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窥拉康与聚焦的交集
时间:2015年01月30日|3268次浏览|2次赞

一窥拉康与聚焦的交集

 

   拉康理论在众精神分析理论中借语言学这个口子切入了精神世界的神秘内核:“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从能指所指,到想象界象征界,语言以内隐的主线穿插着,即使是无法表征的实在界,语言也是以缺席的方式“在场”着。它以语言学为基石建构了庞大的理论框架,使它阐释这个复杂的世界如《星际穿越》中的四维空间把线性的时间折起来般易如反掌。

   说到语言学,不免让人联想到人本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聚焦。聚焦通过开放性、整体性地去感受某个心理困境,获得一个词,再把该词和内心感受进行交互感应,以获得更深的体会,如此促进曾被固着的感受开始生生不息地流动。它充满着抽象的象征词语和具象的身体体会之间的互动。它把语言学走在了返璞归真,重回体验之乡的路上

可见,作为精神分析流派之一的拉康和人本分支的聚焦在语言学上有一定的交集。此篇文章欲一窥这交集内部的奥秘,尚且作为一种出于好奇的探索。

 

    能指

能指作为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其拉康式的解读在聚焦中就得以充分展现。

    索绪尔说,语言符号是由能指与所指两方面构成的。所谓能指,就是心理意义上的构成语言符号的形象和声音;所谓所指,是形象和声音所表达的概念或意义。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是相互涵摄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离的,因此语言符号具有封闭式的自足的性质。拉康对索绪尔的理论进行了改写:

  1 能指的纯粹物质性。单一能指就其本身而言,不过是一个僵死的物质材料,是语言的物质支撑,它什么也不意指。能指和对象是分离的,不指涉对象,或者说它指涉的是对象的缺席,是以僵死的记号来填充我们对物的活生生的经验。

相应的,在聚焦中,在没有找出较精确的词之前,有时词语并不能很好地真实描述聚焦者自身的鲜活体验。一个整体性存在的世界,一个离散的由抽象符号组成的象征世界,用后者精确地描绘前者,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2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不是一种对应关系,而是一种不确定的、偶然的、临时性的扭结关系。只在能指链运行结束即一句话说完时,通过回溯的方式暂时性地锚定在一起。

在聚焦中,词语和它所欲意指的内心体验不是恒定的绑定关系,而是暂时的锚定关系,在该暂时的锚定中,聚焦的交互感应得以进行。同时也正是这交互感应,这暂时的锚定,促成了新的更贴切的词语的生成,终止了前一个词与意指对象的锚定。

  3 能指的运行原则是差异性。正是能指的差异性促成了能指在一句话中的横向组合,也使在一句话中选择某个词时所隐含的纵向选择关系成为可能。前者隐含着意义的预期与回溯的辩证法,后者隐含着意义的在场与缺席的辩证法。

而聚焦的运作过程更多是在在场与缺席的纵向选择层面进行的。

为了说明能指以上三个性质在聚焦中的体现,举下面这个例子。聚焦者说:“当听到她这么说时,我感到心里一惊,恩,一惊……额,或者说是感到尴尬。尴尬,哦,是不知怎么反应,似乎怎么反应都不是……被困住了,对,就是被困住的感觉!”

聚焦者依次体会出的词语是“一惊”、“尴尬”、“不知怎么反应”和“被困住”。聚焦者感觉前三个词并不能很贴切地描绘出聚焦者“当听到她这么说时”的复杂又真实的感受——这是体现能指性质的第一点。聚焦者每说出一个词后,都稍微加以停顿以便留出时间去交互感应,暂时地停留,但感受的流动性又促使另一个词的出现,说明能指与所欲意指的所指暂时的锚定关系——这是体现能指性质的第二点。“一惊”、“尴尬”、“不知怎么反应”和“被困住”这四个词是依次替代的关系,是在能指运作的纵向选择层面进行的——这是体现能指性质第三点。

此处有意思的是,读者或许会升起这样一个疑问:“聚焦者觉得最后一个词‘被困住’很好地道出了内心的感受。那么它是不是就是一个生动的能指,不再是个僵硬的能指了呢?它是不是就和内心的感受恒定地绑定在一起,是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了呢?这岂不是否定了能指的第一、第二性质吗?”

