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的内心世界及临床思路
时间:2021年04月11日|801次浏览

回避型依恋(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最早是安斯沃斯(Ainsworth)在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1963,1965)中依据婴儿的行为模式作出的分类,他们身上体现着一个稳定且典型的人际模式:对母亲的在场和离场显得漠不关心,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游戏和探索世界里。

然而我们无法用同样的外显观察确定成人是否是回避型依恋,否则你会看到很多的“假回避”。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沉默寡言,社交退缩,朋友少,喜欢独处,性格内敛等视作一种依恋的回避,因为很多痴迷型 preoccupied)也会有这样的表现,它可能只是一种策略性的回避。换言之,它不是在对依恋本身进行回避。

成人依恋类型的确认一般是通过AAI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然后观察被访谈者的谈话内容和形式,如受访者谈及和重要依恋对象的关系及过往史时,他用怎样的措辞,语量,逻辑去组织这一陈述过程。这一点不同于陌生情景实验,呈现的不是依恋模式的外显行为,而是心理状态

比如谈及一段重要的情感关系时,他是滔滔不绝的讲述,还是三言两语的干涩。他的情感词汇丰富细腻,还是单一寡然。是带着体验性在表达,还是冷静如局外人般的叙述。情绪是充分唤起,还是完全的抑制。是前后一致,还是矛盾重重。他对关系的重要性持肯定积极的态度,还是偏向否定等。(以上内容回避型依恋普遍偏向于后者)

在成人的世界里,回避型依恋可以存在很多种不同形式,有些甚至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策略。但有一个可以确定的共性是他们可调配的情感资源很有限,我通常称之为额定虚电状态,意思是容量的上限很低,很快就溢满,也很快消耗一空。所以他们的回避在于,一但关系中体验到情感资源的损耗,就会立即回避,这种回避可能是外显人际上的疏离,也可能是情感通道的关闭。

所以在回避型依恋的体验世界里,他们既渴求关系,因为总是虚电。但亲近后又抗拒关系,因为总是溢满。尤其是关系中出现了需要调配大量情感资源去处理的复杂关系困局时,他们的回避会更加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依恋并不喜欢沟通,而是在关系出现矛盾时需要一个独处空间,甚至希望以不沟通的方式平滑度过矛盾,这一切都是为了不再负载式的调用本就虚空的情感资源。在这个时候,回避型依恋的紧急回避需要最容易和痴迷型依恋的迫切情感回应需要产生致命冲突,让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脆弱。

回避型依恋由于在关系中的情感亲密困难,所以他们会发展出很强的独立生存能力,也很少向别人寻求帮助。基于此,他们会形成一种高度的自我依赖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依恋需要的往往不是一个过度照顾式的亲密伴侣,他们既不想要一个用来疼的宝宝,也不想自己做一个宝宝。

对于最初依恋的深度需要由于在早年养育环境中被挫败,所以会适应性的形变成一种不折损自我和自尊的孪生需要:战友,伙伴,同类等。用自体心理学的话来讲,他们的关系补偿位置是在孪生一极,由于叠加了镜映和理想化的张力,所以孪生这一位置的需要极为苛刻,能被他们认可的人很少。不过一但建立关系,镜映和理想化的需要也会慢慢浮现。这是依恋关系里安全基地的作用,他们抑制的,相对不成熟的情感需要,会在内隐的安全确认里一点点的退行浮现出来。

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的回避型依恋都有一个痴迷的内核,那部分无法凭空蒸发掉,那是人类基因里对于依恋和归属的需要。由于曾经的依恋关系挫败,它无法被表征为心理性的存在,也因此,没有这样一个心理内核去外化出一种恰当的情感关系。人类的亲密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脆弱,而回避型依恋的人身上找不到这样的缺口,也厌恶他人身上这样的缺口,尤其是这个缺口的需要指向自己时——这意味着要被迫体验自己缺口的部分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无论回避型还是痴迷型,都不是一个质的决定,而是量的不同。所以我们更恰当的描述是回避程度,或者痴迷程度。轻度的回避不损伤心智化功能,可以內省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高度的回避型会产生自我疏离,无法体验自己的情感,也无法神入他人的内心。

了解这一点后,无论是对建立亲密关系,还是面对来访者,都会获得一些指导性的洞察。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人,咨询师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关系建立过程中由于过度节制和被动,导致来访者情感资源被迫调动的损耗,这很容易导致脱落。最需要看见的是他们对关系可望而不可及的孤独和哀伤。以及一但建立起关系后,由于大量原发缺陷显露,咨询师需要面对他们依赖他人时的敏感和脆弱,以及基于这种敏感被频频挫败的羞耻和愤怒。这一点也高度重合在自体心理学所说的垂直分裂(Vertical split)的来访者身上。

标签: 依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