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无法理解的空洞,或许是情感忽视的痕迹……| 情感被忽视的孩子#4「杭州心理咨询」
时间:2021年01月17日|882次浏览

情感忽视的影响

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状态呢?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出生时带着各自先天的气质,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我们了解自己是谁,我们定义自己,发现自己,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把童年期当成一座大厦的地基,成年人就好比是整座房子。

每个人的童年会影响这座房子是否稳固。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成年后在表面上看很正常,但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身根基的结构缺陷。

他们不知道童年还在影响着自己,于是,只能自我责备:“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我不快乐?”

“为什么我和亲人感到不亲近?”

“我缺少了什么?”

情感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不断困惑,却找不到答案。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会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空虚感

空虚感和无意义感,是很多来访者寻求咨询的原因。

他们感到心中好像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活下去的意义。

也许他们会强迫性的在生活中寻找能让他们感到有激情的事情,比如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

也许他们会把自己变成工作狂,好像只要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被填满,就不用停下来,也就不用面对空虚的感觉了。

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空虚感会驱使人们考虑自杀,甚至真正采取自杀行为。


反依赖

在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中,反依赖也十分常见,特别是在国内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独立,甚至以早早独立为荣。

之前的一则新闻,妈妈为了给孩子做睡眠训练,希望三个月大的孩子能自主入睡,导致孩子窒息身亡。

这样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早早长大,不依靠大人,或者把照顾孩子当作麻烦,希望孩子能够自己搞定。

在临床上,寻求咨询的来访者在依赖方面也常常有两极化的呈现。

有的来访者十分独立,把依赖当作软弱的表现,觉得依赖是一种羞耻,是不强大的体现,希望自己强大,自给自足;

另一种是绝对依赖,希望咨询师能够帮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自己就能发生改变。

这两种情况,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表面看上去,一种表现是是极度的依赖,一种是极度的不依赖。

但其实,极度依赖是因为没有发展出自身,可能感觉到自己是软弱的,没有力量的,所以寄希望于找到一个有力量的,可以依靠的人。

另一种极度不依赖,只是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他们希望得到支持的这个愿望一直在心理,只不过在养育的过程中,被教育只能靠自己。

他们发展出的假性独立的状态,只是防御了依赖的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亲密的渴求,这种愿望不能被消除,只能被防御。只不过,亲密关系在不同人那里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对关系的体验并不好,所以他们可能会回避关系,不要关系。

比如反依赖的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对另一个人有需要是可耻的,是被拒绝的。于是,只能选择不要关系。

他们好像带着一层壳在生活,不知道亲密的感觉是什么滋味,但同时他们是十分渴求亲密的。

反依赖的表现有:有抑郁的感觉,但不知道为什么;长期有莫名其妙想要逃跑或想死的愿望;即使童年很快乐,也觉得童年是孤独的;其他人说你冷漠,高冷;亲人抱怨说你情感上很疏远;你更喜欢自己做事情;很难开口寻求帮助;在亲密关系中不舒服;等等。


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如果问你,怎么描述自己,你会怎么回答?

你会用什么形容词呢?是倾向于用积极的词汇,还是消极的?

你有没有发现,对自己的缺点,不足,你常常如数家珍,但对自己的优点,却屈指能数。

有些人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淡化自己的优势,哪怕生活中有人赞赏他,夸奖他,他也会觉得不认可。对批评和不足,他却十分敏感,任何反馈都照单全收。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开放自己,对批评和赞扬都照单全收。

我们通过其他人——特别是父母——的反馈,认识自己,建立自我概念。

如果这个过程的准确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现实的,平衡的自我评价,这也是自尊的基础,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伴侣的一个基础。

如果你的自我评价和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不一致,那这个不一致可能不那么容易改变。

我们会十分坚信自我评价,哪怕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反馈,告诉你其实没有那么差。来自外在的好的反馈,很难进到内心,很难被你相信。但对说自己不好的声音,你却十分敏感,一点不好都会铭记于心。

