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律:深入无意识的第二规律(归根心理学第十一讲)
时间:2018年11月12日|1388次浏览

转换律:深入无意识的第二规律

(归根心理学第十一讲)

孙泽先

 

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识神与元神是对立统一的存在。就像那棵“人类意识之树”(图1),地上部分属于识神界,地下部分属于元神界,他们各自处于截然不同的时空状态。练功归根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识神与元神之间的时空切换。那么,这种时空切换在识神界与元神界之间是怎样进行的呢?归根三律的转换律将回答这个问题。

 

转换1;根结形成的过程是能量转换为信息的过程

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的经历,有痛苦的、也有愉快的,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有记得住的、也有记不住的。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经历,都付出过许许多多的身心能量。那么,这些能量都跑到哪里去了呢?难道都伴着岁月的流逝而随风飘散了吗?其实没有。那些身心能量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储存起来,储存在另外一种时空之中。

比如,你经历了一件事,它曾使你寝食不安,苦不堪言,消耗了你的大量身心能量。若干年后,这件事你已经彻底遗忘了。然而,那些能量却未曾消失,它形成了一个根结the Root complex),以信息方式储存在你的根里。这是根结形成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为信息的过程。

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的人生坎坷、苦多于乐。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坏事。遭遇坎坷时所付出的身心能量,都会转换为信息,以根结的形式存储于根中,成为个人的无形资产。人的一生中,要经历不可计数的事件,因此在根里也要形成不可计数的根结,再加上先天承传的根结,形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信息库,也是个人的能量储备库。一个人的经历越多,这种能量的储备也就越丰厚。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这说明,必须有丰厚的能量储备,才能担当得起重大的使命。

 

转换2:根结理顺的过程是信息转换为能量的过程

就个人而言,自有生以来所经历的事件各不相同,所承受的先天根结各不相同,那么根中的根结与根结之间所形成的格局亦各不相同。这种个人所特有的根结格局称为人格personality

这里的人格,说的是个体的独立特征,即在根结格局构成上与其他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只是在根结组成的特性上以及根结格局结构的特性上的差异,而不是价值意义上的高低贵贱的差异。就价值意义而言,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为什么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的根结格局没有十全十美的,都存在很多有待理顺和重建的地方。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件,包含着愉快和痛苦、收获与丧失、成功与失败、欢爱与恨恶、诚信与欺骗、期待与失望等等人生百味。这些事件都会变成根结存在根中。人的根就像一个硕大的仓库,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根结,由此而形成的根结格局存在很多不理不顺的地方。人的人格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存在理顺的必要和重建的余地。所以古人才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第二,虽然人的经历各有不同,其根中以信息根结的方式存储的能量储备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人的根结格局不仅包括个人有生以来的信息、也包括父母双亲的信息、还包括祖祖辈辈的信息,所以从理论上讲,可供调动的能量储备是无限的。问题就在于是否善于归根理顺根结来调动这些潜能。如果不善于归根理顺根结,经历十分丰富的人也不一定开发出成功所需的潜能。而如果善于归根理顺根结,经历不十分丰富的人却有可能开发出成功所需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开发潜能的关键是什么?开发潜能的关键是归根。归根才能理顺根结,而根结理顺的过程,是信息转换为能量的过程。

练功的关键在于把识神切化为元神。识神切化为元神,就启动了归根理顺根结的程序。当某一根结被理顺时,整个根结格局的有序性、合理性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同时释放由被理顺的根结信息转化而成的能量。这是重建人格的过程,也是开发潜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练功是一项工程——人格重建工程Personality Rebuilt Engineering也是一种技术——潜能开发技术。

 

转换3:信息从元神界进入识神界必须进行转换

识神和元神处于两种不同的时空状态。我们把识神所在的时空称作识神界,而把元神所在的时空称作元神界。识神界与元神界之间有一个交界处,称作“界面”interface。信息无论从元神界进入识神界、还是从识神界进入元神界,都必须在界面发生某种转换。这种作用叫做“界面效应”interface effect)。这在佛学的八识之中,应该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第七识就如三棱镜,白色光线无论从哪个方面射入,都会发生折射而变成七色。

上面讲过,练功的过程就是归根理顺根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某一根结被理顺、其信息转换为能量而出根时,就会从元神界穿越界面进入识神界,并依所作用的不同感觉器官而分别出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方面的种种感觉,这些感觉只有练功者本人才能领受得到,属于内在景象,故称“内景”。

内景常常在信息出根时,由于界面效应而发生转换,使之与形成根结的本初事件相距甚远,这种现象叫做“变相”。例如,以前我讲过的青年练功者练功时所见的“黑虎星”,与形成根结的本初事件中的黑猫,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相。在绝大多数的场合下,变相之大,会使内景与形成根结的本初事件之间变得风马牛不相及,以至于无法根据内景去推断形成根结的本初事件到底是什么。

攀缘内景,是练功中的一大禁忌。所谓攀缘内景,就是在练功中对内景刻意关注,想把它琢磨明白。然而,这么一关注、一琢磨,就把练功中正在归根的元神转化为离根的识神,因为关注和琢磨,都是“分析”、“分辨”、“分别”的状态,属于“一分为二”的过程。显然这是识神在起主导作用,是离根而不是归根。攀缘内景,就等于破坏练功归根理顺根结的过程。

