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难得解语花—谈共情
时间:2015年01月06日|3409次浏览|1次赞

“共情”一词大概从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使用得多起来,而且有了非常明确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理上的同调与共鸣。英文对应的词是“empathy”,也有译作“神入”、“同情”“同理心”。

共情的重要性在心理学界已经得到共识,更有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把共情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心理问题,共情就像一剂祛病兼补养的良药。

在心理学中,“共情”是一项技术,自有其规范的操作步骤,但同时心理学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问,生活中,人们也总能与共情的问题不期而遇。普通人的共情,也同样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幸福的感受。今天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共情。

大家普遍认为,情商高的人共情能力好,所谓情商,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高情商者具备共情的良好基础,做事的同时可以及时消解他人的抵触情绪,因而能够在人际关系中顺风顺水。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高情商,那么情商低的人就不一定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不一定能够做到共情。幸运的是,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生活中,普通人的共情并不像心理咨询师那样基于职业意识和训练得来的技巧,而主要靠情感驱动,技巧全来自以往的生活经验,往往失败,导致情绪龃龉。夫妻相处,经常听到一个对另一个说,“你根本不懂我!”。所谓懂,逻辑上的理解浅显,情绪上的涵义却并不直接显现。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是“你没有共情到我!”。懂,基本上和共情很难分开。《红楼梦》里,贾府夜宴至二更天,意阑人寥落,别的姑娘们都熬不住回去歇着了,唯有探春仍然在席陪伴,贾母夸道:“……只有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三丫头是懂理的,贾母是懂人的。这一句,心有灵犀,共情得很到位。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共情到位?

可能有一个标准,就是被共情的人是不是有所感。

有这样一则故事:老妻去世了,老人心情抑郁,寝食俱废,儿女们束手无策。邻居5岁的小男孩,走到老人的院子里玩了一下午。晚饭时候,老人的心情居然好了很多。妈妈问小男孩下午在和爷爷做什么?小男孩说:“没做什么,爷爷哭了,我就陪着哭了一会儿。”小男孩说并没有做什么,而老爷爷感觉到自己的悲伤被看见,被理解,被分担,哪怕是被一个5岁的孩子分担了些许,也感觉上轻了些,让他能够从悲伤的浓雾中露出头,喘口气,定定神,才看见了身边可爱的孩子,稚嫩的笑脸,悲伤的泪水;之前,因内心的凄苦所阻,他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共情到位?

 我把它分为四个步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个要领,因为四步几乎同时进行,不分前后。即:忘我投入,凝神倾听,仔细感受,随心所欲。

 忘我投入。共情的首要条件是忘我,要有牛魔王和春三十娘元神出窍的本事,完全忘记自己这具肉身的爱恨情仇。忘记仇和恨似乎容易,忘记情和爱恐怕很难。看着身边的人痛苦难过,每个人可能首先都会想着赶紧做些什么,不要让他/她这么难过了,你要问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我爱他/她,看他这么难受我受不了!”。所以,这种看似爱他/她,其实是爱己,因为自己看不了他/她这么痛苦,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才想尽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抚慰关怀,企图尽快终止身边人的痛苦,也就使自己结束这场折磨,共情却被置之其次。然而那人总却不领情,仍深陷痛苦不图自拔,真是让人生气!至此,爱脱下了温暖的羊皮,露出了恨的凶相,或者说终于由爱生恨,有人会弃对方于不顾,有人会转而恨自己无能,不能让所爱之人离苦得乐,以至于自责、自伤。这是恨他/她不能转而恨自己,或者自己无所不能的夸大自体受损而生的自恋性暴怒,伤己以期伤人。所以,不忘情则无以共情,道家有云“太上忘情”,忘情并非无情,是忘己之情,以感他人之情。除了忘情,忘我还指忘记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他人不做评判,不做评判才能不生爱恨。

忘我之后,才能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听听他/她说些什么,更要听他/她没有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不愿说,那就听听他/她这不愿说的“身体语言”在说什么。不止用耳朵,而是用整个身体去听。听懂之前,只能继续听,不可妄动。此时妄动则离共情愈远矣,适得其反。

然后是仔细感受,感受到他/她的难过、后悔、内疚、怨恨等等,更要感受到他/她的多情、懂事、不忍、挚爱。痛苦一定是矛盾带来的,爱与恨交织,情与仇混杂,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才这般痛苦。一个人如果只有恨或者只有爱,就不会有痛苦,要听懂了这个矛盾,才算是真地感受到了他/她的苦。仔细感受和凝神倾听不分前后,听懂了,也就感受到了。

最后是随心所欲。这里所说的随心所欲并不是眼下流行的“任性”,任意妄为,而是当你做完了前面的三步,你的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跟随你的心,就对了。可能你想去抱抱他/她,可能你想哭一会儿,可能你觉得他/她很可笑(就像大人觉得小孩子没分到糖果就哭泣很可笑),别犹豫,这就是真相,这就是他/她此刻最需要的,just do it!

更多文章,请搜微信公众号”hql_psy”,关注:何巧丽微心理。

标签: 共情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