这说明,我们对反馈的接收器存在失衡

可能小时候,父母经常处在情绪化的当下,给与的反馈是失真的,比如说孩子调皮,不听话,没用等等。

家长也会把自己不接纳的部分放在孩子身上,比如父母不能接受自己懒惰,当在孩子身上看到一丁点儿懒惰的时候,就会夸大这个特质,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懒惰的人。

当孩子形成了一个自我概念后,就会在生活中不断的找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维持一个稳态。

而咨询,就是要打破这个稳态,打破自洽的自我评价循环。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缺乏对自己的相对真实,平衡的评价。他们没有从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现在的父母,蛮多会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出来找个好工作,似乎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许。

但这个过程中,孩子喜欢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是对这个孩子而言的好工作,是没有细化和讨论的。

这样的一个笼统的要求,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忽视。

如果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可能你会过度强调自己的弱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

可能当事情变得有挑战性时,你会很快放弃。

甚至你可能会经常换工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常常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常常表现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很好相处,善于倾听,不随意评论。

他们非常容易原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但对自己却十分严苛,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当我们小时候缺乏长辈引导自己,不知道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那可能我们会形成一个没有弹性的两极化的超我,在某些时候对自己非常严苛,某些时候对自己非常放纵

如果你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他可能把你当做自己,也会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你,自然也会内化一个十分严苛的超我。

当你带回家一个糟糕的成绩,父母不是直接叱责你,而是和你分析原因,讨论如何纠正,下次能够做的更好,并鼓励已经做的不错的地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学会善待自己的错误,

你会学习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犯错,学会原谅自己,善待自己。

对自己缺乏同情心的体现有:

你可能无法容忍自己的错误,头脑中总有一个批评的声音,指出你的错误和缺陷;

你对自己比对别人更加严格,你经常生自己的气,等等。


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

经历情感忽视的人,他们觉得有情感是一种负担,容易责备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我们作为人类正常的情绪,会被体验为一种羞耻,可能会没有原因的感到沮丧,悲伤或愤怒。

或者,他们会感到情绪麻木,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觉得和其他人不一样,倾向于压抑感情或避免动感情,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


对自己生气,自责

如果你对自己有情绪感到羞耻,那么,你很难不对自己生气。

也许你会憎恨自己,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失败或缺陷,而是因为感到悲伤。

你可能很容易对自己生气,会使用酒精或药物消愁,经常感到厌恶自己,有自我破坏的行为或倾向,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

“如果别人真正了解我,他们不会喜欢我……”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倾向于觉得,必须将真实的自我隐藏在他人视线之外,因为如果让人太靠近自己,缺点就会被暴露。

可能体现在你害怕与人亲近,你很难敞开心扉,哪怕是最好的朋友。

你预想无论到哪儿都会被拒绝,避免主动交朋友。

你确信如果关系足够近,别人会不喜欢,讨厌你。


难以关爱自己和别人

没有被情感滋润过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向其他人投以情感上的关爱。

你可能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但从来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我们儿时接受到父母的呵护,会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长大后,我们才能为配偶,孩子提供关爱。

小孩像海绵,会吸收父母的关爱和帮助,离水太远的海绵会变得干枯,硬化。

同样的,如果一个孩子离关怀,爱心太远,会变得心灵僵硬,拒人千里之外,很难接受也很难给予关爱,既感受不到爱,也不会表达爱


自我约束能力差

情感忽视的父母可能不会阻止孩子吃过多垃圾食品或肆意消费。

那么,孩子也很难建立起自律体系

自律需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可以暂时不做自己喜欢的事。


述情障碍

情感忽视的共通之处,便是述情障碍,也就是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最极端的表现是,无法辨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阿斯伯格综合征便是这样的症状。

轻一点可能会没有意愿和能力容忍情绪情感,重一点甚至没有能力感受任何情绪情感,通常也会有易怒倾向,经常爆发性地生气。

标签: 情感忽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