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技术丨情感协调的共情体验《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时间:2020年10月17日|1378次浏览

1.

 

情感不协调的体验,其实是一种伤害。

 

我见到有些家长会无辜地跟我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恨我,我也没对他怎么样啊?”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情感协调是建立安全、亲密的关系重要背景,反之关系就会变得脆弱、不安,然后憎恨、远离。

 

其实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将来访者的家长(抚养者)带给他们伤害的经验关系,替代为更加健康的经验关系。

 

所以,咨询师就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情感协调

 

我们在下面的例子中体会下什么是情感协调。

 

在《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Ryan,男性,30岁,治疗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断地抱怨女友因为自己的暴脾气而提出分手。虽然他能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乱发脾气,也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女友的恐惧;但是他还是不能理解女友要求分手,因为他觉得女友根本不在意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爱。

 

在这样一段治疗场景下,咨询师该如何着手工作?

 

是跟他探讨分手的原因,还是应该理解她女朋友无法容忍他的暴脾气,还是改善Ryan的愤怒呢?

 

以上这些,其实都忽视了当事人的情感。

 

Ryan的情感其实他已经告诉我们了:我对女友真挚的情感和无私的爱。

 

有时候来访者会说出他们的情感,而有时候不会。无论他们说不说,除非你需要收集必要的资料,所以询问一些细节,要不然我们都应围绕情感展开工作。

 

有些不说出情感的来访者,是因为我们需要帮他们识别和命名,具体参看《热情与共情》这篇文章

 

所以,在咨询师工作时,听到来访者有这样一段貌似很多切入点的话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出当事人的情感困扰,并跟他进行探索。比如,咨询师可以说:“你觉得她忽视了你的真挚情感和无私的爱么?你可以多谈谈这个方面。”

 

或者如书中所说:“你觉得你的女友不把你对她的爱当一回事。”

 

这个部分是来访者本人最关注的情感体验,如果咨询师能够跟他的情感相一致,他就会感受到被理解,并愿意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探索他自述内容中的其他情绪情感,比如愤怒。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关注的重点就是人们的情感,我非常赞同这个治疗角度。

 

“很多脆弱的人格根源就来自于生活中‘丰富’的情感不协调的体验。”(《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来访者本人出现哪些情绪和情感。

 

而且是在共情的工作方式下进行探索,如何共情我在前两篇文章中有写过。

 

在共情的条件下,谈论Ryan的愤怒,我们就应该关注:是什么引起了你的愤怒,以及理解和接纳他的愤怒。

 

而不是改变他的愤怒,也不是理解他女朋友的难处,更不是批评指责他的愤怒。这些角度都远离了情感协调。

 

而且这些做法一定是在早年,他的养育者曾多次对他做过的,所以造成了他脆弱的人格,会让他分不清哪些情绪是对的,哪些情绪不太恰当,所以也就无法整合他的愤怒。

 

只有做到共情式讨论,他才会体验到咨询师跟他的情感协调,也才会感到安全、放下防御,随之自然发生调整和改变。


2.


有时候,咨询中会发生阻抗。比如来访者会分心、防御、逃避等。

 

“阻抗可以帮助来访者‘离开’心理治疗,是患者逃避治疗师伤害的一种做法。”《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也就是说,咨询师让来访者体验或者担心体验到伤害时,就会产生阻抗。

 

这时候我们应马上探索咨询场景中哪些因素让来访者感受到了“伤害”。

 

有时候咨询师会像前文中的家长一样,无辜地觉得“我没有伤害来访者啊”。

 

这是因为咨询师本身对情感协调不够敏感。

 

不是心中存有善意,就不会伤害他人。情感不协调的很多家长也并不是恶意的家长。但伤害就是发生了。

 

来访者在咨询之前已经经历过成千上万次情感不协调的伤害,在咨询师这里他们渴望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所以对一点点的不协调都会感到敏感,并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抗。

 

而一旦你理解和接纳了他的情感,他就会马上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并跟你建立更加安全的关系。就如书中所说:当一个新的旋律出现时,旧的就会渐渐离去。

 



作者:许艳丽 

进入心理学领域十余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师

擅长:个人深度探索,家庭关系,情绪压力困扰,婚恋关系等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