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自体

> 关系中的自体

妮科莱塔·特拉瓦伊
天津人民 2020-1
9787305232664
88.00
推荐序

需要解释的是,家庭治疗并不是我的专长,有幸与该书结缘始于疫情期间。在过去的几个月,作为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业务的负责人,我一直忙于组织海内外4000多名心理咨询师为受疫情影响的公众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特别是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及志愿者、海外留学生及华人华侨等重点人群。在此期间,平台接到了诸多与家庭问题相关的求助,几乎每起个案都让我们的咨询师很是头疼,又爱莫能助。机缘巧合下,出版社的编辑给我推荐了这本刚译完的书《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家庭功能失调与家庭治疗(第2版)》。我即刻就被标题吸引,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中国式家庭模式:在家庭教育中,置身事外的父亲,万般焦虑的母亲,以及一个顽劣的青春期孩子,形成了一个时刻动荡的小世界,而受疫情应激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糟糕。如何缓解错综复杂的家庭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该书中找到答案。

抛开专业人员的身份,我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视角认真地阅读完了此书。

因为一个正值青春期、难以管教的男孩,萨拉萨尔一家走进了作者的治疗室。故事一小节一小节地展开,我们看到了这家人何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也看到家庭治疗师是如何工作、令孩子和家庭一起成长的。不管拿起这本书的你是谁,你都很容易进入这个故事。因为这是最为平实的家庭故事,使每一个人都很有代入感。萨拉萨尔一家人的案例贯穿始终,富有生活气息的各式案例和有趣细节遍布全书、引人入胜。但它并不是一部小说。是的,你可以看到两个人,他们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长大,他们相爱结婚,生第一个小孩,生第二个小孩;他们适应不良,痛苦不堪;他们竭力地挣扎、纠缠和疏远。从这本书中,或许你可以领悟到家庭是多么复杂而生动的系统,并被它深深打动。

如今,民众对于心理健康的渴求逐渐高涨,他们的原生家庭意识也在日益苏醒。本书恰逢其时,正是被需要、被渴求的甘霖。年轻的恋人、慌张的父母、不快乐的中年夫妻,对于任何一个深受家庭问题困扰的读者,本书都可以成为其理解、解决问题的手册。本书并不晦涩,但足够专业。在各种贩卖原生家庭焦虑、批判“丧偶式育儿”、煽动恐婚恐育情绪的软文中,它堪称一股清流,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认识自己、认识家庭的通俗读物。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家庭中夫妻关系的新视角。现代社会,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统互补型婚姻观念在年轻人中间逐渐解体,新型的平等对称、相互依赖的关系受到推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不能说自己很有头绪或早已做好准备。对此,本书第8章提供了更有益的视角,而非打着女权或平等旗号、大行挑拨性别对立之事。

如上所述,普通读者可以从该书中学会自助处理家庭问题的技能。当然,该书也适合专业人员阅读。

对于年轻的家庭治疗师,本书坦率地展现了家庭治疗师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他们在对客户家庭进行治疗期间的心理过程。作者慷慨地分享出他的视角,让我们有机会和他一起站在“单面镜”后面,观察萨拉萨尔一家如何互动,以家庭治疗师的视角思考。与此同时,本书让我们感受到,其实我们一直都与作者坐在治疗室,待在充满矛盾冲突的一家人中间,一起感受家庭治疗师的挫折、沮丧和愤怒,理解治疗师的希冀、努力和自豪。

这是一条家庭治疗师的成长之路,能给出一些真正有益的指导和经验。也许你不会记住书中的术语,但在深入了解萨拉萨尔一家人的生活时,年轻的家庭治疗师有机会去真正理解家庭是一个多么生动灵活的功能单元,同一个家庭一起合作与为个体来访者治疗是多么不同,这其中充满怎样的挑战和乐趣。此外,家庭治疗师的工作是创造清晰、有机的人际界限的过程;家庭治疗师的职责是建立起一个功能更加完备的家庭系统,教给家庭成员家庭系统重构的技巧,像培养一个孩子一样促使家庭成长,最后再把责任交还给家庭,功成身退。这个过程激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一本严肃规整的家庭治疗教科书,它更像是个案离析。在心理治疗理念的视域下,家庭系统的理念、关于家庭结构的理解,以及策略性的技术都在书中融合得润物细无声。精神分析的概念化,行为主义的方法,也让从个体咨询向家庭治疗转换的咨询师能够更加自由地探索和过渡。

本书清晰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场家庭治疗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总结,但作者还是给出了具体的指导:第一,进行系统评估,以一种暴露问题的方式了解既有矛盾;第二,考察家庭成员如何让既有问题久拖不决;第三,深入了解家庭成员,以及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第四,确保评估准确,并且讨论如何改变以保证治疗效果。作者还指出,若要使家庭治疗达到长期的效果,原则有二:第一,要让家庭发生结构上的转变,而非只是让某人做出艰难的改变;第二,要让家庭成员看到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互为因果的。这些具体的技术展现和反思非常有益,发人深省。总之,本书的引进令人兴奋,相信对普通公众和关注家庭治疗的咨询师都能有所收获,也期望以此书更好地培养适应中国文化的家庭治疗师,推动中国家庭治疗的发展。

任志洪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