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神经症案例分析之一 动物园里的异色之梦
时间:2013年10月13日|2503次浏览

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d76233210101la69.html

——《新视界心理学》p54-57,2013年10,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

案例1-4-5 动物园里的异色之梦

在梦里,她听到黑暗中传来奇怪的声音。附近的动物园管理员对她说:“那是动物交配的声音。”然后,她看到……

23岁的R小姐,八个月来,经常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窘迫、手心冒汗、失眠等所谓的“焦虑”症状,因而到精神科求诊。

她说她从日常生活里找不到有什么让她焦虑的原因,只是有一点特别奇怪:每当要发作时,她脑中就会不意浮现自己与父亲裸体相拥的影像,结果就产生上述的症状。她拼命想“抹去”那个影像,但它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浮现。

在追述自己的过去时,R小姐说她小时候很喜欢父亲,和父亲很亲密;但长大后却变得讨厌父亲,并尽量避免跟他在一起。大约就在八个多月前,父亲对她特别好,而且在她需要金钱时,适时地给她经济帮助。但就在这段时间后,她就突然出现了上述症状。

在数次心理面谈后,R小姐说她现在才想起来,第一次的焦虑发作是在做了一个恶梦醒来之后出现的,那个梦魇刚好发生在与父亲过往较密的那几天。

她梦见自己深夜置身于动物园中,听到黑暗中传来奇怪的声音。附近的动物园管理员对她说:“那是动物交配的声音。”然后,她看到一头灰色的大象躺在地上,当她更仔细看时,那头大象将它的左后腿抬起又放下,似乎想站起来。

她在极度恐慌中从梦中惊醒过来,全身冒冷汗。从那一天起,即有日增的焦虑感。

医师觉得她这个梦可能含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便鼓励她对梦境做自由联想。就在自由联想中,她第一次回忆起下面这段已经忘怀的童年经验:

她说她直到5岁大时,都睡在父母卧室里的一张小床上。有一晚她醒来,看到父母正在性交,当父母发现女儿醒来后,很快就分开了。但她仍记得自己当时看到了父亲勃起的阳具,父亲像梦中的大象般举起左腿,想坐起来用被单遮住身体。

这些回忆并不是一股脑儿地呈现,而是从R小姐在多次自由联想时的点滴片段拼凑起来的。因为她在联想时,心神极度不宁,常需休息片刻以克服她的焦虑。

但在说完这个故事后,她的焦虑及不时浮现的“与父亲裸体相拥”的影像就消失了。几天后,前述心跳加快、呼吸窘迫的症状也消失了。

用精神分析解析:这是一个“焦虑性神经官能症”(anxietyneurosis)的病例。

“焦虑”,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在主观心理感受上,它让人自觉甚为痛苦,但又无法精确描述其感觉,“坐立不安”是最常被提到的形容词。在客观生理变化上,则有心跳加快、呼吸窘迫、头重脚轻、眩晕、胃痛、频尿、脸红、颤抖、手心冒汗、失眠、易倦等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出现的症状。

适度的焦虑,是为了提供更多的能量,以应付生活考验的“身心动员”,譬如在大学考试前几天,很多考生都会有轻微的焦虑现象,这属正常现象。但如果鸡毛蒜皮的问题也会引发极度不相称的焦虑,或外在威胁已消失,但焦虑的程度并未减轻,乃至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出现所谓“无名的焦虑”或“飘忽的焦虑”,这就属于病态的范围。

“焦虑性精神官能症”指的主要就是病态的焦虑。病态焦虑的“无名反应”或“过度反应”,若仔细分析,通常可以发现它其实都涉及当事者过去的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可能是第一个注意到它的心理因素的医师,“焦虑性精神官能症”也是他首先使用的病名。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呢?弗洛伊德及其后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原欲(libido),这些原欲像火球一样是一种神经能量,它包括性、攻击等本能的冲动,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会将不被允许的本能冲动潜抑到潜意识中,若被禁止的本能冲动又被某种因素所唤起,就会造成内在威胁,此时“自我”即会运用各种防卫机制来围堵它、压制它,但压制通常只获得部分的成功,这种“努力”在意识层面即被当事者经验为“精神的痛苦”,同时造成自律神经系统的失调,而在生理上呈现心跳加快、呼吸窘迫、手心冒汗等神经生理反应。

