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理解意识(第2版)

定价 ¥75.00

理解意识(第2版)

《理解意识(第2版)》在广受好评的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十年来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深化了作者马克斯·威尔曼斯对意识所做的原创性分析,反映了人们对意识的理解所发生的某些根本性变化。作者对现代二元论、物质论、功能主义等主要的意识理论进行了考察,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从意识的现象学考察出发,作者对现象经验如何与物理学所描绘的世界和大脑中的信息加工相关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理解意识(第2版)

作者:马克斯·威尔曼斯

译者:王淼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3-12

开本:16开

ISBN:9787308110044

定价:75.00

丛书:语言与认知译丛

编辑推荐

这本著作主要包括意识的科学研究和心灵哲学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指出当代二元论、物质论、功能主义等主要的几种意识理论的优缺点;第二部分,作者基于常识现象对意识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理论,对形成二元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前提假设提出了挑战;第三部分,提出了他的创造性综合(synthesis)意识观,即主张用一种创生的径路(a novel approach)来理解意识,这种创生性围绕着意识与脑的交互作用而展开。同时还提出了自反一元论(reflexive monism)的观念,作为二元论和还原论的一种替代方案,目的在于使科学发现与常识性感知相连贯。

作者简介

马克斯·威尔曼斯(Max Velmans)是英国伦敦大学金斯密斯学院心理学荣休教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意识研究客座教授。他的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意识研究领域,尤其注重将哲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心身关系的临床实践相整合的研究进路,并提出了著名的“反身一元论”的意识理论。威尔曼斯在意识研究领域发表过近百种论著,其主要著作包括Understanding Consciousness(1st edition,2000;2nd edition,2009)、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2007)(与S.Schneider合编)、The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1996)、Investigating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2000)、How Could Conscious Experiences AffectBrains?(2003)等。

目录

第2版前言

致谢

图表目录

第一部分 心-身的理论及其问题

1 意识是什么?

1.1 问题是什么?

1.2 一些问题是“难的”,而另一些问题是“易的”吗?

1.3 界定意识

1.4 “意识”一词意指什么?

1.5 一些重要区分

2 有意识的灵魂、脑和量子力学

2.1 古代二元论史

2.2 笛卡尔的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

2.3 现代科学中的二元论

2.4 量子二元论交互作用论

2.5 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的合理性

2.6 二元论一交互作用论的问题

3 心智与物质是同一事物吗?

3.1 如何将二元论减缩为一元论

3.2 两面论

3.3 中立一元论

3.4 将身体还原为心智

3.5 贝克莱的观念论

3.6 观念论的问题

3.7 将心智还原为身体

3.8 将意识还原为脑状态

3.9 有意识体验如何能是脑状态?

3.10 取消的物理主义

3.11 非—取消的还原论需要表明的东西

3.12 还原论者的共同论证和谬误

3.13 错误类比

3.14 涌现论

3.15 涌现论的优缺点

4 心智和意识仅仅是活动吗?

4.1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2 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和分析的行为主义

4.3 意识的行为主义分析的困难

4.4 心智状态是行为“倾向”吗?

4.5 方法论行为主义的困境

4.6 心理科学中功能主义的出现

4.7 意识可用信息加工予以解释的早期观念

4.8 意识的认知模型中反复出现的论题

4.9 认知心理学中功能主义的优势

4.10 认知心理学中功能主义的弱点

4.11 心智的细节活动是有意识的吗?

5 机器人能有意识吗?

5.1 如何使机械系统具有心智

5.2 但机器不能做什么?

5.3 考戈真的会有意识吗?

5.4 我们能摆脱感受质吗?

5.5 丹尼特的取消论的问题

5.6 感受质能还原为虚拟机的功能活动吗?

5.7 变调的感受质

5.8 “感受质”能还原为感觉运动技能的运用吗?

5.9 有可能发展一种非还原论的计算功能主义吗?

5.10 机器人能拥有无意识的心智吗?

5.11 人们能将成为某物所像是的东西融人机器人的意识吗?

5.12 语义透明性能产生现象意识吗?

5.13 关于机器人意识的不可知论

5.14 心智存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标准

5.15 功能主义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 一个新的分析:如何实现科学与体验的联姻

6 意识现象学与常识

6.1 二元论对当代思想的影响

6.2 体验是什么和在哪里?

6.3 如何相对于脑和物理世界来安置体验

6.4 意识现象学的一个常识观点

6.5 谁也说过这点?

