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咨询:大仙何处来
时间:2019年12月15日|2405次浏览|1次赞

中医心理咨询:大仙何处来

孙泽先


练功走火入魔者到医院就医常遭拒诊,因为主诉严重而理化检验多为阴性,且症状怪异,诊断难以确定。这也是那一时期我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我的气功教研室原来在三楼,由于来访者增多,影响教学秩序,就被调整到一楼的拐角,方便外来人员的进进出出。同事们把我的气功教研室戏称为“走火入魔教研室”。事实上也难怪引来非议,有的案例确实显得很离奇,远超常规医疗的所见所闻。然而,这些案例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这些案例给我提供了一个从异常探究正常的视角,所以付出一些辛苦是值得的。

这个案例是一个男性青年练功者,来自An Shan市。他是一个技术工人,酷爱气功,买了很多气功书,并被气功书中描述的各种神通(特异功能)所吸引,立志要练出神通来。他没有参加过气功学习班,打算自学成才,就按照书中所述的方法开始练功。

练了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效果。他决定辞职回家,闭关修炼。他家有一间小仓库,是放杂物的,他收拾一下,放了一张床,一个小桌,一把椅子,就住在里面,除了洗漱如厕,足不出户,三餐由他的母亲定时送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练,他终于“出功”了。“出功”是那一时期的气功术语,指的是练出了特异功能。据他的描述,他练出一个“大仙”来。这个“大仙”非同一般,能够未卜先知,无论他想做什么,“大仙”都能提前知道。比如,他打算吃完早饭骑自行车到书店买一本书,“大仙”就会给他下指令让他快吃饭,吃完饭“大仙”就让他去取自行车,取来自行车“大仙”就让他去书店买书,而且还能指出书名来。

一开始他感到很高兴,勤修苦练终于有了成果。时间长了,心里开始发烦。耳边总是有个声音指示他做这做那,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他实在难以忍受,于是就决定把“大仙”送走。可是正应了那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他越想送“大仙”走,“大仙”就越是不走,而且指令就越加频繁。

万般无奈之下,他开始寻求帮助。他在气功圈里没有得到帮助,他是自学练功,没有人愿意为此负责。他去了医院,镇静药吃过,汤药喝过,针灸也试过,“大仙”就是不走。最后,他不得不到沈阳来找我。那时我是辽宁医学气功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是这类案例寻求帮助的终点站。

我治疗这类案例有两种疗法:明示疗法和暗示疗法。

明示疗法的本质是权威指令的逻辑性(理性)植入,此类疗法重在说理,是以理服人,主要是讲解归根心理学原理,偶尔也须引经据典,相互佐证。

暗示疗法的本质是权威指令的非逻辑性(非理性)植入,此类疗法重在体验,是以术服人,包括导引、布气、祝由等等。

我的原则是尽量使用明示疗法,实在不得已时再加上暗示疗法。我读硕士研究生学的是医学免疫学专业,那时同事们一致认为我学风严谨。可是,自从成立气功教研室,我还是我,但在别人眼里立马就变了,变成神秘莫测。尽量多用明示疗法是为了证实治疗走火入魔也要靠科学道理,以此来减少同事们对气功学的误解。

我开始给他讲解归根心理学原理。识神和元神是气功学的关键概念。识神的特性是一分为二,就是分析、判断;元神的特性是二合为一,就是不分析、不判断。识神和元神一分一合,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练功的关键就是用一定的心理学技术实现不分析、不判断,这就意味着抑制了识神、激活了元神,由此启动归根理顺根结的过程。这就是道教修炼中“心死神活”的道理。

我告诉他说,你练功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合、而是分,是带着强烈的欲望,不断地把识神一分为二的能力推到极点。分来分去的结果,是把自己一分为二,并开启了自己的这一半和那一半的对话。

我一边讲,一边回答他的问题,大约过了三个小时,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并点点头。我就势跟他讲,作为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是要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神仙鬼怪,那都是人心幻化出来的东西,只存在于虚拟世界,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是求实、也是明智。

我问他:“如果抛开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在你熟悉的人里面,对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此了如指掌的人应该是谁?”
他想了想,说:“那就应该是我自己了。”

