原因是,伯克教授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儿童发展研究方面,而且她的学术兴趣和我不同,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儿童气质与家庭教养方式、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等方面,而她则主要关注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幼儿的假装游戏、幼儿认知发展等,在编著教科书、心理学教学、教育咨询等方面也投入很大精力。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比我年长几岁,但是在她已经步入老年期的时候,居然还能做如此多规模巨大的工作,实在令人感佩!

%f%J&s)kt3\0WP.q0

/^5[\'TK.rK0C]$v0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有18名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谷传华(博士)、王茜(博士)、张云运(博士)、夏美萍(硕士)曾经翻译本书第二版的12章,具体为:谷传华,第5~11章,13~14章;张云运,第16章;王茜,第18章,夏美萍,第19章。他们的译稿,在翻译本书第四版时,都被作为重要参考。

0C6ZA.Y]0心理学空间vK U*sI!O(@4^

参加本书第四版翻译、校对工作的人员如下:

_'N%hE'a:B8B5@0

,j-La"OqxPN%?0作者简介、专栏目录、致学生、致教师的序言,陈会昌译

M0tH.TR"r#eVoh0心理学空间7d!f2R.h v&Y/o

第一章,张桂芳(硕士)译,张光珍(博士)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 HsWwt

p`u"\W\ml$y0第二章,张银娜(博士)、钟娟(博士)译并互相一校,陈会昌二校

_#? bGE,|)W|0

{~(N2H)Kj%k,^Dr0第三章,吴巍(硕士)译,高雯(博士)一校,陈会昌二校

)@!C%n2D,ZgF#}0Z0

.]qw@+N(GM&k[0第四章,张光珍译,张银娜一校,陈会昌二校

a Ou/r!B0心理学空间6j2U]y%q&\

第五章,梁宗保(博士)和张光珍译并互相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8[Ng?l:iy IGP

心理学空间EKtE1mSiRrB

第六章,张光珍译,彭曦(硕士)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9\Gu5w:d

t9N)v*\j"a0第七章,张琳琳(硕士)译,陈会昌校心理学空间[+{I$J;F#W

心理学空间!Q b:n[)b6U%R@

第八章,蔡晓露(硕士)译,陈会昌校

1Yu/Q/|Vcy0

)X#y5[bl$b4r5J0第九章,高雯译,张桂芳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zD6IPJN

.N4w4n d1|9F0第十章,高雯译,吴巍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q{+~R"_!o

5i@*`6u%c]F0第十一章,张萍(博士)译,陈会昌校

ZC9s8?LO#H0

:oHgK$U8oL0第十二章,周博芳(硕士)和钟娟译并互相一校,陈会昌二校心理学空间(^$y2OZ3Q vz!Z

心理学空间)S#p6WENLD+[

第十三章,曹睿昕(博士)译,陈会昌校心理学空间%bcOxQK,K#\1xR

心理学空间SI9J X7oy3C

第十四章,段鑫星(博士)译,陈会昌校

G2zjZ;~8U/ao#G0心理学空间7m ~-EG#]4p0r^4]MN

第十五章,曹睿昕译,陈会昌校

DvN5erB%T*O0心理学空间){1T B9{4kQ

第十六章,陈会昌译心理学空间U/p2cW}? d

@:W Bm4wg0第十七章,张琳琳译,陈会昌校心理学空间*|r%W a'BN)Z:J$g

心理学空间'@6O P4E;g f4Hu

第十八章,陈会昌译心理学空间XHf"i'@c*e:P

心理学空间LKus"[}Z;r

第十九章,陈会昌译

7mOU7rE#{0

tb2X0e-c i7y u0在翻译、校对工作结束后,我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心理学空间Ja:yo+S

心理学空间2ebe*G"Yn%_/y~

由于本书内容浩繁,涉及学科较多,不乏一些新学科、新领域和我国研究者不熟悉的一些研究问题和术语,又因参加翻译者人数多,人名、术语的统一工作量较大,虽细心再三,仍难免疏漏。在翻译、校对和统稿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信”与“达”,但是因为译稿拖欠时间过长,为赶时间,“雅”就难以做到,希望心理学同行和广大读者指正。心理学空间'C9{`0ii4[!|

心理学空间/oJ#O8f0B B0[

 

:s_(A~} fc nI"N8{9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毕生发展心理学 陈会昌 心理学
«中国人的害羞 陈会昌
《陈会昌》
我为什么强调教育中的负面情感»
延伸阅读· · · · · ·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儿童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荷兰莱顿大学心理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高级访问学者。

陈会昌心理学网站
提供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服务。

http://weibo.com/u/141436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