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历史及发展
时间:2023年01月29日|546次浏览

催眠的历史及发展

张拯平

我曾对催眠也很好奇,便自行找过很多资料,下面是一些总结。

    催眠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秘时期,动物磁气流学说,生理-心理学解释,法国催眠论战以暗示学说战胜,沉寂,米尔顿艾瑞克森时期。

 

一,神秘时期:远古时期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催眠的身影。如中国古代的祝由术”。 所谓的祝由术在古代亦被称之为巫术,巫是通天地之人,是人神之间的媒介,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它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据说黄帝自己也曾是巫师出身,每次出征前都实施一套仪式催眠部落士兵,如祭祀先人,占卜祈福,一起舞蹈为部落摇旗呐喊助威,使士兵有如神助而士气大增,因此打败蚩尤等各部落。所以在古代,能施行祝由之术的都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他们都十分的受人尊敬。巫术或者祝由术的实施过程包括一整套仪式,有法器、摇铃念咒、唱歌、舞蹈等。至今在一些地方民间依旧保留有巫术如鬼神附体等。

西方,最早在宗教范围内为多,以催眠形式出现的催眠术由宗教上的僧侣操纵,用于布教、占卜和治疗。被称为“寺院睡眠”的治疗仪式中,就包含有催眠的成分:教徒们在礼拜那天,能实现纯然的催眠术-教徒们闭合双眼,寂然静坐,不久即会出现幻觉,在幻影中教徒能与神灵见面。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埃及、罗马僧侣每逢祭日,在身前呈现一种失神状态,踢人占卜休咎;另一种被称为占星术,施术者凝视手中握定的宝石(水晶球)口中念念有词,旋即能预知未来,答复别人占问只是,据说灵验异常。至今依然在民间存有。

 

二,动物磁气流学说,这个就等于是开创了催眠术了。在18世纪中叶,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尔(Franz Anton Mesmer , 1734-1815)首创了动物磁气流体学说”。 麦斯麦尔(Mesmer)曾研究过神学、哲学和法律,之后从事医学研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当时受到磁石治病的影响,也使用该法治愈了许多病人,影响极广。在他于176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行星对于人体之影响》中,认为行星力可藉由一种看不见的微妙流体的传导,而影响人类的健康。1775年,他修正自己的理论,提出「动物磁力说」(animal magnetism),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此磁流分布不适当就会产生疾病。藉由治疗者的手部接触,使磁流流入受治疗者的体内,调整磁流,而治疗疾病。这套程序被称为麦斯麦尔催眠术(Mesmerism)。

由于前来就诊的病人急骤增多,个别地使用磁石治病太过费时,已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因此,他创造了使用磁气桶进行集体治疗的方法:病人围坐磁气桶坐定,桶内盛满磁水、铁屑等无,桶顶置放一根发亮的铜丝,各人接上一根通向磁气桶的铜线,提示磁气可以通过铜线转到人体内。当一切安排就绪后,Mesmer身着黑色催眠服,手持磁棒,低声念着单词重复的催眠语,不久受术者就进入集体催眠状态,再予以各种暗示进行心理治疗,治毕就暗示醒来。Mesmer认为:磁气的流动影响了人体内磁气流通而起到治疗作用,故而又称为“动物磁气”学说,后来经过验证磁气桶内并无磁气,Mesmer的学说也被贬为邪说继而受到抨击和质疑,但即便如此,实际上,Mesmer的通磁术的确治愈和缓解了许多疾病,如风湿症、疼痛、皮肤疾病、痉挛性哮喘等等。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德国立了纪念碑。这种流体学说的观点持续了约三个世纪。也可以认为是催眠术的科学萌芽阶段 1784年,路易十六任命一个由科学家与医生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调查梅斯梅尔治疗法的真相。委员会的报告否定了梅斯梅尔的「动物磁力说」,将他的治愈案例归因于受治疗者的想象,即自我暗示的效果。梅斯梅尔的声名自此一落千丈。虽然他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以催眠术治疗疾病,但他确实在催眠术史上占有先驱者的重要地位。

同样在1784年,麦斯麦尔的徒弟皮杰格(M de Puysegur 1751-1825),曾使用「动物磁力说」为一位二十三岁的农夫治病。进而观察到受治疗者进入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受治疗者只能听到治疗者的话而听不到别人的言语,对治疗者的指令言听计从,清醒之后,却不记得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皮杰格称具备这三种条件的状态为「人工梦游状态」,认为进入这种状态的人,自然有特别的治疗能力。

 

