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合律:深入无意识的第一规律(归根心理学第十讲)
时间:2018年11月09日|2119次浏览

分合律:深入无意识的第一规律

(归根心理学第十讲

孙泽先

 

归根心理学认为,修炼的过程就是深入无意识的过程,也是立信归根、理顺根结、重建人格、开发潜能的过程。那么,实现这一过程有什么规律可遵循呢?有三个规律:分合律,转换律,相应律。这就是归根心理学的“归根三律”。

本章要讨论的是分合律

 

周易归根图与分合律

请看下面这张图。它叫“周易归根图”“周易归根图”实际上是“太极八卦图”的变相。它变成一棵树的形状,根是无极,树干是太极,一级分枝是两仪,二级分枝是四象,三级分枝是八卦。

从这个周易归根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凡是处于“一分为二”的过程(即太极而两仪,两仪而四象,四象而八卦的过程),就是离根的过程。凡是处于“二合为一”的过程(即八卦而四象,四象而两仪,两仪而太极的过程),就是归根的过程。

这个周易归根图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识神和元神。        

识神的特点是分析、分辨、分别。识神起主导作用时,是“一分为二”的过程,也是离根的过程。

元神的特点是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元神起主导作用时,是“二合为一”的过程,也是归根的过程。

识神这种“一分为二”的特点,在佛学上叫做“分别心”,即人的意识活动处于一种分析、分辨、分别的状态。也就是说,只要人的意识活动处于分析、分辨、分别的状态,就意味着识神在起着主导作用。识神起主导作用就是离根的过程。

元神这种“二合为一”的特点,在佛学上叫做“无分别心”,即人的意识活动处于一种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的状态。也就是说,只要人的意识活动处于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的状态,就意味着元神在起着主导作用。元神起主导作用就是归根的过程。

在人的意识活动中,一分为二的状态是离根,是识神在起主导作用;二合为一的状态是归根,是元神在起主导作用。这个规律叫做“分合律”。

分合律告诉我们,识神与元神之间是可以相互切换的,切换的条件就是一分为二或二合为一。在人的意识活动中,二合为一可以促使识神切换为元神,一分为二可以促使元神切换为识神。

前面说过,练功的过程就是归根的过程,一切身心效益都是在归根的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怎样做才能进入这个归根的过程呢?

很简单,必须遵循分合律,把人的意识活动由一分为二的过程切换成二合为一的过程。换句话说,必须把识神切换为元神。元神是归根意识,元神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就是归根的过程。

这个道理从“道”字的构成可以得到启发。

道,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首”,一个是“辶”。“首”是头脑的意思,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本草纲目》),所以“首”有元神的含义“辶”则有行走、运行的含义。

由此可见,道就是元神的运行。元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和谐性、有序性的主导因素。元神顺利运行是生机旺盛的保障。这是练功归根能够取得种种效益的根本所在。

 

归根的基本方法

怎样才能把识神切换为元神呢?

把识神切换为元神,是人的意识活动中一种时空状态的切换。实现这样的切换,就必须使人的意识活动处于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的状态,亦即“二合为一”的状态。这在练功技术里面,称为“入静”和“入定”。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使人脑处于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既非清醒态,亦非睡眠态,更非半睡半醒态,乃是气功学所说的“气功功能态”。

当然,把识神切换为元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元神主静而识神主动。古人曾用“心猿意马”这个成语来形容识神变动不拘的特性。就是说,识神有如丛林里上蹿下跳的猴子,又像草原上奔腾无羁的野马,片刻不停,易纵难收。如何能把它们“定”住,不让它们乱蹦乱跑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拴在某一处。如此一拴,它们就能由动转静。这叫“拴心猿,锁意马”。

在练功技术里面,把识神切换为元神的方法,与“拴心猿,锁意马”很相像。

宋代道士薛式1078 - 1191曾说:“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复命篇》丹髓歌)。这句话是说,过去老师曾把练功秘诀亲自传授给我,那就是“凝神入炁穴”。

