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马太效应
时间:2013年06月14日|2711次浏览

偶和一朋友聊天,跟我讲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说对她影响至深。

一个老太太带着她的女儿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她那已经为人母亲的女儿看着弹钢琴的同学对老太太感慨:妈妈,你当年为何不让我学钢琴?我肯定可以比她还棒!

我这个朋友说,我以后可不能让我的孩子这样来抱怨我。所以我得多创造些给他学习的机会,即便将来没学成,但至少我给了他机会。他就不能抱怨我。

无独有偶,亦有一朋友说起,今时今日她就一直对自己的父母有所怨恨,觉得当初没有给她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她选择进入了中专而非可以迈入大学之门的高中,以致她丧失了原本可以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硕士博士的概率。而事实上,她今天为证明这一切已经自学成才,自考大专,本科,研究生,一路走来。她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如我一般的抱怨,于是,她让孩子学钢琴,学英语,学语言表演,学……

我不知道,她的孩子累不累。但我知道,她一定不轻松。而她一定也不知道,她在我们眼里多么优秀,并非因为她的成绩,而是那股韧劲儿。我想她要给孩子正是这个学习精神的影响,而非最终的结果。

身边太多这样的妈妈,她们身心体会般坚信自己这样对待孩子的教育是正确的。她们根本忘记,孩子的生命属于他们自己,她们要做的并非给孩子选择,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选择,学习选择,且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选择。

再好的选择,因为从一开始就是为满足父母的愿望(不被埋怨的愿望)而驱使设定,就意味着这孩子从此不是为自己而活,无形中,父母已经将这个生命据为己有。而这些父母最终将这份潜意识里自私解读为无私。他们在无私地满足自己的愿望。

道理说的时候总让人觉得简单,可做起来确实不容易,但是内心有信念在主导自己,至少在行为实施上会有所制约。

其实,如果我们能如理解自己一般去理解孩子,教育亦非难事。

第一个朋友曾在最后感慨,不明白为何我给了他这么多学习机会,他都不懂得珍惜,想当年,若是我们……

我笑侃:想当年,我们没有肉吃,所以盼着过年吃肉。现在天天吃肉了,又开始希盼那给猪吃的绿青绿青的野菜了。谁还说肉好吃?更别说盼着抢着了。

所以,想让孩子要,那么就把他有的也抢过来,而不是摆在他桌前让他选。换个角度,马太效应在教育一样适用。

没有,才有获取的欲望和动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的话应该OUT了,梦想才是动力

标签: 马太效应  color  style  朋友  故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