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白骨夫人:善力的自由
时间:2016年02月19日|3047次浏览|1次赞

 《 西游记》白骨夫人:善力的自由

 

 夏志伶Daenerys志伶©专栏作家|心理师

(微信公众号:daenerysxiazl;腾讯微博:@daeneryszhiling)

 

When you look long into an abyss,the abyss looks into you.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Nietzsche尼采

在没有看这部全新的影片之前,我曾一度以为《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早已成为经典,那些经典人物形象、角色的揣摩与把握是无法超越。

可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部《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仍然有令人惊艳之处。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自不必多说,可改编过的白骨夫人的故事,还是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索心灵上的那些奇妙的语言。

   “我嫁到一个村子里,可不久那村子便死了人,村里人便责怪是我把不祥带入了村里,说我是妖,还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山上……”

为唐三藏讲述这段故事的白骨夫人当时正幻化作人形,竭尽全力诱惑唐三藏上当,好吃掉可令她永世为妖的唐僧肉,说了那么多段谎话,骗人可以深入骨髓至情至性,但偏偏这段故事却是真实的过往。

那是白骨夫人依旧为人之时。

她说,“你们这些凡人,就是无情。”

借用一句佛经典籍中的参悟:佛的眼中众生皆是佛,菩萨眼中皆是菩萨,凡夫眼中皆是凡夫。悲观者看世界,世界是暗淡失败;进取者看世界,世界是美丽光明。你的世界是光明还是暗淡,取决于你的心态与智慧。

同理,无情之人,看到的唯有无情。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密码铸就了如今冷酷无情、面如寒霜的白骨夫人呢?

第一,童年或曾经重要人生经历阶段的遭遇,镂刻下铭心刻骨的创伤。

花季少女满怀着待嫁的喜悦嫁入一个对她来说还是陌生的村庄为妇,可却因为村里人迷信和排外,不分是非对错,将她如花的生命结束。没有应不应该,只是她不被村里人接纳。彼时她的遭遇与内心,很是令人心疼,怜惜。

我可以想象得出,原以为心处天堂,后坠落地狱的痛苦与绝望。

就好比一个小孩从小被一根无形的界线豢养起来,身边扮演教导者的人告诉那孩子,只要你在界线圈子内,乖乖的,那么就给你糖果吃。

起初,那孩子一定会疯狂地想要越过那根界线,求温暖求抱抱,因为,那些教导者在那里,孩子的心灵是需要和教导者发生亲密链接的,身心皆需要爱的抚慰,(即精神鼓励系统)。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每越界一次都会遭遇严重的冲突,渐渐的,那个孩子会发现,这些ta想要亲密链接的教导者并不是那么需要ta,ta融不进那样的教导者群体,从一个豢养者转变为一个被教导者认同的独立个体,在ta生命期冀的重要阶段里,陪伴ta的只有那根无形的界线,以及那个界线圈子里漂亮的“糖果”(物质鼓励系统)。

于是,心灵的创伤一旦被种植在幼小的心灵里,这样的伤口若不被看见与发现并加以修正,那个受伤的心灵就不再会痊愈。于是,孩子对ta这样的教导者是既深深的爱着,也同样是深深的厌恶与痛恨着。

上述这个小案例中,那个孩子想要融入与自己亲密心灵链接的团体,这与白骨夫人初为人妇时的心理需求是相同的。

在白骨夫人重要的经历里,当她被当做是妖孽遭遇她以为可以与她亲密链接的团体背叛时,在众多的“你是妖”,这样的声音里,她需要在不断地自我背叛中修复或认同那些外在对自我的认知,哪怕她在最初一直都知道被曲解的外在认知不是真的。

当一个人得不到对外认同,又无法肯定自己是谁的认同时,她要么是推翻自身,要么就推翻外界,这也是诸多来访者不愿意听到任何质疑和反对声音的原因,因为,ta的过往经历会扭曲一种认知模式给ta。

而上述案例中的糖果,正如白骨夫人想要为妖的致命诱惑。

如此一来,这样的个体成长之后,要么是一个假装强悍,满眼冷血无情的人;要么就是一个见到一丁点儿“糖果”诱惑,便难以把持自身信念的人。

心理学上,这种现象为认同与反认同。一个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使用自我认同或是自我反认同的方法,它的进行过程是从一个人的动力(统一)中心,将其分裂的、不协调的各个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的、协调的及完整的有机体。

对于一个以角色或主导功能来认同自我的人,也有同等的作用,这会促使一个人在面对生命的发展或生活的过程所必须产生的“继续性”,无法进行,在影片里,当白骨夫人被村里人群体认同为妖的时候,她是需要经历自我背叛的,而这与她对自我认同:“我是一个人”这样的认同背道而驰。

