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宗教修炼的根基 (归根心理学第八讲)
时间:2018年11月02日|1792次浏览

立信:宗教修炼的根基

(归根心理学第八讲)

孙泽先



《上元归根铭》说:“立信能积,功德万种;得一直通,道法三千。”这句话讲的是,练功归根之中有两个因素最为关键,一个是“立信”,一个是“得一”。

所谓“得一”,就是第十讲分合律将要说的道理。“得一”是识神转化为元神的必要条件,没有“得一”,归根便无门可入。“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吕洞宾:《指玄篇》)。无论功法有多少种,都必须从“得一”而登堂入室。

所谓“立信”,就是建立信心。信心又叫诚心或信念。练功归根的种种效益,必从“立信”开始,有如万丈高楼,无基不立。所以《华严经》才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的力量

“信”是什么?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说得很明白:“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节)。

换句话说,“信”,就是对所望之事,虽然尚未谋面,而于心中确认必成,毫不疑虑。

在《圣经》中,耶稣Jesus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同时还是一名医生,他在传道的同时医治过很多病人。

有一次,耶稣进了迦百农Capernaum城里,众多的人簇拥着他。“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耶稣周围观看,要见作这事的女人。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马可福音》525-34节)。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作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他们的眼睛就开了”(《马太福音》927-30节)。

还有一次,“耶稣和门徒到了众人那里,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跪下,说:‘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门徒暗暗地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马太福音》1714-20节)。

宗教经典所述的故事,乃是根中信息与能量的特殊表述形式,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人们集合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的反映,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们留下一部信史,更在于它能够把人们带入一种常规思维所无法达到的意境,从而使人们获得实现根中信息转化为能量的前提——信心。

据《圣经》的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所载,耶稣亲手治疗的病人有26例之多,有的是身体方面的疾病,有的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耶稣治疗这些疾病,不是用药物,而是用精神力量。

什么精神力量?信的力量。

信什么?信“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路加福音》1827节)。

神是什么?“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节)。在《圣经》中,神无相无名,却造天造地造人,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

可见,《圣经》中所说的神,就是归根心理学所说的根。信神所产生的力量,就是信归根所产生的力量。

耶稣是要通过治病这样一个侧面显示信的力量。耶稣治病凭着信,病人就医也凭着信,两信相应,于是出现了神奇的治疗效果。耶稣对他的病人解释这种神奇疗效时,没有说“神救了你”,也没有说“耶稣救了你”,而是说“你的信救了你”。这是实话实说。信的力量,归根结底要通过信徒本人来体现。在这种场合下,信,便是药;不信,便是拒不受药。倘若病人拒不服药,无论什么样的灵丹妙药都将无济于事。

那么,同样的病,为什么耶稣能治而他的门徒却不能治呢?原因就在于信。当时,门徒的信心还在成长中,他们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信心,也不能帮助患者建立足够的信心。因此耶稣常常批评他们是“小信的人”(《马太福音》1431节)。

耶稣之所以用芥菜种比喻信心,是因为芥菜在当时当地已知的蔬菜之中种子最小。他这样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门徒的信心小,小得连芥菜种都不如;其二,是说信心的力量大,哪怕只有芥菜种那么大的信心,也足以产生移山之力。

信心对于宗教来说至关重要,它是用以激发心理能量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所以才有“无信不立教”的说法。

当然,信心并非宗教的专利。成就任何一种事业,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任何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可能各有种种不同的因素,但其中有一个因素必然是相同的,那就是坚定的信心。

 

三种立信的方法

正因为信心如此重要,所以它是气功治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说来,气功师通常采用三种立信方式,即“以术服人”,“以例服人”和“以理服人”。

以术服人,就是向人们演示不寻常的技术和能力,诸如“电气功”,“带功报告”,“人体引动”,“借物治病”,“空中取药”,“酒变度数”,“香烟变味”,“空掌招蝶”,“顷刻开莲”,凡此种种,在某些气功杂志的广告中随处可见。

