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体心理学解读《精神分析艺术》第三章
时间:2014年11月07日|2418次浏览|4次赞

在第三章“客体关系论起源的新解读”中,作者托马斯 奥格登对佛洛依德的《哀悼和抑郁症》进行了解读。
     
      在解读中,除了用客体内化的客体关系理论阐释抑郁症外,还重点突出了哀悼和抑郁症的不同在于前者没有自尊心的困扰,而后者则有自尊心的困扰:
      1 ”抑郁症患者虽然坚持说自己毫无价值,但一点都不为此感到谦卑,相反,他们总好像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贱和特别不公正的待遇“。
      2 ”在我看来,佛洛依德是在暗示我们,抑郁症患者经历的是暴怒(而非其他类型的愤怒),这种怒气直指让他感到失望、对他及其不公的客体,而这个情感抗议/反叛又因为‘一定过程’而崩解了。“

      有意思的是,从上面第2点中我们可以嗅到自体心理学的味道,虽然本章的名字是”客体关系论起源的新解读“。
      用自体心理学来解释以上第2点便是:自体客体的非神入引发了自体暴怒,产生种”我要崩溃”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便有摧毁自体客体的冲动;如果自体客体此时仍无法以神入理解的态度进行回应,那么自体暴怒就如打在空气上的拳头般徒劳,作为二级防御便将暴怒从外界指向自身,导致自体冲动和绝望。老佛爷语焉不详的“这个情感抗议/反叛又因为‘一定过程’而崩解了“中的”一定过程“,便是处于无神入反应的环境中自体崩溃的过程。
      可见,抑郁症患者最初是以暴怒作为潜在的沟通,去呼唤自体客体的神入与镜映,是种内在有力量的尝试。当自体客体面对如此的”沟通邀请“的态度仍是轻蔑或冷淡时,严重刺激了自体的自尊,激发二次防御,”既然无法控制外界,那么就放弃和外界的沟通吧“,暴怒便指向了自身,自体变得越发脆弱,自尊和自信降低。这种从外到里的转向,是种防御,是种无奈,也是种身处真空般无神入环境的最好保护措施,但同时”因为切断了与广大外部现实的联系而毫无生机之感“。

     奥格登用客体理论解读佛洛依德的《哀悼和抑郁症》,我又用自体理论解读奥格登对佛洛依德的解读。想必解读这件事是一环套一环,用一个理论解读另一个理论,在融会贯通之感中产生新的体会和感悟。

标签: 抑郁症  自体  奥格登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