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爸妈一起成长
时间:2010年07月31日|2121次浏览

【2009-6-8,成长手印板块题记一】

周五,机构丁老师和我联系,商量成为版主的事情,有点懵懂的成为了孩子成长手印的版主。机构丁老师在电话让人都觉得很好,她顺便还夸了夸自己的女儿,同时坚定了一下我的信念:)
为什么说我懵懂,一方面现在的白天我总在梦游(我是个特别爱睡觉的人),另一方面其实我在嘴上欣欣然答应了,但是我知道我的内心还没有准备好。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版主,但是那也有作为版主的责任。

周五晚上孙瑞雪的第二本书看完了(捕捉儿童敏感期),周六,周日在家带儿子,看书,开始看蒙特梭利的书(蒙特梭利教育法)她真是伟大的女性啊,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成就,哎,一定是从小被蒙特梭利对待了。她的书可能很多人不太喜欢看,是我熟悉的,更像是一本社会科学的论文。论证很严密,同时又带着坚定的信仰,西方科学家都有这么坚定的信仰,这个本身也是给人以力量的东西,甚至这些力量往往有时候又让他们来反对自己的主。

这里的爸爸妈妈可能很多人都了解过蒙特梭利,但是不知道没有看过蒙特梭利自己的文章,看过她自己对这种教育法的论证,对教育科学的那种追求如热爱,但是的新教育改革运动如火如荼,而能像蒙特梭利一样做到对教育得到本质进行更改的不多,能理解的也不完全多。
最本质的改革:
一是尊重孩子而给孩子只有(我个人觉得尊重这个词来的比爱更好,在操作的层面,因为爱的歧义相对更多,而尊重比较单一,比如那些我老婆的同事们一见到我儿子就像一头头狼一样的扑向我儿子要抱他,每次都已儿子的大哭而终结,他们都因为“爱”我的儿子,但是我想他们都知道不经过同意就那样的行为是不尊重的,所以请成人们学会尊重孩子吧,我们还没有资格谈爱);
二是教师(翻译的用导师)是一个重要的主体,但是是被动的想科学家一样的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很重要的要有客观性,要不会观察对象有影响,(那个年代的理想化模型,后来量子力学的成熟证明了这点不可能,更何况是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者:)这个要求无疑对我们教师来说太高了,而且有时候客观本身让人觉得冷漠。但是这个又是她教育法的一个重要根基,因为这个是排在首位的(虽然我这里写在第二点),也因为这个为了更像一个科学研究,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尊重与自由,让我们观察的对象能自发的表达出他们天然的本性,并且在这个环境中让孩子内心精神的胚胎有机会得以健康的成长。

周末过完了,我也清醒了点,因为补了很多觉,这两天白天都和儿子睡觉,他在我身边睡得都特别的好,总在那个时候想我是不是该回家辞职啊,唉,生活啊。宝宝睡觉够了很明显,就是醒过来是很安静,马上就会开始玩,但是他常常状态是不高兴,爱黏人,揉眼睛,挠头,明显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而那些人还说什么够了够了都这么久了,为什么客观现实放在眼前,都能视而不见呢。所以蒙特梭利说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孩子的长辈也需要有科学精神,至少要尊重孩子,尊重事实。

孩子这几天特别要妈妈,明显的没有安全感,原来我引以为豪的安全感在这次换保姆的过程中彻底瓦解了,可惜啊,差了没有多久。前几天外婆的“摧残”,现在新来的阿姨的“摧残”,她会带孩子,但是不会尊重孩子,而且也基本没有改变的可能,说真的我们儿子以后语言也一定障碍,前面是嵊州话,现在是桐庐话,再加上爸爸妈妈的普通话,(所以我羡慕图兰朵的阿姨:),但是爸妈要接纳这个现实,我们自己要先成长。

所以我说,孩子的成长手印,就是爸妈的成长,是那些有自觉性,有对孩子尊重的爸妈的成长史,毕竟我们从小没有被蒙氏对待,用蒙氏对待孩子也是我们心理重要的需求,我们在满足孩子的时候也满足自己,资源很匮乏,有多少给多少吧。

这是我对来这个版的爸爸妈妈的寄语,有多少就给多少吧,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来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也是我们自己的成长!

标签: 孩子  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