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愛、罪疚與修復 《克萊恩全集》1

定价 ¥

愛、罪疚與修復 《克萊恩全集》1

最後一篇討論伊底帕斯情結的文章,克萊恩提出了她對於嬰兒早期發展階段的理論,擴展了佛洛伊德對伊底帕斯情結的分析,為她後來提主張嬰兒出生後半年會出現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思維奠定了基礎。這本著作也包含了一篇漢娜.西格爾博士的引言,以及梅蘭妮.克萊恩基金會編輯委員對各篇文章所做的註解。

愛、罪疚與修復

作 者:梅蘭妮.克萊恩
译 者:呂煦宗、李淑珺、陳維峰、甄家明、龔卓軍
出版社:心灵工坊2009/12/30
ISBN:9789866782756
丛 书:克萊恩全集
定 价:800新台币

作者简介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1882-1960)

  生於維也納。先後師從佛洛伊德的弟子費倫齊與亞伯拉罕,這學習經驗啟發了她對兒童分析的興趣。1925年受邀前往倫敦進行一系列講座,之後移居倫敦。直到辭世前,她致力於實踐並開拓源自佛洛伊德的理論。

  在精神分析史上,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她不僅擴展了佛洛伊德理論和治療的範疇,其獨立並富原創性的思考系統,更影響了精神分析的發展趨勢。克萊恩對幼兒心靈的探索,以及對兒童精神分析技巧與理論之開拓,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她被譽為兒童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發展的先驅。畢生著作收錄於《克萊恩全集》。

目录

(1921)第一章  兒童的發展
(1922)第二章  青春期的抑制與困難
(1923)第三章  學校在兒童原慾發展中的角色
(1923)第四章  早期分析
(1925)第五章  論抽搐的心理成因
(1926)第六章  早期分析的心理學原則
(1927)第七章  兒童分析論文集
(1927)第八章  正常兒童的犯罪傾向
(1928)第九章  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
           Early Stages of the Oedipus Conflict
(1929)第十章  兒童遊戲中的擬人化
          Personification in the Play of Children
(1929)第十一章 反映在藝術作品與創作衝動中的嬰儿期)
          Infantile Anxiety-Situations Reflected in a Work of Art and in the Creative Impulse
(1930)第十二章 象徵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ymbol-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1930)第十三章 對精神病的心理治療
(1931)第十四章 論智力抑制理論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Intellectual Inhibtion
(1933)第十五章 兒童良心的早期發展
(1934)第十六章  論犯罪
(1935)第十七章 論躁鬱狀態的心理成因
          A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genesis of Manic-Depressive States
(1936)第十八章 斷奶
(1937)第十九章 愛、罪疚與修復
(1940)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與躁鬱狀態的關係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
(1945)第21章 從早期焦慮討論伊底帕斯情結
           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第一章 兒童的發展(1921)


一、性啟蒙及權威感減弱對兒童智力發展的影響

兒童應該接受性啟蒙的觀點愈來愈受重視。學校多方引介的兒童性啟蒙教學,目的在保護兒童到青春期時不至愈來愈暴露於「無知」危險當中,也因這樣的想法,使兒童性啟蒙的教學贏得許多共鳴與支持。但是從精神分析所得的知識指出,我們應至少給予這個脆弱階段的孩子適當的教養(乃至於「啟蒙」),如此才能使兒童免於需要任何特殊的啟蒙,因為教養方式中最完整、自然的啟蒙,是與兒童的發展速度一致。根據精神分析經驗所得無可辯駁的結論,兒童應盡可能免於經歷過度強烈的潛抑,以避免病態或不利的人格發展。因此,精神分析除了睿智地試圖以資訊對抗實際和清晰可見的危險之外,也企圖避免同樣實際存在,但或許不清晰可見(因沒有被辨識出來),卻更為普遍、深刻,因此也更迫切需要觀察的危險。幾乎在所有個案裡,精神分析所獲得的結論都指出,成年後的疾病,甚至所有正常心理狀態中或多或少都有的病態元素或抑制,其源頭都是童年性慾的潛抑,也因此清楚顯示了我們應該遵循的道路。為了讓孩子免於不必要的潛抑,我們首先應該從心裡除去籠罩在性特質(sexuality)上,神祕、虛假和危險的厚重面紗,這面紗是基於情感與一致性的基礎而編織出來的虛偽文明。我們應配合孩子渴望性知識的程度,給予充分的性資訊,並徹底剝除性特質的神祕感及其危險。這將能確保孩子不會像我們過去那樣將一部分的願望、想法與感覺潛抑了,而無法潛抑的部分,則造成羞愧與焦慮。更重要的是,在避免這樣的潛抑及避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時,我們也建立了身體健康、心理平衡與良好人格發展的基礎。而且我們能夠預期,徹底坦承地面對性特質不只為個人及人性演化帶來珍貴無價的結果,它還能帶來另一項同等重要的結果──對於智能發展的決定性影響。

