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同心圆
时间:2016年04月19日|1431次浏览


一个人爱的能力有有多大,意味着他/她被爱的程度有多深。任何一个人在受孕期就开始练习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如何在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量(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比如在受孕期间,母亲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稳定的情绪就是给胎儿创造安全的成长环境。胎儿在那个“黑暗”的环境依赖着母亲而“轻轻地成长”着。

孩子的创造力也是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练习的,他们很容感知到母亲的焦虑情绪,因此他们为了克服来自母亲的焦虑,进而开始自我创造,比如在腹中他们会通过国咬手指、踢脚来表达和缓解内心的不安。当母亲感觉腹中的孩子不安时,会快速地平静心情然后抚摸着肚子——将母爱用触摸的形式传递给孩子。胎儿也很容易感受母亲传递的爱,顷刻间他/她又安静下来,继续完成完整的自我创造。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母亲的爱,孩子是无法活出完整的自己。这尤其是在孩子的人格和精神层面,如果缺失了爱,那么其人格或者精神将是一堆“碎片”。

    

    

    一个女孩从小就很“恨”她的父亲。父亲是一名警察,经常要在外面执勤。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很少时间照顾女儿,而且每一次回到家以后都会无意识地将女儿当做“犯人”那样对待。女儿很多时候面对父亲的“审查盘问”都会不知所措,渐渐地她自己发展了一些“幻想的仪式”来缓解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在父亲责备她时,她就陷入和父亲结婚的仪式幻想中。在被父亲责备完之后,她母亲为了安慰孩子就说:“你以后千万不要像爸爸一样,她是一个坏爸爸。”女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了。

后来,她开始谈恋爱了,交往了很多男朋友,但是一个都没有谈成功。她也因此不断地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配得到真正的爱情。她渐渐地消沉下去了,她寻找另外的安全的依恋——去夜总会,喝酒,吸毒品......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有什么触动呢?女孩从小就缺失了什么呢?我们应该重新自我审视一些什么呢?

 

从胎儿到成人,我们将要历经很多风险才能活出自己。孩子的人格边缘如果模糊不清那么他/她将要受到严重的精神折磨。这种折磨就是来自于:在人格的碎片中缺乏了爱的粘连剂。

小女孩如此“恨”,同时又如此爱父亲。她是在对父亲的爱恨交织中形成了冲突的人格。这种冲突的人格将影响到她未来的情感生活。在未来的情感生活中她会无意识地将对父亲的情感投射到她现在的亲密关系中,试图从现有的亲密关系中得到补偿。可是事实上,几乎没有人可以接受的了这样莫名其妙的折磨的。所以她后来的经验的情感会不断地体验到别人的背叛、不忠等。然后,她会将这些转向为自我攻击。

标签: 心理  培训  谨慎分析  亲子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