凝神,就是集中注意力。炁穴,就是丹田。凝神入炁穴,就是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指向丹田。严格地讲,这里的凝神,并不是那种带有紧张甚至焦虑的注意,而是在身心安和、轻松愉悦的背景之下的注意。通过这样的凝神,识神就被“定”在丹田,于是由动转静,启动了向元神切换的过程。

当然,凝神有很多种方法,“凝神入炁穴”属于“意守法”,其他还有“调息法”、“数息法”、“存想法”、“观照法”、“默诵法”等等。无论何种方法,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识神切换为元神。

 

从现代科学看归根

从现代科学角度讲,人有旧脑和新脑。旧脑是间脑、小脑和脑干,这是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体温、血压等等)的物质基础。新脑是大脑皮层,这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的新脑特别发达,这是人类优越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点之一。发达的新脑能够使人类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然而,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58章)。新脑频繁的活动,常常干扰旧脑的功能,使人体生命活动出现种种障碍。要想使这些障碍得以解除,应该适当地抑制新脑的活动。归根心理学的练功技术,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这里首先需要对新脑的活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大脑皮层活动的时候,其上有很多的兴奋灶,犹如夜间城市的万家灯火,又像夜空的点点繁星。要想把这些兴奋灶抑制下来,有一个规律可以运用,那就需要在大脑皮层建立起一个优势兴奋灶,由于副反馈作用,其他兴奋灶就逐渐抑制下来了。这就是“月明星稀”现象。

凝神入气穴,就是在大脑皮层相应于丹田的部位,通过凝神的作用,建立起一个优势兴奋灶,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其他兴奋灶得以抑制。新脑休工了,旧脑便解放了,就能使原来的功能障碍得到恢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37章)的道理。

凝神这一技术,是练功之中的基本功,说来简单,行之不易,一般要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掌握,所以古人才有“百日筑基”的说法。

初学练功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练功时经常“跑窍”,也就是注意力常常不知不觉地离开了丹田。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转移”。

原来,大脑皮层上的优势兴奋灶,不会持续很久,如果不经特殊训练,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必然逐渐衰减,进而为新的优势兴奋灶所取代。这就是练功中“跑窍”的现代心理学基础。

古代功法中的“小周天功”,设计得比较合理,有利于克服“跑窍”现象。这个功法不是要求凝神于一个静止的点,而是凝神于一条线,让注意力在中医学所说的任脉和督脉所形成的环线(躯干的前后正中线)上周而复始地移动。这样就能大大地延长凝神的时间,这是“小周天”比较流行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对练功的基本机制在科学常识所及的范围所做的初步探讨。实际的练功机制,要比上面所讲的复杂得多。有些问题的解释还要等待现代生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深入发展。

 

“得一”是练功的根本原则

人的根是一个容量巨大的信息库、能量库。要想从中获取种种效益,就必须归根。归根就要把识神切换为元神。切换的关键在于凝神。通过凝神,使人的意识活动由动切换为静,由分析、分辨、分别切换为不分析、不分辨、不分别,由一分为二切换为二合为一,由分别心切换为无分别心。这种切换的关键,古人称之为“得一”。

“得一”,是练功的根本原则。

在中国古代,曾有“道法三千六百门”的说法。这是因为,气功作为一门重建人格、开发潜能的自我修持技术,曾经渗透到宗教界、学术界、文艺界、武术界、医学界等等领域,于是就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气功功法。

气功的功法虽多,但构成每一种功法的基本法则和基本要素是相通的。无论何种功法,都包含着“两法则”和“三要素”。

“两法则”是指“松”和“静”。松,是身要松,即要求将周身肌肉尽量放松。静,是心要静,即要求意识活动处于一种安祥平和、宁静合一的状态。

“三要素”简称“三调”,就是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对躯体的调节,调息是对呼吸的调节,调心是对意识活动的调节。

