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生思维”?| 怎样成为心智成熟的人
时间:2018年08月24日|3057次浏览|1次赞

“学生思维”的本质,是学生通常会基于“应该”怎样去思考,而非基于“事实”是怎样去思考。

 

比如有很多人会认为: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人“应该”是善良的;我不“应该”生气;朋友就“应该”无私帮助等等;

 

等他们踏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所有的“应该”全部都失灵了。

 

世界有很多丑恶的地方,很多人也并非是善良的,你生不生气这种情绪也不是完全受你的主观意志控制,朋友之间能和谐相处的都少之又少、更遑论什么无私帮助。

 

于是很多人踏入社会之后,会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颠覆了,感觉对这个世界很失望。

 

有些人能够迅速接受这种现实,然后学会基于现实去展开思考;

 

而有些人则不能,他们会一直坚持自己在不成熟的时期所形成的世界观、和种种认知,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错的是整个世界,由此则必然导致非常多的痛苦和问题。

 

多数人都会在走出校园后,经历这个三观被打击的稀碎、然后重新建立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会很痛苦、很漫长。

 

当然这个过程也可能中断或者失败。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完成这种“从自己认为的「应该」怎样、到现实「是」怎样”的思维转变。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活了三四十岁、甚至七八十岁,依然十分愚蠢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踏入社会之后,你就会发现人的智慧层次和他的年龄并没有什么关系。并不是说年龄越大的人想法就越成熟、看问题就越全面。

 

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刚踏入社会的那几年尽早完成对现实的接受和适应,那么他之前那些在不成熟时期所形成的的看法和观点,会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固执”。

 

所以就很可能一个年龄越大的人,他对于事物的看法越是偏激的、错误的。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基于现实去思考,他的“智慧”就会在什么时候开启。

 

我见过不少才十六七岁就特别有想法、三观很成熟的“小孩”,你和这样的一些“小孩”去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一些所谓大人的看法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而反观有很多三四十岁的人,你和他们交流会发现,他们连最基础的逻辑思考能力都不具备,说话颠三倒四没有重点,主题不明确、层次不清晰,说来说去给你谈了一大堆但你又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说什么,这就会令你感觉非常累。

 


当一个人开始以“客观现实是怎样的”为基础去进行思考的时候,他的思考就具备了一种最基本的“逻辑性”。

 

因为很显然,那些始终基于“自己坚定的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去进行思考的人,他们对自己思考起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没有反省,这怎么可能是有逻辑的呢?

 

一个人之所以能开始基于现实去思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会发现继续基于自己过去那种不成熟的世界观去思考的话,很多事情都不能成立。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会自发的去寻找一种更正确的、更符合逻辑的对世界的解释。

那么只要在你的认知当中开启这样一种意识,你自然的就会抛弃自己既有的那些成见,和对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假设。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你的头脑中就没有“应该”这种阻碍了,而更多地会关心逻辑性和正确性。

 

所以有些人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的多了之后,会自嘲“被现实磨平了棱角”。

其实他们哪儿有什么棱角,他们所有的只不过是对现实片面的、偏激的、不成熟的认识而已,而误以为那种“片面”意味着个性、那种偏激意味着“棱角”。

 

真正的棱角是在充满偏见的世界中,对真理的坚持。

 

因为成熟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符合实际的;

而那些不成熟的人认不清客观的现实、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

所以成熟的人、和绝大多数不成熟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而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就会在充斥着不成熟的人的世界中显得好像是“棱角”。

 

其实成熟的人哪有什么棱角呢?那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理解的不同罢了。

 

当然了,人的智力发展需要时间,了解客观的世界也需要时间。所以人在智力水平发展不足、社会阅历不足的情况下,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不成熟、带有偏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也是必然的。

 

在我们没有踏出校门之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缺乏充分的社会阅历,所以“学生”的思维会充满了对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设定和幻想,这是由他所处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学生这一群体对世界的认识,通常是基于学校里的那些有意设计的、在意识形态上具有明确倾向性的课程,和他们片面的从互联网、小说、影视剧等渠道获取的“非现实”的内容而建立的。

 

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基于想象、逻辑不严谨的。所以这些内容本身,就已经扭曲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比如很多玄幻小说,一些屌丝特别喜欢看那种“扮猪吃老虎”,或者男主前期被狠虐、后期把欺负自己的人虐爆的情节。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哪里会发生呢?