以例服人,就是向人们讲述气功治验的病例,或请受益的病人现身说法。

以理服人,就是向人们讲解气功治病的道理和功法的作用。

在以往的气功教学中,这三种立信的方法都有人使用。

以术服人,立信最为快捷,这是气功走进市场的过程中许多气功师惯用的方法。然而,这种立信之法有两种弊端。第一,人们因此而获得的信心,不是基于“自力”,而是基于“他力”,练功者极易产生对气功师的依赖、迷恋和崇拜,虽可取效于一时,久后则有走火入魔之虞;而气功师虽可因此迅速扬名、拓展业务,却不免有误导信众、夺人信宝之嫌。第二,在气功师演示的种种技术与能力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与气功的本质风马牛不相及,一旦人们明白了其中某些演示不过是技巧或常识,就会信心顿失,同时还会对气功的真实价值产生深深的误解。

以例服人,关键在于例证的真实性。真实的例证,能给人以真实的信心;而虚幻的例证,只能给人以虚幻的信心。

以理服人,关键在于理论的彻底性。必须知道,所讲之理有正邪之分。正理,就是正确的道理,由此而立的信是正信。邪理,就是歪理邪说,由此而立的信是迷信。在气功这个领域里,人们对于歪理邪说的亲和性,要远远大于对正理的亲和性。古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说,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意识活动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强大的惯性,顺此惯性之理则易于接受,而逆此惯性之理则难于接受。所以,古人认为:“顺为凡,逆为仙”(张三丰:《无根树》)。歪理邪说顺此惯性而动,故接受者多。正理则逆此惯性而动,故接受者少。

正理与歪理邪说的根本区别有二。第一,正理教人立信于无相无名的根,即宇宙和生命的本源;歪理邪说则教人立信于有形有质的人或物,即所谓的“大师”。第二,正理教人自强不息,相信自己归根能够获得力量;歪理邪说则教人依赖“大师”,相信“大师”法身无数、法力无边,能够获得“大师”的终身护佑。

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认真思量这段话中的哲理,相信会对分辨什么是正确道理、什么是歪理邪说大有裨益。

 

正信何以难立

正信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惯性,阻碍正信的建立。第一惯性来自人类的早期经历,第二惯性来自人类的三维逻辑。

人类的早期经历曾在我们的根里沉积了非常深厚的根结层面,其中充满着恐惧、无助、自卑、臣服等方面的根结。要知道,人类早期的生存能力十分单薄,既无爪牙之利,也无筋骨之强,面对自然界难以抗拒的灾害,内心感到恐惧、自卑等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类根结层面之所以非常深厚,是因为人类的这种经历相当久远,最少在人类发展史中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如此深厚的这类根结层面中,运行着贪生而怕死、趋乐而避苦、好逸而恶劳等惰性,这就是第一惯性。在这种惯性的支配下,学练气功的人们不愿自力更生、刻苦练功,宁可把信心建立在“大师”身上,希望从“大师”那里接受功力,承受“大师”的终身护佑。

三维逻辑是人类意识长期面对三维时空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人类在认识任何一种新事物的时候,都要把它放到三维逻辑这个框架中去衡量一番,装得进去的就接受,装不进去的就排斥。当人们排斥一种新事物的时候,常常会说,“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第二惯性。第二惯性具有一种封闭作用,它使学练气功的人们循着“眼见为实”的模式,容易相信摸得着、看得见的存在,而不易相信摸不着、看不见的存在,因此很难把信心建立在无相无名的根上面。

人类意识活动中的这两种惯性,是阻碍正信建立的两种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偶像崇拜的两种心理因素。

 

释迦牟尼是怎样避免偶像崇拜的

最早认识这两种惯性者,当属释迦牟尼。这位佛教的祖师为了帮助弟子建立正信、摆脱偶像崇拜,针对人类意识活动的两种惯性,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对治方法。

针对人类意识活动的第一惯性,释迦牟尼传出一个净土宗。

佛教有许多经典,那都是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作答的记录。只有一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主动向弟子们讲述的,这就是《阿弥陀经》。释迦牟尼在《阿弥陀经》里告诉弟子们: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已达到极高的水准,人人安居乐业,个个长生不老;管理西方极乐世界的是阿弥陀佛,他的愿力极大,无论谁要去,他都乐意接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那里的一员呢?释迦牟尼说,非常简单,只要口中时常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借着他的大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法如此之简单,功德如此之圆满,其对弟子们的吸引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此法一经传出,信奉者甚众,历久不衰,形成一大宗派,称为净土宗。