我的个人解读是:当聚焦者体会出“被困住”这个词后,暗在的感受明在化了,从而有新的复杂感受填补了原暗在的位置,等待新的能指与之交互感应。就如剥洋葱,一个比较贴切的词剥开第一层皮后,出现在眼前的是原遮盖在下面的第二层皮,这时就需要另一个词去剥开它。能指的流动也促进了所欲指的所指——内心体验的流动。内心体验的流动性宣告了某个词或能指的终极匹配与永久生动的不可能性。

 

    欲望的辩证法与他者的逻辑

从以上能指三性质可看出,拉康突出了能指在与所指关系中的优先性。但该优先性浸透着能指本身的空无和疲劳。能指的空无性和疲劳在欲望三元组的辩证法中可得到更加形象的演绎和解释。

婴儿从温暖自足的子宫环境来到需要照料者精心照顾才能存活的现实环境的过程,成了最初的原始创伤。该原始创伤促使婴儿内心充满了各种需要:饿了即刻有乳房出现;冷了即刻被拥抱。当他者(通常是母亲)对需要的阐释和主体(即婴儿)本身的需要不能完全对应时,即需要用言语表达出需要的那一刻,对需要的原始压抑或需要的异化也就开始了,于是由于言语与他者的介入,需要变成了要求。而欲望是需要在语言中借助要求的形式获得表达后残留下的剩余。由于需要没有具体的对象,像内心的无底洞,促使语言对需要的表达总是无力和没有尽头,欲望则在语言的不断表达或说是能指的水平移动下恒久存在着。

联系到聚焦,有时聚焦者滔滔不绝地控诉对父母的失望,虽情绪得以一定的宣泄,但下次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又会陷入同样的控诉模式。此时,用来表达需要的语言已显得空白无力,也无法帮助聚焦者往前迈进。

欲望的辩证法不仅凸显了能指的虚无和疲劳性,也凸显了主体的逻辑是他者的逻辑。

婴儿为了让自己的需要被他者满足,总是要猜测他者的欲望是什么,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他者的欲望进而让他者在满足他者的欲望后来满足婴儿自身的需要。这个对他者欲望猜测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让主体在要求表达中使用的语言总是他者的语言,使用的能指总是来自他者。要求已经构建大它者拥有满足需要的特权

 类似的,聚焦过程中,初学者有时会出现自我说教的现象:“哦,当然了,我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没心没肺,没有勇气,那就是我。毫无疑问,我从来都是一事无成。”或自我分析的现象“我之所以单身,肯定是因为我选错了人,我肯定会被那种最终会拒绝我的人吸引。肯定是因为我在找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如此的自我说教和分析难以营造包容的内心环境,也难以走进体会。他是黏附在了对他者的认同上,用他者对自己的评价的词语进行聚焦,难免和内心的真实感受隔了层膜。

 

     隐喻

     他者最基本的逻辑就是隐喻与转喻

    在雅各布森的理解中,转喻与隐喻的工作方式分别遵循邻近性原则和相似性原则。可在拉康的解释中,很少强调这两个原则,在他的理解中,转喻就是能指的联结,隐喻就是能指的替代。

隐喻和转喻作为对立的两极在话语的意义生产中是并存的,就是说,任何话语必然都涉及纵向选择和横向组合的共同运作。

转喻是意义呈现的必要条件。任何语言或话语都线性展开的。要想让话语的意义出现,当然先要等到能指的线性运动终止。

同时转喻又只是意义呈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单有转喻是无法呈现意义的。能指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接一个的联结与排列,是对横杆下的意义的抵挡。能指在水平的联结就如欲望般永无止境,又是对欲望的坚持。

隐喻是意义呈现的充分必要条件。隐喻对能指链的横杆的穿越,就是众能指的意义的扭结。当用一个能指替代原能指时,原能指的意指效果将在该能指与意指对象的关联中得以体现。该体现也仅仅是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横杠的穿越而非废除,横杠的压抑性是由象征界这台在主体出现前就已存在的机器决定的,是不可抵消的。

联系到聚焦,在聚焦练习中过于流畅的语言表达相当于能指在转喻的水平层次上不停移动,看似流畅,实则是对深层感受的抵制,是对意义的抵制,反过来说也是所缺失的欲望对象的坚持。而带有停顿的语言,是在每个停顿处对自身进行体会的时刻,是对杠的穿越的尝试,一旦抓住把手,叩问出体会,反倒有“意义的火花暂时迸发”的身体触动感。

正因为隐喻对杠的穿越是暂时,杠对意义的压抑是不可消除的,所以聚焦的体会是个从暗在到明在的生生不息的过程,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聚焦体会。一些感受从暗在升到明在后,新的感受填补了暗在的位置,有待下一次聚焦和体会

所以当代聚焦不注重目标,也不存在一个聚焦的终极目标。它是过程性的,在过程中生生不息,在生生不息中接纳和欢迎捕获到的体会。

用隐喻的方式加以总结:聚焦倡导聚焦者一改往日的换喻般徒劳和重复的倾述方式,鼓励聚焦者沉入隐喻之海去打捞创意之珍珠;聚焦者通过不时潜入隐喻之海这项运动,不仅让沉寂的海水流动起来,也让感受性的身体活跃起来。