 

如果你被一个人虐了而且还无法反抗,这通常意味着你和这个人的差距非常大,通常大到难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所以多数时候,如果我们真的被别人虐了,最多也就生气这一时,过不了多久就把这事忘了。

 

再有很多玛丽苏小说,说一个平平无奇、各方面都很平庸、脾气还大的绿茶婊女主,被各种优秀的男人团团围绕,每个男人都恨不得给她舔鞋跟。

她和男主在一起之后,那个男二还是会死心塌地的爱着她,默默的守护着她。

 

这些情节只不过是满足了人们自恋的幻想罢了,他们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只不过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普通人罢了。



为什么人要受教育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我们的世界观未成熟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反复给我们灌输的那些思想和认知,就会稳固的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所以我们对小孩子教导他们要弃恶向善、要遵纪守法、要孝敬爱国等等,这些所有的价值观都会成为这些小孩子认知的最底层的逻辑。

 

比如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伤害别人”是不对的,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力量。

 

教育能够将一个婴儿塑造成适应这个社会、并且尽可能的要是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人。比如说,我们几乎所有人根本就不会有要“造反”的这种想法。

如果一个人走在街上大喊:我要造反!让我们一起当皇帝!每人平分500个网红、6000个比特币!的时候,多数人都会感觉这很无厘头,并且本能的会赶紧离这个人远点。

 

同时教育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令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的世界,目前一切的现状都是合理的。令所有的人在学校里、潜移默化的就接受了既有的现实。

 

但是要注意:我在前面提到,心智成熟的人会基于现实是怎样去思考,但是既然教育已经令我们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既有现实,那这岂不是说每个受教育的人都是心智成熟的了吗?

那为什么还会说,通过教育接受了既有现实的人还会有不成熟的、幼稚的呢?

 

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学生”们对既有现实的接受,是默认既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都是对的。他们并不会反思既有的资源分配制度合不合理、大众对事物的评判是否正确。

 

而心智成熟的人的那种“基于现实的思考”,意思是说,他只是承认了目前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不等于是对的,也不等于是合理的。

他的这种对现实的接受,是没有任何个人的态度、期待、和倾向性的。

 

比如说,同样是对于“富二代一出生,就具备绝大多数人努力一生也不可能拥有的生活”这个现象,“学生”们要么会认为这太不公平了!那些富二代都该死啊!由此很愤怒;

要么会认为没办法,谁让人家命好,咱没出生在那样的家庭,这样的情绪是消极的;

 

但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意识到,这个现象是由人类社会的资源分配制度决定的,并且凭他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改变这种全人类的资源分配制度。

所以基于这一点,如果他想的话,会去探究怎样利用这种规则,令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

如果不想的话,他根本不会对此有什么感觉,因为这样的现象和他无关。

 

另一方面,“学生”思维的重点在于对世界的“应该设定”,即便它接受了已有的现实,仍旧会对现实产生不合乎逻辑、不合乎实际的幻想。

 

“学生”们会认为“富二代生来就具有很多的资源”这种“不公平”是不“应该”存在的,所以他们会幻想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

 

但是心智成熟的人会认识到:“公平”这个本来就是一种幻想,它只是存在于“设想”中的一种概念,在实际的社会中并不具备可行性。

 

因为人类这样一个物种,我们所共有的特性就决定了每个人都只会首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那么一旦出现会令别人受一些损失但自己却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时,一定会有人破坏公平的分配方式。

 

当然我指出这些绝对不是为了抨击社会的丑恶,我没有任何这种意思。我的意思只是在说,我所谈的一切都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既不美好、也不丑恶,它仅仅只是现实而已。

 