“三要素”的实行是为了实现“两法则”,而两法则的实行是为了实现“得一”这个根本原则。在练功的操作技术中,怎样实践这些要素和法则呢?古人采用的方法叫做“和合四象”。          

所谓“和合四象”,就是“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

“含眼光”,即二目垂帘,返观内照。

二目垂帘,就是两眼轻轻闭合,但要微留一丝光路。就像竹帘垂窗,既能遮蔽烈日,又不使室内过于黑暗。前人曾说:“垂帘光下照,不可眼圆睁。圆睁准助长,闭目阴气生”(孙云卿:《丹诀奥旨》初坐真诀)。练功之时,如二目圆睁,就会杂念丛生而至散乱;若双眼紧闭,又会睡意频发而入昏沉。只有二目垂帘,才能避免上述两种毛病。

返观内照,也叫内视,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想象两只眼睛如同日光下照丹田。这样做有助于降伏心火,令其下降,不使上炎。正如《性命圭旨》所说:“ 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凝耳韵”,即返听呼吸、勿令有声。

练功之时,必须收心定意,勿令心意外驰。

心意外驰有两大通道,一是目之视,二是耳之听。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所感受的外界信息,百分之七十源于视觉,百分之二十五源于听觉。所以,如果不能管理好眼睛和耳朵,练功将无法进行。含眼光是视觉管理,其方法是二目垂帘。凝耳韵则是听觉管理,其方法是两耳内听,监管呼吸,若闻呼吸有声,即当及时调整,以保证呼吸能够深慢细匀地进行。

“调鼻息”,即调节呼吸、绵绵若存。

明代道士伍冲虚1574 - ?)说:“火候谁云不可传,随机默运入玄玄,达观往昔千千圣,呼吸分明了却仙”(《天仙正理》)。可见呼吸之理,不可不明。至于调节呼吸的原理,元代道士丘处机1148 - 1227曾经指出:“如何云火兮,后天呼吸;如何用火兮,呼降吸升”(《小周天歌诀》)。练功之初,多注意于呼气,就是利用“呼降吸升”这一原理,配合“内视”与“返听”,以达到降心火于丹田、促使水火相交而化生真气的目的。

“缄舌气”,即舌抵上腭、缄默无言。

舌抵上腭在练功中称为“搭鹊桥”,具有交通任督二脉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唾液分泌。

唾液最为古代练功者所珍重,称之为“灵液”、“清水”、“长生酒”、“金津玉液”等等。《黄庭内景经》说:“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黄庭外景经》说:“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指玄篇》也说:“人人会饮长生酒,个个能成不死夫”。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唾液对人体来说也是大有用处的。唾液产生于口腔三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正常情况下,这些腺体每天大约分泌1500毫升唾液,其中含有多种酶类,具有杀菌抑茵,帮助消化等作用。近年来,日本科学家发现唾液中含有“腮腺激素”。这种激素虽然以微量形式存在,但在保持血管弹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据此认为唾液具有抗老的功效。腮腺激素是在唾液下咽的过程中被食道粘膜吸收的,到了胃里即被分解。前人有“鼓漱三十六”和“一口分三咽”的口诀,要求将口中唾液鼓漱之后再分次咽下,这样就能增加腮腺激素被吸收的机会,因此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实际上,“和合四象”就是通过上述四方面的调控,使练功者实现身、息、心三者的和谐,进而达到身松心静的境地。

其实,“两法则”、“三要素”也好、“和合四象”也好,这都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实现练功者的意识活动由一分为二的状态向二合为一的状态的切换,亦即由识神向元神的切换。由此可见,手段虽有多种,目的只有一个。这个目的,就是“得一”。

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德经》第39章)。


【圣心塾关联信息】
电话:13604903264 
邮箱:shengxinshu@foxmail.com
微信二维码:扫码进入免费公开课 

标签: 分合律  元神  识神  得一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