這項由精神分析的經驗與學說所獲得的結論,清楚且無可反駁地經由我剛好得以深入參與的一個兒童的發展證實。

先前歷史

我們討論的這個男孩,福利斯(Fritz),他是我親戚的兒子,住得離我很近,這讓我有機會得以不受拘束地經常與他在一起。此外,由於他母親一向遵循我的建議,使我得以對這個孩子的教養方式發揮深遠的影響。現在這孩子五歲了,身體健康強壯,心智發展正常但較為緩慢。他兩歲才開始說話,三歲半才能以連續的句子表達想法。即使到這時候,我們也沒聽他說過一些語言天分高的孩子在很小年紀就可能講出的、引人注意的話。不過,他不論在外表或行為上,都讓人覺得是個伶俐聰明的孩子。他很慢才能掌握某些概念,到四歲多才學會區別顏色,將近四歲半才熟悉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觀念。在實際的事物上,他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雖然他經常跟大人一起去購物,但他的發問顯示他似乎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擁有很多同樣東西時,不能送給你一個當禮物。而他也很難瞭解為什麼拿東西要付錢,而且還要根據東西的價值付不同的價錢。

但他在記憶方面十分傑出,不僅記性很好,而且記得相對而言很久遠的事情細節。一旦他瞭解某個概念或事實後,就能完全掌握。大致而言,他很少問問題。一直到大約四歲半時,他才開始出現較快速的心智發展和較強烈的發問衝動。在這時期,他也明顯表現出全能感(omnipotence,即佛洛伊德所稱的「萬能想法的信念」)。任何人提到任何事──任何技能或手工──福利斯都認定他可以做得很好,即使事實證明完全相反。在某些情況下,當別人告訴他,爸爸媽媽也有不知道答案的事,他的信心也不會動搖,他仍相信自己和身邊的人是無所不能的。當他無法再為自己辯護時,或是有證據證明不可能時,他也會堅持說:「如果有人做一次給我看,我就能做得很好!」所以即使面對很多反證,他仍堅信自己會煮飯、閱讀、寫字,還能說流利的法語。


第八章 正常兒童的犯罪傾向(1927)


成人的身上承載著早期童年成長的所有階段──佛洛伊德的此一發現,始終為精神分析的基礎之一。這些階段存在於蘊含潛抑的幻想及傾向的潛意識之中。就我們所知,潛抑的機制主要由負責審議、批判的機能──即超我──所主導,而其中最深入的,莫過於那些被援引來抵制反社會傾向的潛抑。
當一個人的生理不斷發展時,心靈也在逐步成長。於此,我們發現到,某些潛抑與潛意識的階段,與我們在原始民族身上所觀察到的各樣食人蠻行與加害傾向不謀而合。此一人格的原始部分與受教化的部分相互衝突,而於其中衍生出潛抑作用的,正是後者。

兒童分析,特別是早期分析,亦即介於三歲到六歲的兒童分析,足以說明這項原始人格與教化人格之間的爭戰在多早便已開始。根據我對幼小孩童的分析結果,證實了超我早在兒童兩歲時即已經在運作。

在這個年紀,兒童已經度過了精神發展的最重要階段;他們已通過口腔固著時期,包括必須區分開來的口腔吸吮(oral-sucking)固著與口腔咬嚼(oral-biting)固著兩個階段,後面這個階段與食人傾向密切相關。我們常看到嬰兒咬住母親乳房的動作,即是這項固著行為的證據之一。

在幼兒未滿一歲時,大部分的肛門施虐固著現象已經開始出現。所謂肛門施虐式的性慾亢進,一般是用來形容衍生自肛門性感帶與排泄功能的快感,通常與殘虐、自慰或占有的快感等相提並論,且關係非比尋常。而無論是口腔施虐或肛門施虐衝動,對這些傾向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關於這點我將試圖在本論文中進行論證。