 

物与实在界

物作为一种原初功能需要在无意识表象的重心(即人类最初的象征法则)的建立中来定位。原初功能就是对母亲欲望的禁止和排除。把对母亲的欲望以象征性的方式被表象出来,而这种象征化不可能完整和彻底,总会留下些剩余,这剩余便是不可象征化的原初之物,主体也因这些不可象征化的剩余而继续欲望着。

    物或实在界之所以是不可抵达、不可象征化和不可结构化,根本在于它是一种对主体而言不在场的东西,它是一种假定,一种事后回溯的效果,可它又是一切的原因。

正是实在界的空和无,成了人类文明创造--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原初动力。

想必也正是实在界的空与无,成了聚焦者努力去尝试把内在模糊的感受言语化的动力。进入象征界后,不可象征的实在界的物隐遁在言语之外。聚焦利用身体对问题的整体性感受去尝试接近隐遁之物。

 

  工作模型

在具体的工作模型上,拉康式分析过程和聚焦过程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拉康理论前期注重语言学,后期开始注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实在界。拉康对神经症的分析也主要在象征界和实在界进行,通过处于象征界的解释,让主体直面对象小a的欲望,知道这一欲望的不可能性和欲望的永恒化,从而进入哀悼。并且强调拉康派的解释要避免过于直白,这会给主体的症状更多的想象界的喂养。“拉康派的解释风格往往会采取模棱两可与真理半说的形式,尽管是模棱两可的但却可以在分析者那里产生某种共鸣,即便它是无厘头的甚至是不为分析者所理解的,如此才能迫使分析者去面对大他者欲望之谜,从而辩证出主体自身欲望的真理。”

经典聚焦的六步工作过程:

1腾出空间:将目前困扰自己的事情罗列出优先次序,并将其和自己保持适当距离,让身体放松,有足够的空间去做剩下的步骤;

2体会:用身体去整体感受其中一个事情或问题;

3获得把手:用心去等待一个词语,短语或意象的出现;

4交互感应:将把手和体会交互感应,若把手合适,身心会感受到某种轻微的震动;

5叩问:进一步询问体会,或许会有新的领悟在身心中出现;

6接纳:接受体会或词语生成后的身心变化。

如果说拉康派解释对分析者的扰动是由上至下的,借象征界中来自大他者的模糊的语言促使分析者穿越想象界的幻想直面实在界的欲望的真相。聚焦对聚焦者的扰动则是一个整合式过程模型,它整合了从上而下的象征性语言认知过程和从下而上的身体体会过程。聚焦者凭靠匹配词语和基于事件带给身体的内隐象征,从而接近并完全体验到体会

如果说在拉康语系中,被阉割的主体在分析中有幸一窥残留在实在界中的欲望即对象小a而油然发出“欲望啊,没有尽头”的哀悼之叹,是接受“必死”局限的平静;那么在聚焦中,聚焦者道出那个接近模糊感受的核心的词后,所体验到的身心振动感,便是迈向“新生”的喜悦。在一生一死的张力中,他们对语言的应用看似走向了两极,实则仍有相似之处:

1避免给主体的症状更多想象界的“喂养”。拉康是通过象征界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迫使分析者无法给分析家以想象界的投射而转以面对实在界的欲望真相。聚焦则是以“腾出空间”的方式给予了和当下的心理困境一定的距离,避免了过于沉溺情绪,从而能以整体性的方式去感受困境的整体。此处的“整体性”不正是避免了想象界里的钻牛角尖和强迫性重复式的“喂养”么?

2 隐喻的运用。前者是分析家充满隐喻的解释帮分析者穿越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杠;后者是,聚焦者通过信任自身感受的流动性,借助体会出的隐喻之词穿越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杠。

 

总之,拉康的语言学理论,如能指、隐喻等,在聚焦的练习中得以体现。通过聚焦的实际练习,我们也得以加深对拉康理论的形象性的理解。借助拉康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理解聚焦的运作过程,萃取出其背后的抽象本质。大道若简,二者的交集在神秘的精神世界背后闪出的火花,希望能点燃更多人探索精神世界的欲望,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能点亮更多人对生而为人的痛苦的悲悯与对同样生而为人的喜悦。

 

参考资料:

1《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吴琼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分析的过程与结束》李新雨

3《治疗的方向及其力量的原则》第一节 雅克 拉康著,李新雨译

4《聚焦心理——生命自觉之道》尤金 简德林著 东方出版中心

5《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英 Campbell Purt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