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与坚强
作者: 曾奇峰 / 14121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0月14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h3^.ez!?5tAz } H0哀伤与坚强

)~b f&pwB*ry0

4UR([8BwE0{IE0对于在灾难中丧失了亲人的人,哀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哀伤使我们暂时处于心理上的极度软弱状态,情绪变得低落,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变得偏激,行为变得紊乱和失控。这些表现在外人看起来似乎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坏”的表现,未必不是“好”事。

ZI YH ~!KE0

sR$VB!D0Jj-R8g0一个人对丧失亲人表现出哀伤,表明他/她是一个“正常”的人,有着正常人的正常反应。相反的情况是,面对巨大丧失没有哀伤的反应,则可能是使用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或者隔离,来保护自己暂时“蒙混过关”。但是,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我保护却极有可能引起长期的后遗症。具体的表现是,在丧失之后很长时间,甚至可能是一生的时间里,持续有一些哀伤的象征性替代物,如生理上的不适或者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心血管系统病变、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等;心理上的问题,如长期失眠、做噩梦、看似与丧失无关的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甚至重症精神病,等等。

c? zo)\.FyE,}5|0

wwy-gGo0因为哀伤如此重要,所以几乎每一种文化里,都含有哀伤的仪式行为。中国的哀伤仪式,更有着“慎终追远”的传统。如隆重丧葬的仪式、每年定期的扫墓、丁忧的国家制度,等等。这些系统性的行为,从体制上保证丧失者有“充分”哀伤的可能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slq$mp u:D|0心理学空间3Gq7ag(s!O5@

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面对一个刚刚体验了巨大丧失的人的时候,往往会有点不知所措,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加重他/她的创伤。这样的担心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谨言慎行。但是,如果担心太多,多到了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说的程度,那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也许我们把自己面对丧失的软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杨澜最近在博客上说:“别让孩子钻进坚强乐观这个壳。”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那些鼓励经历了巨大丧亲之痛的孩子“坚强乐观”的人的用心是好的,但后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如果哀伤不充分、负性的情绪被压抑而没有被表达,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哀伤会使我们暂时软弱,但却可以使我们在将来真正变得坚强和乐观。

@Vi q3f1c0

'VGDa$@Y pv!M0[0一个在灾难中失去了丈夫、却有着3个月身孕的女性问我:我如何才能尽快从哀伤中走出来,以避免这种状态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呢?我说,我没有经历过你这样的巨大痛苦,所以只能凭想象理解你现在的状态。但是,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让你最快地从这种状态走出来的最好办法,也许是别逼着自己太快从这种状态下出来。后来她告诉我,当时听了这句“有点绕”的话之后变得“很放心”了。再后来我得知,她和孩子的情况都很不错。心理学空间c!MZV+o+s~

I:V|J7RG9\6p0以哀伤对丧失,是人类练习了几十万年的“技艺”。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都储藏着这一有点无奈但却无比珍贵的遗产。这个遗产可以保护每个个体在经历了任何丧失之后,都能够继续前行。

/M wxd$\r P0心理学空间 g#c s'Z;zY

注:大部分人哀伤期会短于6个月;如果超过6个月,就需要医学处理了。心理学空间9?;R w$l1{:?7\x*@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曾奇峰
《曾奇峰》
家庭中的快乐和罪恶感»

 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曾在德国精神卫生机构进修两年。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88年)。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QQ:3046521800
电话:027-85308050
微信私号:zqfxl2014
微信公号:zqfxl2013
微博:http://weibo.com/u/2301865564


曾奇峰心理咨询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