我剛才曾經提到,我們發現早在兒童出生後第二年,超我已開始運作,當然它也在發展當中。而將之召喚而來的,正是伊底帕斯情結的湧現。透過精神分析,我們已經證實了伊底帕斯情結對於人格的整體發展影響最鉅,不管是對未來會成為正常的或具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而言,這一點都成立。此外,精神分析工作亦不斷地驗證出,性格的形成完全導因於伊底帕斯情結的發展,從輕微的精神官能症到犯下罪行的各種性格缺陷,都視其而定。就此方向發展下去之後──根據犯罪研究顯示──完成的僅有初始的幾步,但也就是這幾步,為未來的深遠發展定了調。

本文的目的,在於向各位呈現我們如何看出犯罪傾向對每一個孩童的作用,並且就其萌發的根源提出幾項意見,不管它們是否在人格之中顯現出來。

第十九章 愛、罪疚與修復(1937)

本書中有兩個部分討論了有關人情緒中兩個非常不一樣的面向,其一,「恨、貪婪與攻擊」探討的是恨的強烈衝動,那是人性基本的一部分;其二,我嘗試描述的是同樣強烈的愛的作用力及修復的驅力,這部分與第一部分是互補的。在這種呈現方式中所隱含的截然畫分,事實上並不真正存在於人的心智當中。當我們把主題用這種方式加以分開討論時,也許無法清楚傳達在愛與恨之間持續不休的互動,但是,這麼做是有必要的,因為唯有探討破壞衝動在恨與愛的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說明儘管存在著攻擊衝動,愛的感覺與修復的驅向仍然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在與攻擊衝動互相關聯的情況下發展。

瓊安.黎偉業所寫的篇章,清楚說明了這些情緒最早出現在嬰兒與母親乳房的早期關係中,基本上是在與渴望的他人關係中經驗到的情緒。為了要研究所有構成人類最複雜情緒──我們稱為愛的情緒──中各種作用力之間的互動,我們有必要回溯到嬰兒的心智生活來加以探討。

嬰兒的情緒處境

嬰兒最初的愛與恨的客體──母親,既被強烈地渴望著,也被強烈地怨恨著,這種強度是嬰兒早期衝動的特質。剛開始的時候,當媽媽滿足他營養的需求、解除他的飢餓感,並且給他感官的愉悅時──當他的嘴因為吸吮媽媽的乳房而經驗到刺激──他愛媽媽;這樣的滿足是兒童性特質很基本的一部分,也是性特質的最初表現。不過,當嬰兒飢餓、慾望未被滿足,或者是感到身體疼痛或不舒服的時候,整個情境就驟然改變了,恨意與攻擊的感覺被喚起,嬰兒受到一種破壞衝動主導,他想要摧毀一個人,此人是他一切渴望所向之客體,在嬰兒心中,這個人和他所經驗的每件事情都有關聯,不論是好或壞。此外,如同瓊安.黎偉業已經詳細說明的,恨意與攻擊的感覺會引發嬰兒最痛苦的狀態,例如噎住、呼吸困難及其他類似的感覺,這些都被感覺為對身體有破壞性的,於是攻擊、不快樂、恐懼等感受再度升高了。

要抒解如飢餓、怨恨、緊張與恐懼這些痛苦的狀態,一個立即而主要的方式是由母親來滿足其慾望。由於獲得滿足而帶來的暫時安全感大大強化了滿足感本身,因此,每當個體接收愛的時候,安全感成為滿足的一個要素。這一點不僅在嬰兒是如此,也適用於成人;對於單純形式的愛或最複雜的愛,都是一樣。因為母親在最初滿足了我們所有的自我保存需求及感官的慾望,給予安全感,她在我們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恆久存在的,雖然這種影響以各種不同方式及表現的形式作用著,在日後也不一定明顯可見。例如,一個女人可能明顯與母親疏遠,但是在潛意識中仍在她與先生或是她所愛的男人之間的關係上,找尋某些早期關係的面貌。父親在兒童的情緒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影響了日後所有愛的關係及其他人際關係。不過,只要父親被感覺到是一個滿足的、友善的及保護的形象,嬰兒與父親的早期關係有部分是以與母親的關係作為原型。

标签

Klein klein 克萊恩

评论0

最新评论

精神分析 » 梅兰妮·克萊茵