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下)| 情感被忽视的孩子#3「杭州心理咨询」
时间:2021年01月12日|781次浏览

类型7:工作狂父母

工作狂父母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这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

特别是当女性回归职场之后,双职工家庭中,孩子只能交给老人和保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工作狂的状态,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放到工作上,也许都很难跟孩子见上一面。

这样的一种状态,能够让父母在社会上非常成功,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也会有很多财富,给予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被当作是小公主或者小王子,旁人或者同学会非常羡慕,能有如此成功的父母,能有如此丰富的物质条件。

但作为孩子,是感到孤独的,自己毫不重要的,父母的工作比自己重要上百倍。好像别人都说自己很幸福,难道是我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一点都不觉得幸福呢?

当他们长大后,可能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父母这么辛苦,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父母给了我一切,我却生活得这么糟糕,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甚至会有一种自己是孤儿的感觉,父母双全的孤儿,这是很悲哀的一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去世了,孩子会很难过,悲伤,失落,可能还会抑郁。

但是没人会想到,当父母为了工作,为了追求成功而失去孩子的状况。有着工作狂父母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父母。

这让我想起了目前很普遍的一个留守儿童状态。父母外出打工赚钱,把孩子留在家里给老人带大。这样的状况十分普遍,但带来的问题也是巨大的。这些孩子失去了父母,当他们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又将面临失去把他们带大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父母外出打工赚钱,是为了我读书,买衣服,为了养活我们全家。我也没有什么理由怪父母,只能怪自己太娇气。这样的状况也十分常见。面对这种无形的丧失,孩子只能向内吞噬自己,责怪自己。


类型8: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如果家里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另一个孩子的处境可想而知,会被忽视,一切都会围绕着生病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案例,哥哥是孤独症患者,妹妹的出生就是被要求以后一辈子要照顾哥哥,要帮助哥哥。父母所有的精力和关注都放在哥哥身上,他们无暇顾及妹妹,他们希望妹妹能够成为一个帮手。妹妹从小也很懂事,希望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甚至在自己得了癌症之后,都无法告诉父母,不想让妈妈担心。因为光是哥哥的病情,就已经让妈妈精疲力竭。她一直在尽力做一个好女儿,好妹妹,但却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当孩子在一个亲人有严重疾病的家庭中长大时,不管生病的是父母还是兄弟姐妹,这个孩子得到的照顾都是打折扣的。

如果让父母和家庭中健康的孩子同时填写一份测评问卷,会发现,父母觉得孩子过得不错,但这个不错的孩子却非常负面的看待自己。

当父母无力改变在他们孩子生活中的坏事时,他们往往最小化那些负面事件的影响,忽视生活中的坏事。他们不仅会淡化孩子的痛苦,也会苛求孩子表现的像一个成人一样,希望他们健康的孩子能够帮助照顾生病的孩子,无私,无微不至。

当这个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并且回避所有能够产生情绪的状态。


类型9: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好像从来都不会满足。当孩子拿回90分的考卷,成就导向型父母可能会说,怎么不考100分?当孩子拿回100分的考卷,父母可能又会说,另外那门课怎么不也考100分?

总之,好像孩子怎么做,都不能满足父母,都不能获得父母哪怕一丁点儿的认可。这种类型的父母和自恋型父母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希望孩子是有高成就的,高成就才会让父母满意,开心。

但不可否认,也有的成就导向型父母对孩子是情感关注的,支持孩子,引导并帮助孩子达成想要实现的事业。看是否情感忽视,关键还是看父母是否强迫孩子达成家长自己的预期。

一些父母强迫孩子达到某些成就,是因为他们想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一些愿望。

这种类型的父母无疑是关注孩子的,只不过他们只看到了事情,希望孩子把事情做好,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

他们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朝着成功的方向,也许什么专业好就业,吃香就帮孩子往那个方向发展,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想法。

如果情感被忽视,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感觉有一个情感空洞,缺乏对自己的爱,也缺乏在情感上和其他人共鸣的能力。


类型10:反社会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展现出的反社会特质比较隐蔽。比较极端的反社会人格可能是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手,也可能是拐卖幼童的不法分子。他们缺乏良知,没有内疚感。

而生活中隐藏的反社会人士,往往会很隐蔽的控制人。他们可能看起来很普通,甚至非常优秀,非常成功,而富有魅力,是众人敬仰的对象,看起来很友好,很善良。

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别人看不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亲近的人,比如孩子,通常能感觉到不一样。

反社会者没有内疚感,他们可以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说一些话,或者做一些事,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哪怕这些事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他们不仅没有内疚感,也缺乏同情心,另一个人的感受在他们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他们所有的情绪都围绕着如何控制人。他们觉得爱就是控制,他们会选择任何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类型11:孩子即父母

这种类型的孩子承担了父母的职能,在临床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孩子承担了照顾父母情绪的责任,要关注父母的喜怒哀乐,察言观色,逗父母开心。父母鼓励孩子表现得像一个成年的家长那样。

有的家庭是因为出现一些变故,比如前面提到的,离婚、丧偶或者家里有生重病的人,孩子不得不像个小大人。

在另外一些家庭中,并没有这样的一些事情发生,但孩子也会和父母的角色颠倒。比如有的父母特别敏感,经常情绪化,或一点不满就发脾气或以泪洗面。

孩子可能学会了要小心翼翼,照顾父母的情绪,时刻关注父母。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像孩子,反倒是像和父母平起平坐的大人。

缺失了这种父母/孩子之间的界限,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没有童年,会在青春期有更高的叛逆的风险。

长大后,这些孩子很可能成长为责任心过度,但却离自己的感觉很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乎什么的人,会经常处在一种情感空缺,缺失情感链接的状态。

他们很难意识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因为看上去,自己的童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类型12: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即便是充满爱心和包容的父母,也会对孩子有情感忽视。父母爱子女并全心全意为子女好,也可能会对孩子有情感忽视。这是完全可能的。

爱孩子和与孩子有情感共鸣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情感关注,在我们做父母之后,需要学习如何关注情感,并反馈孩子的情感,这是一项技能。

当我们因为被养育的过程中时常压抑情感,我们就需要刻意的练习,和自己的情感接近,觉知自己的情感。父母要能够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需要他自己是一个认识并理解大部分情绪的人。

上述提到的专制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抑郁型父母,工作狂父母等,都以为他们奋尽全力为孩子提供的就是对孩子的爱。

但他们并不知道,其实给孩子提供一段有链接的亲子关系,有情感链接的状态,才是生活的养料。

他们只是在重复自己童年学到的,用他们以为的方式爱孩子。然后孩子长大后,又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

我们不是要去责怪父母,而是理解在我们的成长中发生了什么,去看到真相,然后才会有改变。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我们联系。琴心叙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将会为你提供专业、温暖的咨询服务。咨询电话:0571-88222873;微信号:15395710332;中心网址:http://www.qxx66.com

标签: 情感忽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