6.6 一个关于意识如何关联脑和物理世界的反身模型

6.7 什么是知觉投射?

6.8 被投射的疼痛

6.9 被投射的触觉

6.10 被投射的听觉

6.11 如所知觉的事件与如物理学描述的事件

6.12 被投射的视觉世界

6.13 被投射的虚拟实在

6.14 如所知觉的世界是意识内容的一部分

6.15 重画现象意识的边界

7 体验的本性和位置

7.1 一些更深的问题

7.2 人们如何解释一些体验似乎在脑外?

8 被体验的世界、物理学描述的世界和物自体

8.1 问题1:被知觉的物理世界如何与物理学描述的世界相关联?

8.2 问题2:反身模型对实在论和观念论的含义是什么?

8.3 问题3:如所体验的世界表征了什么?

9 主观的、主体间的和客观的科学

9.1 公共的、客观的、物理的科学

9.2 公共的、客观的、心理的科学

9.3 对物理和心理现象的进一步检验

9.4 思想实验:“变换方位”

9.5 存在一种所有被体验的现象都是私人的和主观的意义

9.6 对刺激物本身的公共通达

9.7 在类似私人体验意义上的公共性

9.8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9.9 冷静的客观性对不受观察者限制的客观性

9.10 既不是不受观察者限制的客观性也不是社会相对主义

9.11 主体内与主体间的可重复性

9.12 以上分析对意识科学的结果

9.13 经验实证的方法

9.14 复杂因素:关于方法论的简短注释

9.15 复杂因素:通达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9.16 复杂因素:如何从知觉效应中区分一个体验的物理原因

9.17 外部观察者和主体眼中的知觉

9.18 关于体验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吗?

9.19 批判现象学

10 意识如何与脑中的信息加工相关联

10.1 从哪里开始?

10.2 意识到某物要花多长时间?

10.3 刺激在分析的哪个阶段成为有意识的?

10.4 前意识分析的程度

10.5 前注意加工与注意加工有何不同?

10.6 意识的功能相关物

10.7 意识与信息整合/扩散之间关联的本质是什么?

10.8 注意通道中复杂消息的前意识分析

10.9 有意识言语知觉和有意识阅读的意识程度是多少?

10.10 对受注意输入的自动的、灵活的、前意识的分析

10.11 意欲的有意识的程度?

10.12 意识对施行自愿动作是必需的吗?

10.13 关于外显言语和言语思想的产生,什么是有意识的?

10.14 阐明一个过程是“有意识的”的三种意义

10.15 “因果悖论”

11 意识的神经原因和相关物

11.1 范围速览

11.2 额外线索

11.3 一个神经因果故事的大致形态

第三部分 一个新的综合:反身一元论

12 意识之所是

12.1 “意识”指什么?

12.2 意识内容所像是的样子

12.3 将意识内容解析为它的组成部分

12.4 意识及其内容是什么更大整体的部分?

12.5 知觉被视为一种反身过程

12.6 意识与虚拟现实

12.7 反身一元论

13 意识之所做

13.1 什么需要被解释?

13.2 心智状态如何影响各类疾病?

13.3 二元论者和还原论者对意识与脑之间因果交互作用的解释

13.4 悄然接近意识的相关物

13.5 悄然接近意识

13.6 体验的第一人称描述与它们的物理相关物的第三人称描述之间的关系

13.7 理解意识与脑之间因果交互作用的初始方式

13.8 我们具有两种互补的知识形式的东西是什么?

13.9 总结因果悖论

13.10 如何在三步内解决因果悖论

13.11 意识之所做

14 反身宇宙中的自我意识

14.1 反身的宇宙

14.2 一个对意识“难问题”的不同视角

14.3 一些警告和古代的联系

14.4 意识的分布

14.5 意识局限于复杂的脑吗?

14.6 青蛙、蠕虫与软体动物

14.7 意识局限于脑吗?

14.8 单细胞有机体、真菌和植物

14.9 物质至关重要吗?

14.10 如何真正地发现物质无关紧要?

14.11 泛心理功能主义的问题

14.12 能在有意识事物与无意识事物之间划出界限吗?

14.13 意识因果作用的角色

14.14 在有意识的自由意志是一个错觉这个意义上

14.15 在有意识的自由意志不是一个错觉这个意义上

14.16 意识添加了什么?

14.17 意识与演化

14.18 反身宇宙中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标签

语言与认知译丛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学分支 » 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