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榕老师说:训练临床直觉| 心得N
时间:2018年05月22日|1724次浏览|1次赞

以此篇向老师李维榕致敬!这月的督导心得,作业家交作业啦!

所谓理想家庭是不存在的,能够解决问题去

修复的家庭就是理想家庭。

                                                  ——米纽琴


每月一次的督导之行总是给我很多更深刻的启发,但仔细想来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和道理,听众甚至不会觉得有什么新鲜,而当我们对一件小小的事情有了身体和思考的感觉时,就不一样了,也许这个东西就在内化到心里去,真正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那是种内外通畅的感觉,是某种放松和自由。


先从临床说起——什么是临床呢?

老师说:“就是真的跑到床边去,而且发现床上的人跟书本里说的不一样,这张床和那张床也不一样,不要把人往书本里套,不要把床上的人变回到书本里去,而是要看到那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就象奇葩大会中李松蔚讲的故事:他的孩子九个月时还没有呀呀学语,而书上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这样,然后就出现作为家长的疑虑“我家娃出什么问题了吗?”他提出的问题就是当我们把人和书本对照发现不一样时,第一个反应就是人长错了而不是书写错了……这反应了人们的一个基本心态,盲目相信书本,忽略具体的人和情境,不思考差异性而去追求一致性;这个心态反映到治疗师角色里,就会容易僵化,套书本的更多去评判和指导……这个故事恰好跟李老师说的临床对上号,不能把人变回书本里去。


老师说这个话时候的背景是发现大家很容易去教育别人,给人讲道理,拿大的话去套,拿书本上的理论去套,去指导家庭。而习惯用教育的方式意味着I am not here! 跑掉了,不在场,而我们必须要在场。一个小故事——一个来访者去见著名的治疗师**(原谅我没记住),发现他的治疗室非常简陋,就问“你这么有名的一位治疗师,怎么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治疗师回答“But, I am here!”所以,我在场是很重要的,而在场就意味着专注的倾听,听到对方讲什么,要有连续性的对人家讲到的信息做回应,要针对关系发问,不要总是跟一个人对话,不要用我们理论性的判断突兀的强加给来访者。


前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老师的一个观摩案例中的孩子现场疯掉,当时混乱而失控。很遗憾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个过程(很想有机会体验老师的现场危机处理),老师对这个案子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分享。其中就谈到我们有一个判断是父亲能力不足,无法执行父亲的功能来管理孩子,但结果就打了脸。据说弟弟发疯是姐姐说了一句话激惹到他,就好象家庭在集体用活现的方式告诉我们“你们错了,因为情况真的很困难……”老师说:“后来我们给的思考和方向是不适用的,因为闹过之后很意外的是爸爸安抚住了这个孩子,并且还领着他来跟我道歉,可见爸爸是有能力处理这个情况的,我们要学会怀疑自己的判断,不要总是怀疑家庭有问题,不要越帮越忙。


就此老师提到作为治疗师的信念与责任,对现场情况的处理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当同学反应说老师更有经验,更笃定自己能处理,而我们会害怕自己处理不了时,老师回应说:我也怕,越有经验才越怕,无法确定会发生什么才会怕。但是个人的需要不能放在治疗师责任之前,不能因为怕就退缩。作为治疗师要对人家有个交待,发生那么多事,不能没有交待,发生在这里就与我有关,所以无论如何我都要再见他们一次。不了了之的放弃不是治疗师负责任的处理,要保持张力,否则治疗就太随意。这段话老师不是这样连着说下来的,其实很难复原当时的情境,如何去理解这段话也会变得困难。我的理解是”临床“就一定会发生一些意外不可预知的事件,而对这些意外事件的处理反应的是治疗师的职业态度,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某些个人化的情绪来随意的对待我们的工作,需要去面对自己理解的失误,不可以简单的不了了之。


老师给我们看了一张星际图,那是我们工作的地图,是确认我们要去的方向的地图,它指引着我们的每一步构思和每一句话语。她说在上海精卫二十年,见了一百多个家庭,其实是只见了一个家庭。每个来的家庭几乎是在重复着同一个故事:感觉受伤害的妈妈(或爸爸)会转向孩子寻求安慰,妈妈的情绪就会转化成是孩子的情绪,孩子会以把自己制造成病人的方式挽救父母关系,活在父母中间,努力挽救家庭。事故组织成家庭的故事,成为一根家里的刺……有了这个地图,我们就要依临床直觉去发现来访家庭给予我们的关键信息,用家庭给的材料去反应,启发家庭思考。


有关地图这一段老师还分享了法国里昂在新城建造了三个现代的博物馆,最有意思的是三个场馆的命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做什么?”这三个非常基本的问题也是我们不断要扣问自己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顺势老师还讲到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基本临床思想,讨论了相关的存在议题。


相连着引出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贴着来访者给的资料去反应,而不是想当然的去到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老师也充分的运用了系统概念,说是我们教会了她越来越慢的跟着来访者去反应,因为我们总是很快,总是急着做什么,用自己的判断去跟家庭工作,她就只好越来越多的跟随。(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倒让她越来越厉害了吗?)意思是在系统中人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处事方式来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说到急和快,老师强调“讲话要有空间,不要抢空间,随便乱动很容易打扰到别人的思考和探索,不能乱动、乱笑、乱点头,要“庄重”……


当我们遇到瓶颈,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有一个家庭治疗师的急救箱:我是个家庭治疗师,是从家庭关系来看孩子的问题的,孩子往往比父母还要敏感他们的关系中在发生着的事情,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


这些碎片化的记录难免会有断章取义之嫌,而连在一起就是我想说的、老师也提到的临床直觉,老师说要训练自己的临床直觉。我以为所有上面讲到的这些,还有更多的理论学习、临床观察、实践操作都在训练我们逐渐拥有一种临床直觉。仅仅是学知识、套书本是学不会临床的,知识学的再好也不过就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而不读书、不学理论也是不行的……因此,切忌断章取义,抓芝麻丢西瓜……在各种观点中、在不确定中自然的浸泡,在流动中感受,直到有一天它成为我们不需要刻意注意和加工的自然反应,那就是临床直觉。



关注【路梅心理】公众号!


标签: 心理学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家庭治疗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