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者 > 庞美云
 
庞美云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通常大家所熟知的是认知决定情绪,似乎情绪总是在认知之后。后来的研究却表明,情绪经常先于认知,并且由于作为情绪大脑的杏仁核有其独立的工作机制,情绪在某种情境下是相对独立于认知系统的。研究表明,情绪也是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绪的变化会改变认知加工的过程。。。。

这是情绪聚焦疗法的生理基础。

该疗法的框架中,治疗师被看作情绪教练,通过增强情绪聚焦,帮助人们觉察、接受并理解他们的情绪体验。在情绪指导中,基于两个面向而工作:到达与离开。主要前提是人没有办法离开一个地方,除非他已经到达了那儿。

这里前澄清几个概念:适应性情绪,不适应情绪。适应性情绪是被鼓励的,如愤怒、厌恶,不适应性情绪则被视为不健康,是那些重复出现,熟悉的难以变化的,如孤单、悲伤、被抛弃、糟糕的无价值感、不胜任的羞耻感,这些感觉常常不因环境变化或被表达而变化,也不为生活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向,只是把人困住。这些需要被调整和替换。

情绪聚焦是如何进行干预呢?

1。增强情绪的觉察;2。加强情绪的辨识;3。改变情绪;

情绪的存在可以帮助个体判断当前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可以动员个体的兴奋紧张或者使个体低沉松弛——个体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很难想象,没有情绪,这个世界是多么乏味和无聊……可是有些负面的情绪,比如抑郁,明明已无助于人们的自我保护,却象乱麻一样缠着患者不放,让人忍无可忍,痛苦不堪,这些情绪怎么会一直存在呢,按照进化论,无益的东西应该慢慢消失了,情绪却非如此,似乎越来越细化丰富并且多发了。

还有那些杏仁核,是不是也有退化的必要,人们需要记住情绪吗?如果情绪的发生永远是即时的,与过去无关,只与现在有关,那会怎么样?遇到险境,有认知系统下指令,即时动员恐惧情绪,该逃逃,该斗斗;看到喜爱的物事,认知系统自然认得,道:“嘿,这是好东西!”于是就开心,就拿取……杏仁核记住的那些东西,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它总是影响我们加工信息的准确性啊,倒可能加速,也可能引起误会——有过去快乐的夸张,也有痛苦的阴影。这才让这个世界变得充满虚假的罗漫蒂克及不必要的警惕和烦恼。

这么说没用,杏仁核长在那儿,恐怕一时半会儿退化不了。正是它的存在,使人类许多的情绪反应自动化,一朝失败,僵化的心灵便充满恐惧(当然,那有弹性的健康心灵另作它论,弹性也正是认知疗法,及情绪聚焦疗法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

情绪对什么人影响最大?倘若一个人脑子不太够用,或身处形势不明朗的情境,他便只好依赖情绪了。当然,坏情绪可能使一个人脑子更加不够用,做出莫名所以的糊涂事儿。

忍受坏情绪非常重要,因为无法忍受坏情绪而功能失调的人,那就是官能症了,为什么有些人能挺得住,而有些人就倒下去了,这是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

情绪启动程序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认知系统,因此,学习到新的看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这可以使当事者变得更为灵活,减轻其因偏执而引起的痛苦,然而似乎未必能够重新设定大脑的情绪预警系统,由过去经验组织而成的情绪启动程序未必因此而改变。

因此从上而下的理性情绪疗法对处理情绪过程、整合情绪上,是不够深入的。从下至上的情绪聚焦疗法作用于情绪本身,当事人会被要求不理会思想的升起,放任感情自行的运作和加工,直到身体感觉和情绪冲动消融,或者使模糊的感觉变得清晰,可以表达,——这里重要的是促进和保持感情的被激活,觉察到以前没有注意到和被阻止的。

情绪指导的目标在于通过帮助人们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更加觉察、接纳、对情绪意义的理解,来加强情绪聚焦能力。如果此指导过程存在于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安全、共情、有效的关系本身会促进情绪体验的接纳。一个接纳、共情的关系会引导来访者更安全、更深广地打开心灵,这种崭新的人际体验对情绪有抚慰和支持作用,来访者会因此变得整合。

为了跟随来访者的感受,治疗师需不时地教导来访者加工体验信息的方法(有哪些方法呢?),需要注意的是,教导来访者,并非引导他关注事情的内容(?),也非解释体验的含义,而是引导他投身其中,帮助他感觉那感觉,确定情绪的描述词汇,并接纳这些情绪。治疗师可教导来访者抚慰和分辨情绪的方法。

情绪指导在疗法中基于两个方向:到达和离开。假设是一个人无法离开一个地方,除非他已到达了那里。

如何到达——觉察和接纳。

1。帮助来访觉察其情绪。值得再强调的是,情绪觉察不是思考情绪,要有意识地不阻止情绪。人类有强烈的抑制痛苦情绪的倾向,正常的加工过程经常扭曲、扰乱情绪并阻止情绪,将正常的适应性的不愉快的情绪变成功能失调。为了消除对情绪的抑制,要帮助来访者注意并接近他们的情绪,通过消除抑制,认知上可以得到改变。不过,只有接近、升起、忍受情绪体验,还不够,要使情绪加工的效果达到最佳,还必须对情绪和认知进行整合,一旦情绪体验到达,来访者需要发挥认知的力量对体验进行信息探索、思考,发现其意义。

