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渴望与他人连接,是否也会不自觉拿起“武器和面具”?| 心理防御#3「杭州心理咨询
时间:2021年05月06日|1675次浏览|1次赞

当你æ¸′望与他äoo连接,æ˜ˉå|ä1Ÿä¼šä¸è‡a觉拿èμ·a€œæ-|器和面具a€ï¼Ÿ| 心理é˜2御#3「æ-州心理咨èˉ¢」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与他人交往,是源于我们内心渴望被看见的需要,以及渴望和他人产生连接的需要。

可常常我们的沟通并不像所期望的那么有效。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有很多话想要和别人倾诉,当你刚开口说,对方给了你不是想象中的反馈,你就会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毫无开口的欲望。然后,你就非常平静地和他说,没什么事。

沟通好像变得越来越难,你发现你越来越习惯掩饰自己,周围的人也越来越面具化。

现实中的交往,大家都带着重重心理防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在线上交流的时候,总感觉比线下的交流要顺畅和愉快得多。

网络环境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安全和自由的空间,让大家能卸下防御,表达起来更真实。

【特别说明】

我们单独探讨防御机制在你生活各方面,包括爱情、一般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影响,但并不代表某种防御机制只是单一地影响你生活的某个方面,它的影响是弥散的,并不局限在某个方面。


人际关系中的防御

建立关系和寻找个人空间的冲突

我们既有建立关系连接的需要,也有寻找个人空间的需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都会经过四个心理阶段。

首先是自闭期(0-2个月内的婴儿),此时,儿童很难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他会觉得,自己就是他人,他人就是自己,他还没有和外界建立任何关系。
接着是共生阶段(3-6个月内的婴儿),此时,他开始到了二元关系中,他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
其次是分离-个体化时期(7-36个月的婴幼儿),此时,儿童开始向世界探索,逐渐把自己和母亲区分成两个个体,而自己也开始和外界发生联系。
第四阶段是主客体恒定时期(3岁以上的孩子),他内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恒定的情感客体(即妈妈对他的爱),他能更自由地与外界建立联系。

儿童早期对内在父母的形象,会内化到他对外的人际交往中。

当这四个发展阶段没有过渡好时,人们就会经常面对这样的困境——

一方面,如果和一个人靠的太近,他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消融掉了,通过使用心理防御避开这个人,或者通过让自己变得没有感情,来拉开与别人的距离,就像建了一个“隐形篱笆”,把自己隔出一片安全的天地;

另一方面,和别人的关系变得太远,他又会被孤独所吞没,这种孤独感是一种强烈的、难以忍受的消极感受,他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来帮助自己重新拉近和别人的关系,通过增加亲密感而抵御孤独。

与人交往时,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去寻找人和人之间的最适距离,这个距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距离,它让你能同时体验到没有丧失自主权的亲密,以及没有痛苦的孤独感分离。

人际关系中,心理防御常常用于寻找个人空间、建立关系连接以及在关系冲突发生时的应对。


人际关系中的经典防御

1.建立关系连接:认同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建立关系是基本需要之一。认同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你与自己的理想形象或客体认同时,你就会模仿对方,你常常会无意中使用和对方相似的口吻说话,或者学习对方的口头禅,做和对方相似的动作,这是你想要和对方建立关系连接的信号,它们通常是有效的,认同常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的“橄榄枝”,代表敞开和受欢迎。

2.寻找个人空间,回避、冷淡、禁欲主义

当两个人的距离让你感觉不太舒服的时候,你就需要寻找个人空间,你可能会采用冷淡、回避、禁欲主义、饶舌等心理防御来划清和别人的边界。

回避指的是你远离某些情境,比较常见的是出现在社交恐惧人群中,它们通过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公开说话等方式传达它们需要逃离当前的情境。

人们常使用回避这一心理防御,巧妙地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传达出来。面对一个对你总是回避的人,你可能也会自动地和他保持距离。

我有一个朋友,是典型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她给身边的人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她很想找男朋友。我们都费力地帮忙介绍,她每周都有约会,但半年过去了,她还是独自一个人。

问她的时候,她也觉得很苦恼啊,因为朋友安排她见的人,她也都见了,但为什么还是单身呢?

原来,她想要找男朋友,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和家里的催促,她觉得自己单身的状态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把约会当成任务,一旦约会完一个男生,下次这个男生再约她的时候,她就会找各种理由让自己没空见他,男生约了几次之后,就再也不联系她了。

这是非常典型的“回避”防御策略,意识层面我们会给自己寻找借口,从而错过了某些约会和机会,在潜意识中是不想真正和他建立关系,潜意识和意识的冲突,引发“回避”的粉墨登场,它巧妙地挣脱了意识的“监控”,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冷淡,是指你对于参加到活动当中没有任何特别的兴趣,你可能缺乏足够的热情,这保护了你因暴露自己的隐私而引起的焦虑,当你和别人之间的信任感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通过冷淡,你可以把自己圈定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

与此相似,禁欲主义指的是你避免跟人们接触,以便回避丧失或批评。某些宗教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3.关系冲突应对:被动攻击

当你和别人的关系不那么和谐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心理防御方式应对这一冲突呢?大多数人会选择被动攻击。被动攻击是指你用消极的、隐蔽的方式发泄情绪,以此来攻击让你不满意的人或事。

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下,主动攻击一般是很少见的,大家都很在意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有时别人的话又让我们觉得非常生气,这时你可能就会暗戳戳地攻击对方。

被动攻击通常表现为这些特征:

表面服从,暗地里拖延,不配合工作的完成;

冷处理,闷着,不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擅长使用“讽刺”、对人多有挑剔;

经常性迟到、遗忘。

我的一个来访者,他对自己的拖延症很不满意,没有办法正常完成工作和学习。

我说,你有尝试过什么方法吗?他说,什么方法都试过了。

我又问他,那是不是你内心希望自己是拖延的,因为你也能从拖延中获得一些你没有想到的好处。

他很愤怒地说,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每次拖延他总是会耽误工作进度,事情经常没做好,他怎么会有什么好处!

我又说,这样工作没做好,你就可以把问题归结在拖延这个问题上,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上。他没有再说话。

接下来的一次咨询,他迟到了整整50分钟!我们去探讨原因的时候,他承认说,我上一次咨询中说的话,戳到他的痛处,虽然知道是真实的,但是他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他潜意识里并不想再面对我,但是意识中又觉得自己应该配合咨询师的建议,通过迟到这个行为,他对我进行了被动攻击。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经常会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是用言语交谈的方式。基于一些社交礼仪,我们都会保持表面的和谐。另外一条是暗线,更多的是通过肢体动作和实际行动来表示。我们看似在明线上交流,但人们往往会更关注在暗线上。

标签: 心理防御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