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的方法
时间:2016年04月05日|1907次浏览

       也许我们经常会关注:“你是谁?”,而回避:“我是谁?”我们通过学习,获得了快速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但是在“自我认知”方面似乎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宗教那里,这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很成熟。事实上,我们是一名创造价值的工作者,需要承担很多责任,甚至几乎活在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的追求上。在激烈竞争中,我们最后通过努力脱颖而出,实现了人生的目标,然而却开始变得冷漠、无情了。

       我们急需要一种自我认知的技术,这种技术要符合我们作为工作者的实际情况。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而开展训练活动。

三种状态认知评价


        我们开始于从生活和工作中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状态,进而认知心理状态。

       根据表1-1的数据可以评价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状态。这为我们后期改变心理状态提供了数据支持。例如:“思维状态”分布在1分,那么我们需要关注正真限制因素的来源。

 

心态认知

       从字面上理解心态是一种心理状态。那么我们经常所强调的心态往往值得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这里涉及到了价值判断的层面。比如:如果在沟通的时候,我一直针锋相对,不接受你的观点,那么你可能就会认为我的心态不好。心态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解释是心灵对事物的折射影像。这些影像是经过我们加工的。他包含了我们部分或者全部的价值。由于我们的价值系统本身的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折射影像是扭曲、概括化和抽象化的。

 视觉

       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心理机制会创造不同的影像。这些影像又会再一次影响我们做出选择。如图表,当人们的焦点关注在杯子的上方就会形成“只有半杯水”的影像,当人们的焦点关注杯子下方时就会形成“还有半杯水”的影像。从客观的角度看,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杯子,出现了两种甚至可以更多种不同影像(是谁放了半杯水在这里,这半杯水有毒吗?),是由于我们的心理机制承载着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心理成像效应会制约着我们的选择(策略)。例如,当我们很口渴到失去生命的时候,看到半杯水,如果心理成像是“只有半杯水”,那么可能会感到绝望。这种失落感会进一步让我们作出放弃求生行为。

       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沟通者,需要全面改善心理机制,简而言之就是改善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一个拥有良好心态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很糟糕的沟通者。我们接下来需要好好的训练一下,努力改变的“心理视线”。

心理视线图

 

性格认知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他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性格主要形成于特定的环境,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有序的心理反应机制。例如脾气暴躁之人只要遇到类似于让心里不安的事情,他就会表现的暴躁,通过暴躁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从摘文我们了解到一点就是性格的社会道德属性。这个在我们的沟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沟通的训练中很有必要自己和他人的性格。


标签: 心态  认知  性格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