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理论与精神分析设置悖论
时间:2013年10月06日|4098次浏览

一、治疗环境中的悖论

精神分析动力环境中的一个核心设置就是挫折感(frustration)与满足(gratification)这两个核心条件的并存。

在访谈中,来访者会问及咨询师的家庭情况。而咨询师可以回答来访者的问题以满足之,也可以用沉默或面质“这对你意味着什么?”的方式来增加来访者的挫折感。作为前者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学派秉持者“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来访者将内心(以往)的紧张外部关系移置到目前的治疗情景之中,以期望修复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功能的缺陷;而自体学派认为来访者的紧张,是内部产生的,可以通过挫折来更好的呈现内心的冲突,于是,作为潜意识的冲动、本能、和驱力就会浮出水面后得到释放,把握冲突和改变命运得以成为可能。驱力-释放的治疗范式是经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的观点。

二、自我损耗理论

鲍迈斯特的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理论描述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的调节能力减弱过程之心理现象。

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成功抵制了一段煎熬的诱惑之后,意志力下降的现象。就如同特洛伊罗斯的女友克瑞西达,在长期矢志不渝于特洛伊罗斯之后,最终上了一个希腊勇士的当。

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中讲诉了婚姻治疗师唐·鲍科姆在面对家庭困扰的夫妻时,建议他们早点儿下班回家。因为在工作中意志力的使用,会减损回家后的情绪控制力。

鲍迈斯特在一项实验中证实:经历了损耗事件的个体,对各种事情的反应/感受、欲望会变得更强烈。损耗了的人与没损耗的人相比,同样的悲剧前者看了更悲伤、同样的愉快图片前者看了更快乐,同样的恐布图片前者看了更害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体验是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后。

心理学“危桥实验”中男女好感的增加,也拜赐于自我的损耗。意志力减弱渴望增强是自我损耗的双重影响。

三、临床运用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来访者在经历了先前事件后,找到咨询师,通过移情来重复既往的缺陷关系,咨询师就会体验到来访者在“自我损耗”之后意志力减弱的挫折感。而治疗师一味的满足这些既往病痛现象,就会让自己重复不断的“损耗”情景之中而不能让来访者活化那个被抑置的“自我损耗”情景,当双方都陷入这种疲劳感的时候,治疗关系的崩解无法避免。

节制(abstinence)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之一,即拒绝来访者的要求或拒绝承担来访者期望的角色。治疗师的节制让来访者再次体验到了挫折。而挫折后的退行是重构母婴关系的关键。

挫折后产生的退行将来访者从“虚构的秩序”中升起持续的潜意识的“欲望”。通过“自我损耗”的挫折感来进行“欲望的辩证”也是拉康的主要观点。
而关系和自体学派对损耗后的环境要求中的容纳、抱持、安全基地和治疗性依恋,就有点儿像“自我损耗”实验中的对照组了——那是一个无知的,无所事事的本本质中立。

在鲍迈斯特的实验中,对照组的耐力没有影响,情绪压抑组和情绪放大组消耗了更大的意志力。

四、临床案例

  C女士在一段因为家庭暴力而结束的婚姻后,遇上了儿时的异性玩伴。在与他的交往中,似乎找到了渴望与父亲恋爱的强烈感受,希望得到依靠又强烈的憎恨自己的欲望,这些接近与远离的冲突,直接指向了他新的男友,以致男友在前一个月中不得不躲避着她。咨询师体会到了C女士欲望未被满足后的耗竭感,于是建议找个合适的机会,向男友表明自己的攻击行为是希望得到他的依靠。
  在随后的咨询中,C女士大段的朗读她准备发给男友的文章,并向咨询师询问,男性对这些文字的感受。咨询师并未给出中立的回应,而是建议修改冗长而又混乱的自我感受。在一个星期后的下一次咨询中,C女士显的很淡漠而无生气,当问及她的那封信之后,她表示不要再提那封信了,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并说自己将会在未来的几天回到老家,看望父母。 
  当C女士从父母哪儿回来之后,便终止了治疗。

五、总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太迷恋于意志力而产生了更多的内心冲突,治疗师难以瓦解他们的牢固防御、改变他们的是非观,于是需要通过挫折释放内心的张力,这也是弗洛伊德对那个时代的贡献。而后工业化之后的我们是无法体会到那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煎熬与冲突,而是体会到了欲望满足之后的空虚于寂寞,关系的再建立便成为了一个不二的选择。而关系的重构也是破裂关系中损耗的再次活化。

悖论的两极是相同本质的表象。挫折-释放范式和关系范式的组合运用能够产生一个更丰富治疗环境。

参考
意志力罗伊•鲍迈斯特 中信出版社 2012
治疗环境哈茨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标签: 精神分析  节制  自我损耗  意志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