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

定价 ¥29.80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

本书集结了国内最权威的心理研究机构——中科院心理所十几位专家的智慧,集中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第一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深入探索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例如,小悦悦事件中,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达芬奇天价家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穿越剧”走红荧幕,反应了大众什么样的心理?“鹰爸”的逆商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书中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解析、妙趣横生的心理学经典实验、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科学可行的生活指南,汇集成了一部生活中的心理百科全书,让我们能更清醒地生活,更轻松地学会心理学。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

作者:祝卓宏张婍 著

出版:龙门书局 2012-7

平装:16开240页

I S B N:9787508837123

定价:¥29.80

大众心理丛书

内容简介

小悦悦事件中,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达芬奇天价家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

 社交网络能否作为识别抑郁情绪的手段?

 “新婚姻法”让未来的婚姻何去何从?

 “鹰爸”的逆商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穿越剧”走红荧幕,反应了大众什么样的心理?

……

这些人们极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背后,或多或少的,都隐藏着一些心理学规律?本书集结了国内权威的心理研究机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的集体智慧,从心理学视角,对2010年至2012年初国内发生的45例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内容涵盖社会管理、经济消费、心理健康、婚姻情感家庭教育、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

作者简介

祝卓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创新团队副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灾害心理学、创伤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网络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多个方面。出版了《赢在起跑线》、《求知的开始》、《成长的烦恼》、《走出网络迷途》、《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灾后心理热线志愿者培训手册》等多部著作。

张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博士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澳大利亚达利奇中心认证叙事治疗师,美国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会员;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网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

目录

社会管理篇

助人为乐,谁帮助了谁 /2

谁动了我的火车票 /6

我们为何不相信“辟谣” / 11

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 16

从“八毛门”看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 / 21

逃离北上广 VS逃回北上广,究竟如何选择 / 27

拾荒老人被拒公交,心理透视“以装取人” / 31

动车事故后的心理关爱 / 36

听证专业户为何“逢听必涨” / 41

舍己为人,“最美妈妈” / 46

经济消费篇

近视一族,小心被“框架”挟持 / 52

年终奖的小秘密 / 57

CPI涨了,心理底价也在涨 / 63

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新闻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年仅两岁的女孩小悦悦在佛山一五金城里玩耍时被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并两次碾压,两名路人先后经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几分钟之后,悦悦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再次碾过。而令人吃惊的是,在事故发生后7分钟里,先后有18名路人从小女孩身边经过,竟无一人出手相助,甚至无一人拨打求救电话。直至事发后6分27秒,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小女孩。小悦悦先是被送到佛山的黄岐医院,后转入广州军区总医院;因为伤情太严重,10月20日,小悦悦病情逐渐恶化;10月21号凌晨32分,因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停止呼吸和心跳,最终离开了人世……

心理解读:

  为何先后经过的18个路人都如此“没有人性”?国人居然能如此漠视生命?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相信看过新闻后“愤怒”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然而愤怒之余,我们回顾历史才发现:原来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头一次发生,也不是只在中国发生。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的美国。一位年轻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发出“有人要杀人!救命!”的呼喊声后,附近有住户亮起灯、打开窗户,凶手只能作罢。没想到这之后凶手又反复回来作案。在这个过程中,她大声呼救,但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的邻居竟无一人来救她。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了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们的深入思考,之后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的说法被更多人熟知。一边是38位邻居,一边是18名路人,两个事件何其相似!

  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呢?简单来说就是指随着人数的增多,每个人的责任就相对变小,最后责任被分散以至于“无人负责”。为了说明责任分散效应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境:有人病危需要帮助,并且只有一个人在场。这时候,这个人如果不帮助对方会产生很强的道德上的内疚感,于是他会意识到“如果这个人出事了,那就是我的责任”,所以施予援手的可能性会很大。然而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加,个体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这么多人总会有人帮他,即使这个人出事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这样不帮助对方并不会产生很强的道德内疚感。从众倾向(我先不动看看大家怎么办)也会在这个时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大家都不帮我也不帮!”甚至于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个体还会觉得“这么多人都不帮忙,也许情况并不是很严重吧!”

  以上情境就与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做过的一个经典实验非常类似。他们让72名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名研究者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利用对讲机通话。结果发现当假病人大呼救时,“一对一”通话的参与者中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对一”通话的情况下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责任分散效应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例如:为何人数过多的小组中,总有不干活的人存在;再例如:在空无一人的高速公路上和在车辆比较多的郊区公路上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搭到顺风车的概率更大?相信看完本文你将会有更理性的认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责任分散只是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解释某些情况下群体的反应倾向性(注意:只是一种倾向性,并不是100%的行为指南)的一种心理学效应。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这并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借口。同时,我相信这18个路人如果遇到实验中“一对一”的情境也一定会积极主动帮助他人,他们在得知小悦悦生命垂危时也一定心有愧疚。感性的愤怒过后,我们应该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让自己对这个社会更有责任感,这样的悲剧就能不再发生!祝福小悦悦!

标签

穿越剧 达芬奇 小悦悦事件 心理 张婍 祝卓宏

评论0

最新评论

科普读物 » 心理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