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潜意识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2016年01月04日|1976次浏览

  谈及精神分析,可能我们脑海里马上会跳出来的一个词就是潜意识,这三个字听上去非常神秘,似乎好像我们的命运被一种自己无法掌握的力量所控制着,而我们只是被动的承受者。

  潜意识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要想了解这个词的内涵,或许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个案例安娜·欧(本名贝尔塔·帕本海姆,德国社会工作先驱)的一个小故事看起。

  话说安娜有一次无法喝水,每当她的嘴唇要碰到杯子的时候,都会立即被她推开,就像患了恐水症一样,大概有6周的时间,她只能依靠诸如西瓜之类的水果汲取水分。直到有一天,当她被催眠的时候,她抱怨她所不喜欢的一位女士的狗如何喝掉了杯子里的水,而当时出于礼貌,她没有说什么。当她停止抱怨了以后,她要求喝水,并且这个紊乱的现象不再出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两股情绪力量的冲突,一股向上的力量是自发的、内在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即:抱怨和厌恶,或许背后的潜台词(潜意识)是:这个讨厌的女人,竟然让狗去舔杯子里的水。而另一股向下压抑的力量是关乎道德和禁忌的,即如果我直接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的话,是很不体面的。而背后的情绪关乎羞耻、焦虑等。而这两股伴随着潜意识的情绪力量的冲突和对更难承接的情绪(羞耻、焦虑等)的妥协,则产生了症状-无法喝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症状,以及超越症状层面的我们日常生活的某些行为的背后,是两股力量的博弈,以及对于我们很难面对的痛苦情绪的逃离。

 

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圣经·创世纪》里面著名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原本他们都是赤身裸体地快乐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并让亚当也吃了。然后俩人意识到了裸露身体的羞耻感,拿了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羞。上帝知道了以后,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并惩罚他们世代受苦。

  弗洛伊德最初对于潜意识冲突的诠释,也是从人类天性里面的性本能(本我)和社会道德、伦理与禁忌(超我)之间的冲突来看的。

  纵观人类社会,我们就会发现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以及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无处不在。

  本我,从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涵盖人类自发的天性里的一切,或者我们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面看到更为全面的一个完整体,从最身体本能的生存和性的需要,到基本安全感的需要,到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需要,到自尊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以及最为灵性层面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超我,则涵盖了大到一个民族和社会文化中成文和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小到家庭、学校、单位里家长、老师、领导等权威对孩子、学生、下属行为的各种关乎对错、好坏、赏罚的评判。

  在本我的性质上,弗洛伊德谈到本我的追寻快乐、逃避痛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要抓着快乐的东西不放,而尽可能地逃离痛苦的感受。但是人不可能恣意妄为,总会受到外部环境(超我)的束缚,而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鉴于超我的评判性,和本我的追寻愉悦性,使得本我不自觉地妥协,来回避(防御)恐惧、羞耻、内疚等坏的情绪体验。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一个打是亲骂是爱的文化背景中长大,也就是说父母一直指责批评她,她在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就是非常糟糕、低自尊的(潜意识是我是不好的,不被爱的),而父母(超我)则是非常严厉而苛刻的,为了回避体验这种痛苦的感受,她发展出的应对(防御)是尽善尽美、做到极致,获得外部的认可和表扬,以维持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所以她可能一辈子被完美主义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其实可能并不理解,这种无法控制的强迫性重复,是为了逃离自尊受损的羞耻感。

  再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更换照料者,每当她想要靠近了就又没有了,孩子的基本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她的内心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潜意识:如果我靠近谁,一定就会失去谁。她渴望建立爱与亲密的关系,但是为了回避被抛弃的痛苦,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蓝颜知己,可一旦对方想要进一步发展了,她就逃掉了。

  再再举个例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如果他的见解和看法,包括他对父母观点的不同意见都是不被允许,被忽略,甚至受到贬低和指斥的,而只有顺从才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如果我表达自己的主张,我就会受到指责和羞辱。那么成年以后,他可能会成为一个顺从而压抑的人,但是不敢张扬出自己的色彩,以此来回避可怕的情绪体验。

  所以总的来说,所谓的潜意识的密码,其实是与之相伴的对痛苦情绪的逃避和对愉悦情绪追逐的密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我们无法通过逃避(防御)来获得内心的安宁,惟其穿越痛苦,才有可能!


(作者:王晓艳)

标签: 潜意识  精神分析  自我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