2。告诉来访者要允许那情绪的来临——这并非指他们必须向另外一个人表达他的感觉,而是承认和接纳这些感觉。

3。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情感。语言表达情绪可以使来访者提高自我适应的功能,并相应产生行动倾向,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吸收发生的经历。可以使以前情绪记忆中未被表达的经验意识化。情绪表达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据研究,情绪表达的多少可以预测乳癌的恢复情况。

4。觉察所体验的情绪是否某情境中的原生情绪,如果不是,要帮助来访者找出原生情绪。情绪可区分为原生情绪和次生情绪,原生情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直接的、最初的对一个情境的反映,比如对丧失的哀伤。次生情绪是这些对更基本的内在加工衍生出来的,可能是对原生情绪的防御,比如当生气的时候感觉到无望。次生情绪需要被探索,以知道其更原始的根源。原生情绪更能够提供导向问题定位和解决的适应性信息。这么说,如果可以评估出隐藏在无力感之下的面对不公正的健康的愤怒,就提升了来访者的适应性;而评估出隐藏在狂怒之下的、对丧失尊重的羞耻感,能够提升其被损害的感觉。

原生情绪有的是适应性的,是有用的,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指向,有的则是不适应性的,不具适应性的感觉不因环境改变和被表达而变化,也不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指向,只是给人们留被困住、无望、无助甚至绝望的感觉。那些重复出现的、熟悉的感觉,如孤单、悲伤、被抛弃、糟糕的无价值感,或者反复出现不胜任的羞耻感,让一个人的生活非常烦恼。治疗师可以和来访者一起找出原生情绪中有益的、适应性的信息,以及导向行动的可能性。不适应性的情绪则需要被改变。次生不适应性情绪需要被探索,找到更原始的认知和情绪,而使次生情绪减少。

如何离开——调控和改变。

1。情绪调控

在任何治疗中,情绪的调控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需要调控的常常是次生的情绪,如绝望和失望。或者是原生的不适应性的情绪,如无价值的羞耻感和没有安全感的焦虑或恐慌……

首先,共情、支持性的环境能够抚慰来访者的沮丧情绪,并使自我增强。

确定和命名情绪,允许情绪出现和忍受情绪,建立一个工作性的距离(类似于允许其存在和发生,然而跳开一步,不必完全认同于那里,那情绪?)。基于杏仁核的情绪发起机制需要被到达,情绪出现后,不应去阻止和控制,而需要使用更高级的大脑去理解这些紧急信息,并通过自我对话和其他有意识的策略,来平复这些激活以获得镇静。

有意识地增强和体验积极情绪,降低对消极情绪的敏感度。

自我安慰,类似于照顾自己,想象和成熟、值得信任的人对话,倾诉和发泄不知算不算?这个,是我的理解,我们来看更科学的描述:自我抚慰包含了隔膜式呼吸、放松、自我共情(甚至是自我怜悯)、自我交谈技巧。如果生活中有一个支持的、共情的朋友,幸莫大焉,或者感觉得自己在另一个人心中,内在安全感也会提升。

调整呼吸和转移注意。——可以转移注意。允许它,让它在,但未必一直停留此处,可以跑开来,转向其它的方向。比如治疗师提醒来访者去注意背景或者不明显但在场的其它感觉,比如声调和表达方式。

各种冥想练习和自我接纳对来访者建立“与征服性的核心情绪一个工作距离”是最有帮助的。

总结一句:调整呼吸,观察情绪,放任情绪来去的能力,对调整痛苦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在情绪工作中,区分情绪的强度及情绪到达的深度很重要,且要找出那“最具征服性”的情绪。情绪到达的深度常常是情绪工作的目标。

2。情绪改变

传统方法是通过体验、表达、完满或新的领悟来改变情绪。

情绪聚焦疗法发现另外的办法:用情绪来改变情绪,即认为消除不适应情绪的最好方法是用更为适应性的情绪来抵消它。研究结果表明:愉快、满意的体验比中性的体验更能够导致个体从消极情绪中恢复更快的循环系统,积极的体验可被视为心理恢复的燃料弹。有弹性的个体常常可以更快地恢复心血管的基线水平,不那么脆弱的个体能够使用主动性的情绪资源如骄傲、愤怒来反击抑郁产生羞耻感和消极的认知。

“坏的感觉似乎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愉快的感觉替代,即唤起有意义的替换性的体验来消除消极情绪,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努力去看好的方面。举例来说,大笑、能够忆起开心时刻,是悲伤的解毒剂。相似地,温暖和感情经常是焦虑的解毒剂。。。对无价值的抑郁,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想要驱走此心理从困境中解脱的愿望,而产生治疗性效果。。。”

而常常,好的情绪一旦被体验,好的想法也就产生了。

实践某种脸部表情、姿势及语音的表达,可以激发情绪,所以角色扮演可能让来访者真正体验某种情绪。这办法用来维持或加强来访者的情绪不错。治疗师可帮助来访者故意地进入某种情绪,如利用心理剧的设定,这么指导来访者:“试着告诉他我很生气,再说一遍,对,大声些……你能跺地板吗?站直!”

音乐比意象更能激起替换性情绪。

回忆愉快的情境,积极的想象等,都是消极情绪的解毒剂。

创造新的认知意义,在情绪体验足够深度的时候,这是必须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不相容性,一种情绪可以替换却未必能够消减另一种。不过,当这些互相对抗的元素被一起激活并共处时,不同的情绪状态程式会被整合成一个更高水平的程式整体。这也是“达到然后才能离开”的意义和目标吧。在治疗中,不适应的恐惧,一旦升起,就能够建立边界性的适应的愤怒或厌恶,或者有更温和的怜悯或宽恕所取代。同样地,不适应的愤怒也可以被适应性的悲伤所抵消,这导致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