三,生理-心理学解释,并提出了催眠术,19世纪中期,一批临床医生对通磁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37年前后,英国外科医生伊利奥特森(Elliotson, John),将催眠术使用手术麻醉上,并发现催眠对某些精神症状如歇斯底里的治疗有重大成效。1841年,一位英国医生叫布雷德(BRAID)在观看一位瑞士医师表演用催眠术为病人治疗时,本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想从中找出欺诈的手法,但他未发现任何破绽,病人被治愈了。布雷德被这种奇异的现象所吸引,并为之震惊,进而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多次观察,他发现受术者总是闭着双眼,表现出疲劳的姿态,布雷德认为这是一种人为的睡眠方法,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布雷德消除了包围着催眠的神秘气氛,布雷德逐渐变得相信并开始应用催眠术。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令受术者凝视盛满水的玻璃瓶也能取得同样效果,达到催眠状态,因而他认识这是视神经疲劳后引起的睡眠,根据这一观点,布雷德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提出hypnotism(催眠术)一词,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布雷德对催眠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43年发表《神经性睡眠论》,提出催眠状态的几个阶段和对神经症的治疗作用。布雷德用生理学观点将催眠解释为一种类睡眠状态,由于眼睛凝视一个光亮的、无生命的物体如怀表之类,精神高度集中,造成疲劳,而引发催眠。他又并用语言暗示于外科手术的痛觉消失上,发现催眠是凝视法与语言暗示所造成的现象。布雷德可谓运用严谨实验研究催眠的第一人。1850年催眠术已作为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称之为“催眠麻醉术”,代替药物麻醉进行手术,曾风行一时。

1847年,伊士戴尔(James Esdaile)在印度以催眠为唯一的麻醉手段,进行了一千多次手术。

1845年到1851年,印度的一位外科医生jamesesdail在病人被催眠并无痛觉的情况下进行了2000例手术,甚至包括截肢。但许多外科医生对此持怀疑态度。

仅仅通过一些催眠引导词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可信,加上一些失败的案例也强化了这样的怀疑。外科医生需要的是适用于任何人的技术,19世纪中期化学麻醉剂乙醚和氯仿的发明让医生们对催眠失去了兴趣。

 

四,法国催眠理论论战,1880年开始,发生在法国的一场论争而使得催眠术广为科学界所关注。

1, 法国南(Nancy)地区的一位医生利埃博(Lie’beault, Ambroise-Auguste),广泛将催眠应用于生理与心理性疾病的治疗与实验上。他的研究受到南锡医学院教授伯恩海姆(Bernheim, Hippolyte)的支持,各自发表论文,主张催眠现象并不涉及体力与生理作用,而是由暗示引起的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与反应组合。随后,法国的Liebeault 总结了前任的研究结果,继承了布雷德(Braid)学说的精髓,强调受术者的主观因素,提出了“人为睡眠状态说”著有《人类睡眠理论》一书,并在法国 Nancy 医学院联合了生物界、法律界的学者共同对催眠进行研究,形成了催眠学的“南希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催眠状态是受术者接受了施术者的暗示所致。这一主张改革了Braid的施术方法,仅采用暗示诱导,便可令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南希学派的暗示说侧重心理方面的研究,比Braid单纯以生物因素为主的视神经疲劳学说进了一步,更具有说服力。

2, 与之相对的是法国巴黎大学的神经学专家夏尔科(Charcot , Jean-Martin)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催眠是类似歇斯底里的病理现象,是一种引导出来的状态,在状态中他的歇斯底里病患会显现出类癫痫的现象。他对催眠的研究侧重于病理学方面。他认为催眠与歇斯底里状态本质相同-都是神经系统疾患的表现,换言之,催眠术以一种人为诱导的短暂歇斯底里罢了。依据这种观点,他把催眠现象分为大、小催眠两种,分别类似于歇斯底里的大、小发作,他的上述观点当时在学术界颇有影响,许多人士前往学习,其中包括年轻的弗洛伊德。这一学派据其发源地而被称作Salpetriere学派。它与南希学派互相争论,水火不容。

 3,在这次论争中,南学派等人证实催眠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自然心理过程,暗示论取得胜利。至此,催眠被认为是暗示所造成的现象。

 

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催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时代的弗洛伊德曾在Charcot的实验室工作过,后又到南希学习,在处理那些对催眠反应不佳的病例中,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自由联想”技术。他发现催眠的效果仅适用于对症处理,疗效欠持久。催眠状态下,虽易使病人宣泄情感或对遗忘的情感进行再体验,但他反对不考虑症状对病人的含义而一概加以消除。同时,他还察觉到了性心理冲突对催眠的影响。他认为,催眠的另一短处是:并非对所有对象均能达到催眠状态。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分析优于催眠术。一方面他对催眠也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在他完善了心理分析理论后,他再次强调了心理分析与催眠结合的必要性。

 

六,沉寂。1837年,Charcot死后,对催眠的科学研究跌入低谷,人们将兴趣转向外科手术中的化学麻醉。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恢复对催眠的热情,因为当时催眠术十分适用于战争创伤性神经症。“催眠分析”这一催眠与精神分析的联姻物也应运而生,这一治疗方法后来在二次大战时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次大战以后,有关催眠学的学术空气有了很大变化,英、美两国医学会相继承认了催眠在医学中的合法地位,并在心理学会中专设了催眠学术分会;1946年,英国催眠医师学会(The British Society of Medical Hypnotists)成立。1949年美国先后成立了SCEH和ASCB两大催眠学术团体。1949年,纽约组成临床实验催眠学会(The Society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这段时间内对催眠研究较有意义的主要有:巴浦洛夫的中枢选择性抑制理论和McDengall运用暗示的“分离假设”,阐明不同类型分裂人格障碍之间的联系等。

