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克莱因文集:套装共4册

定价 ¥188.00

克莱因文集:套装共4册

原版引进的台译版,4册分别为:《爱、罪疚与修复》《儿童精神分析》《嫉羡与感恩》《儿童分析的故事》

克莱因文集(套装共4册)

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出版:九州出版社 2017-5

平装: 16开1820页

ISBN: 9787510851308

定价:¥188.00

作者简介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克莱因文集分册简介

《爱、罪疚与修复》ISBN:9787510851308

尽管讨论爱、恨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人们仍然被自身的攻击、嫉妒、愤怒、自我谴责等等困惑着、压抑着、纠缠着。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这些情感背后的无意识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儿童精神分析》ISBN:9787510851322

本书是克莱因早期著作中的巅峰,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因所创的精神分析游戏技巧之基础。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

《嫉羡与感恩》ISBN:9787510851339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儿童分析的故事》ISBN:9787510851315

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莱因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详述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并对当中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作出精辟的诠释。本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文中更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克莱因的这部最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总目录

卷1 爱、罪疚与修复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1921)

第二章 青春期的抑制与困难(1922)  

第三章 学校在儿童原欲发展中的角色(1923)

第四章 早期分析(1923)

第五章 抽搐的心理起因探讨(1925)  

第六章 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1926)

第七章 儿童分析论文集(1927)  

第八章 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1927)  

第九章 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1928)  

第十章 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 (1929)

第十一章 反映在艺术作品与创作冲动中的婴儿期焦虑情境(1929)  

第十二章 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

第十三章 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1930)

第十四章 论智力抑制理论(1931)

第十五章 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1933)

第十六章 论犯罪(1934)

第十七章 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  

第十八章 断奶(1936)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1937)

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1940)

第二十一章 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1945)

附录一 批注  

附录二 克莱因生平年表

                                                                                               

卷2儿童精神分析

译文修订说明

第一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分析技巧

第一章 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早期分析技巧

第三章 六岁女童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案例

第四章 潜伏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第五章 青春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第六章 儿童神经官能症

第七章 儿童的性活动


第二部分 早期焦虑情境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早期俄狄浦斯冲突与超我的形成

第九章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与超我早期阶段的关系

第十章早期儿童焦虑情境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女童性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男童性发展的影响


附录一 儿童分析的范围与限度

附录二 说 明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附录四 个案病人名单
 

卷3 嫉羡与感恩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 (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 (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 (1952)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 (1957)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短论

附录一 注解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因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卷4 儿童分析的故事

引言

第一次晤谈(星期一)

第二次晤谈(星期二)

第三次晤谈(星期三)

第四次晤谈(星期四)

第五次晤谈(星期五)

第六次晤谈(星期六)

第七次晤谈(星期一)

第八次晤谈(星期二)

第九次晤谈(星期三)

第十次晤谈(星期四)

第十一次晤谈(星期五)

第十二次晤谈(星期六)

第十三次晤谈(星期一)

第十四次晤谈(星期二)

第十五次晤谈(星期三)

第十六次晤谈(星期四)

第十七次晤谈(星期五)

第十八次晤谈(星期六)

第十九次晤谈(星期一)

第二十次晤谈(星期二)

第二十一次晤谈(星期三)

第二十二次晤谈(星期四)

第二十三次晤谈(星期五)

第二十四次晤谈(星期六)

第二十五次晤谈(星期一)

第二十七次晤谈(星期三)

第二十八次晤谈(星期四)

第二十九次晤谈(星期五)

第三十次晤谈(星期四)

第三十一次晤谈(星期五)

第三十二次晤谈(星期六)

第三十三次晤谈(星期日)

第三十四次晤谈(星期一)

第三十五次晤谈(星期二)

第三十六次晤谈(星期三)

第三十七次晤谈(星期四)

第三十九次晤谈(星期六)

第四十次晤谈(星期四)

第四十一次晤谈(星期三)

第四十二次晤谈(星期四)

第四十三次晤谈(星期五)

第四十四次晤谈(星期六)

第四十五次晤谈(星期日)

第四十六次晤谈(星期一)

第四十七次晤谈(星期二)

第四十八次晤谈(星期三)

第四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第五十次晤谈(星期五)

第五十一次晤谈(星期六)

第五十二次晤谈(星期日)

第五十三次晤谈(星期一)

第五十四次晤谈(星期二)

第五十五次晤谈(星期三)

第五十六次晤谈(星期四)

第五十七次晤谈(星期五)

第五十八次晤谈(星期六)

第五十九次晤谈(星期日)

第六十次晤谈(星期一)

第六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第六十二次晤谈(星期三)

第六十三次晤谈(星期四)

第六十四次晤谈(星期五)

第六十五次晤谈(星期六)

第六十六次晤谈(星期一)

第六十七次晤谈(星期二)

第六十八次晤谈(星期三)

第六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第七十次晤谈(星期五)

第七十一次晤谈(星期六)

第七十二次晤谈(星期一)

第七十三次晤谈(星期二)

第七十四次晤谈(星期三)

第七十五次晤谈(星期四)

第七十六次晤谈(星期五)

第七十七次晤谈(星期六)

第七十八次晤谈(星期一)

第七十九次晤谈(星期二)

第八十次晤谈(星期三)

第八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第八十二次晤谈(星期五)

第八十三次晤谈(星期六)

第八十四次晤谈(星期一)

第八十五次晤谈(星期二)

第八十六次晤谈(星期三)

第八十七次晤谈(星期四)

第八十八次晤谈(星期五)

第八十九次晤谈(星期六)

第九十次晤谈(星期一)

第九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第九十二次晤谈(星期三)

第九十三次(最后一次)晤谈(星期四)

结语


附录一 理查作品集

附录二 克莱因生平年表

标签

克莱因

评论0

最新评论

精神分析 » 梅兰妮·克萊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