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人物心理分析
时间:2013年07月19日|5220次浏览

《北京遇上西雅图》人物心理分析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很舒服和很给力,有股正能量注体,结局也是期待的。整个剧情里面渗透了一些人性的感动和幽默。比如,朱莉的一句:“爸爸我有你就够了”,这句话不知道会让多少含辛茹苦的家长释怀,这也让我想起了李天一对他妈妈说:“下次你们什么时候来”时,对梦鸽的同情理解。至于幽默方面似乎不是很多,但还是可以让观众乐的,我个人觉得更多的体现人生和自我生存价值意义及追求爱的理解。话说回来文佳佳和弗兰克两个主人公的改变是体现这部电影价值和意义的关注点,而文佳佳体现的改变最大,这种从追求更多的物质奢华(买各种名包、住总统套房、吃最好的食物、做驾劳斯莱斯)到回归人性价值(有代表的台词:对老钟说“我心里没有你了”,然后决定结束现有的空虚婚姻生活。)的转折,是当下现代人,特别是一些物质女孩该沉思的。

 物质需要和精神满足本来是统一的,但是现在社会的现象表明物质和精神往往被单一的割裂。有些人极度追求物质的满足享受,可以为了物质忽略情感甚至是放弃情感,这样的例子不必多举,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人的价值选择,及时这些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渴求真爱和家庭的温暖朴实惬意及人格的独立存在。

文佳佳领悟到了生命的真正需要,并采取了行动,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到文佳佳离婚后独自一个人带孩子的艰辛,正因为坚持和努力,她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她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有个性有魅力的单亲妈妈,值得钦佩,值得学习。在我看来文佳佳的人格渐渐趋于整合,表现的更加自信独立从容。怀孕生子成为人母,这是影响一个人人生的重要生活事件,很多女人会因此“性情大变”,导演选择主人公美国生产这个素材本身就孕育改变的开始了。

对比之下我们看看弗兰克的前妻,从观众的角度能感觉到,她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追求事业和金钱,忽略孩子,忽略家庭,甚至瞧不起丈夫。所以她选择离婚找一个更有钱有地位的人,哪怕他很老。但是剧情中有很多细腻的场景,也能看出她的一些内心世界。弗兰克在她婚礼现场和文佳佳跳舞,她前妻看到时的眼神表露,那时的感受是很复杂的,可以想象是否有些嫉妒和悔意,甚至连她自己都无法察觉到的一种无力感,一种无法坚持实践自己那份纯洁的需要和抵抗名利物质的诱惑,她的心已经无法被自己掌控,却被普世价值驱使,这是一种社会造成的“人格分裂”。还有她把孩子送回弗兰克身边站在车旁的远望,想象下她的内心是否会感觉到一丝酸楚和无能?这种人活得也很辛苦,因为行动上无法改变心理还要不停的翻腾。

现在我们看看弗兰克,这个角色塑造的也很成功,因为吴秀波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有内涵的中年男性,再加上他是著名心血管专家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这件事,就更显他的才能和责任心,他话不多,面部表情也不丰富,但是他的行为传递给人的感觉深沉而富有魅力,这是很多女人特别是有过情感经历的女人所渴求的欣赏的。我想这也体现了女导演心目中的男人形象和理想追求吧!但是弗兰克也并不完美,他也会被生活抓住弱点,看看他在放弃对女儿的监护、从家里搬出来、参加前妻的婚礼前的痛苦沮丧的表现以及对文佳佳说的那些话:“女儿跟着妈妈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她也需要名牌服饰、、、、、”我想他也感觉到了一种压抑和无能感吧!在剧情中的塑造的弗兰克给我的感觉更接近一个伟大的妈妈,弗兰克表现的沉默阴柔隐忍都符合中国文化下的女性形象诉求,而且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牺牲奉献家庭的绝大部分是女性。哈哈,也许慈父和慈母的本质是同一的。在北欧文化的一些国家像弗兰克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整体来说弗兰克缺少一点“阳”和“刚”的元素。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欣赏的国产电影。

标签: 心理分析  office  西雅图  center  style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