以致于最后她已经做了杀人如麻的白骨妖了,她仍旧对唐三藏说:“我最恨别人说我是妖。”

身心灵是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这种能力一减再减,以致于个体的内我变得愈来愈虚弱。

“做人痛苦,不如就做妖好了。”这是白骨夫人选择的做法。但影片中有意近距离刻画她吸人血精魄的镜头,无声无息,却全力吸纳入体内,那或许是她潜意识的愿望和声音:我是一个人或我想成为一个人。

在这种痛苦强烈冲突里,白骨夫人终于选择了自我背叛与接受诱惑,做了妖,但她仍旧放不下我想做一个人,或我是一个人的想法。当内心愿望和行为表现不一致时,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形象与自我认同是相反的,于是内心冲突就获得了越发强烈生长的温床。

个体内心长期处于激烈艰难的心理冲突当中,而自身又缺乏自我调节与导引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心理咨询。

第二,虚荣与过度自恋的结果,导致失去选择善力的能力和自由。

 

在我《 美人鱼》那篇文字当中,曾提及自恋是分良性自恋与恶性自恋的。良性自恋可以从无到有的创造,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造性现实匹配的认可;恶性自恋则不然。

个体自身不能创造或没有发觉自我是拥有同等创造的能力的,于是就导致恶性自恋,关键词“占有”便出现了。

这就是收藏癖、恋物癖的成因之一。

譬如有些从不用铅笔写字的人,莫名其妙喜欢收藏铅笔、橡皮,这样的收藏无伤大雅,只要不害人害己就未必影响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能够发掘出一些名人收藏家,喜欢收集古玩玉器,不惜掷以重金,却并非是用于增值投资,仅仅是因为爱好。影片里的白骨夫人,吸了人血精魄后却将自己的洞穴堆成了人骨堡垒。

其实有时候,我们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你听说一件华美的宝藏时,你特别想要拥有它,但其实你连这宝藏的具体功用是什么,你都未能全盘了解,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不管是否伤人伤己……

只是一心想买回来束之高阁,哪怕是今后对自己没什么用,蒙尘不被问津也无所谓,在当下这一刻,有没有思考过,那如此想要拥有的背后,隐藏的是是否正被镀上了过度化自恋与虚荣的人格色彩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对所有行为的反应,只源于对痛苦再现的恐惧。

白骨夫人曾说:“什么叫身在地狱?”

“我就是地狱。”

当一个人遭遇重大心理恐惧之时,要么就是消灭恐惧,变得强大,要么就是索性成为恐惧,让别人来恐惧自身。

前者选择需要意志力坚韧修行修心,在挫折与磨难中逐渐成长变得强大。

后者,则是短平快,无需自我去克服恐惧面对恐惧了,我自己就是恐惧代言人。

白骨夫人的心灵深处同样是有深藏的恐惧的,这样的恐惧与内心的自我某种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继而滋生出更大的恐惧。

白骨夫人再也不想为人,即便唐三藏一再说要度化她,她都宁死也要作妖,因为她已经把那种不被人类认可的恐惧演化成了自我的形象或精神符号,产生了“让所有人都恐惧我,那便是我”的精神符号。

都说一个人一辈子只会真爱一个人,其它的后来者不过是那个心灵上的人的替代品或相似品。那其实也是一种对外寻求心理认同的模式,但毕竟后来者或许只是碰巧符合了个体认同模式,即被想象出来的模样,而现实一旦发现差距,就会导致此类个体陷入一种糟糕的情绪当中。因为,ta接受不了这种认同模式的再一次崩溃。

所以,在影片里的白骨夫人放不下执念,一心想吃“唐僧肉,即身为妖,又期冀着被人群认可,这样的冲突藏在她的潜意识里,以致于撕扯着她的灵识,一点一点,日积月累,吸再多的人血精魄也填不满她心理创伤的“黑洞”。

影片里的白骨夫人吸人精魄之时,只看到自己的需求,却从来都看不到别人的情绪的,诸如痛苦、无助、恐惧、疼痛……

当个体选择了靠吸食他人的幸福,观看别人的痛苦而生之时,就已经失去了选择善力的自由度。

阅读我的文字至此,会不会认为白骨夫人其实也是个可怜之人?

那么,如何用心理密码来破白骨夫人的命数呢? 