我下意识地用手重重拍了下桌子,说:“你终于开窍了,那个大仙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是你不断地一分为二,生生给分出来的。你领悟到了这一点,问题就解决了。大仙与你原本为一,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一切都归到了原点。这就是《楞严经》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为了强化这样的认知,我又给他讲了巴甫洛夫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巴甫洛夫用实验犬建立条件反射,让它看到正圆形时流口水,而看到椭圆形时不流口水。然后开始让椭圆形的两个焦点渐次接近(意味着椭圆形越来越向正圆形靠近),让实验犬反复辨认。当椭圆形十分接近正圆形时,实验犬的判断能力到了极限,就出现了躁动不安,狂吠不止,乱流口水等状况,说明它已经开始接近精神分裂的边缘。

听完这段话,他说心里不堵了,有一种头清眼亮的感觉,耳朵里也清静了。

他回去以后,曾给我来过两次电话。一次是告诉我他没事了,已经重新上班。另一次是问我可不可以再练气功。我告诉他练气功要找一个有经验的人,在他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练习。练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就如唐代道士吕洞宾所说:“奉真修道守中和,铁杵成针要琢磨。个中本然无大巧,只在逐日用功多。”


【圣心塾按语】

气功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炼技术——儒家的“三纲八目”、佛家的“戒定慧”和道家的“性命双修”。在修炼之中,有人求术,有人求道。

汉代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弃正从邪径,裕速阏不通。”这就是说,在修炼之中,人们对术的兴趣要比对道的兴趣大得多,求术的人要比求道的人多得多,这种状况自古至今一直如此。

道教有一个比喻,把求道比作农田里的稻子,而把求术比作农田里的茅草。茅草是稻田里面的杂草,生长速度十倍于稻子,于是就有了“稻高一尺,茅高一丈”的说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神通一词源于佛教,属于术的范畴。佛祖释迦摩尼一直反对在修炼中追求神通。在《长阿含经》中释迦摩尼明确指出:“我终不教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子、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那么,为什么要求道?这一直是个语焉不详的问题。意向流管理学能给出一个简捷的解释。

意向流管理学的主要管理项目是判断管理,情欲管理,智慧管理和信念管理。在这四项管理当中,判断管理是手段,智慧管理是目的,信念管理是保障,情欲管理是助力。

求道的本质是实现智慧管理,保障意向流中的智与慧两个方面能够和谐发展,防止意向流出现乱流(turbulence )现象。意向流的乱流现象是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意向流的乱流现象在走火入魔案例的诊治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这类来访者当中,虽然都被说成是走火入魔,但有的是,有的不是。真正走火入魔的案例,其意向流围绕同一主题高速旋转,形成一个强势的漩涡,变动不拘,无休无止,不能自已,能给对方很强的感觉。由于经验多了,来访者一进诊室,我就能感觉到是不是真正的走火入魔。

意向流是识神和元神的统一体。识神和元神是人的两种不同的认知能力。识神的认知能力称为“智”,元神的认知能力称为“慧”。我曾写过一篇专门阐述智与慧之间关系的文章《智慧新解》,发表在2000年的《东方气功》杂志中。

智出于识神,是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把握事物的规律,属于理性知觉。这种能力在于构建概念并确定概念间的联系,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所以“智”这个汉字包括“知”和“日”两部分,表示知识能够与日俱增。

慧出于元神,是直观整体地把握事物的规律,属于悟性知觉。这种能力在于超越一切概念,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所以“慧”这个汉字包括“彗”和“心”两部分,表示扫除心上一切概念的羁绊。

智是理性知觉,属于逻辑范畴之内的认知能力;慧是悟性知觉,属于逻辑范畴之外的认知能力。修炼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属于悟性知觉的慧,使之与属于理性知觉的智相互和谐,共同发展,保障意向流的正常运行。

中国古人很早就对这两种认知能力有过明确的论述。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1020~1077年)指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 大心篇》)这里的“见闻之知”就是出于识神的智,而“德性之知”就是出于元神的慧。

国外学者能够领悟到这一层道理的首推布伦塔诺,他提出的内知觉(inner perception )概念与慧十分相近。他明确指出内知觉的直解性和自明性,并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内知觉所把握的现象。

意向流是识神和元神的统一体,它的正常运行得益于智与慧的和谐。智和慧犹如一棵树,智为枝干慧为根:在枝干上得果实,在根中得生机。如果意向流运行中智与慧不和谐,就会产生乱流(turbulence)现象,从而对人的认知、情感和意欲产生负面影响。意向流的乱流现象是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所以必须对意向流进行智慧管理。

修炼是实现意向流智慧管理的重要方法。在修炼中不仅要提高智商,更要提高慧商。只有智商与慧商具足的人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黄帝阴符经》才说:“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参见《归根心理学》第四章)

标签: 意向流  识神  元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