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是什么?
作者: 雷庚玲 / 6816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1月08日
来源: 信誼基金會 标签: 婴幼儿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I5_gH4oOG9jxm

婴儿是什么?——互动性、可塑性、组织性、与动态平衡

_)F/B`#X[0心理学空间Z/q'f;xby{G9P

文∕雷庚玲心理学空间[j-M6Ri P({

o6LL[rT1g0婴儿是什么?是分不清自我与外在界线的低智力动物;还是认知概念不断分化、并且连简单的吸奶技巧都可以不断显现自我矫正能力的高等人类(Samroff, 1968)?是只会用寻源反射(rooting reflex)找到食物以维持生存的简单生物;还是随时保持弹性(plasticity)并学习适应环境的进化物种?是等着体内基因蓝图,随着时间进展,不断铺叙出既定的生长轨迹(preformationist hypothesis);还是会透过生理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与互动性(epigenetic hypothesis),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发展结果?心理学空间!C |va,y9p IP-sn

心理学空间8M o%ia.BB Ow

C4e;p+M%C(B0心理学空间0P y"^7c1yP8I}$rU

发展缘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神经生理专属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se)」不断被设定为语言习得的前提。在第一届婴幼儿研讨会中,Dr. Elizabeth Bates告诉我们,虽然没有负责语言的专属脑部区域,但是大脑的某些部位的确较适合进行语言讯息处理。但即使是在个体出生之后,由演化而决定的大脑各部位的职司功能仍可随着环境刺激而调整、改变。比如脑伤儿童的语言发展,可以转换至大脑中不同的区位进行;母语与第二语言之大脑操纵部位,也有所不同。这些研究结果,都显示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可塑性(plasticity)。心理学空间2TOq+B1W/m

心理学空间6X-q6Pl(w

在第一届婴幼儿研讨会中,Dr. Andrew Meltzoff以其著作之书名「摇篮里的科学家」(中文版由信谊出版)为题,告诉我们婴儿不只会经由神经反射驱动而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更是有意图的心智个体。在Meltzoff的一系列实验中,新生儿将「看见」的外在刺激,转化成需要透过各种知觉与动作系统之整合与协调才能达成的「模仿」行为。这更显示了婴儿心智结构的复杂性与组织性。心理学空间Le8DsE$f }

9A2K1w^9hn.a0在第二届以「情绪、气质与亲子关系」为题的信谊婴幼儿研讨会中,Dr. Mary Rothbart告诉我们,气质虽与遗传及生理机制有关,但并非随年龄稳定发展。因为气质的反应性(reactivity)与自我调节性(self-regulation)都会随生理发展而改变,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环境及经验因子,更让气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产生变量。同届与会贵宾Dr. Brian Vaugh透过回顾气质理论的各学派对于「亲子依恋关系个别差异的原因」的论述,指称婴儿如何将先天与环境的影响相互整合,而成为其人际互动动态平衡的主使者。综观Rothbart与Vaughn之研究取向的共同特色,个体的社会情绪发展是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不断互动而达成的动态平衡。所谓气质测量与依恋测量,不过是在单一的测量光谱上对于生理与环境的着重程度不同而已。这样的光谱,又会因为孩子发展因素(如:生理机制的成熟、认知能力的增进等)之介入,而不断调整始达成动态的平衡。心理学空间XQI5j7Y{-G*FS

心理学空间 Tm jS's-gQ&~-e]

受邀参加第一届信谊婴幼儿研讨会的Dr. Inge Bretherton曾与发明「陌生情境测量」的依恋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共事多年,她以依恋学者John Bowlby 的论述为基础,并沿用Tulving(语意记忆与事件记忆)(Semantic & Episodic Memory),Schank and Abelson(脚本知识)(Scripts)及Katherine Nelson(事件基模)(Event Schema)……等理论,说明Bowlby认为亲子互动历史。心理学空间y/} wZ%F-D1U,`

心理学空间9P4FvZTp0|)|)Q\

如何被个体抽象化,在抽离现场的繁琐内容后,成为个体对日常生活运作的一套操作守则,并随婴儿的认知进步而逐渐发展出对于自己、亲密他人、世界之「内在运作模式」。会中Dr. Inge Bretherton清楚地告诉我们,照顾者在婴儿初生前三个月的敏感性(sensitivity)与应答性(responsiveness)可预测一岁时的亲子互动品质。Dr. Inge Bretherton进一步指出,敏感且具应答性的照养方式,在子女稍长后将反映于其同理别人的能力与开放及不僵化的沟通方式。当照养行为随子女的年龄增长逐渐转换成透过语言而「亲子共同建立」(co-construction) 的沟通方式时,不但增加亲子间的顺从度与合作性,更增加子女健康地建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_+fV4wN(^+J%j$Z.Vzf0心理学空间'g+x+r8C2Ew8?gs

同年参加信谊婴幼儿研讨会的Dr. Jay Belsky,则将婴儿发展的视野扩及整体家庭发展。他的实征研究结果指出,亲子依恋关系不止会受到育儿方式、父母之亲职信仰(parenting belief)、与育儿哲学的影响,婚姻关系、家庭运作方式,更是与育儿信仰及依恋关系互为因果。更甚者,即使是大多学派都公认为先天比后天更占影响优势的婴儿气质测量,其于一岁前(三个月到六个月或九个月)的追踪测量中,若发现为逐渐朝向正向情绪发展或朝向负向情绪发展,也与育儿特性及婚姻关系有关。

g9b1G-w\0}0

-y2unZ[*W/N}0今年第三届信谊婴幼儿研讨会的重点,重新回归到神经生理与认知的基本发展历程。与会的Dr. Annette Karmiloff-Smith 早年曾与认知发展心理学之父Jean Piaget共事,她主要的研究兴趣结合了天生论与建构论、也以「表征再表」检验「领域特定说」的价值。在这些主要的研究议题之下,Dr. Annette Karmiloff-Smith以正常或特殊(如:唐氏症、威廉症、脆弱X染色体症候群等)婴幼儿、儿童及成人于语言、脸孔、数字概念的发展,说明脑功能分化的动态历程,并期望这些对于「大脑可塑性发展时程」的基础研究,日后能对「早期疗育的内容」及「医疗资源分配策略」有所贡献。

1hAql @x,Xr A0心理学空间I0X7R)T0l9}&pU5r

婴儿是什么?如果透过较先进的大脑造影技术,比如「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我们是否便可经由了解大脑内葡萄糖的代谢方式而对于神经生理机制与知觉、认知、语言甚至社会情绪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精确的认识?并验证过去许多发展心理学家所建立的理论?

#D1Gt0[Z S0

x$jz9g.C.@!Ez%c0本届婴幼儿研讨会另一位与会的小儿科医师Dr. Harry Chugany则运用前述之PET技术探讨大脑在正常环境与剥夺环境(deprived environment)中的发展,并进而以生理证据说明大脑之可塑性。

5}&l5dlf0心理学空间2d8g-{Ax_/o_/oP

婴儿是什么?过去三十年间,科学界对于婴儿的看法不论在早期的神经、认知、语言、情绪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现象与发展机制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我们传统对婴儿的认识截然不同。就让我们一起再度询问,婴儿是什么?继续发现婴儿吧!心理学空间.d'H+]8HddT

U%SR5KGD h%GN0注:本文节录自<第三届0~3岁婴幼儿发展研究汇编>绪文

*v `b5n pz6x0

wF8B-U ytw0

^EO+P8U {)M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婴幼儿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依恋关系与气质:理论概念的整合»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