1、身心灵的自由度决定了选择善恶的能力的自由度。

A、选择较好而不是选择较坏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认知:每个个体自从出生至今,都有一套自我构成善与恶的认知体系,若是体系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扭曲,那么就需要一个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人来一起工作,大家都要以发掘个体痛苦的深层原因为目标来认真负责的工作,提升认知正常平衡的百分比,才有可能使状况得以改善;

B、认识到在何种情况下做什么决断,可以深思熟虑,但尽量避免优柔寡断:人唯有在或者成为人,或者成为妖的中间自我矛盾冲突中才会出严重心理问题,就如同白骨夫人既想要做妖来杜绝为人的恐惧,又想被人认可,强调最讨厌别人说她是妖。倘若想要做人,那就堂堂正正行人之事,言人之行;想要作妖也无不可,就堂堂正正宣称自己是一个妖,那么,极致的做自己,成为自己,只要这个决断,你担得起所言所行产生的多米诺效应,那又有何不可?其实西游记5个修行者,只有唐僧是人,其它的都是妖,但都恪守本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做一只极致的妖,这样明亮的修行,可以避免痛苦扭曲来撕扯灵魂与人格。

C、能够觉察到自我行动的背后,潜意识的需求是什么,找到它发掘它:比如个体真实的需求是自恋和虚荣的满足,而并非一定是占有一堆对自己其实没多大用途的“人骨”和“精魄”。解读了这样的需求,我们可以尝试改译它,通过别的方式来满足,比如在某个领域发挥其所长获得超乎常人的名与利,一样可以让自恋和虚荣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只要不伤害别人,不把自己的需求构架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便是重新获得善力的开始,选择的自由度也开阔了。

   2、拒绝非理性情感才能找到心路的方向

那些非理性情感抉择的人,通常是迫使人去做与自己真正自我发展格局相违背的事, 当“糖果”出现时坚定潜意识的声音(当然前提是先学会探索与发现它),时间的延长与环境的转变,往往容易逐渐改变一个人最初本真的信念,失去修行的“觉”,在各种活色生香的体验中,逐渐迷失自我,变得麻木冷酷,甚至是无情。

   所以,大声对自己说三遍:“我现在不吃糖,因为这与我的发展规划人生的格局背道而驰。不吃糖不吃糖不吃糖。”渐渐的,你会发现,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和你一样把身心灵更多关注于个体规划发展成长的人,而且很庆幸的是,你也是其中微渺但却坚韧为自己梦想和行为买单的一员。

3、全面认识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增强意志调控力。

   诚如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个糖果豢养孩子,长大以后,ta很容易一看到诸如“糖果”的诱惑便妥协,从而很容易放弃先前差点把自己都欺骗到的“初心”,本真的东西一旦迷失了,势必会沉迷于短暂满足的诱惑当中而忽略掉所言所行的后果,这个“忽略”是很自然发生的,几乎已经从童年或过往经历中成了一个条件反射的事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下一代的儿童教育中并不提倡物质奖励大于精神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习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在面对诱惑时,灵台有清明的神识,理性逻辑优质全面的认知系统,从长远考虑,当那颗糖果外表华丽的糖衣褪去之时,就是痛苦与追寻幸福人生规划背道而驰的开始,那么回到当下,可有灵光乍现,获得醍醐灌顶的觉悟认知——再好吃的糖果也不要。

 

   本期【心理门】解语:良善或许是一种能力,是为内心幸福种子浇灌助其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能力。幸福就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我们被人相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态度,当你良善对人,就事论事看世界,那么至少这个世界大多数人也会良善的对你;你感恩际遇与磨难,那么际遇磨难就会助你成长。就看你能否发现ta,亦或是发现了ta,是否给予照料和负责。“一念迷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也或许每个人的心里也还住着一位白骨夫人,但,度ta成佛亦或是成魔,全在于心的觉悟力及时间。


 

©©©©©©

【心理门】为夏志伶注视者咨询旗下原创有声书作品,集情感、影视心声、情商成长等多方面多视角分析的心理课。原创心理师主播夏志伶,“榕树下”、百度名家认证重点作家中科院医学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快乐地写很多书,集专栏作家+心理咨询师+原创主播于一身的跨界传播媒体人。

搜狐自媒体:夏志伶注视者咨询

榕树下app专栏笔名:夏志伶Daenerys志伶

我的咨询中心:注视者咨询

预约咨询助理qq号:3305737611

我的有声书©点击下方链接“志伶之声”【心理门】即刻收听优听Radio或喜马拉雅加V认证合作电台系列。

 【此处心理文系夏志伶Daenerys志伶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西游记  斗战胜佛  善力自由  夏志伶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夏志伶 2016-02-19 13:47
    帮我审核投稿吧,如果可以用的话,最近刚好在写影视心声这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