净土宗所信仰的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亲口告诉弟子们的。由于释迦牟尼的威望,尽管弟子们于世间无从得见阿弥陀佛,却也能坚信不疑。释迦牟尼之所以这么做,是引导弟子把对他本人的崇拜转移到阿弥陀佛那里。释迦牟尼很清楚,崇拜加于他自己身上,那就是迷信,因为他是有血有肉、有形有质的人(释迦牟尼一生从未说自己是神或超人,只说自己是一个觉悟的人);而崇拜加于阿弥陀佛则不是迷信,而是正信,因为阿弥陀佛并不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这也许是释迦牟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针对人类意识活动的第二惯性,释迦牟尼传出一个禅宗。

禅宗是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通过拈花微笑、以心会心而传给摩诃迦叶的。把禅宗传入中国的人是达摩。所以一般认为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定居嵩山少林寺后,面壁而坐,终日无语,长达九年之久(见《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此举,意在警示后学,承传佛法不能只靠语言。此后,达摩传慧可(二祖),慧可传僧璨(三祖),僧璨传道信(四祖),道信传弘忍(五祖),弘忍传惠能(六祖)。

禅宗发展到惠能时期,形成了新的高峰,所以很多人认为惠能是中国禅宗真正的祖师。这是因为,惠能把禅宗的底蕴一览无余地揭示给他的弟子们:第一,道不可言,三维逻辑中没有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第二,道不远人,只在于自性,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常清净);第三,道不在求,但须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处惹尘埃)。

释迦牟尼当初在菩提树下开悟之时曾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比照释迦牟尼此种见地,便知惠能之学深得佛教精髓。

净土宗和禅宗在对治影响人们确立正信的两种惯性方面各有优势,所以后世学佛之人多兼而修之。近代佛学家圆瑛法师曾这样评价禅净两宗:“禅净双修四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一吼堂诗集》)。

 

建立正信的心理基础

确立正信,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这在佛学上叫做“发菩提心”。《大乘起信论》将“发菩提心”分为三个方面:直心、深心和大悲心。

直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直而不曲,二是直而不偏。

直而不曲,是说心地率直,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不对他人阿谀奉承,不向自己的根里埋藏不良根结。释迦牟尼曾告诫弟子们说:“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佛遗教经》)。

直而不偏,是说修身行为端正,严于自律,不为七情六欲所惑;修心正念真如,独取中道,不为三维逻辑所缚。诚如释迦牟尼所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说四十二章经》逆觜顺性章)。

深心有两方面含义,一为学深,二为行深。

学深,是说“法门无尽誓愿学”。学习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浅尝辄止”,一个是“门户之见”。“浅尝辄止”是钻不进去,缺乏动力。古人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功夫,是什么也学不成的。“门户之见”是钻得进去却跳不出来,形成了一种封闭意识。这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总以为自己都对,别人都不对。这在佛学属于所知障。治学必须以谦虚为本。谦虚并非人前示弱,而是要向一切人学习,向一切事学习。言纳百家谓之谦,器大能容谓之虚。必须破除“浅尝辄止”和“门户之见”,才能学识渊博。因为不破“浅尝辄止”则无“渊”,不破“门户之见”则无“博”。若无渊博的学识,就不能融会贯通,就不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行深,是说“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是一切修持的基本功。善行要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深入的积累过程。古人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一般说来,一个人做几件好事不难,但若一辈子做好事,几十年如一日,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人做了好事总希望被别人知道,这种善行是不彻底的。善欲人知,即非真善;恶恐人知,斯为大恶。《圣经》中把做了几件好事便到处宣扬的人称之为“假冒为善的人”hypocrite)。所以,真正的善行,应是发自内心的,应该是无私的。

大悲心,是说“众生无边誓愿渡”。

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慈悲在佛学中属于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给予他人欢乐叫做慈,解除他人痛苦叫做悲。但是,如果修持者所发之慈悲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功果,这不能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大爱心,也是强烈的责任感。它以无私为特点、以奉献为宗旨,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乐于从根本上帮助众生拔除痛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佛教的地藏王菩萨是具有大悲心的典型之一。地藏王菩萨的最大愿望就是普渡众生,不让天下再有沉沦之人。为此,他发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誓愿: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大乘起信论》说:“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只有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之上所发的信心才是正信。


【圣心塾关联信息】
电话:13604903264 
邮箱:shengxinshu@foxmail.com
微信二维码:扫码进入免费公开课 

标签: 立信  正信  修炼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