 

七,米尔顿艾瑞克森时期。20世纪初期,科学界对催眠学的兴趣与日递减,部分原因是弗洛伊德与其他一些科学家在心理分析领域引领了新方向。催眠术不再被当成理解大脑技能的工具,也不再被用来治疗患者。这样,催眠术在历史上又一次被杂耍艺人和表演术师们用来哗众取宠,而科学再次将其拒之门外。直到今天,舞台催眠师仍然坚称是他们的前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持了催眠学的生命。不过,仍然有一些医学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催眠事业的发展,法国人皮埃尔·简列特(1859~1947年)就是其中之一。简列特认识到他所称的“潜意识”是与意识并存的永久性状态。他认为,大脑在催眠中被分离,即分裂为意识和潜意识。而在深度恍惚中,潜意识实施有效控制。简列特认为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可以被强迫进人他的潜意识中,出现癔症症状。这个观点以及简列特的潜意识理论都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相似。与其同时代人不同的是,简列特依然相信催眠的作用。1919年,他虽不得不伤感地接受催眠被忽略的现实,却预言道:催眠终有一天会再次成为严肃科学的研究领域。美国心理学家波里斯·萨迪斯。他在1898年出版了一本对心理学意义重大的著作《暗示心理学》。在英国,约翰·米尔恩·卜兰威尔于1903年出版了著作《催眠术:历史、实践与理论》。这本书使学术界对于催眠术的兴趣得以延续。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Hull, Clark L 1884-1952),

赫尔于1918年获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接下来的15年中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催眠术,尤其是暗示感受性。他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他于1933年出版了著作《催眠与暗示感受性》,这本书直至今天仍然是该领域的重要文献。赫尔的首要成就之一是鼓励各大学和研究所进行催眠学研究。在1933年提出催眠是人类本质的自然反应,一种具有高度暗示感受性的精神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术者的想象力。在1923年的一次讲座上,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学生对克拉克·赫尔的催眠术展示大为着迷,他将受催眠者拉到一旁,自己进行了亲身实验。他就是心理学家米尔顿.艾利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1901年12月5日-1980年3月25日),是临床催眠的顶尖权威,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 他把催眠搬上科学殿堂,他在潜意识操作的研究及实务成就极具开创性,被誉称为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催眠师。艾瑞克森对催眠术作出的最大贡献是研发了诱导恍惚和对无意识大脑进行暗示的有效技巧。在他之前的恍惚诱导方法十分单一教条,接受催眠的患者只是被告知自己感到困倦、将要进人恍惚状态。艾瑞克森没有完全摒除这一方法,但主张根据患者个体的个性和需要对治疗师的手法加以调整。他研发了被称为间接催眠或“容许性”催眠的技巧,通过运用语言使患者融入到双向过程中去。他们会有效地将自己导人恍惚状态。其中一个著名手法是“混乱”技术,即通过在混杂的句子中使用毫无意义的词语,使有意识的头脑发生涣散,继而使患者进人恍惚状态。艾瑞克森还在催眠中使用隐喻和讲故事的手法,对他来说,语言的想象性使用非常重要。他总是在治疗手法上极为创新,并且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艾瑞克森写下了大量催眠著作,但成为他永久性遗产的仍然是这一实用而创新的催眠疗法。当今的许多从业人员都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启发。心理学学者尊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首席心理治疗师,许多人认为,若说佛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在于理论,而艾利克森的贡献则在于治疗实务,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经过发展催眠目前已被广泛用于医学、心理、 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

   目前有很多催眠学会, 如国际催眠学会(ISH),1957年,美国临床催眠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Hypnotists)成立。1998年,AAH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ypnotherapists )成立。还有各个国家成立了催眠学会。我国《心理治疗规范》就将暗示-催眠技术纳入了里面,各个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都有介绍催眠治疗。

 

八,催眠是一种意识改变的状态。催眠状态下的意识水平介于觉醒和无意识之间。其特征为:被催眠者的行为、意志、自我意识和生活方式较易出现主动性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催眠状态可见于任何正常人和病人。

 

九,催眠其实是唤醒, 唤醒潜意识。催眠需要一定的情景去暗示,引导,催眠也有投射转移的成分在里面。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

 

十,催眠治疗属于心理治疗技术,不同于催眠术,催眠术更多的用于舞台表演,选拔培养不同,催眠治疗更专业化及系统化。

催眠治疗三大类,第一是历史上的权威式。第二是美国注重暗示的标准式,需要先测试暗示能力。第三就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策略式,这个受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影响,更个体化一些的导入催眠,强调催眠师与来访者的互动关系。

 

十一,国内的权威催眠治疗培训项目:中德班催眠治疗连续培训项目,2008年开启。国际催眠学会(ISH)与德国催眠学会(MEG)联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还有如瑞士催眠学会,南非催眠学会,波兰催眠学会等及各大世界高校等师资。有些学员还获得了德国催眠学会证书。接受催眠治疗培训需要先接受一些基础的心理治疗培训项目。当然还有各地举办的各种催眠培训。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