因此,练功者在练功时对于内景必须做到“见如不见”。这是一种功夫,在佛学中称之为“定力”。定力是练功归根理顺根结的重要保证。

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把内景当作功夫的标志,刻意去追求,这是在追虚逐妄。有的人在练功时见到观世音菩萨,便欣喜若狂,以为大功即将告成。有的人在练功中看到了牛头马面,便惶惶不可终日,以为大难就要临头。还有人盲目追求“气运周天”、“阳光三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等等内景,求而不得便产生焦虑,往往酿成偏差。这些都是由于对内景缺乏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

正是因为内景在练功中毫无关注的价值,所以《金刚经》才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理实见分第五)。

对于内景,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所有的内景,都是根结在被理顺的过程中信息转换为能量时形成的。由于界面效应的缘故,显现的内景虽然真切,却无法找出其真实意义,这叫做“虽真亦幻”。另一方面,尽管内景在练功中无真实意义,但它的产生却是基于形成根结的真实事件,这叫“虽幻亦真”。

充分认识内景“虽真亦幻,虽幻亦真”的性质,有助于我们远离攀缘内景,远离追虚逐妄,使练功归根能够顺利进行。

常常有人问:“练功中什么样的感觉最好?”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没有感觉的感觉是最好的感觉。”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练功就是把识神切换为元神,使元神起主导作用。元神一旦起主导作用,归根理顺根结、重建人格、开发潜能就会自动化地进行。练功者此时唯一的任务,就是不要干扰这个过程,这就叫“无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元神的归根理顺根结、重建人格、开发潜能就会顺利进行,这就叫“无不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40章)。如果练功者在练功时不是把自己的意识活动保持在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的状态,而是考虑“好与坏”、“真与假”、“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这显然是违反了“分合律”,这样做是在把元神切换为识神,实际上就等于中止练功。

 

转换4:信息从识神界进入元神界必须进行转换

人们练功总是带着意愿的,或是防病治病、或是益寿延年、或是开发潜能等等。可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些意愿是不可能随着归根理顺根结的过程而被带入根中的。由于识神和元神处于不同的时空状态,而人的意愿属于识神的范畴,所以它不可能直接进入根中。

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个办法,就是在练功时运用口诀。

口诀,古称咒语,是常用练功技术之一。由于练功常用的传统口诀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很多人都把口诀看得很神秘。归根心理学能够打开口诀的神秘外壳,展示其中的合理内核。

那么,口诀是什么?口诀是载体,它能把练功者的意愿和信念带入根中。

下面以“六字诀”为例讲一讲这个问题。“六字诀”是传统口诀,最早见于梁代道士兼医学家陶弘景(456536)所著的《养性延命录》,后来隋代佛教天台宗四祖智顗(538597)在他的《童蒙止观》里、以及唐代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在他的《千金方》里都有所发挥。“六字诀”是由“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组成。这六个字的五行属性及其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如下。

 


比如说,一个肝病患者为了治病练功,他能不能在练功时默念“练功治肝病”这样的口诀呢?不行,那样效果不佳,因为这种有明显意义的文句属于“分析”、“分辨”、“分别”的范畴,会被“界面”挡住,不能深入根中。怎样做才行呢?要在练功时默念“嘘”字。“嘘”字是古代著名口诀“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之中的一个诀,五行属木,通于肝。“六字诀”的每一个诀,都是简单的音阶,本身无任何意义,属于“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的范畴,不会受到“界面的”阻拦。但这些口诀事先都已赋予一定的意义,念时只诵其音,不思其意,这样才能入根,才能把练功者治疗肝病的意愿和信念带入根中,从而加强归根理顺根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古代练功者十分重视口诀的运用。

在《楞严经》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释迦牟尼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让他的弟子们讲一讲个人修炼的体验。会中有二十五位菩萨和大罗汉相继发了言。观世音菩萨在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佛问圆通,我从耳根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楞严经》卷六)。这就意味着观世音菩萨的修炼方法是运用口诀。在学术研讨会的总结中,观世音菩萨的修炼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被评价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楞严经》卷六)。可见口诀是何等重要。

作为口诀,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音阶简单,(二)本身无任何意义,(三)事先赋予意义,(四)流传久远。

口诀的音阶一定要简单明了,朗然上口,这样才能便于诵念。而且口诀本身不能有字面上的意义,因为一旦具有字面上的意义,就属于识神范畴,就会被界面效应所阻隔而难于入根。口诀虽然本身不能具有字面上的意义,却可以将其作为载体,事先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修炼时只诵其音、不思其意,就能将修炼者的意愿和信念带入根中。至于口诀的选择,应当选用那些历史久远的、流传广泛的、影响深刻的,如“六字诀”,“大明咒”,“金刚诵”等等。运用这样的口诀,可以在归根过程中引起更深层次的相应,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不要自己编造口诀,因为自己编造的口诀根底浅薄,不能借用传统的力量,难以取得满意的功效。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注意修炼者和口诀的相应关系。应该根据修炼者的修炼目的、心理特点、宗教背景等等方面的情况,因人制宜地选用合适的口诀,口诀一旦确定,应当持之以恒,不可轻易更换。


【圣心塾关联信息】
电话:13604903264 
邮箱:shengxinshu@foxmail.com
微信二维码:扫码进入免费公开课 

标签: 归根心理学  转换律  人天相应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