本个案中的R小姐,她的焦虑症状是在与父亲过从较密后才发作的,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此一经验唤起了她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alscomplex,在男性为恋母情结,在女性则为恋父情结)。这个翻腾而出,却被禁止的本能冲动对她造成“内在威胁”,遂爆发为焦虑性精神官能症。

令患者感到恐慌的那个恶梦,可以说是“原景经验”(primalscene,意指幼童目睹父母性交所产生的心理冲击)的象征性重现。R小姐小时候和父亲很亲密,但长大后却讨厌父亲,这种“讨厌”可以说是压制、防堵其恋父情结的一种“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但当父亲再度“对她很好”时,她心中所浮现的“与父亲裸体相拥”的影像却泄露了她潜意识里的秘密。这个影像跟梦中的影像相互呼应,都在暗示她与父亲的关系是她心中未解决的一个疙瘩。

对于这些尘封已久,已成昨日黄花,但却是今日症状之来源的欲望与恐惧,医师鼓励她用业已成熟的理智去烛照它,终于为她带来了解脱。

用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解析:这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案例,它涉及到孩子养育过程中经常容易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何时分床分房间睡的实际问题,还涉及到佛洛依德关于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理论的真伪问题,还涉及到性与神经症到底有多少关联等理论问题。对于该类案例的解析似乎是精神分析理论最拿手的好戏。然而,作为一个理论,笔者仍然对生物还原论的哲学观和泛性论的理论框架表示异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四章第五节中的“性与神经症”专题中做深入探讨,在此不论。

在认知结构的知识模型理论看来,所有认知结构,不论是完善的优良的,还是病态的缺陷的,都是构建的结果。该案例中的R小姐,如果不是在5岁看到这一幕,而是在30年后,当她结婚生子,婚姻生活和谐幸福,回到娘家,首次撞见这一幕。尴尬会有,兴奋也可能会有一些,但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出现案例中后来的问题。因为,那时她的认知结构能够同化这个“外部事件”,不会影响其认知结构的和谐。问题是,她当时只有5岁,而且是睡眠中醒来(也可能是被吵醒的),此时,她所听到看到的,对她无疑是极其非同寻常的,是她当时的认知结构无论如何都无法同化、也无法顺应的,这时会有应激反应的,可能会极度害怕,有可能会极其错愕,至少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一场景的印象无比深刻,她记住了!随后的漫长日子里,她慢慢长大,性的欲望开始萌动,而性的知识和满足正常性欲条件都将长期不会具备,这是青少年都会面对的阶段。所以在较小的时候亲近甚至比其他同龄人格外“亲近”父亲,都是可以理解的,要控制未成年人接触涉黄信息,是有道理的,少不更事,意识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不论其知识的正确性全面性还是起控制能力都还较弱,而性的冲动却开始了,过早涉及这些敏感信息更容易失去控制。但本案例在R小姐倒是没有条件失去控制、走得更远,只是更喜欢黏着父亲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她体验的快乐和满足,这就巩固了亲近父亲的愿望,此时认知结构其实还算是和谐的,还没有情结产生,因为她的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加,她发现自己的意识与其潜意识冲动的冲突越来越强烈了,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她对性的知识越来越清楚,知道了将来她的正确的、合规的满足性欲方式是什么,同时对她亲近父亲的愿望也更加清晰(比如希望裸体相拥)和强烈,这显然是冲突的,这样她自然会尽量压抑这种令人感到羞耻的念头,同时感到十分惊恐,怕万一做出出格的事情。在这种持续性浸淫式的巩固和强化过程中,神经症性情结形成了,5岁时看到日后有反复浮现强化过的那一幕以及与父亲“裸体相拥”的愿望被刻意压制而“遗忘”,但看到或联想到动物园动物的交配会兴奋,同时激活、强化和泛化了这一情结,以至于每当与父亲有过过密接触后都无法控制的勾起这一情结。

标签: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  心理学  案例分析  神经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