同时,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希望拥有一个更“公平”的世界,那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当下的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你在当前的机制中受益了,你其实根本不会去想到什么公不公平的问题。这个问题根本不会存在于你的脑海里——那个时候你所考虑的问题,更多的会是:怎样让那些在当前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受损的人,能老老实实的别闹事。

 


这种“应该”思维反映在个人的层面上,它也是很多人不能接纳自我的原因。因为他总会觉得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由此他们一方面是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他们会很难以接受自己身上的那些不符合“应该”设定的部分。

 

尤其是这些部分如果在客观层面上是不可改变的,那就会造成持续性的、绵长的痛苦。

 

比如觉得自己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拖延、不应该放不下某个人、不应该总是讨好别人等等。

 

我的意思是,拖延、讨好等这些的确是不好的。你也的确可以说、自己“应该”去改变这些地方。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对于这种“应该”的理解,是“从现状直接一步跳到理想的状态”,而完全忽略了中间的过程。

 

当一个人说:我不想再讨好别人的时候,他的意思其实是:我希望能获得一种“马上”的改变,自己能一下子就不再讨好别人了。

 

许多人对于改变的认知都是这样的。他们认知中的“改变”,是直接从1到100,而完全忽略了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努力、和所需要付出的时间。

 

一步到位的改变,通常是客观层面上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们一边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不应该”的部分持续的很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不应该”的部分始终改变不了而持续的煎熬。

 

那么谈了这么多,“学生思维”的人,要如何向“成熟的人”去转变呢?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要学会时常有这样一种自我反问:“我的这个想法是百分之一百符合现实的吗?有没有反例证明我是的错的?如果我是错的,那么正确的、符合现实的逻辑应该是怎样的?”

 

通过不断的自我反问、自我修正,你很快就会发现,原来你以往的认知里,存在着那么多的偏激、片面、甚至纯粹是自己凭空想象的想法。

 

所以在心理学的各种理念中,我越来越相信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绝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纯粹是社会教育、洗脑、灌输而建立的。

 

人的心理世界,只是假借着“现实”这个依托,而建立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认知。

 

那么这种由“社会”“建构”的认知,它核心的问题在哪里呢?

 

它的问题不在于“社会”,并不是说社会给我们洗了脑、给我们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这个是最大的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建构”。不管是社会建构也好,还是宗教建构也好、基因建构也好,无论是哪种“建构”,只要是被“建构”出来的认知,那么它都会有一部分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不全面的。

 

一个完全相信科学的人,他解释不了那些灵异的鬼神事件;

一个完全相信宗教的人,他想上天凭借的不是主的大能、而是科学发明的飞机;

 

任何一种理论都只能解释一部分的现实。如果完全的相信一种理论,那么我们就已经陷入了“片面”之中了。

 

所以,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要完全的相信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说不要认为一种理论可以解释一切。

而是说我们的出发点应当不是以“理论”为基础,是以现实是怎样为基础。

 

比如说一个人他得了抑郁症,他得这个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生理层面上大脑分泌某种物质太多、可能是因为早年的创伤、可能是被一些鬼神侵扰、可能是生活中遇到了长期性的问题、可能是“因果病”、还可能是他家的风水不好。

 

任何一种原因,都仅仅只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如果我们要帮这个人解决问题,那么当然是要辨证施治,探究导致他的这种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去对治。

 

不能说因为我只相信宗教的那一套,所以我觉得心理学的那一套都是小儿科,他们什么都不懂,所以任何抑郁症都用风水、因果什么的来解释;

 

也不能说因为我只相信心理学,所以所有的抑郁都是精神或心理的病症,而完全排斥那些鬼神之说;

 

我们在评判一个事物时,应该基于“这是否在现实中发生过、这是否会有效”去展开思考,而不是只会想着“这符不符合科学、符不符合我的经验和期待”去考虑。

 

唯有现实是最客观、最全面的。那些迷信我们原本只是用来解释世界的理论、然后反过来以这种理论来否定现实的人,就是很典型的舍本逐末了。

 

然而没办法,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的。

 

这也是一种客观现实。



本文作者风墟,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ID:fengxuwake

关注后回复“风墟你好”,可以获得9本我精选的高质量电子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